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認識茶藝第一節
茶藝、茶道與茶文化一、茶藝1.茶藝的形成原因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3000多年歷史。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茶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茶的特殊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2.茶藝的形式與內容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蘊涵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1) 茶藝的背景茶藝的背景,廣義上是指整個茶文化背景;狹義上指的是品茶場所的佈景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茶藝的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在茶藝背景的選擇創造中,應根據不同的茶藝風格,設計出適合要求的背景。2) 茶藝主要內容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第二,茶藝的技藝。第三,茶藝的禮儀。第四,茶藝的規範。第五,悟道。3.正確理解茶藝第一,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第三,茶藝是一種舞臺藝術。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4.茶藝用具及其使用方法在茶道組合中:形狀如夾子的稱為茶夾或者茶鑷;形狀如勺子的稱為茶勺或者茶則;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為茶鬥或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為茶針或茶通;形狀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為茶瓶。茶道組合,即茶道六件,一般包括茶夾、茶勺、茶鬥(茶漏)、茶針、茶刮、茶瓶(茶筒)。水壺和茶道六件的作用分述於下。煮水壺是為了方便我們在泡茶時容易掌握水溫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夾是為了在洗滌、回收茶杯的時候方便夾取,同時也可以夾取一些大塊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為了將茶葉放置入茶杯(茶壺)時候能方便、衛生;茶鬥(茶漏)是為了在茶壺口較小的情況下擴大茶壺的壺口使得茶葉能幹淨地、容易地進入;茶針的作用是在壺嘴被堵時能疏通壺嘴;茶刮的作用是幫助清理出壺內的茶渣;茶瓶(茶筒)則是用來收納上述五件用具的。5.茶藝分類1) 紅茶茶藝主要用具:瓷質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主要茶品:祁門紅茶。主要程式:①“寶光”初現;②清泉初沸;③溫熱壺盞;④“王子”入宮;⑤懸壺高沖;⑥分杯敬客;⑦喜聞幽香;⑧觀賞湯色;⑨品味鮮爽;⑩再賞餘韻;⑪三品得趣;⑫收杯謝客。2) 工夫茶茶藝主要用具:紫砂水準壺、公道杯、品茗杯、聞香杯等。主要茶品:烏龍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等。主要程式:①焚香靜氣,活煮甘泉;②孔雀開屏,葉嘉酬賓;③大彬沐淋,烏龍入宮;④高山流水,春風拂面;⑤烏龍入海,重洗仙顏;⑥母子相哺,再注甘露;⑦祥龍行雨,鳳凰點頭;⑧夫妻和合,鯉魚翻身;⑨捧杯敬茶,眾手傳盅;⑩鑒賞雙色,喜聞高香;⑪三龍護鼎,初品奇茗;⑫再斟流霞,二探蘭芷;⑬二品雲腴,喉底留甘;⑭三斟石乳,盪氣迴腸;⑮含英咀華,領悟岩韻;⑯君子之交,水清味美;⑰名茶探趣,遊龍戲水;⑱賓主起立,盡杯謝茶。3) 臺式烏龍茶藝主要茶具:紫砂茶壺、茶盅、品茗杯、聞香杯、茶盤、杯托、電茶壺、置茶用具、茶巾等。主要茶品: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裏山茶。主要程式:①擺具;②賞茶;③溫壺;④溫杯;⑤投茶;⑥洗茶;⑦高沖;⑧奉茶;⑨聞香;⑩品茗;⑪再次沖泡;⑫再次奉茶。4) 綠茶茶藝主要茶具: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壺一把,香爐一個,脫胎漆器茶盤一個,開水壺兩個,錫茶葉罐一個,茶巾一條,茶道組合一套。主要茶品: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君山銀針、六安瓜片等。主要程式:①點香,焚香除妄念;②洗杯,冰心去塵凡;③涼湯,玉壺養太和;④投茶,清宮迎佳人;⑤潤茶,甘露潤蓮心;⑥沖水,鳳凰三點頭;⑦泡茶,碧玉沉清江;⑧奉茶,觀音捧玉瓶;⑨賞茶,春波展旗槍;⑩聞茶,慧心悟茶香;⑪品茶,淡中品致味;⑫謝茶,自斟樂無窮。5) 禪茶茶藝主要茶具:碳爐一個,陶制燒水壺一把,根雕茶桌一張,建盞(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窯場出品)若干個,茶洗一個,有把手的泡壺一把,香爐一個,香一支,木魚一個,磬一個,茶道組合一套,佛樂磁帶一盒。主要茶品:郎河熟沱、遠年七子餅、勐海磚茶或鐵觀音、烏龍茶等。主要程式:①禮佛,焚香合掌;②調息,達摩面壁;③煮水,丹霞燒佛;④候湯,法海聽潮;⑤洗杯,法輪常轉;⑥燙壺,香湯浴佛;⑦賞茶,佛祖拈花;⑧投茶,菩薩入浴;⑨沖水,漫天法雨;⑩洗茶,萬流歸宗;⑪泡茶,涵蓋乾坤;⑫分茶,偃溪水聲;⑬敬茶,普度眾生;⑭聞香,五氣朝元;⑮觀色,曹溪觀水;⑯品茶,隨波逐浪;⑰回味,圓通妙覺;⑱謝茶,再吃茶去。6) 花茶茶藝主要茶具:三才杯(即小蓋碗)若干只;白瓷壺一把;木制託盤一把;開水壺兩把(或隨手泡一套);賞茶荷一個;茶道組合一套;茶巾一條。主要茶品:茉莉花茶等。主要程式,①燙杯,春江水暖鴨先知;②賞茶,香花綠葉相扶持;③投茶,落英繽紛玉懷裏;④沖水,春潮帶雨晚來急;⑤悶茶,三才化育甘露美;⑥敬茶,一盞香茗奉知己;⑦聞香,杯裏清香浮情趣;⑧品茶,舌端甘苦人心底;⑨回味,茶味人生細品悟;⑩謝茶,飲罷兩腋清風起。二、茶道1.認識茶道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中國茶道興於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其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法則為“克服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法則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法則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南宋紹熙二年(西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西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2.名家論茶道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他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品茗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義一心”。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1977年,穀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包含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的綜合性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3.茶道的分類1) 日本茶道講究“和、敬、清、寂”,它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反省,彼此溝通思想,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2) 朝鮮、韓國茶道朝鮮與中國相鄰,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中正精神業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準則。