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汇报人:文小库2023-12-11目录引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与运用引言01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和适切性,教学评价必须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的学习结果。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清晰且具体的、精准且逐级细化的。教学评价应分析特定年级“应该怎样表现”与“真正表现行为”之间的差异。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能够检测传统纸笔测验难以检验的高阶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的情况。“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构成积极的影响。如果在高利害评价中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将会发生积极的转变”。0102030405引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02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创造东西,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就像汽车驾照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场地考试和路考。理论考试相当于传统的客观纸笔测验,借助的是记忆还原;路考则是驾驶能力测试,属于表现性评价。场地考试则在两者之间,后来实际道路考试中增加了通过人行横道线、学校区域、公共汽车站、夜间行驶等内容,目的是考查驾驶者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进行驾驶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三项考试都很重要,但并非同等重要。只有通过路考,才能证明你有能力且能负责任地驾驶。引进类似“路考”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评价任务,既评价学生的所知,又评价其所做;既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结果进行评价,又对其行为表现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标准—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从而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学评价要与实际生活有关,并与真实生活产生联系,以真实或虚拟的问题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0301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02目标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指的是我们期望的学生学习的结果。03表现性评价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完成任务能力的展示。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01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和判断,进行各种探索活动。02与表现性评价相匹配的目标必然是那些居于课程核心地位的,需要持理解的,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特点的高级目标。复杂认知过程中的观察、联想、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等审美创造能力;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02纸笔测试中的填空、选择、阅读理解等书面题目,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及相关技能进行测试,却无法考查其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领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作目标领域的实验操作、绘画、表演等。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通过“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表现性行为,搜集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情况的表现证据,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关注非认知要素。因此,表现性任务应该尽量与真实生活接轨,强调复杂性和情境性,突出任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表现性评价旨在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学科知识、思维和工具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为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提供帮助。收集表现证据的评分规则,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的是,面对表现性评价时,学生需要建构反应、完成任务、展示能力。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和行为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复杂性。表现性评价无法像传统的纸笔测验那样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包含必要的主观判断。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与运用04评价目标必须与学习目标匹配,因为评价所要评的就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界定评价目标时,要回答以下问题:要评价哪一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任务应该聚焦哪一个板块的内容?应该评价哪一项复杂技能?新课程标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规定了每一学段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评价目标的界定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往往是概括的、笼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单元/主题或课时目标。实现这种转化,要运用相应的目标分析策略和程序。“识字与写字”第二学段目标指向情感态度、识字质量、识字方法、书写习惯及质量等几个维度,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评价目标的界定

评价目标的界定学段目标中的“兴趣”来自实践体验,更来自对丰富的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基础,习惯则是积极情感和能力、素养的体现。如何将此类纸笔测试无法测量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并为之努力的具体目标呢?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不清晰、不具体的关键词,分析教学内容,叙写目标。我校四年级教研组经过研讨后将该学段目标具体表述为:(1)在阅读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汉语拼音、工具书等)主动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2)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能辨别并纠正常见的错别字;(3)学会积累与梳理:能有意识地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梳理与分类,能够在阐述分类理由的过程中与他人分享汉字、汉语的魅力。虽然目标的转化有一些策略和程序可循,但最终还是要依赖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准确且深入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评价目标的界定表现性任务的取材要与实际生活相关,用真实生活问题来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任务强调让学生自主建构答案,某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其所测量的认知领域技巧属于较高层次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所知去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除有纸笔测验能测量的认知领域目标外,还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王宁教授认为,汉字的产生是一个“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是对事象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种理解。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汉字的学习不能只靠记忆,要在整体视域下进行建构,发现相互之间的关联,从感性走向理性;把汉字学习与语言结合、与文化结合、与审美结合。让小学生从汉字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表现性评价,从表面上看,是通过表现性任务来观察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而评价其能力提升情况。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输入标题02010403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实际上,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造字规律、感受古人智慧的过程,是了解、认同中华文化,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任务二:“探寻汉字密码”演讲活动任务一:“遨游汉字王国”闯关活动我们将表现性任务主题确定为“探寻汉字密码,传承中华文化”,并根据评价目标创设了一系列表现性任务情境。为使判断合理、公平、公正,设计者事先要详细描述实现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标准,用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规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描述,它告知评价者期望学生达到的表现水平。表现性任务与实际生活相关,其情境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评分规则的开发学生表现与作品中应该包含的具体特征和标志,以及相对应的评价规则。一般的评分规则由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三部分组成。有的评分规则还会提供表现样例,为教师或学生理解和运用评分规则提供支持。评分规则的开发分析表3,我们发现一份有效的评分规则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评价内容与等级描述的完整性评分规则需要描述一个完满表现的本质特征。着手建构评分规则前,我们需要思考:开发这一评分规则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笔者结合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表现性任务的评分规则(见表3)来具体谈一谈评分规则的建构要素。评分规则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评分规则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是否描述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表现?评价内容的完整对于评分规则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复杂能力时,很容易将少数不起眼的评价本质特征漏掉。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将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学业成就表现的重要维度特征单独罗列出来。评分规则的开发评分规则的开发如表3的评分规则建构前,我们将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关“识字与写字”的学段要求罗列出来后,发现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识字质量、识字方法、识字能力、书写习惯及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