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宏老师讲授内容(22年10月至22年11月)_第1页
肖春宏老师讲授内容(22年10月至22年11月)_第2页
肖春宏老师讲授内容(22年10月至22年11月)_第3页
肖春宏老师讲授内容(22年10月至22年11月)_第4页
肖春宏老师讲授内容(22年10月至22年11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学习治疗痛经之方剂》 3《复习·促脉、结脉、代脉》 4《复习•苦辛法治湿热病》 6《复习•神机气立学说》 8《复习•治疗肺病之精华》 9《复习治慢性支气管炎》 10《复习•问汗诊断之方法》 13《复习•诊治胃痛之干货》 15《复习•治温热病的透法》 18《复习·诊断外感咳嗽绝活》 18《复习•验齿诊断之技术》 19《复习诊治妇女闭经干货》 20《复习•用麻黄剂之干货》 22《复习•咽喉诊之绝活》 24《复习•重要症状之鉴别》 25《如何辨准证》 26《如何判定肺失宣发、肃降》 26《中医治病——辨病、辨证结合》 27《以中医视角解析高血脂,高血糖》 30《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作用》 30《便秘的诊断》 31《盗汗》 32《善治者治皮毛之奥秘》 33《干货•治疗痹证真经》 37《讲调升降之枢的奥秘》 37《解析•古今录验续命汤》 39《头痛问诊》 40《三甲散》 41《伤寒病与温疫病之差异》 42《弄清楚中医里的“厥”》 42《深度解析“厥”》 43《怎么鉴别诊断五体痿呢?》 45《透过假实热现象看真阳虚本质之绝活》 46《齿垢绝活》 47《病在肝,俞在颈颈》 48《冲脉》 49《如何治神志病》 53《针灸的经典穴位配方》 55竹叶石膏汤 55苓桂味甘汤 55苓桂甘枣汤 56玉女煎 56奔豚汤 56归萸金铃子汤 57二加龙骨牡蛎汤 58附朴二陈汤 58二陈汤、麻杏二陈汤 59陈述生起痿汤 60旋覆花汤 60焦树德治中风失语名方“解语汤” 61幼儿脓疱性皮疹案 62答疑 64案例分析 64案例1 64案例2 65案例3 66案例4 66案例5 67案例6 67案例7 67案例8 68案例9 68案例10 69案例11 69案例12 70案例13 71案例14 72案例15 72案例16 73案例17 74案例18 75案例19 77案例20 77案例21 78案例22 79案例23 80案例24 81《学习治疗痛经之方剂》提要:治疗痛经,首先辨清楚寒热、虚实,而后治之。1,寒证:寒证痛经,宜温经散寒,用温经汤。2,热证:热证痛经,宜清热散火,用丹桅子逍遥丸合金铃子散。3,实证:实证痛经,多为气滞血瘀,偏气滞者,用唬珀散。偏血瘀者,用少腹逐瘀汤。4,虚证:虚证痛经,多为气虚血虚,偏气虚者,用黄芪建中汤,偏血虚者,用当归建中汤。气血双虚者,用圣愈汤。注意!圣愈汤与八珍汤都是气血双补,但是不一样,圣愈汤是体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方,八珍汤是体现“脾为血之源”之方。5,病久,痛甚者,用化癥回生丹。经期受凉淋雨,少腹冷,四肢欠温,用当归四逆汤。6,唬拍散:三棱,莪术,赤芍,当归,刘寄奴,丹皮,熟地,官桂,乌药,延胡索,各一两;上前五味,用乌豆一升,生姜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烂为度,焙[bèi]干;入后五味,同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翻来复去用的都是一个知识,比如热证,就是肝郁化火证。在这里称为热证。八纲辨证是诸辨证法之首,确定的是治疗方向,不是具体方证。肝郁火,应归为八纲的“热”类,归为“实”不对,肝郁火不一定是实,有时肝血虚,肝也郁化火。化癥回生丹:是《温病条辨》里的药方。药物组成

人参180克,熟地黄、当归、白芍各120克,丁香、小茴香(盐制)、杏仁各90克,肉桂、麝香、姜黄、蜀椒(炭)、吴茱萸(甘草水制)、高良姜、香附、红花、桃仁、三棱、虻虫、蒲黄(炭)、降香、五灵脂(醋制)、干漆(煅)、乳香、没药、水蛭(炒烫)、川芎、延胡索(醋制)、艾炭、苏木、阿魏、苏子霜、竹节香附各60克,益母草、鳖甲胶480克,大黄240克。《复习·促脉、结脉、代脉》提要:当见病人有促脉,或结脉,或代脉时,根据四诊资料分析疾病是什么证,脉诊起主要作用。如果掌握熟练促脉、结脉、代脉之后,辨疾病是什么证,切而知之,非常轻松!一,【促脉】1,脉象: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2,特点:脉来急促,节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3,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4,机理:(1)阳邪亢盛,热迫血行加快,故脉来急数;热消耗津血则津血衰少,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时歇止。除此之外,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脉气不相接继,也可见歇止。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脉气不相接续所致,故脉来促而有力。(2)若真元衰惫,心气亏损,虚阳上越,亦可导致脉气不相接续而见促脉,但必促而无力。二,【结脉】1,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2,特点: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歇止。3,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等证。4,机理:(1)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来迟缓;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阳气被抑,故脉来时而一止,且为结而有力。(2)若久病气血虚衰,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能接继,故脉来缓慢时而一止,且为结而无力。三,【代脉】1,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2,脉象特点:脉势较弱,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3,主病:脏气衰微(主要是心脾),疼痛,惊恐,跌打损伤等。4,机理:脏气衰微,元气不足,鼓动乏力,以致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来有时歇止,良久复还,脉虚无力。