後來韓國的茶禮,也就是韓國茶道精神,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3) 中國茶道中國雖然自古就有茶道,但它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在一起,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強調“道法自然”,講究人化自然、自然人化和天人合一。中國茶道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清、靜、和、美”等比較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三、茶文化1.茶文化的歷史淵源1) 茶文化的雛形中國的茶文化緣起於巴蜀。在中國茶文化曲折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萌芽階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南北朝時。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2) 茶文化的形成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詩茶畫和茶文化的作品產生;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3) 茶文化的興盛從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民間茶文化鬥茶之風的興起。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城市茶館興起。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4) 茶文化的普及有著二百六十餘年歷史的清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清茶文化的發展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清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葉沖泡方法的藝術性、茶具的獨特性以及茶館的普及。(1) 品飲方式的藝術性。(2) 追求飲茶的器具之美。(3) 茶館的普及。5) 茶文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舉辦到了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以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都以茶為載體,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2.中國茶館文化1) 杭州的茶館:喝的是精緻文化2) 成都的茶館:喝的是平民文化3) 潮汕的茶館:喝的是茶道文化4) 北京的茶館:喝的是貴氣文化3.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1) 以茶待客、以茶養廉。(2) 啟悟人生的意義。(3) 有利於城市文明建設。(4) 對提高人們生活品質,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5) 促進開放和國際文化交流。第一節
茶的起源與發展一、茶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二、茶樹的起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它為“南方之嘉木”。它一次種,多年收,是一種葉用常綠木本植物,野生。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和方便採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橫向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m之間。茶樹的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以下三個方面。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2.從地質變遷來看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三、茶的傳播1.茶在國內的傳播1) 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2) 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3) 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4) 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5)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2.茶在國外的傳播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對外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採取積極的對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遊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繫與貿易往來,使茶葉輸出量大量增加。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第二節
茶的種類及特徵一、綠茶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綠茶為我國茶量最大的茶類,產區分佈於各產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生產量最高,品質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撚、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而得名。綠茶,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和蒸青綠茶。1.炒青炒青是我國綠茶中的大宗產品,制法大體是:高溫殺青、揉撚、複炒或烘焙至幹。以形狀分,可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1) 西湖龍井2) 千島玉葉3) 平水珠茶4) 江山綠牡丹5) 峨眉竹葉青6) 大佛龍井7) 老竹大方8) 松蘿茶9) 狗牯腦10)屯綠2.烘青鮮葉經過殺青、揉撚,而後烘乾的綠茶稱為烘青。其外形條索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沖泡後茶湯香氣清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明亮。依原料老嫩和製作工藝不同分為普通烘青和細嫩烘青兩類。11) 黃山毛峰12) 太平猴魁13) 敬亭綠雪14) 舒城蘭花15) 南京雨花茶16) 高橋銀峰17) 車雲山毛尖18) 都勻毛尖19) 信陽毛尖20) 桂平西山茶1) 徑山茶2) 湧溪火青3) 六安瓜片4) 天目青頂5) 臨海蟠毫6) 安吉白茶7) 雪水雲綠8) 顧渚紫筍9) 開化龍頂10) 碧螺春3.曬青曬青是指綠茶類中用日光曬乾的茶,主要作為沱茶、緊茶、餅茶、方茶、康磚等緊壓茶的原料。主產地是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北、陝西等省。其代表如下:滇青。4.蒸青以高溫蒸汽將茶鮮葉殺青,而後揉撚、乾燥而成。有“色綠、湯綠、葉綠”的三綠特點,色翠誘人。其代表如下:恩施玉露茶。二、紅茶紅茶是一種經過萎凋、揉撚、發酵、乾燥等工藝處理的茶葉,特別是經過發酵工藝,使茶葉的內含成分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構成了紅茶紅湯紅葉的品質特色。由於發酵後綠葉變紅葉,故稱紅茶,又稱發酵茶。紅茶的品質風格與綠茶迥然不同,綠茶以保持天然綠色為貴,而紅茶則以紅豔為上。紅茶是當前世界上產量最多、銷路最廣、銷量最大的一種茶類。我國紅茶按制法和產品品質不同,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類。1.小種紅茶小種紅茶是福建特有的一種紅茶。小種紅茶加工過程中採用純松木明火熏制,使茶葉增添了濃烈的松煙香,這是小種紅茶與工夫紅茶最明顯的區別。2.工夫紅茶工夫紅茶為我國特有的傳統產品,以做工精細而得名。工夫紅茶在製作過程中很講究形狀和色、香、味,特別要求條索緊卷完整、勻稱,色澤烏黑潤澤,湯色紅豔明淨,香氣濃純,滋味甘醇,葉底嫩勻。