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14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强化 B.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C.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D.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以同姓诸侯为主,对于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增强联系,说明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D项正确;据所学,西周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影响减弱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直到春秋晚期才出现,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后,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A.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B.贵族寡头政治特征浓厚C.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D.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屋大维清洗并操控元老院,获得“元首”和“奥古斯都”称号,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和立法大权,却不受任何机关制约等,反映出该时期罗马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贵族寡头政治特征浓厚与“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后,对元老院进行清洗”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等级差异的强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拥有专制权力,没有列举罗马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民国六年,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传统朋党政治死灰复燃 B.袁世凯复辟违背民意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六年即191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统治权,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艰巨,D项正确;据所学,民国初年政治斗争并非传统朋党政治的死灰复燃,排除A项;早在1916年即民国五年,袁世凯复辟已宣布失败,与本题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种旧势力而非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4.康有为明确称“(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则“天下古今大小一切”事皆应纳入孔子改制范围之内,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万木草堂口说》中他称“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康有为的这一思想()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B.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C.扩大了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 D.体现出对儒学的理性反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强调孔子改制的重要性,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与维新思想关系不大,排除A项;维新变法并未扩大到群众,因此并未扩大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理性反思”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A.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成熟C.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D.完善了地方的考核系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朝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程序,皇帝亲自参与高级京官考满等,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相互制衡”的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决策机制成熟的标志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完善了地方的考核系统与“引至御前,奏请复职”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为了公开与竞争考试以测验申请现在已分类的或依此分类的公职之人员合格与否,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考试内容应是“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A.确保了官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C.改变了国家政权组织机构 D.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产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通过立法规范公职人员的选拔考试,强调公职人员须胜任被指派的职务,反映出美国文官制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产物,D项正确;文官制度确保了官员素质整体提升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强调文官能力并不会影响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排除B项;文官制度适应而非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7.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如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还具体规定了学堂各级毕业生的选录方法,如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这些规定表明,清末()A.初等教育已在全国普及 B.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新旧并存色彩C.文官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D.学堂选官已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各级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等传统内容,也有理化、法制等近代学科,优秀学堂毕业生称为举人,赋予知州、知县等地位,表明清末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新旧并存色彩,B项正确;据所学,清末新政时期,初等教育远未普及,排除A项;据所学,文官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法令,不能说明学堂选官已成为了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8.我国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C.迎合了政府职能转变需要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公务员分类的精细化,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迎合了政府职能转变需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扩大公务员考录范围的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可知,需要选拔和培养专业技术型、管理型和通才型人才,通才型人才只是公务员人才的其中一类,而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廉政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乡约的相关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朝代制定者名称主要内容北宋“蓝田四吕”《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明朝王阳明《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丧死相助”清朝陈秉直《上谕合律乡约全书》举书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再接着“读律”(讲解律法)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B.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旨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 D.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德业相劝”“孝尔父母,敬尔兄长”“重人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乡约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A项;乡约的主要目的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排除C项;中国古代乡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乡约实施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B项。10.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允许部分骑士交纳“盾牌钱”,他及其后继者理查德一世在45年中征收盾牌钱11次;约翰王登基后15年间就征收了11次。而13世纪初的《大宪章》规定“除三种情况外,英王如需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大宪章》的这一规定()A.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权利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C.蕴含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D.否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大宪章》强调英王要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即议会的许可,说明《大宪章》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B项正确;据所学,《大宪章》颁布时,英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其保障的是市民和骑士并非资产阶级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没有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排除C项;据所学,《大宪章》客观上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1.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A.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可知,加尔文肯定了人们通过奋斗获得事业成功,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迎合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D项正确;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新教反对教皇权威,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教权和王权长期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规范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明确新型交易规则,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害他人肖像权,强调新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需要等,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就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制定的具体规定不能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排除A项;据所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与“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等具体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清朝改土归流的策略()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D.使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雍正帝时期,国家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并未强调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A项;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危机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边疆管理的加强,并非中央集权“体系”的发展与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14.1648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被迫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和对帝国事务的投票权,规定皇帝不得干涉各诸侯国的内政;确认新约和旧约具有同等地位,以及各诸侯国的宗教自由;认可荷兰和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并保有内政和外交上的全部主权。这些规定()A.利于加强主权国家的世俗统治 B.