此外,疼痛,惊恐,跌打损伤等见代脉,是暂时性的气结、血瘀、痰凝等阻脉道,血行涩滞,脉气不能街接,而致代脉应指有力。四,【举例】某男,53岁,主诉:上午食欲、大小便、精神及活动状况均正常,中午突然发病,步履蹒跚,心悸,卧床不起。刻诊:患者卧位,皮肤,四肢厥冷。颈部无力,扶起头部后立刻下垂,眼脸反应消失,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呈昏迷状态。脉结,沉缓无力,隐隐不显。三五至或者八九至一停,歇止时间较长。1,讲解:心悸是心的定位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心。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是阳虚的定性症状,可以确定病性为阳虚,病位与病性结合是心阳虚。我们刚刚学过结脉,知道结而有力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结而无力主气血虚衰。此患者的脉是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因此诊断为心阳虚夹气血虚衰证,用炙甘草汤补气血,用生脉饮复脉。因为肾阳是心阳之根,补肾阳等于补心阳,又因为心阳虚比较重,已经达到心阳衰程度,所以用四逆汤补肾阳。2,方药:炙甘草6,红参10,桂枝12,麦冬15,五味子6,附子10,干姜10。一剂。3,用法:一剂药在三小时内吃完,吃完药后症状依旧。将补心气的红参和温心阳的桂枝都加量到15,续服一剂,到晚上9点,患者头能抬举,继而四肢亦不能屈伸,须臾,站立可行,翌日晨,患者诸症消失,恢复如常,脉已平,病愈。在实际临床上,不执两用中,药吃完则人出毛病,治阳虚,药后发火。又泻火,药后又胃胀。再温阳,无休止了。只降右,药后无力,头昏。又开补,药后又牙痛了,再降右,无休止了。执两用中,分清主次,药后只见好事,无不适。问:请问,这是不是就是反佐?答:是中庸之道,不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而是君子与小人都用。中庸之道,不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而是君子与小人都用。没有小人作对比,怎么显示出某人是君子?让君子当特务,打入敌人内部,破坏其团队,干不了。要让小人去干,保证出色。乾隆皇帝,知道和坤是贪官,所以临死前告诉他儿子,杀和坤留全尸。那乾隆皇帝怎么不早除掉和坤?如果除掉和坤了,就得皇帝自己向百姓要钱,丢江山的。让和坤去得罪百姓,之后杀掉,名利双收!和坤就是小人,也得用之。《复习•苦辛法治湿热病》一,【苦辛法概念解释及此法作用】苦辛法是指苦味药与辛味药有机结合,具有辛开苦降作用,以调理气机,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苦辛合用,并不是单纯的寒热兼治,而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用于治疗湿热之邪引起的中上二焦气机不畅而出现的各种病证。苦辛法重在调理中上二焦气机,恢复中焦脾升胃降以及上焦肺气宣发肃降之功能。苦辛法不是苦味药与辛味药简单组合,也不是将苦味药与辛味药汇聚一方,更不是苦味药与辛味药各半,而是以苦味泄降为主,辛味宣通为辅,具有开痞结、降气逆、泄湿热、散邪气等作用。苦辛法通常分为辛开苦降法与轻苦微辛法。二,【辛开苦降法组方根据及规律】1,升降相因学说出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相因,其中“因”之意有二:一是“沿袭”之意,升降相因是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随,循环无端也。肺的宣发与肺的肃降即是此种升降相因。二是“依靠”之意,升降相因是指升依靠于降,降依靠于升,升中寓降,降中寓升。脾升与胃降即是此种升降相因。总之,欲降佐升,以升助降;欲升佐降,以降助升。此为治病妙法也。例如:欲用四君子汤升脾,加旋覆花降胃,以旋覆花降胃助四君子汤升脾。2,辛开苦降法,即苦泄法,又称苦辛通降法、辛开苦泄法。此法是宗升降相因学说及四气五味理论,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组方,重点斡旋脾胃气机,亦可调理肝胃不和,常用于湿热引起的中焦气机不畅病证,属于治病八法中的消法、和法范围。辛温药味辛能开散湿郁,性温能升脾。苦寒药味苦能降胃,性寒能泄热,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一辛一苦,一开一降,一热一寒,相反相成,泄热中寓开散湿郁,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病的治疗,症见舌质红,苔或黄或浊,脉滑数,呕恶,嗳气,痞闷,不饥不食。3,常用辛温药物有:干姜,半夏,生姜,厚朴。其次还有吴茱萸,桂技,川椒,木香。常用苦寒药物有:黄连,黄芩,枳实,瓜蒌。其次还有桅子,知母,石膏,黄柏,大黄,芒硝。4,辛开苦降法组方规律是以干姜(或生姜),半夏,黄连,黄芩,枳实为基础方,选配芳香化湿之品,例如白豆蔻,霍香等。选配淡渗利湿之品,例如:茯苓,滑石等。选配甘酸养阴之品,例如白芍,乌梅等。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三,【轻苦微辛法组方根据及规律】1,轻可去实学说,出于徐之才的《药对》。轻可去实,其中“轻”是指薄荷、荆芥穗、麻黄等质轻有发散作用的一类药,“实”是指邪气。轻可去实是指用质轻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祛除在表之邪气。2,轻苦微辛法,即开泄法,又称流气化湿法、微苦微辛法。此法是根据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学说及升降浮沉理论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性味配伍方法,选用微苦微辛并且偏走上焦之品,具有宣降肺气,透热化湿的作用,重点恢复上焦肺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使邪有出路。常用来治疗上焦肺及病在肺而见中焦气机不利的湿热病证,亦可调理肺胃不和。症见苔白不燥,或灰白相兼,或灰白不渴,脉数,咳嗽,胸闷,胸痛,嗳气,呕恶,脘痞。3,轻苦微辛法用药具有轻清特点,其中“轻”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药性轻浮,能入上焦,如杏仁,桔梗,批杷叶,川贝。二是指药性具有解表而作用轻微,如苏梗,豆豉,藿香,荷叶。三是指用药量较轻。总之,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其中“清”是与药味重浊相对而言的,清是指药味微薄,上焦用药大都取药味微薄者,叶天士说:“气味俱薄,为上焦药”。