主要產地是安徽、雲南、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區。1) 雲南滇紅2) 安徽祁紅3) 廣東英紅茶4) 廣東荔枝紅茶5) 寧紅6) 九曲紅梅7) 政和工夫3.紅碎茶是十九世紀末由我國工夫紅茶製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類。產品形狀顆粒緊細,色澤烏黑或帶褐色,口味具有“濃、鮮、強”的特點,湯色深紅,適宜於加糖、牛奶和檸檬等飲用。1) 南川紅碎茶2) 百色紅碎茶三、烏龍茶烏龍茶,也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品質介於二者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飲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素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烏龍茶的藥用作用,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烏龍茶被稱為“美容茶”、“健美茶”。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1.福建烏龍1) 武夷岩茶2) 安溪鐵觀音3) 閩北水仙4) 安溪黃金桂5) 大紅袍2.廣東烏龍1) 鳳凰單叢茶2) 嶺頭單叢茶3.臺灣烏龍1) 凍頂茶2) 文山包種茶3) 臺灣烏龍茶四、黃茶在炒青綠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由於殺青、揉撚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這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黃的結果。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制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是屬於發酵茶類。黃茶依原料芽葉的嫩度和大小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黃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溈山毛尖、遠安鹿苑茶、皖西黃小茶、浙江平陽黃湯等;黃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嶽西和湖北英山所產的黃茶和廣東大葉青等。五、白茶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的歷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880餘年了。它的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白茶的產區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縣市。主要種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萎凋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萎凋兩種。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為佳。其精製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幹,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白茶制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1) 白毫銀針2) 白牡丹六、黑茶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產的,由綠毛茶經蒸壓而成的邊銷茶。四川的茶葉要運輸到西北地區,由於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減少體積,蒸壓成團塊。在加工成團塊的工程中,要經過20多天的濕性堆積,所以毛茶的色澤由綠逐漸變黑。成品團塊茶葉的色澤為黑褐色,並形成了茶品的獨特風味,這就是黑茶的由來。黑茶的採摘標準多為一芽五至六葉,葉粗梗長。其製作基本工藝流程是高溫殺青—揉撚—堆積做色—乾燥。由於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茶色黝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茶因產區和工藝上的差別,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之分。而其中雲南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經潮水漚堆發酵後乾燥而成,統稱其為普洱茶。普洱散茶是黑茶類中,獨具濃醇陳香的品種。1) 蒼梧六堡茶2) 普洱茶3) 沱茶第三節
走近中國十大名茶一、西湖龍井1.名茶簡述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連的。過去的龍井茶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品質。炒制時,分“青鍋”、“燴鍋”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複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品質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西湖龍井茶的感官品質主要通過“幹看外形、濕看內質”來評定,具體從外形、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等方面來品評。(1) 外形特徵:幹看茶葉外形,以鑒別茶葉身骨的輕重和制工的優劣,內容包括嫩度、整碎、色澤、淨度等。一般西湖龍井茶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勻整齊、色澤翠綠鮮活為佳品。反之,外形鬆散粗糙、身骨輕飄、筋脈顯露、色澤枯黃,表明品質低次。(2) 香氣特徵:香氣是茶葉沖泡後隨水蒸氣揮發出來的氣味,由多種芳香物質綜合組成的。高級西湖龍井茶帶有鮮純的嫩香,香氣清醇持久。(3) 滋味特徵:西湖龍井茶滋味以鮮醇甘爽為好。滋味往往與香氣關係密切,香氣好的茶葉滋味通常較鮮爽,香氣差的茶葉則通常有苦澀味或粗青感。(4) 湯色特徵:湯色是茶葉裏的各種色素溶解於沸水中而顯現出來的色澤,主要看色度、亮度和清濁度。西湖龍井茶的湯色以清澈明亮為好,湯色深黃為次。(5) 葉底特徵:葉底是沖泡後剩下的茶渣。主要以芽與嫩葉含量的比例和葉質的老嫩度來衡量。西湖龍井茶好的葉底要求芽葉細嫩成朵,均勻整齊、嫩綠明亮。差的葉底暗淡、粗老、單薄。二、洞庭碧螺春1.名茶簡述洞庭碧螺春茶是中國著名綠茶之一。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碧螺春茶從春分開採,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品質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幹。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幹工序。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 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豔,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2) 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豔,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三、信陽毛尖1.名茶簡述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品質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品質獎金質獎。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2.歷史淵源3.鑒別方法產於河南省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青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四、君山銀針1.