构建了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C.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法律基础 D.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西欧)。据材料“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和对帝国事务的投票权,规定皇帝不得干涉各诸侯国的内政”“各诸侯国的宗教自由”“保有内政和外交上的全部主权”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强化主权国家的世俗统治,A项正确。1815年维也纳会议构建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B项;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欧洲均势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彻底铲除了旧中国对蒙古族民众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是在自治区之下,县之上的自治地方,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是县级自治地方,相当于县级的自治机关。新中国在内蒙古推行的这一措施()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 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彻底铲除”、“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相当于县级的自治机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内蒙古推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彻底铲除了旧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本民族的实际进行建设,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未反映“各民族”,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夸大了这一措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具体实践(部分)。这些实践反映出我国()时间实践1988年中国正式提请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并于次年派遣20名观察员参加纳米比亚过渡时期援助团1994—1999年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1亿特别提款权贷款,向泰国和印尼提供了1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2021年中国此前发起创建的亚投行,截至2021年中国已批准147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超过289.7亿美元,惠及31个城内外成员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B.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方向C.努力推进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注重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目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稳定国际货币、节能减排和亚洲投资等事务,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反映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A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发展,并非此时开始转向多边化,排除B项;努力推进传统国际组织改革的信息与“中国发起创建的亚投行”等不符,排除C项;注重地缘合作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第19题1第20题1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腐败使得群众和资产阶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1820至1830年间,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荡的运动,目的是促使议会改革和争夺普选权。为了解决两党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英国政府设立了常务次官,他们可以长期处理政务,但不可以参与党政,也不能进入内阁。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社会舆论和议会强烈谴责政府。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870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才正式确立。——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服务于专制皇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言之有理即可)(2)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政治的腐败;两党制存在的弊端;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民间组织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启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注重公务员考试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一“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可知,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等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历史、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可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政治的腐败,两党制存在的弊端;据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刺激;据材料二“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可知,民间组织的推动。第二小问启示,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中外文官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注重公务员考试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并不否定现存制度;是由社会统治力量内部的少数派发动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政治活动;是在旧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对旧统治阶层的大多数而言,依然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手段,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摘编自李晓丹《浅析革命与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历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主题;近代史上各国的改革与革命共同推动新制度逐步取代旧制度。阐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通常有一部分具有改革思想的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精英,通过他们的努力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并促使政府采取一定程度的改革措施,以推动新制度取代陈腐的旧制度。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正是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等政治精英充分认识到邦联制这种带有传统殖民统治阴影政体的弊端,毅然推动美国实行政体的变革,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国家,建构起联邦政府的政治权威,为美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对改革的倡导往往会激发起人们对改革寄予更大的期望,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分裂,造成政府对国家控制能力的松懈,并为主张推翻现行制度的革命者提供发展壮大的机遇。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议会推动限制王权的改革法案为王党势力所不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同盟,与王党势力彻底决裂,通过内战、“光荣革命”等开始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治。因此,近代史上各国的改革与革命互为因果,成为推动各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示例二:主题: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阐述: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此,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西方。示例一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近代史上各国的改革与革命共同推动新制度逐步取代旧制度。其次,结合近代史上各国的改革与革命的史实分析阐述。如改革方面以美国为例,列举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正是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等政治精英充分认识到邦联制这种带有传统殖民统治阴影政体的弊端,毅然推动美国实行政体的变革,内容是,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国家,建构起联邦政府的政治权威,影响是为美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革命方面以英国为例,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议会推动限制王权的改革法案为王党势力所不容,经过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同盟,与王党势力彻底决裂,进行内战、“光荣革命”,影响是逐步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治。最后,总结归纳,呼应论题,近代史上各国的改革与革命互为因果,成为推动各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完成表述。示例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所学中国知识可得出论题: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其次,结合中国近现代历次改革的史实分析阐述。如以近代戊戌变法为例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现代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例阐述,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是,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影响是,在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后,总结归纳,呼应论题,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完成表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答案】19.特征:“简本普及”传统;有较强针对性;监督考核严明。20.不同: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中国法律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中国法律强调集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调教主法辅。历史原因: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可知,“简本普及”传统;据材料一“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可知,有较强针对性;据材料一“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监督考核严明。【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和西方)。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可知,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据材料二“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法律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可知,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据材料二“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可知,中国法律强调集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调教主法辅。第二小问历史原因,综合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可得出,造成中西方法律差异的历史原因主要有,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之短寿使得匈奴一时坐大,匈奴趁秦末动乱之际再次侵占河南地,成为新统一中国的汉朝的一大威胁。故此刘邦欲趁统一江山的战胜之锐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但却由于轻敌导致自己反被匈奴包围,遗下汉之国耻。无奈之下,刘邦只得采取和亲之计,但匈奴并不因此而满足,反而时常入侵汉边郡掠夺人民财物。汉初经过秦末大乱之后,名都空城,人口锐减。汉文帝开籍田以劝导天下,景帝时又将田租确立为三十而税一,故而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到顶峰,诸侯势力也遭到打击,也就放开了手脚去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到元狩四年时,汉发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