4,常用的微苦微辛药有杏仁,豆豉,橘红,炒桅子,豆卷,郁金,白豆蒄,苏叶,桔梗,贝母,枳壳,薄荷,荷叶,藿梗,生香附,前胡。5,轻苦微辛法组方规律是以杏仁,炒栀子,豆豉,郁金,瓜蒌皮,橘红为基础方,选配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通草。选配甘酸养阴之品,如天花粉,沙参。代表方剂如三香汤。肝是人体调节气运行通畅之枢,脾胃是人体气升降之枢,如果肝郁,脾胃升降也不利,那么人体整个气运行系统就瘫痪了,此时补虚泻实都无效,啥病也治不好。需要用“附朴二陈汤”,附朴二陈汤组成:香附,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其中香附疏肝,则肝的疏泄功能恢复正常。其中茯苓与甘草升脾,半夏与厚朴降胃,陈皮理气使脾升与胃降都顺畅,则脾胃又恢复正常升降。肝疏泄功能恢复正常,脾胃也恢复正常升降,于是人体整个气运行系统又开始正常运行了。此时补虚泻实,药入即效!怎么知道肝郁了呢?舌左侧(病人左侧)厚纯,脉弦,胁肋胀痛,心烦易怒,都主肝郁。又怎么知道脾胃升降之枢不利呢?脾或胃有问题必然升降之枢不利。比如大便稀,乏力,主脾气虚,即脾不升,则升降之枢不利。又比如打嗝,恶心,主胃气逆,即胃不降,则升降之枢不利。《复习•神机气立学说》1,神机是指体内的升降系统,升降系统的枢纽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气立是指体内与体外交换的出入系统,出入系统的枢纽是肝胆,肝主入,胆主出。可见,胃主降,胆主出,两者都是向体外排泄废物,因此胆与胃同时治疗,才能达到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之目的。脾主升,肝主入,两者都是向体内输入营养。因此,肝与脾同时治疗,才能达到将营养输入到体内之目的。2,体内废物堆积,要降胆胃,常用柴芩温胆汤。体内营养缺乏,要升肝脾,常用柴芍六君子汤。体内既废物堆积,又营养缺乏,则既升肝脾,又降胆胃。3,升降系统与出入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各自独自的。出入系统废掉了,则升降系统灭亡。升降系统停息了,则出入系统危险。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也就是说,脾胃升降正常,有利于肝胆出入;肝胆出入正常,有利于脾胃升降。《复习•治疗肺病之精华》提要:欲治愈肺病,必须遵《孙子兵法》之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首先要知彼——肺。现在讲解肺于下:一,【肺的生理】治肺病,无论是什么肺病,也无论用什么门派,最终目的都是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不知道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施治必然没有目的,盲目乱治,导致治疗无效。肺的生理功能是宣发与肃降。肺具有升(宣发)和降(肃降)双向作用。宣发(升)就是肺气向上,向外,所谓宣发就是“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肃降(降)是肺气向下,向内,所谓肃降就是以脾胃为枢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保证脏腑及全身得到营养。二,【肺的病理】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会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致使宣发与肃降失去平衡,症状主要表现为咳与喘。外感影响的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使肺气不宣,因此治疗外感肺病,以宣发肺气为主,肃降肺气为辅。内伤影响的主要是肺的肃降功能,使肺气不降,因此治内伤肺病,以肃降肺气为主,以宣发肺气为辅。中医认为肺呼出属于心肺,肺吸入属于肝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出困难,病变在肺。吸气因难,病变在肾。三,【治疗肺病】1,如何鉴别外感病与内伤病呢?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说“内伤及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何梦瑶在《医碥》中说:“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2,治外感肺病代表方麻杏二陈汤,治内伤肺病代表方枳桔二陈汤。外感肺热用石膏,即麻杏石甘汤。内伤肺热用桑白皮,即泻白散。《复习治慢性支气管炎》提要: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在急性发作期未能彻底治愈,此后每因外邪侵袭再次急性发作,临床症见咳嗽,咳痰以及喘息,且常常反复发作,迁延多年,日久可演变为肺气肿,肺心病,属于中医喘证、哮证、甚至肺胀范畴。一,【基础知识】1,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肺金生肾水,肾水又能润肺金,因此说金水相生。2,正虛邪恋:当正气虚时,单纯祛邪不容易消除,这叫正虚邪恋,此时要扶正祛邪。3,四性五味:中药的四性是寒,凉,热,温。中药的五味是辛,甘,酸,苦,咸。性味如同麦冬一样,味甘性寒的中药叫甘寒药。性味如同半夏一样,味辛性温的中药叫辛温药。性味如同党参一样,既不热也不寒,性平的中药叫平和药。4,虚坐努责:便意频繁,但是去厕所却排不出大便的现象,叫虚坐努责。多因气虚所致。5,燥湿之因:石寿堂说:“阴虚生燥,甚生热;阳虚生湿,甚生寒”。因此,我们见燥则知病人阴虚,见湿则知病人阳虚。二,【治疗思路】1,慢性支气管炎,一般按病程将该病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病位主要在肺;慢性迁延期正虚邪恋,正气偏肾阴虚者,是病位由肺及肾。正气偏脾虚者,是病位由肺及脾;临床缓解期则以肺脾肾三脏虚为主。2,人体主要是由阴与阳两方面构成,若抓住阴虚与阳虚,即抓住了疾病的根本,因此《内经》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燥是阴虚之征兆,湿是阳虚的征兆,我们抓住燥与湿,即鉴别清楚是阴虚还是阳虚了,成为善诊者,故诊治慢性支气管炎各期都以燥与湿为纲进行诊治,详述于下:(1)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痰浊壅盛,此为湿的迹象。