名茶簡述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於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岳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mm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複攤涼—初包—複烘—再包—焙幹等8道工序。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青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五、黃山毛峰1.名茶簡述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佈在雲穀寺、松穀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m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50°。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鬱,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品質,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六、武夷岩茶1.名茶簡述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備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素有“百病之藥”美譽。2.美麗傳說3.鑒別方法(1) 外觀形狀:質實量重,條索長短適中,緊結稍細,惟水仙品種,因屬大葉種,條索可略粗,但力求純淨,整齊美觀。(2) 外觀色澤:呈鮮明之綠褐色,俗稱之為寶色,條索之表面,且呈有蛙皮狀之小白點,此為揉撚適宜、焙火適度之特點。(3) 香氣:武夷岩茶為半發酵茶,具有綠茶的清香與紅茶的熟香味,其香氣愈強愈佳,且清新幽遠者為上品,缺此不能稱為佳品。(4) 湯色:一般呈深橙黃色,清澈鮮麗,且須泡至第三、第四次而水色仍不變淡者為貴。(5) 滋味:入口須有一股濃厚芬芳氣味,入口過喉均感潤滑活性,初雖有茶素之苦澀,過後則漸漸生津,甘甜可口。岩茶品質之好壞,幾乎全部取決於氣味優劣,韻味醇淡厚。(6) 沖次:通常以能泡沖至五泡以上,茶之原有氣味仍未變淡者為佳,最佳者“九泡有餘香、十二泡有餘味。”(7) 葉底:衝開水後,葉片易展開,且極柔軟。葉緣可見銀朱色,葉片中央之綠色部分,清澈淡綠,略帶黃色,葉脈淡黃,即常言所說“綠葉紅鑲邊”。七、安溪鐵觀音1.名茶簡述安溪鐵觀音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複烘—烘乾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豔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佔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八、都勻毛尖1.名茶簡述都勻毛尖茶又名“都勻細毛尖”、“白毛尖”、“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都勻毛尖茶生產歷史悠久,迄今已五百多年。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都勻產出“魚鉤茶”、“雀舌茶”已列為“貢品”進獻朝廷。都勻毛尖茶是明代崇禎年間以來歷代皇室的貢茶,素有“北有仁懷茅臺酒,南有都勻毛尖茶”之美譽。它以優美的外形,獨特的風格列為中國名茶珍品之一。此茶香飄萬裏,吸引著中外來客。其茶牙尖細如條,色澤綠中帶黃,白毫特多,茶水甘爽、清香。含多酚類化合物高於一般茶葉百分之十左右,氨基酸含量也較高。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得優勝獎。《香港文彙報》在2002年1月18日公佈:都勻毛尖為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都勻毛尖外形可以和碧螺春媲美,內質可以和信陽毛尖並論,鮮葉要求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時初展,形似雀芽。外形條索緊細卷細,毫毛顯露,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嫩鮮,滋味鮮濃回甜,湯色清澈,葉底嫩綠勻齊。都勻素有“小江南”之稱,其採摘嫩度、加工等都不會差於碧螺春,不同的是茶樹品種和茶樹所種植的地方不同。都勻毛尖茶有著比較精細的傳統加工工藝並流傳至今,加工出來的茶葉突出“毛”和“尖”兩個根本特徵,加工手法獨特,技術精湛,原料要求極其考究,每年“清明”前採摘茶樹頭道芽頭,選一芽一葉初展,俗稱“瓜米茶”或“雅雀嘴”的茶青,用手工炒制而成,講究“火中取寶”、“一氣呵成”。製成的毛尖茶翠綠滋潤,毫毛滿布,緊細捲曲,有一種特別的清香氣,飲後生津口爽,餘味悠長。2.茶名典故3.鑒別方法(1) 外觀:新茶色澤鮮亮,泛綠色光澤,香氣濃爽而鮮活,白毫明顯,給人有生鮮感覺;陳茶色澤較暗,光澤發暗甚至發烏,白毫損耗多,香氣低悶,無新鮮口感。(2) 茶湯:新茶湯色新鮮淡綠、明亮、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鮮濃、久長。葉底鮮綠清亮;陳茶湯色較淡,香氣較低欠爽,滋味較淡,葉底不鮮綠而發烏,欠明亮,泛黃。(3) 真都勻毛尖:都勻毛尖產於貴州都勻縣。茶葉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初展,形似雀舌,長2~2.5cm,外形條索緊細、捲曲,毫毛顯露。葉底嫩綠勻齊。湯色嫩綠、黃綠、明亮,香氣高爽、清香,滋味鮮濃、醇香、回甘。芽葉著生部位為互生,嫩莖圓形、葉緣有細小鋸齒,葉片肥厚綠亮。(4) 假都勻毛尖:湯色深綠、混暗,無茶香,葉底不勻,滋味苦澀、異味重或淡薄。芽葉著生部位一般為對生,嫩莖多為方型、葉緣一般無鋸齒、葉片暗綠、柳葉薄亮。九、祁門紅茶1.名茶簡述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的祁門縣一帶。當地的茶樹品種好產質優,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8月份所採收的品質最佳。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鬱持久;湯色紅豔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適。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2.歷史淵源3.鑒別方法祁門紅茶的茶顏色為棕紅色,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十、六安瓜片1.名茶簡述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革命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2.歷史傳說3.鑒別方法六安瓜片在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穀雨前10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穀雨前後幾天內。品嘗“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幹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第一節
