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第五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命令各州“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可知宋代严格控制地方财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和控制,不能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宋代对地方财政的管控,不能反映出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与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明史》载: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材料表明()A.内阁的权力随时变化 B.内阁首辅就是以前的宰相C.宦官专权危及皇权 D.内阁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虽然到夏言、严嵩权倾一时,俨然成真宰相,其实不然。因为内阁的拟票权实际上是由内监的批红权决定的,而相权则由宦官把持。由此看来,内阁的权力被架空,它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内阁的权力虽有变化,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有稳定性的,排除A项;内阁首辅与以前的宰相存在的本质区别,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盲目的自由,其实是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A.忽视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B.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C.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 D.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追求程序上的机会均等,因此会出现“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的现象,即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C正确;雅典民主制并未忽视真理本身,而是由于直接民主制度下,客观真理往往被多数人得出的民意裹挟,A排除;题干中认为雅典的民主是“盲目的自由”,因此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B;题干主旨并不是围绕雅典民主制的范围展开,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5.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代议制B.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C.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D.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答案】B【解析】从材料“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中可以分析出,传统文化对近代英法等国的代议制民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代议制民主是近代的产物;C项说法错误,错在“翻版”;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6.美国总统弹劾案是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4款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凡受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轻罪的弹劾并被判定有罪时,应被免职。如果有足够多的议员投票认同总统犯有“叛国、受贿或其他重罪与轻罪”,国会将可以罢免总统。这一规定说明弹劾案()A.最终由最高法院审理 B.遵循了权力制约与平衡C.加剧了美国党派斗争 D.彰显了天赋人权的理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弹劾并被判定有罪时,应被免职……国会将可以罢免总统”可知,在美国总统可以因弹劾而被国会罢免,反映了国会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最高法院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应的是行政和立法权之间的制衡,与党派斗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天赋人权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7.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采取人民代表会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为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权力机关开始由抗日时的参议会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做法()A.积累了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 B.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C.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适应了解放战争的推进形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所进行的一系列民主活动,为后来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A项正确;这些做法并不会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解放战争于1946年6月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8.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出土物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画面数量日益上升,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农耕技术取得突破C.游牧文化完全消失 D.民族交融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早期墓葬壁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后期墓葬壁画则更多描绘汉族生活场景,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学习汉族制度文化,大力推动民族交融,鲜卑民族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壁画内容也越来越多地描绘汉族生活场景,D项正确;材料所述不是同一时期壁画内容的多样,而是前后两个时期壁画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具体说明壁画中描绘哪些农业生产器具,不能断定农耕技术取得进步,排除B项;“完全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 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可分析出《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对司法权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变法不受政府支持,排除A项;“新政”是清政府在当时国情下的无奈之举,排除B项;材料是地主阶级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10.自汉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开始在常住地方设立固定治所。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刺史豫州刺史扬州刺史凉州刺史所在郡国沛国九江郡汉阳郡郡国治所相阴陵冀刺史治所谯历阳陇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C.强化了郡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治所与郡国治所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预地方事务,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郡国干扰监察,A项正确;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是要监察地方,但是不属于地方政府,排除C项;材料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监察,材料体现不出对郡国的监察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C.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D.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可知,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越来越看重门第,士族把持选官权力,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特权的工具,D项正确;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唯一标准”,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士族对选官制度的把持,无法得出“重大倒退”,排除C项。故选D项。12.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D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科举制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13.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A.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B.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C.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D.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存在举荐文官的现象,举荐官员制度容易出现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D项正确;举荐文官制度不能体现文官制度的开放性,容易导致政府内部出现拉帮结派现象,排除A项;国民党一党专制情形并非只是通过举荐文官来实现的,排除B项;文官考试制度比文官举荐制度更能提高文官整体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14.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重要的国家考试。近年来,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A.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提高政府官员思想品德C.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D.利于官员的队伍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说明公务员的队伍不断优化,D项正确;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仅凭学历高低不能说明造成国家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A项;“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未体现品德方面,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并非公务员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A.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B.干部管理民主化C干部考核法制化 D.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D项正确;干部管理民主化、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及干部考核法制化均不属于出发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1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支持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借鉴中国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飞跃,使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同时社会上对建立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工业革命的推动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传统选官制度弊端、英国政府的支持、借鉴中国科举制是建立文官制度的次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17.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资产阶级有意识进行的社会调节与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一部分。这一“成功”的重要表现是A.文官对本国工业化作出的贡献较大B.文官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C.文官积极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D.文官制度首先确立了择优录取原则【答案】B【解析】文官制度制度下,文官一旦录用,任职终身,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符合题意;文官对本国工业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A项;文官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不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排除C项;D项“首先”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8.