因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所以急性发作期治标,以燥湿化痰为主。治法燥湿化痰,宣肺降气。方剂用宣肺化痰汤加减。用药特点,一是用药突出“以燥治湿”原则。二是用药宣发与肃降并举,恢复肺的宣发与肃降的平衡,以迏止咳平喘之目的。三是用药顾护肺体,由于肺喜润恶燥,因此以润济之。(2)慢性迁延期:视体质不同而定治法。体质阴虚者由湿渐趋化燥,痰粘量少难出,并且多数大便干燥难解,此为燥证迹象。治法补气养阴,清肺润燥。方剂用泻白散加味。用药特点:一是清肺热用甘寒药,旨在泻热存津液。二是化痰亦用甘寒药,且可润肺清热。三是益气扶正用平和药。体质偏脾虚者,痰湿难化,痰多成块,排便虚坐努责,此为湿证迹象。治法益气健脾,清肺化痰。方剂用六君子汤合清金化痰汤。用药特点:一是用药益气健脾,绝生痰之源。二是余邪当清,不宜过用寒凉药。(3)临床缓解期:因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所以临床缓解期补正气治本,正气虚亦有阴阳燥湿之分,正气偏肺肾阴虚者多兼燥热,治法益气养阴,使金水相生,方剂用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正气偏脾肾阳虚者多兼寒湿,治法温阳健脾,补肾纳气。方剂用都气丸加肉桂,附子。三,【方剂讲解】1,宣肺化痰汤: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杏仁,紫苏子,莱服子,炙麻黄,桔梗,紫菀,黄芩。〔功能主治〕功能:宣降肺气,燥湿化痰。主治:痰盛咳喘证。〔方剂解析〕二陈汤组成: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宣肺化痰汤是用二陈汤演变而成。如何演变的呢?病人咳嗽,咳嗽是肺气上逆,用杏仁肃降肺气,由于肺具有宣发(升)与肃降(降)双向作用,所以治肺只肃降肺气而不宣发肺气是不行的,再用炙麻黄宣肺气,肃降与宣发并举,使肃降与宣发平衡,以达到止咳平喘之目的。然而脾胃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肺的宣发与肃降受脾胃升降制约,除了用炙麻黄宣发肺气,杏仁肃降肺气之外,还必须调理脾胃,用二陈汤升脾降胃,这是根据病机,用二陈汤演变成麻杏二陈汤。由于麻黄宣发肺气的力量不够,加桔梗。又由于杏仁肃降肺气的力量不够,加紫苏子,莱服子。最后加紫菀祛风散寒,加黄芩清肺热。这是根据病情轻重,又用麻杏二陈汤演变成宣肺化痰汤2,金水六君煎: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当归,熟地。〔功能主治〕功能:养阴化痰,主治:肝肾阴虚,痰湿咳喘证。〔方剂分析〕金水六君煎是用化痰祖方二陈汤加当归,熟地而成。肝肾阴虚则相火旺,相火炼津液成痰。用二陈汤燥湿化痰治标,用当归和熟地补肝肾阴血治本,标本兼治。四,【治病举例】某男,77岁,10年前受凉后出现陈发性咳嗽,白色粘痰,偶尔伴有黄痰,无发热恶寒,诊所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缓解。10余年来反复出现咳嗽,以季节交替为主。半月前受凉又出现咳嗽,黄色粘痰,不易咳出,喘息,短气,伴有胸闷,心慌,活动感觉费力,无咯血,无明显发热恶寒,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部CT查两肺感染并肺气肿,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未见明显改善。刻诊:舌质暗红,苔黄腻,中间剥苔,脉弦滑数。〔分析〕此病人10余年经常咳嗽,说明是慢性支气管炎。半月前受凉发病,病情加重,说明慢性支气管炎处于急性发作期。急则治标,既然治标,这就要求将“标”分析清楚是什么而治之。何谓标?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我们来看病人有什么邪气,又有什么症状?病人受凉发病,说明有外感风寒之邪。病人黄色粘痰,舌苔黄腻,脉滑数,都说明肺有热痰之邪。主要症状是咳嗽、喘息,这是内与外之邪共同作用于肺,使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导致肺气上逆而患咳喘。〔诊断〕喘病,外感风寒,痰热阻肺,肺失宣降证〔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治疗〕麻杏石甘汤合宣肺化痰汤加减。〔方药〕炙麻黄,杏仁,石膏,半夏,茯苓,陈皮,紫苏子,莱服子,紫菀,黄芩,瓜蒌皮,葶苈子,桑白皮,款冬花,浙贝母,甘草。〔效果〕初诊开五剂,药后病人咳嗽,咳痰好转,诉口干舌燥,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强滋阴润燥,加麦冬,北沙参,桃仁。继进五剂,药后诸症消失,但是仍有活动后气促。三诊以补肺肾阴虚为主,健脾化痰为辅,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方药:熟地,当归,制半夏,陈皮,伏苓,紫苏子,莱服子,炒白术,党参,瓜蒌皮,炙甘草,麦冬,五剂,药后病愈。〔按语〕急性发作期,根据“急则治标”原则,以清热化痰祛瘀治标为主。待病情好转之后,临床缓解期,根据“缓则治本”原则,以补肺健脾益肾治本为主。绮石先生称肺脾肾是人体三本。五,【学习感悟】治疗思路相当于数学中的公式,治病案例相当于数学中用公式解例题,将治疗思路和治病案例连续看几天,达到烂熟于胸,以后治慢性支气管炎就轻车熟路了。将上边两条信息,连贯看。第一条总论,第二条具体论。看熟悉了后,自然真谛出来了。《复习•问汗诊断之方法》提要:著名的《十问歌》说:“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二问就是问汗,说明问汗对于诊断非常重要!现在从零开始讲解于下:一,【什么叫汗?】体内阳气蒸化津液经过汗孔到达体表的液体,叫做汗。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是指阳气,“加于”是蒸化的意思,“阴”是指津液。二,【出汗的机制】汗是由津液转化成的一种液体,因此汗是以津液为物质基础。蒸化津液的阳气如同烧水时下面的火,因此阳气是蒸化津液变成汗的能源动力。汗能不能出去,取决于关卡汗孔的开合,而卫气控制着关卡汗孔的开合。三,【病理性出汗】在天气炎热、剧烈活动、衣被过厚、吃辛辣食物等情况下出汗,都是正常出汗现象,是生理性出汗,不属于有病。而应当出汗的时候不出汗,不应当出汗的时候出汗,这就是有病了。诊断病理性出汗用“揆度奇恒”原理。也就是说,与正常人作比较,判断是否是病理性出汗?比如在20℃左右,谁都不出汗,某人却总出汗,这就是病理性出汗。四,【问汗的意义】1,问汗可以判断人患表证时所受外邪的性质。分述于下:(1)无汗是受了寒邪,为什么呢?因为寒邪性质收引,致使汗孔关闭而无汗。(2)汗液粘手是受了湿邪,为什么呢?因湿邪性质粘滞,致使汗液粘手。