茶具的發展簡史在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簡單,人們發現野生茶樹,采其鮮葉,烹湯而食,這時的烹飲方法和器皿極其簡單。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茶成為一種飲料,相應地喝茶的器具也有了新的發展。早期作為品茶的器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後來茶器才從食器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煮茶的鍋、品茶用的碗和貯茶用的罐等。據史學家研究,我國商代前後就出現了茶具——缶,這是一種陶制的小口大肚的容器。據史書記載,我國最早出現品茶器具的是西漢。唐代時期的茶具種類十分豐富,質地也非常好,人們很注重因茶擇具。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整套唐代茶具,是迄今為止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茶具的物證。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如品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壺、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地更加講究,而且製作更加精細。當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品茶的方法主要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北宋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茶瓶9種。元代品茶是採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不需要用茶將茶餅碾碎,茶具越來越精緻,但基本樣式還是沿襲唐宋的。明代,人們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比唐宋顯得更為重要,品茶方法同元代,直接用沸水沖泡,因此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都無用武之地了,從而產生了一批新的茶具品種。明代張謙德的《茶經》裏,說到當時的茶具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9種。清代,茶類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茶具從種類和形式上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代的規範。當時品茶的方法仍然沿襲了明代的直接沖泡法,因此清代的茶具只限於茶盞、茶壺等幾種。其茶具通常以陶或瓷製作。現代,茶具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工藝也更加精緻。其中尤其以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的使用最為普遍。現代各地茶藝館及民間使用的茶具主要有:水壺、茶罐或茶盒、茶匙、茶則、茶壺、茶盞、茶杯、茶盤、水盂、茶巾等。第二節
茶具的種類一、按質地分類1.陶土茶具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後逐步演變為比較堅實的硬陶,再發展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達,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幾何印紋硬陶。秦漢時期,已有釉陶的燒制。圖3.1陶土茶具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紫砂壺和一般陶器不同,其坯質緻密堅硬,裏外都不敷釉,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它成陶火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節、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紫砂壺(見圖3.2)的出現始於宋代。紫砂工藝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時紫砂工藝異軍突起,陶壺應運而生,風靡天下,人們不再垂青於用金、銀、錫、瓷所制的茶具,而偏愛平淡質樸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時期紫砂陶器盛行於世,名品迭出,身價大增。這種現象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明末清初時,社會矛盾異常複雜,文人學士因不滿現狀,尋求自我完善與自我解脫,追求返璞歸真的意趣,在壺飲中尋找寄託,尋找質樸,尋找自然與雅趣。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實用價值上。紫砂壺不但具有近於瓷器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微小氣孔,用紫砂壺貯茶納茗,有湯不變色、味不渙散、冬可暖手、夏不餿變等其他茶具無法比擬的優點。現今的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1150℃左右為宜。燒制時利用紫泥色澤和質地的差別,經過“澄”、“洗”,使紫砂壺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紫砂陶壺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經選泥、養土(窖藏一段時間)、洗泥等許多工序後才能製作。因泥色和質地的不同,泥料呈現出各種色彩,如石黃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制陶藝人往往又以不同質地的陶土加以調和、進行創新。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和即呈古銅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和呈淡墨色等等。人們通常見到的紫砂壺,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顏色紫紅,質地細膩柔韌。圖3.2紫砂茶壺1) 紫砂壺的類型(1) 光素型。這類壺外形簡樸無華,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澤。根據圓球、圓柱、四方、八方等幾何形狀為依據而製作。常見有圓壺、四方壺、六角菱花壺、直腹壺等。(2) 仿生型。這類壺以塑捏為主,做工精巧、結構嚴謹。多仿照樹木和花卉的枝幹、果實、葉片及動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狀製作,栩栩如生、質樸親切。常見的有松段壺、梅樁壺、扁竹壺、南瓜壺、魚壺、貓壺、船形壺、蒲包壺等。(3) 藝術型。這類壺不僅造型多變,往往又集書畫、詩文、雕塑、泥繪、彩繪、包錫鑲嵌等於一體,給人以綜合性的藝術享受。常見的有浮繪山水壺、雙喜壺、漢簡壺等,“曼生壺”是其代表作。(4) 特種型。這類壺包含兩個品種:一是含有現代陶藝意味,不受傳統壺藝約束,充分展示作者個性並刻意創新的紫砂壺。一種是專門為福建、廣州、臺灣啜飲烏龍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稱工夫茶具。此類紫砂壺體態嬌小,容量一般在50~100ml,而與壺配套的4個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個乒乓球,容量僅5ml左右。2) 紫砂壺的特點(1) 可塑性好。(2) 透氣性好。(3) 保溫性良好。(4) 經久耐用。一件較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2.瓷器茶具1) 青瓷茶具青瓷茶具(見圖3.3)主要產於浙江、四川等地。早在東漢年間,就有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遠銷各地。龍泉青瓷,以造型古樸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稱於世,是瓷器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人們譽為“瓷器之花”。龍泉青瓷產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我國歷史上瓷器重要產地之一。特別是藝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的“哥窯”、“弟窯”產品,哥窯被列為“五大名窯”之一,弟窯被譽為“名窯之巨擘”。圖3.3青瓷茶壺哥窯瓷,以“胎薄質堅,釉層豐滿,光彩靜穆”著稱,有粉青、翠青、灰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最為名貴。弟窯瓷,以“造型柔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貞潔”著稱,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為最佳。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2) 白瓷茶具白瓷茶具(見圖3.4)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品茶器皿中之珍品。其產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最為聞名。圖3.4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現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為普遍。3) 黑瓷茶具黑瓷茶具(見圖3.5),始於晚唐,鼎盛於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
