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共60分)1.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区划分较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随葬鼍鼓、石磬、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手工技术先进C.礼乐制度较为完善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陶寺墓地中,墓葬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划分,这反映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已经出现,即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夏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分布于多个流域,排除C项;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时期时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了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B项正确;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西周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4.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彻底崩解 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 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天下观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一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这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依然存在夷夏之别,排除C项;不能说通过这一观念就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5.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答案】B【解析】从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判断出该地应该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城市。6.某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立木为信”的故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材料中的“国都”应该位于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立木为信”可以看出是商鞅变法,变法时期,秦国的都城在雍城,今天的陕西省,A项正确;②绛在今天的山西,排除B项;③临淄在今天的山东,排除C项;④郢在今天的湖北,排除D项。故选A项。7.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A.“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C项正确;有教无类思想指的是教育公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张以德治国,与尊卑关系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反映了孟子()A.重视民生问题 B.强调人伦秩序 C.推崇重农抑商 D.提倡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段话是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问题,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生产,没有体现人伦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限制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孟子重视民生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得出其目的是要皇权传于后世子孙,直至万世,因此可得出这是皇位世袭,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10.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秦末战争破坏严重【答案】B【解析】结合秦朝焚烧诗书,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导致东方大国史料缺失,B项正确;东方六国文化相对先进,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都是东方代表人物,排除A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不是“学术分歧”,排除C项;秦末战争破坏的是社会经济,东方六国的史书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被焚毁,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的基本情况。这主要反映出()起义领袖基本情况陈胜、吴广农民出身,大泽乡起义时皆为屯长刘邦农民出身,芒砀山斩蛇起义时为泗水亭亭长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他的祖父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所杀A.暴政导致秦朝短促而亡 B.秦末统治失去人心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秦朝基层管理松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中,既有农民出身的基层小吏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楚国贵族后裔领导的带有复仇情结的反秦活动,这说明秦朝末年的上层贵族、下层百姓都对秦朝的统治不满,即说明秦末统治失去了人心,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末统治失去人心,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项;秦朝在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强化了基层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A.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 B.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C.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 D.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汉文帝的举措实质上是将王国进一步肢解,这样做主要出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正确;跟“七国之乱”相关的是汉景帝,并非文帝,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推恩令”正式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帝的举措是汲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材料体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实力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答案】B【解析】汉武帝后中华大地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密切相关,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B项;设立中朝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刺史制度属于监察制度,也和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14.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显著的特征是军阀割据混战,给民众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曹操的生活年代不符,排除。故选A。15.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其“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据此可以得出()A.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 B.《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C.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 D.《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道家学说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而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司马迁的这一思想遭到东汉班固的批评,认为司马迁推崇黄老思想,轻视儒家《五经》,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轻视那些节烈之人,推崇世俗建功之士。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黄老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存,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受其影响,因此出现了东汉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批评。因此材料说明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A项正确;司马迁推崇道家思想,批评儒家思想,并不能说明他和《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批评,并不能说明班固和《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①——西晋 B.②——前秦 C.③——唐 D.④——后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之后是西晋,十六国之后是北魏,东晋后是宋齐梁陈,西魏之后是北周,①是西晋,A项正确;②不是前秦而是北魏,排除B项;③不是唐而是梁,排除C项;④不是后汉而是北周,排除D项。故选A项。17.南京,古名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等,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这六个王朝是A.吴、东魏、周、齐、梁、陈 B.东吴、西晋、宋、齐、梁、陈C.吴、东晋、宋、齐、梁、陈 D.吴、宋、齐、梁、陈、明【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南京的朝代有吴、东晋、宋、齐、梁、陈,故C正确;东魏定都邺城,西晋定都洛阳,明朝不是魏晋时期,故ABD错误。18.据《晋纪》称:“晋中兴之功,(王)导实居其首。”,王导“匡时辅政,业同伊尹、道隆姬旦”。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这加剧了东晋时期()A.士族专权 B.流民南迁 C.民族交融 D.南北对峙【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材料“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体现的是士族专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士族势力的强大和专权,与流民南迁、民族交融、南北对峙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9.隋朝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都江堰③开通大运河④修建赵州桥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建立之初广设赈灾仓库,开通了大运河,修建了赵州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修建的,A项概括不全,排除;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②的BC项。故选D项。20.“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而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的局面。统治者向往盛世之治,以反映卓越功绩;百姓亦企盼盛世,以求安定太平。公元7世纪,中国出现的“盛世”“治世”是()A.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 B.光武中兴C.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公元7世纪唐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C项正确;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时间不符合“公元7世纪”,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1.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特点及结果。【答案】(1)表现:确立皇帝制度,强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中央官制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管理上推行郡县制。(2)特点:通过下诏的方式;分裂诸侯国,使之越分越小。结果:诸侯国的数量增多,诸侯国势力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由材料“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及所学可知,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为:确立皇帝制度,强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中央官制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管理上推行郡县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第一问特点,由材料“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可得出通过下诏的方式;由材料“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可得出分裂诸侯国,使之越分越小。第二问后果,由材料“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及所学可得出诸侯国的数量增多,诸侯国势力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22.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答案】(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由材料“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由材料“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由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由材料“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由材料“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可得出和亲、会盟;由材料“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得出册封;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包括: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由材料“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得出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由材料“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由材料“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