(3)有汗是受了风邪、或热邪、或暑邪,为什么呢?因为风、热、暑都属于阳邪。风性开泄,致使人出汗,而暑邪和热邪都是热性的,热迫津液外泄,致使人出汗,故风暑热三者都能使人出汗。(4)少汗或无汗是受了燥邪,为什么呢?因为燥邪性质干燥,致使人无汗。2,问汗可以判断人患里证时阴的盛衰与阳的盛衰,分述于下:(1)因为汗是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所以阴液不足,化汗无源,不出汗。(2)因为阳气是蒸化津液变成汗的能源动力,所以阳气不足,蒸化津液无力,不出汗。3,汗孔可以排出邪气,给病邪以出路,可是汗孔开与闭,我们看不见,只有通过汗来判断汗孔开与闭,问汗可以判断病邪是否有出路,分述于下:(1)出汗证明汗孔是开的,病邪有出路。(2)无汗证明汗孔是闭的,病邪无出路。4,问汗可以判断卫气情况,分述于下:(1)因为卫气控制着汗孔开合,所以卫气足则腠理固密,汗孔闭塞而无汗。(2)因为卫气控制着汗孔的开合,所以卫气虚则腠理疏松,汗孔开启而有汗。五,【问汗之方法】首先确定是表证还是里证?之后再问汗。鉴别表证与里证非常简单,《医碥》说“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说“内伤及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1,在已经确定是表证情况下:(1)无汗是风寒表证,这是为什么呢?寒邪性质收引,致使汗孔关闭而无汗。(2)有汗多数是风热表证。这是为什么呢?风热迫津液外泄而出汗。2,在已经确定是里证情况下:(1)无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虚,津液虚则化汗无源而不出汗。另一种是阳气虚,阳气虚则阳气蒸化津液变成汗无力而不出汗。(2)有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里有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里热蒸化津液外出而出汗,即“阳加于阴,谓之汗”。另一种是卫气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卫气虚,则卫气控制汗孔关闭的能力减弱而出汗。六,【各种特殊出汗】1,自汗,病因是气虚或阳虚,症状是人在未睡着时的情况下出汗,活动出汗尤甚。这是为什么呢?阳气虚导致卫气虚,卫气虚则控制汗孔关闭的能力减弱而出汗。活动消耗阳气,使阳气更虚了,导致卫气也更虚了,控制汗孔关闭能力进一步减弱,出汗增多。阳气虚再继续发展,最终就是亡阳证,导致卫气失去控制汗孔关闭能力,出现大汗淋漓症状。2,盗汗,病因主要是阴虚生内热,症状是人睡着了之后出汗,人醒了则汗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卫气日行于阳(体表),夜行于阴(体内)。当晚上人睡着了的时候,卫气离开体表进入体内,则体表的阳气减少而汗孔开,而体内的阳气增加,此时体内的阳气,一个是阴虚生的内热,另一个是从体表进入体内的卫气,两阳相加在一起蒸化津液,就偷偷出汗了。等到人醒了的时候,卫气离开体内进入体表,则体内阳气减少,蒸化津液无力,而体表阳气又充实了,汗孔关闭,不出汗。3,绝汗,也叫脱汗。病因是阴阳离绝,症状是突然大汗不止。注意啊!绝汗有个前提,是在危重病情况下,突然出现大汗不止,这叫绝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来的冷汗淋漓如水,怎么知道汗是冷的?用手摸皮肤冰凉,当然汗也是冷的。汗为什么冷呢?因为是亡阳证,阳虚则寒嘛。另一种是出来的热汗粘手如油,怎么知道汗是热的?用手摸皮肤很热,当然汗也是热的了。汗为什么热呢?因为是亡阴证,阴虚则热嘛!4,黄汗,病因是湿热交蒸,症状是出汗浸湿衣服后,衣服干了变黄,尤其是白色衣服很明显,色黄如柏汁,而皮肤、眼晴、小便都不黄,黄汗不是黄疸病。黄汗出汗机制依然是“阳加于阴,谓之汗”,只不过多了个特殊性“黄”罢了。5,战汗,病因是邪气伏藏于内,症状是先恶寒战栗而后出汗。注意啊!战汗有个前提,是在病势深重情况下,出现先怕冷打寒战,然后出汗,这叫战汗。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病情深重,邪气伏藏于内,要聚集全身阳气到体内与伏藏的邪气斗争,体表的阳气到体内去了,人表现为怕冷。可是阳气力量还不够,横纹肌收缩释放阳气到体内,人表现为打寒战。阳气如何将邪气从体内驱除呢?通过出汗将邪气排出体外,出汗机制依然是“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怕冷打寒战之后出汗。邪气是否出去了?这要观察出汗后的情况,如果神志清醒,发烧退了,脉不洪了,证明邪气出去了而正气愈。如果依然发烧,神志不清醒,脉滑数,证明邪气没有被赶出去,可是阳气和津液都消耗完了,邪盛正衰,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复习•诊治胃痛之干货》提要: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等均是西医诊断的结论,不能作为中医施治的根据,只能供中医诊断与治疗参考。中医治疗慢性炎、胃溃疡、胃痉挛等病,首先要辨其是什么证?之后根据辨出来的证,选择方剂治之。一,【诊断方法】掌握了辨胃的虚与实,寒与热,以及气滞、血瘀,就是会诊断胃病也。背熟下列内容即成为诊断胃病高人!1,虚与实:(1)胃脘痛拒按者为实,胃脘痛喜按者为虚。(2)胃痛而胀闷者为实,胃隐痛不闷者为虚。(3)胃喜寒者为实,胃喜热者为虚。(4)胃进食后则痛者为实,胃饥饿时则痛者为虚。(5)舌苔厚腻、脉弦滑者为实,舌淡苔少、脉细缓者为虚。2,寒与热:(1)寒邪偏盛者,胃脘冷痛,受寒则痛增加,得温则痛减轻,舌苔白,脉紧。(2)热邪偏盛者,胃脘灼痛,受热则痛增加,喜进冷食,舌苔黄,脉数。3,气与血:(1)以胀为主,胀甚于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滞,病在气分。(2)以痛为主,痛重于胀,持继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紫,此乃有形之血瘀,病在血分。二,【中药治疗】从古今数百个治胃痛的方剂中,筛选出下列六个治胃痛效果最显著的方剂,记熟了即成为治胃痛高人!1、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主治:气滞血瘀之胃痛。诊断:舌下静脉怒张,主气滞血瘀。2,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主治:肝郁化火之胃痛。诊断:舌两边红,主肝郁化火。3,吴茱萸汤: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主治::肝胃虚寒之胃痛。诊断:病人左侧半边白苔,主肝胃虚寒。