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圖3.5黑瓷茶具4) 彩瓷茶具彩瓷茶具(見圖3.6)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塗上一層透明釉,爾後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現代要廣。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圖3.6彩瓷茶具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見圖3.7)是采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製,摻進所需色料製成的。它是我國先人的創造發明之一,但在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規模生產,直至清代才開始流行,它主要產於福建福州一帶。漆器茶具較著名的有北京的雕漆茶具、福州的脫胎茶具、江西波陽、宜春等地生產的脫胎漆器茶具等,均別具藝術魅力。福州生產的脫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壺連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圓形或長方形的茶盤內,壺、杯、盤通常呈一色,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並融書畫於一體,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高溫、耐酸堿腐蝕。脫胎漆茶具除有實用價值外,還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常為鑒賞家所收藏。圖3.7漆器茶具4.竹木茶具隋唐以前,我國品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粗放品茶。當時的品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製作而成。這種茶具,來源廣,製作方便,對茶無污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無法長久保存,失卻文物價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現了一種竹編茶具,它既是一種工藝品,又富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茶盅、茶託、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製作。竹編茶具由內胎和外套組成,內胎多為陶瓷類品茶器具,外套用精選慈竹,經劈、啟、揉、勻等多道工序,製成粗細如發的柔軟竹絲,經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內胎形狀、大小編織嵌合,使之成為整體如一的茶具。這種茶具,不但色調和諧,美觀大方,而且能保護內胎,減少損壞;同時,泡茶後不易燙手,並富含藝術欣賞價值。因此,多數人購置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擺設和收藏。圖3.8竹木茶具5.玻璃茶具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我國的琉璃製作技術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玻璃器皿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制琉璃茶具。玻璃茶具(見圖3.9)一般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純鹼等混合後,在高溫下熔化、成形,再經冷卻後製成。玻璃茶具有很多種,如水晶玻璃、無色玻璃、玉色玻璃、金星玻璃、乳濁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可製成各種其他盛具,如酒具、碗、碟、杯、缸等,多為無色,也有用有色玻璃或套色玻璃的。近現代,隨著玻璃工業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興起。在眾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為常見,用來沖泡細嫩名優茶,最富品賞價值,。但玻璃茶杯質脆,易破碎,比陶瓷燙手,是為美中不足。圖3.9玻璃茶具6.搪瓷茶具搪瓷茶具(見圖3.10)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它起源於古代埃及,以後傳入歐洲。但現在使用的鑄鐵搪瓷始於19世紀初的德國與奧地利。搪瓷工藝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間(西元1450—1456年),我國創制了琺瑯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這可以說是我國搪瓷工業的肇始。我國真正開始生產搪瓷茶具,是20世紀初的事,至今已有近100餘年的歷史。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几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圖3.10搪瓷茶具7.金屬茶具金屬用具(見圖3.11)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西元前18世紀至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品茶器皿在內的金屬器具。到隋唐時,金屬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品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圖3.11金屬茶具8.木魚石茶具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見圖3.12)經實驗室鑒定,木魚石含有偏矽酸、鍶、鉬、鋰、鋅、硒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很強的保健和美容作用。木魚石茶具是指用整塊木魚石作出來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壺、酒壺、竹節杯、套筒杯、冷水杯、茶葉筒等。將水放在木魚石器具中浸泡兩小時,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即能達到國家礦泉水限量指標。因木魚石中鈾及稀土元素含量適中,故此茶具的防腐和通透性好,用其泡茶即便是在酷暑季節,五天內茶水仍可飲用不會變質。一般來說,現在通行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為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另外,以玉石、水晶、瑪瑙等為材料的茶具歷史上曾有過,但因製作困難,價格昂貴,少實用價值,主要用於擺設和欣賞,以顯示主人的富有和品位,因此並不多見。圖3.12木魚石茶具二、按用途分類1.主茶具主茶具指泡茶、飲茶的主要的用具。1) 茶壺茶壺用以泡茶的器具。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1) 以茶壺把劃分。①側提壺:壺把為耳狀,在壺嘴的對面。②提梁壺:壺把在蓋上方為虹狀者。③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為彩帶習舞狀。④握把壺:壺把圓直形與壺身呈90°狀。⑤無把壺:壺把省略,手持壺身頭部倒茶。(2) 以壺蓋劃分。①壓蓋: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②嵌蓋:蓋嵌入壺內,蓋沿與壺口平。③截蓋: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3) 以壺底劃分。①捺底:將壺底心捺成內凹狀,不另加足。②釘足:在壺底上加上三顆外突的足。③加底:在壺底四周加一圈足。(4) 以壺有無濾膽劃分。①普通壺:上述的各種茶壺,無濾膽。②濾壺:在上述的各種茶壺中,壺口安放一只直桶形的濾膽或濾網,使茶渣與茶湯分開。