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 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通过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公布了成文法,限制了奴隶主贵族滥用刑罚,使平民也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A项正确;子产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铸刑鼎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排除B项;《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子产铸刑鼎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响应奴隶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19.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答案】C【解析】“准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体现出引礼入律,礼法合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以吏为师,排除A;约法省禁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也无法体现慎刑慎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律为正文,例为附注,排除D。20.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涵盖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与规则,对律令的补充法典,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唐政府颁布的《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仪法典。由此可见,唐律()A.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B.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C.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 D.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与德治之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仪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唐朝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B项正确;唐朝律法注重礼法结合,并不只是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排除A项;宋朝之后,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法治与德治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21.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衅。”据此可知()A.乡约捍卫贵族政治 B.乡约追求政治平等C.乡约强化专制统治 D.乡约具有道德教化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的“村规民约”核心内容是德行和礼仪,可见这样的相约侧重教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乡约没有明确交代针对贵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平等问题,排除B项;C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材料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22.11世纪,人们对当时的法律现状不满,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形成 B.工商业经济发展C.人文主义的复兴 D.教会统治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是因为这一时期欧洲工商业经济发展,而罗马法中蕴含着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复兴属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商业经济发展,与教会统治的需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3.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主张旨在()A.凸显契约精神 B.保障个人权利 C.确保司法独立 D.强调法官尊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4年意大利。依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这是对无罪推定的描述;依据材料“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主张社会契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B项正确;材料主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不是为了凸显契约的神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司法独立,排除C项;材料中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并非是强调法官尊严,排除D项。故选B项。24.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不使用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只有大陆法系是罗马法的延续,排除A项;地理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因素,C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D项排除。故选B项。25.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可以看出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近代西方法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司法程序,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反封建,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律的本质,并未涉及其对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6.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B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A项;这一变化并没有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这一变化也不是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27.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A.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B.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C.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D.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可知,我国将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并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就是唤起人们对道德建设的重视,而非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国家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提及公民素质提高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8.西汉初年,汉、匈之间互市通关频繁,交换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包括铁器、铜器、马具、服饰、丝织品等各种物品,甚至还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盛况。这反映了()A.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C.汉匈间的和平促进边境贸易 D.汉朝边患得到了有效解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的中国。据材料“汉、匈之间互市通关频繁”“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汉初,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基本实现了汉、匈间一段时间内的和平,故汉、匈之间互市通关频繁,C项正确;汉朝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初匈奴不归汉朝管理,边患也没得到有效解决,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29.唐高祖曾下诏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与内地不同,应该采取羁縻的政策,与这些地区保持良好的关系。结合所学,唐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设置了羁縻府、州,以各族首领为府州长官,统治当地人民。这种制度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项正确;唐朝中央政权与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不是并立政权的关系,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羁縻政策加强了边疆管理,有其积极作用。“削弱了对地方的统治力度”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避免战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0.乾隆年间,清朝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理藩院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已经由北方蒙古地区扩展到其他边疆地区,涉及到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理藩院管理范围和职能的完善,反映了清朝()A.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B.境内各族已全面封建化C.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D.边疆管理承续前朝经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理藩院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已经由北方蒙古地区扩展到其他边疆地区,涉及到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了理藩院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管理范围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全面封建化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前朝的边疆管理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31.长久以来,拉丁文作为欧洲共同语言的地位无法撼动。18世纪,欧洲国家出版的文化工具书纷纷使用了本国的语言,如俄国出版的《俄语诗简明新作法》等,颇受时人欢迎。这体现出当时()A.拉丁文化影响力下降 B.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勃发C.俄罗斯文化受到推崇 D.印刷术革新推动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材料中“长久以来,拉丁文作为欧洲共同语言的地位无法撼动。18世纪,欧洲国家出版的文化工具书纷纷使用了本国的语言”,根据材料前后的对比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用民族文字来印刷书籍可以体现出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勃发,B项正确;拉丁文和拉丁文化不是一个概念,A项混淆概念,排除A项;材料只是把俄国作为使用本国语言的示例,并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受到推崇,排除C项;印刷术革新确实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印刷术是否有所革新,排除D项。故选B项。32.1928年8月签订的《非战公约》中,各国声明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即无论有什么矛盾或利益冲突,都不以战争为手段。这()A.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渴望 B.得到了各国普遍的认同和自觉遵守C.促进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D.遏制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非战公约》签订,各国声明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A项正确;“各国普遍的认同和自觉遵守”不符合史实,因为之后还有战争的发生,排除B项;“高速发展”的表述夸大了《非战公约》的作用,排除C项;据所学,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最终引发二战,《非战公约》的规定没能遏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33.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答案】A【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34.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民族问题对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应予以高度重视,所以应长期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故C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制度,不是少数民族独享自治,故A错误;内蒙族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故排除B;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故排除D。35.