4,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主治:痰阻中焦之胃痛。诊断:苔腻,主痰阻中焦。5,理中汤: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主治:脾虚寒之胃痛。诊断:舌质淡白,水滑,主脾虚寒。6,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主治:湿滞中焦之胃痛。诊断:舌胖大有齿痕,主湿滞中焦。三,【刺血治疗】胃痛病,只要辨证是实热证,或血瘀证,都可以用刺血疗法治疗。1,根据王秀珍的刺血疗法,上焦范围内的病,主穴取太阳穴;中焦范围内的病,主穴取曲泽穴;下焦范围内的病,主穴取委中穴。2,胃痛是中焦范围内的病,主穴取曲泽穴。穴位配方:主穴取曲泽穴,配穴取阳交穴,足三里穴。四,【治病道理】幽门螺旋杆菌侵犯的部位是胃,因为《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胃肯定气虚,胃气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幽门螺旋杆菌是微生物,其生存和繁殖也需要条件,胃气滞、血瘀、湿热为其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医治胃幽门螺旋杆菌病,不去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而是改变幽门螺旋杆菌的生存和繁殖条件,将胃的气滞、血瘀、湿热消除,幽门螺旋杆菌自动灭亡。香附二陈汤,加厚朴,就有半夏厚朴汤之意,兼治半夏厚朴汤之证。加旋覆花,就有旋覆花汤之意,兼治旋覆花汤之证。我讲一个某人治胃痛的案例,喝热水舒服,并呃逆,胃痛,用吴茱萸汤,但是呢,他忽视了肝热。吴茱萸治胃寒且降逆,非常合理,可是吴茱萸也入肝,助肝郁火,故左金丸中,配黄连。如果他用吴茱萸汤合左金丸,就完美了。而用理中汤不行,因为不降逆,也助肝郁火。用良附丸可以,但是不降逆,加半夏。香附旋覆花汤中,用半夏与旋覆花降胃逆,故可以将半夏拿出来,加到良附丸中。用二陈汤治胃痛,可以加香附,因为香附旋覆花汤中,就有二陈汤,附朴二陈汤中也有香附,为何用香附,疏肝助化痰呗。折分重组成方,使方对证准!香附旋覆花汤,附朴二陈汤,都是疏肝,降胃逆,化痰。您比较一下,有何不同?区别就是半夏厚朴汤与旋覆花汤之区别。香附二陈汤,加厚朴,就有半夏厚朴汤之意,兼治半夏厚朴汤之证。加旋覆花,就有旋覆花汤之意,兼治旋覆花汤之证。《复习•治温热病的透法》什么叫透法?透是“通透”之意,透法是指用辛凉透泄药使邪气由里达外,由深出浅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应用贯穿于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各个阶段。具体而言,不同阶段所用的透热邪方法不一样,热邪在卫分阶段,热邪郁在肌腠里不能外达,用辛凉透泄之药助辛微温之药,开泄肌腠,使热邪随汗而出去。热邪在气分,热邪比较盛,用寒凉之药配辛凉透泄之药,使热邪达卫分而解。热邪在营分,热毒难解,血瘀不畅,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配辛凉透泄之药,同时宣畅气机,使热邪由营分透出到气分,再到卫分而解。《复习·诊断外感咳嗽绝活》提要:由于肺主皮毛,所以外邪侵犯皮毛则咳嗽,但是感受的外邪不同,咳嗽兼症不同,分述于下:1,感受风邪,咳嗽兼自汗恶风。2,感受寒邪,咳嗽兼无汗恶寒。3,感受暑邪,咳嗽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4,感受湿邪,咳嗽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不甚发热。5,感受燥邪,咳嗽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6,感受火邪,咳嗽兼心烦脉洪,小便短赤饮冷。《复习•验齿诊断之技术》一【验齿龈】1,齿龈正常时呈粉红色,无粘膜下血管可见,坚洁而丰满。2,齿龈白者,多是血虚,为血少不能充于齿络所致。3,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4,齿龈溃烂者,为脏腑蕴热。5,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6,龈间长出胬肉,叫齿壅,多为好食动风之物所致。7,牙龈出血,即牙衄、齿衄、龈衄,多为火热内壅,胃火上攻,肝热伤血络所致,多属实热证。二【验齿垢】1,齿垢是指齿根部齿表面的积垢。由热邪蒸腾胃中浊气而成,也有因中焦湿热熏蒸而成。齿生垢犹如台阶之生苔藓。2,齿垢黄者,热盛阳明;齿垢白者,湿聚太阴。3,齿垢坚而韧者多实,齿垢松而散者多虚。4,齿垢多口臭者多实,齿垢少口和者多虚。5,齿垢间红缕,每因出血。齿垢挟坚粒多缘胃滞。6,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三【举案例】某女,45岁,刻诊:齿龈出血,反复发作2年余,以下午和夜间为甚。血色淡红,龈浮齿松动,并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辨证分析}当中医,坐诊时要有大将风度,乱云飞渡仍从容,辨证逻辑思维严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1,首先确定病位范围,叶天士说:“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因此见牙齿和齿龈有问题,可以确定病位范围在肾和胃之内。2,病人没有胃的定位症状,也就是不见病人有胃的病变反映,而病人有肾的定位症状,也就是见病人有肾的病变反映,症见牙齿松动,腰膝酸软。可以确定病位在肾。3,已经确定病位在肾,接下来确定肾的病性,病人脉细数,苔薄黄,显然是肾阴虚生热,而不是肾阳虚生寒,可以确定病性为阴虚,是肾阴虚相火旺之证。4,我们已经确定是肾阴虚相火旺,但是还没有确定病情的深浅程度,需要用卫气营血辨证法继续辨病情深浅程度。杜思敬说:“百病昼则剧增,遇夜安静,是气分病而血不病;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乃血分病而气不病”。病人牙龈出血夜间为甚,属于“夜则剧增,昼则安静”,是热入血分,为血分证。5,至止,辨证完事了吗?没有!还要辨是否有兼证。病人头晕,《内经》涚:“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与肾同源,肾阴虚则肝阴也虚,肝阴虚则肝阳亢而患头晕。总之,肾阴虚相火旺夹血分证,兼肝阳亢盛,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重用其中的丹皮凉血,加牛膝引热下行,加菊花平肝清热。