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_第1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_第2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_第3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_第4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模块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表现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模块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表现经济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模块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的曲折历程1.沉重的民族危机(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____________?,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____________的代理人。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2.中国人民的抗争(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开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____________运动的高潮。(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____________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公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救亡图存瓜分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细微点拨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防止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根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但凡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当然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1.初步开展(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____________的限制。(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开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经济上: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开展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2)表现:1912—1919年,___________和面粉业开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纺织业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____________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思想上: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维新变法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____________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____________的成立奠定了思想根底。民主、科学中国共产党细微点拨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从康有为的“移花接木〞到袁世凯的“尊孔复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开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政治化是古代和近代的共同开展趋势。从吸收佛道思想出现理学到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出现维新思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开展过程中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__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送。2.交通事业的进步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____________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生活习俗上: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中山装辛亥革命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____________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开展。4.群众传媒的开展(1)报刊业的开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______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开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报刊定军山(2021·高考四川卷)如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翻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利用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考查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考向一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D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关键点拨:图片中有美国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美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深化必备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翻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参加,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021·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运用文献史料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A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键点拨: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深化必备运用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局部,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开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1.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表达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D解析:此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材料说的是“普通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不关心〞,故A项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列强斗争,说明中华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故D项正确。2.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的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风行 B.帝制根底尽除C.传统文化皆废 D.民权高度兴旺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中“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君主专制,但帝制根底并没有尽除,故B项错误;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近代社会,故C项错误;民权在辛亥革命后只为上层所有,对普通民众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A(2021·高考江苏卷)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开展情况。利用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向二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开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开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开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开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开展;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开展进程中的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开展的主要因素。C关键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开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开展。深化必备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的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开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开展提供了某些条件。(2)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稳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根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开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开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2.阻碍民族工业开展的因素(1)先天缺乏:与西方资本主义开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开展的主要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乱,使民族工业的开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缺乏,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领域开展迅速,重工业根底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的不平衡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开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021·高考四川卷)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选取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B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关键点拨: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深化必备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开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开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开展.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1.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892—1917年间的局部开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C1892年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912年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5年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A.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B.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开展C.北洋政府对其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D.酿酒业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开展最快的行业解析:此题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开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开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开展。材料显示张裕酿酒公司创立于1892年,而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也就是1895年,故A项错误;孙中山将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建设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故B项错误;“在北京政府组织下〞表达了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促进其产品享誉世界,故C项正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开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故D项错误。2.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A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西方化。根据题干中“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的信息可知服饰西化损害了国内传统纺织企业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宪政改革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以近代人物的思想或言论切入,考查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考向三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2021·高考海南卷)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A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新文化运动。关键点拨: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该教授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深化必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表达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5.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C解析:此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说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没有提及学习西方的文化,不能说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可能是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由材料“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君臣上下〞,可知该思想家赞赏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推翻君主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2.“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认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根底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开展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解析:仅就材料而言,无法判断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故A项错误;按材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时间已经超过了推翻清朝和结束帝制的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发生在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与材料所述事件不在同一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变革〞发生在1911年之后,是“思想变革〞,主要用“西方〞文明来“评价中国文化〞,更关键的是“对中国过去〞“全面否认〞,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故D项正确。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综合论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特征(2021·高考北京卷)(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三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例如。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题思路知识定位:考查新文化运动。关键点拨: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10年代〞可知材料中主张废汉字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时代背景;第二小问对表格的分析解读,既要看到表格中的关键词语所代表的信息,又要分析其背景、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答案](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解读:略。深化必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1.政治领域(1)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虽然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3)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到达顶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2.经济领域(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开展,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3)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3.思想领域(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开展。(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开展。1.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选项是()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开展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B解析:20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指1910至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①错误;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开展,出现短暂春天,故②正确;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1919年更因为山东问题引发五四运动,故③正确;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④正确。应选择B项。2.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C解析:此题考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表达的是从器物到制度变革,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表达的是从制度到思想的变革;而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反封建专制不断深化,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思想历程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是造成中国社会变化和逐步转型的原因,故A项错误;西学涌入中国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拓展热点问题,激活思维,高效备考2021年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20周年。2021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伴随着钓鱼岛争端、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等外交敏感问题,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受此影响历史上中日关系的有关史实必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近年来高考命题大多通过提供新情境、新材料(如漫画、纪念章等)来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关史实。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表达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历史复习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热点,找准热点。高考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局部。(1)时政热点。一是与人类生存与开展有关的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以及和平与开展等问题;二是与我国社会转型有关的问题,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开展,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开展问题等。(2)学术热点。如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社会结构问题,儒学开展,城市、商人、妇女、家庭、人口问题,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现代化问题,社会史,辛亥革命,科技、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