为庆祝中法建交59周年,2023年1月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中法美食文化之夜”活动。1964年的中法建交()A.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B.推动“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的落实C.是新中国国际地位开始得到提高的表现D.使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得到有效的维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和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冷战对峙的局面,中法建交体现了两国积极谋求独立自主,有助于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A项正确;中国不是欧洲国家,与“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无关,排除B项;“开始”一词错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都推动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维护主要依靠一国自身的努力,“中法建交有效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36.1962年至1969年,为了对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和填补生产技术空白,我国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技术和设备84项,累计用汇金额14.5亿美元。这反映出我国()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C.探索新的经济体制 D.经济与世界全面接轨【答案】B【解析】根据“我国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引进技术和设备84项,累计用汇金额14.5亿美元。”可得出这一时期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反映出我国的外交政策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B项正确;仅从引进西方技术,不能得出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探索新的体制,排除C项;“全面”的说法太绝对,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3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与老挝签署了边界条约,与越南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度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些条约(协定)的签署说明我国A.始终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C.解决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 D.注重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与老挝、越南、印度等邻国签署了维护边界和平的条约,目的是加强睦邻友好,为经济建设赢得安定和平的环境,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边外交,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其他地区,所以不能说明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是否解决了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故C项错误。38.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秦半两”取代了之前六国形制各异的货币,成为统一的流通货币的形制,这反映出秦朝货币法()A.推动了秦国兼并战争进程 B.明确了历朝铜钱法定货币地位C.背离了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D.使货币由杂乱向统一形状演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半两钱”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态向规范形态的一次重大演变。并且确立了圆形方孔的中国铜钱形式,此后,圆形方孔的铜钱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D项正确;题干的时间信息是“公元前210年”,这一时期秦国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历朝”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B项;“背离了”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9.均田制下,“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A.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 B.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C.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 D.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答案】A【解析】均田制下土地不得随意买卖,而唐代实行两税法后国家放松了对土地买卖的控制,说明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发生改变,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待土地买卖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排除B;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现象应该更加严重了,排除C;两税法实行后富者是通过买卖土地占有更多的土地,而非依靠政治权力,排除D。40.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A.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答案】B【解析】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黄金储备遭受损失,且美国已完全丧失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英国制约美国霸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材料二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称为“制宪会议”。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分析其制定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答案】(1)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2)特点: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制定过程争论激烈。原因:《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相同点: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解析】(1)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得出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根据材料一“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得出封建贵族日渐衰落;根据材料一“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得出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结合“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发生的变化得出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美国独立之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形势可得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根据材料二“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得出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根据材料二“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得出制定过程争论激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结合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得出《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结合18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历程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结合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主要领导人的共同认识得出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结合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史实得出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据材料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得出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得出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项目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用人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立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没有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政治中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管理原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党管干部行政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服务——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答案】看法: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政党分肥不仅容易造成腐败,还影响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通过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在选用标准上,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公务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文官制度的对比”可知看出,中西在对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在用人标准、政治立场、管理原则和行政价值取向上皆有不同。在用人标准上,西方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在政治立场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在行政价值取向方面,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西方文官制度的种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故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论题展开论述,在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43.中国法律体系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为:材料一在古代中国,“法律是道德化法律,而道德是法律化道德,情理即是道德,情理法融为一体”,这得益于中国特殊的现实状况和环境。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情理观念是与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古代中国宗法制组织形式,也深深决定着中国人的法就是“家法”,就是情理法。人们也习惯于依据自幼耳濡目染的儒家“礼”“理”“名分”“义”等来评断一个人言行非法与否罪恶轻重,而不是依据朝廷的法律去评断。此外,在古代中国往往不恰当地强调了政治的作用,把法律当作了政治的附庸,从而使法律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这也为以情理介入法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摘编自俞世峰《中国法文化中的情理交融现象形成原因分析》材料二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点及成因。(2)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答案】(1)特点:情理法融为一体;法律缺乏独立性,是政治的附庸。成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影响:儒家文化的影响。(2)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完善。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国际接轨,扩大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解析】(1)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古代中国,‘法律是道德化法律,而道德是法律化道德,情理即是道德,情理法融为一体’,这得益于中国特殊的现实状况和环境。”可推出情理法融为一体;根据材料一“此外,在古代中国往往不恰当地强调了政治的作用,把法律当作了政治的附庸,从而使法律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这也为以情理介入法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推出法律缺乏独立性,是政治的附庸。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影响:思想上,儒家文化的影响。(2)改革开放以来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