《复习诊治妇女闭经干货》一,经典条文(一)1,【原文】《素问•评热病论》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2,【注释】月事:是指妇女的月经。胞宫:是指妇女的子宫。胞脉:是指子宫里的血脉。3,【译文】妇女月经不来,是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在胃气逆,向上逼迫肺,导致肺气不能向下降,由于肺气向下降促使心气向下降,即肺敛降心火,所以肺气不向下降则心气也不向下降,心气不向下降则胞脉闭塞而月经不来。二,经典条文(二)1,【原文】《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2,【注释】二阳:是指胃与大肠。发:是“影响”之意。隐曲:是指大小便。古代女子讲大小便之事,是难以启齿的,故称隐曲。不月:是指闭经。3,【译文】一般地说,胃和大肠发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经常大小便不通畅,如果是妇女,还会出现月经闭止不来。三,应用经文举例1,【病例】某女,月经15岁初潮,始终不调,经常时隔几个月不来,现在月经未来将近1年,期间月经似来但经量极少,面部痤疮多且色泽鲜红,口干欲饮,饮后渴不解,咽喉经常不适,几次咳痰有少量血丝,大便经常五六日1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2,【分析】(1)病人五六日大便1次,说明便秘,可以确定病位在肠胃。痤疮色泽鲜红,舌质红,都主热,可以确定病性是热邪,热邪的特点是消耗阴液,消耗阴液则阴虚,阴虚则生燥。患者脉细,口干欲饮,饮不解渴,都主阴虚,证明热邪确实消耗阴液导致阴虚了。病位与病性结合,判定为肠胃燥热证。由于阳明经在面部分布最广,所以病人既有肠胃燥热,又有面部痤疮,可以确定痤疮的病因是肠胃燥热。由于经云:“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所以病人既肠胃燥热,又闭经,可以确定闭经的病因是肠胃燥热。可见,痤疮与闭经的病因都是肠胃燥热。(2)病人咳嗽,可以确定病位在肺。咳痰有血丝,舌质红,说明热灼伤络脉而出血,可以确定病性是热邪,热邪特点是消耗阴液,消耗阴液则阴虚,阴虚则生燥。患者脉细,口渴欲饮,饮不解渴,都主阴虚,证明热邪确实消耗阴液导致阴虚了。病位与病性结合,判定为肺燥热证。肺燥热则肺失去敛降心火的作用,导致心气不降。由于经云:“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所以病人既心气不降,又闭经,可以确定闭经的直接病因是心气不降,根本病因是肺燥热。(3)总之闭经的原因,既有肠胃燥热因素,又有肺燥热因素,两者共同导致闭经。(4)大肠与肺相表里,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大肠气不向下降影响肺气向下降。黄元御说:“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心肺不滞”,胃气不向下降则肺气无法向下降。总之肠与胃之气都向下降,肺气才能向下降。《内经》说“胃主大肠,小肠”,胃气下降是大小肠气下降的动力。由上述可知,胃是降气之核心,验证了中医说的“胃是降气之枢纽”。3,【治疗】治法:清肺热养肺阴,降胃气润大肠,用麦门冬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用杏仁10克,枳壳6克,降肺气。用桑叶6克,薄荷6克,疏散肺的风热。用制半夏9克,降胃气。用麦门冬30克,养肺胃之阴,润肺胃之燥。用麻仁15克,当归10克,玄参10,养血润肠通便。中医说:“善降者,必先升之”,用扁豆l0克升脾气,助制半夏降胃气。因此治疗方药是:杏仁10,枳壳6,桑叶6克,薄荷6克,制半夏9克,麦冬30克,麻仁15克,当归10克,玄参10克,扁豆10克。4,【按语】(1)辨病与辨证结合。辦病,是以肺胃为病变中心的风温病,痤疮和闭经是风温病未及时治愈而留下的后遗症。辨证,当下是肺胃燥热夹便秘证。(2)此病例是右路的肺、胃、大肠,全线不降。治疗执左升与右降两端,以降右为主,升左为辅。治这个病,既要掌握风温病,又要掌握经典条文。方可枪响鸟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个病例,大家一看,各个人自信,可是一伸手,方知不简单。何故?漏掉了风温病呗辨病与辨证结合,早已经是中医界之共识,可是现在不提,即使提也理解偏了,把辨病理解成:辨肝癌,股骨头坏死等病。有些人是不敢提“辨病”,一提他的体系就废了。我负责的告诉您:把湿热病和风温病玩透彻,专会治他人治不好的病!有个女孩闭经,偶尓鼻出血,大便干燥。他母亲是西医高手,她治不好自己女儿的闭经,让我知道了,我训她一顿:你瞎弄,应该看中医,来找我。我用加味麦门冬汤解决倒经,用玉女煎解决大便干燥,药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又转回来了,聊冲脉病,胃热耗肾阴,致使冲脉血亏,发生冲脉之气上冲,血随气逆而上,鼻子就出血了,此为倒经。冲脉血亏,一定发生冲脉之气上冲吗?不一定。当肝郁火扰动时则上冲。《复习•用麻黄剂之干货》提要:由麻黄组成的方剂称为麻黄剂,三拗汤是麻黄剂的祖方,如果掌握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学与用麻黄剂非常轻松!讲解其中的道理如下:一,【基础知识】1,学与用麻黄剂,首先要了解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宣发与肃降,宣发与肃降具有双向作用,宣发(升)是肺气向上、向外。肃降(降)是肺气向下、向内。宣发与肃降必须平衡,否则发生咳嗽,气喘。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会影响到宣发与肃降。外感影响的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内伤影响的主要是肺的肃降功能,这是治疗邪气袭肺的纲。2,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生甘草。功能:宣降肺气,平喘止咳。主治:外感风寒,症见鼻塞头痛,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二,【讲麻黄剂】1,三拗汤:体表受风寒侵袭而患风寒表证,当然要用麻黄来发汗解表,驱除风寒。麻黄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又有宣发肺气的作用,只宣发肺气而不肃降肺气,则宣发与肃降失去平衡,又因肺以肃降为顺,故加杏仁肃降肺气,再加甘草补中气,这就是三拗汤。2,麻黄汤:《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意思是阳气蒸发津液经过汗孔到达体表的液体,叫做汗。