(5) 以壺形狀分。①筋紋形:猶如植物中弧形葉脈狀筋紋,在壺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紋線,稱之為筋,而筋與筋之間的壁隆起,有圓澤感。②幾何形:以幾何圖形為造型,如正方形、長方形、菱形、球形、橢圓形、圓柱形、梯形等。③仿生形:又稱自然形,仿各種動、植物造型、如南瓜壺、梅樁壺、松幹壺、桃子壺、花瓣形壺等等。④書畫形:在製成的壺上,刻鑿出文字詩句或人物、山水、花鳥等。2) 茶船茶船指放茶壺的墊底茶具。它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1) 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平視茶壺形態完全展現出來。(2) 碗狀:船沿高聳,側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3) 夾層狀:茶船製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並有出水口,使夾層中的積聚之水容易倒出。3) 茶盅茶盅亦稱茶海。盛放泡好的茶湯之分茶器具。因有均勻茶湯濃度的功能,故亦稱公平杯。(1) 壺形盅:以茶壺代替用之。(2) 無把盅:將壺把省略,為區別於無把壺,常將壺口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代替把手提著倒水。(3) 簡式盅:無蓋,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有把或無把。4) 小茶杯小茶杯指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1) 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2) 敞口杯:杯口大於杯底,也稱盞形杯。(3) 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4) 收口杯:杯口小於杯底,也稱鼓形杯。(5) 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6) 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5) 聞香杯聞香杯指盛放泡好的茶湯,倒入品茗杯後,聞嗅留在杯底餘香之器具。6) 杯托杯托指放置茶杯的墊底器具。(1) 盤形:托沿矮小呈盤狀。(2) 碗形:托沿高聳,茶杯下部被托包圍。(3) 高腳形:杯托下有一圓柱腳。(4) 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豎邊,上固定杯底,下為托足。7) 蓋置蓋置指放置壺蓋、盅蓋、杯蓋的器物,既保持蓋子清潔,又避免沾濕桌面。(1) 托墊式:形似盤式杯托。(2) 支撐式:圓柱狀物,從蓋子中心點支撐住蓋;或筒狀物,從蓋子四周支撐。8) 茶碗茶碗指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工具。(1) 圓底:碗底呈圓形。(2) 尖底: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9) 蓋碗蓋碗由蓋、碗、托三部件組成,泡飲合用器具或可單用。10) 大茶杯大茶杯是指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11) 同心杯同心杯是指大茶杯中的一只濾膽,能將茶渣分離出來。12) 沖泡盅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留一缺口為出水口,或杯蓋連接一濾網,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2.輔助用品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輔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包括:(1) 桌布:鋪在桌面並向四周下垂的飾物,可用各種纖維織物製成。(2) 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3) 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底。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4) 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作抹幹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托墊壺底;用來吸幹壺底、杯底之水。(5) 茶巾盤: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6) 奉茶盤: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給品茶者,顯得潔淨而高雅。(7) 茶匙:從貯茶器中取幹茶之工具,或在飲用添加茶葉時作攪拌用,常與茶荷搭配使用。(8) 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看幹茶樣和置茶分樣用。(9) 茶針:由壺嘴伸入流中防止茶葉阻塞,使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10) 茶箸:泡頭一道茶時,刮去壺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11) 渣匙: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制成。(12) 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針等用的有底筒狀物。(13) 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14) 計時器: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鐘和電子碼錶,以可計秒的為佳。(15) 茶食盤: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16) 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制。(17) 餐巾紙:墊取茶食、擦手、抹拭杯沿用。(18) 消毒櫃: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3.備水器(1) 淨水器:安裝在取水管道口用於純淨水質,應按泡茶用水量和水質要求選擇相應的淨水器,可配備一至數只。(2) 貯水缸:利用天然水源或無淨水設備時,貯放泡茶用水,起澄清和揮發氯氣作用,應特別注意保持清潔。(3) 煮水器: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等。(4) 保溫瓶: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旅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5) 水方:置於泡茶席上貯放清潔的泡茶用水的器皿。(6) 水注:將水注入煮水器內加熱,或將開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節沖泡水溫的用具。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水流特別細長。(7) 水盂:盛放棄水、茶渣等物的器皿,亦稱“滓盂”。4.備茶器(1) 茶樣罐: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幹茶30~50克即可。(2) 貯茶罐(瓶):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均可。(3) 茶甕(箱):塗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茶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製成雙層箱,下層放乾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於貯茶,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5.盛運器(1) 提櫃:用以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櫃,門為抽屜式,內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2) 都籃: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3) 提袋: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製成的背帶式袋子。(4) 包壺巾: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製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5) 杯套:用柔軟的織物製成,套於茶杯外。6.泡茶席(1) 茶車: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臺面放下,擱架向對關閉,桌身即成一櫃,櫃內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2) 茶桌:用於泡茶的桌子。長約150釐米,寬約60~80釐米。(3) 茶席:用以泡茶的地面。(4) 茶凳:泡茶時的坐凳,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5) 坐墊: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於坐、跪的柔軟墊物。大小為60釐米×60釐米的方形物,或60釐米×45釐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製成折疊式。7.茶室用品(1) 屏風:遮擋非泡茶區域或作裝飾用。(2) 茶掛:掛在牆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作品。(3) 花器:插花用的瓶、簍、籃、盆等物。第三節
茶具的選用與鑒賞一、一般茶具的選用1.茶具的材質密度密度高的器具,因氣孔率低、吸水率小,可用於沖清淡風格的茶。如沖泡各種名綠茶、綠茶、花茶、紅茶、及白毫烏龍等,可用高密度瓷或銀器,泡茶時茶香不易被吸收,顯得特別清冽,透明玻璃杯亦用於沖泡名綠茶,香氣清揚又便於觀形、色。而那些香氣低沉的茶葉,如鐵觀音、水仙、普洱等,則常用低密度的陶器沖泡,主要是紫砂壺,因其氣孔率高、吸水量大,故茶泡好後,持壺蓋即可聞其香氣,尤顯醇厚。在沖泡烏龍茶時,同時使用聞香杯和啜茗杯,聞香杯質地要求緻密,當茶湯由聞香杯倒入啜茗杯後,聞香杯中殘餘茶香不易被吸收,可以用手捂之,其杯底香味在手溫作用下很快發散出來,達到聞香目的。陶瓷茶具的材質密度與燒結程度有關,我們經常以敲出的聲音與吸水性來表達,敲出的聲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燒結程度高,否則燒結程度就低。金屬器裏的銀壺是較好的泡茶用具,密度、傳熱比瓷壺還好。“清茶”最重清揚的特性,而且香氣的表現決定品質的優劣,用銀壺沖泡最能表現這方面的風格。2.茶具內壁的釉質層原本質地較為疏鬆的陶器,若在內壁施了白釉,就等於穿了一件保護衣,使氣孔封閉,成為類似密度高的瓷器茶具,同樣可用於沖泡清淡的茶類。這種陶的吸水率也變小了,氣孔內不會殘留茶湯和香氣,清洗後可用來沖泡多種茶類,性狀與瓷質、銀質的相同。3.茶具的材料與觀感如果將茶器的質地分為瓷、火石、陶三大類,瓷質茶器的感覺是細緻、高頻的,與不發酵的綠茶、重發酵的白毫烏龍、全發酵紅茶的感覺頗為一致。火石質茶器的感覺較為堅實陽剛,與不發酵的黃茶、微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凍頂、鐵觀音、水仙的感覺頗為一致。陶質茶器的感覺較為粗獷低沉,與焙重火的半發酵茶、陳年普洱茶的感覺頗為一致。
4.茶具的顏色茶器的顏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顏色與裝飾其上的釉色或顏料。白瓷土顯得亮潔精緻,用以搭配綠茶、白毫烏龍與紅茶頗為適合,為保持其潔白,常上層透明釉。黃泥製成的茶器顯得甘飴,可配以黃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顯得高香、厚實,可配以鐵觀音、凍頂等輕、中焙火的茶類。紫砂或較深沉陶土製成的茶器顯得樸實、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水仙相當搭調。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藥,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如淡綠色系列的青瓷,用以沖泡綠茶、清茶,感覺上頗為協調。有種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適合沖泡白茶與黃茶。青花、彩繪的茶器可以表現白毫烏龍、紅茶或熏茶、調味的茶類。鐵紅、紫金、鈞窯之類的釉色則用以搭配凍頂、鐵觀音、水仙之屬的茶葉。茶葉末與鹹菜色系的釉色,就用來表現黑茶。
5.茶具的造型壺口寬敞的、蓋碗形制的,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七、八十度(攝氏)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香片與白毫烏龍。蓋碗、或是壺口大到幾乎像蓋碗形制的壺,沖泡茶葉後,打開蓋子很容易可以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濃度,對茶葉的欣賞、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尤其是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白毫烏龍等注重外形的茶葉,這種形制的沖泡器,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是很好的表現方法。二、紫砂壺的鑒賞與保養1.紫砂壺的鑒賞1) 看造型觀看壺是否造型美觀,是否符合自己的欣賞水準和美感要求。紫砂是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的,其造型千變萬化,不論什麼樣的造型,都具有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線條清晰等工藝特點。2) 觀質地查看壺的質地。注意壺的質地,仔細查看胎骨是否堅硬,色澤的油潤度如何。紫砂壺是用紫泥、紅泥、綠泥等天然泥料塑造成型的,要用1200℃的高溫才能燒成。紫紅色泥和淺紫色泥叫紫砂泥,燒成後成為紫黑色或紫棕色;灰綠色泥叫綠泥,燒成後呈淺灰色或淺黃色;棕紅色泥叫紅泥,燒成後呈灰黑色。這樣的紫砂泥顆粒較粗,含鐵、矽較高,成品的硬度也高。從胎子的微觀透視,它內部呈團形顆粒,外層是鱗片狀顆粒,兩層顆粒間形成氣孔。瞭解到紫砂壺的胎質特性,在選用新壺時,要打開壺蓋,輕輕敲擊壺體,如果聲音鏗鏘清脆、悅耳,就說明胎骨堅硬,如果壺的表面呈現出光滑油潤色,就是很好的選擇了。當然也不是壺體的聲音稍低就不好。一般地說,壺音鏗鏘清脆者適宜泡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壺音稍低者較適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茶、鐵觀音等。3) 聞氣味聞聞壺裏的氣味。聞聞壺裏的氣味。採用手工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的新壺會略帶土味,是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水晶挂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数字音频工作站调音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圆形平盘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智能建筑室内给排水解决方案
- 纺织行业蒸发冷却器应用方案
- 物流配送优化方案计划
- 5000立方LNG低温贮罐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 2024年走芯车床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企业培训弱电智能化会议系统方案
- 2024年品牌授权与经销合同
- JJG 162-2019饮用冷水水表 检定规程(高清版)
- 消防系统供电与布线
- 疯牛病检测规范与防控
- 小学生写字教学经验交流
- 施工现场保卫方案
- 风力光伏新能源发电企业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
-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10S505国标图集)简介-国标10s505
- 河沙开采工艺流程
- 机井通电标准化设计(200kVA
- [宝典]妻管严攻略游戏生活休闲
-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物理教学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