若体内阳气虚则麻黄发不出来汗,风寒不能随汗而出,导致解表失败。故三拗汤加桂枝,桂枝与方中的甘草相配,辛甘化阳,补体内阳气虚,主要是补心阳虚,《内经》说:“心部于表”,意思是心主管表的范围。体内阳气足,一鼓则风寒去,如此则三拗汤变成了麻黄汤。3,麻杏石甘汤:若体内阳气不虚,只是肺胃有热,三拗汤加石膏,用石膏清肺胃之热,如此则三拗汤又变成了麻杏石甘汤。4,麻杏苡甘汤:若体内阳气不虚,并且肺胃又无热,而是脾虚生湿,三拗汤加薏苡仁,用薏苡仁健脾利湿,如此三拗汤又变成了麻杏苡甘汤。5,大青龙汤:若体内阳气虚,主要是心阳虚,又肺胃有热,三拗汤加桂枝、石膏。桂枝与方中的甘草相配,辛甘化阳,补体内阳气虚,石膏清肺之热。由于脾胃是人体升降之枢,故肺的宣发(升)与肃降(降)受制于脾胃的升降,故加大枣升脾,生姜降胃,如此则三拗汤又变成了大青龙汤。6,麻杏二陈汤:若兼中焦脾胃升降异常,三坳汤合二陈汤,用二陈汤调脾胃的升降,如此则三拗汤又变成麻杏二陈汤了。脾胃升降与肺升降是什么关系?因为脾胃是升降之枢,所以肺升降受脾胃升降控制,即:脾胃升降决定肺升降,若脾胃不升降则肺无法升降。反之,肺升降影响脾胃升降,若肺不升降导致脾胃升降不利。也就是说:脾胃升降是主,肺升降是从。“从”跟随“主”升降,“从”升降异常影响“主”升降。因此,当兼有脾胃升降异常时,必须调脾胃升降,才能恢复肺的宣发(升)与肃降(降)的平衡,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麻杏二陈汤同时调脾胃升降和肺升降,非常高明!麻黄剂是用汗法祛邪,那我们已经将“汗”系统深入研习过了,回头再来学麻黄剂,是不是感觉一片通透!出汗机制,第一体内有津液,第二体内阳气足,第三汗孔开,三者缺都不出汗。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体内阳气亏之人,外受风寒。体内无阳气,麻黄发不出来汗。用郑钦安之医术,辨阳气是否虚?我就这样干!,在中医里,没有各自独立之事,而是一切都相通的。您看华夏大地上的五岳,是各自耸立,然而他们都是通过大地相通的。我们学中医,就要看见相通的“地”。五岳都是石头,均是火山爆发时,岩浆形成的,他们相通于地下的岩浆。我们学中医,要看见地下的“岩浆”。您别只听我在这讲,您到临床上研究用郑钦安之术治表证。当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把外感治好后,回放治疗过程,您再用郑钦安辨阳虚之法看,肯定是阳虚,于是您有认识了,下次直接用郑饮安之医术。您一看,满口津液,不欲饮,阳虚也!疾病,从病理主流角度看两大类:阳虚者,重时见残阳浮越,能看准并善治,就是高手。阴虚者,重时见肝风内动,能看准并善治,就是高手了。学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可是到临床上,就交不了卷。《复习•咽喉诊之绝活》1,〔咽红不痛〕咽红不痛主阴虚证,阴虚轻者是肺胃阴虚证,阴虚重者是肝肾阴虚证。特点是咽红而干,不欲饮水。石寿棠在《医原》中说“阴虚生燥,甚则生热”,阴虚生燥当然感觉咽喉干。2,〔咽红而痛〕咽红而痛主肺胃实热证,或肝胆火旺证,或外感风热证。3,〔咽痛不红〕暴感风寒,寒邪直中少阴肾经,随经上逆,导致咽喉痛。特点是嗓子突然嘶哑,甚至失音,中医叫做暴瘖。4,〔戴阳咽红〕戴阳是中医学病名。由于命门火衰、虚阳上浮,出现面红颧赤的现象。戴阳咽红特点是咽红突然而起,甚至在短时间内延及上腭。中医不解剖,这样使中医探索人体奥秘处于“黑箱状态”,怎么探索?《周易》为中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使中医飞跃了,探索清楚无形部分的东西了!骨与肌肉等是有形的东西。《复习•重要症状之鉴别》一,【恶寒、畏寒、恶风三者的区别】1,恶寒,畏寒二者虽然都是怕冷,但是有区别。(1)症状不同:“恶寒”不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如果病人感觉怕冷,加衣被或烤火能减轻则是“畏寒”。(2)病机不同:“畏寒”是肾阳虚的表现,而“恶寒”形成机理是寒邪或湿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致使卫气不能“温分肉”。2,“恶风”是“恶寒”的轻症,“恶风”的特征是病人被风吹则觉得冷,不被风吹则不觉得冷。3,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虽然脉浮、头项强痛、恶寒都是表证的常见临床症状,但是只有“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脉浮,头项强痛等也常见于表证,但不属于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也就是说,虽然这些症状常见于表证,但不是仅见于表证,所以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即“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二,【手足冷与手足厥冷二者的区别】手足冷和手足厥冷,虽然都是手足寒冷,但是二者有区别。1,症状区别:厥是“逆”的意思。手足厥冷就是手足逆冷,手足逆冷是指手足寒冷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即向心脏方向发展。而手足冷,仅仅是手足寒冷,寒冷没有从手足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2,病机区别:手足冷的病机是肾阳虚不能温煦四末,肾阳虚只是肾的阳气量减少。而手足厥冷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阴经与阳经里的血在四肢末端中断衔接。人体温度的维持是依赖于血液循环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手足冷是从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发展,可能是心脏的功能衰竭。《如何辨准证》如何辨准证?掌握从各个地方辨阴阳,气血,脏腑之技术,比如五轮,咽喉,大便,牙齿,舌脉等等,中医在这方面极其强大,可保辨出来的证准确无误。例如齿垢,色白则湿聚太阴,色黄则热盛阳明。望而知之,非常的准!中医没有保证所辨出来的证准确无误的本事,岂能传千年!吃饭,喝水,走路等一切人的行为都可用来诊断,比如躲在床上起来,这也能用来诊断,起则头晕,脾虚有水饮证。又比如吃饭,也能用来诊断,下咽噎住了,胃阴虚证。《如何判定肺失宣发、肃降》1,怎么判定肺失宣发呢?由于肺的宣发功能主管肺里气的升出,所以当肺不宣发时,肺里的气出不去,憋在里面,人觉得胸闷,呼吸不顺,有东西压着的感觉,咳嗽起来吃力,常常咳到面红耳赤。因此肺不宣发的表现以闷、胀、堵塞感为主。我们闻而知之,判断出肺失宣发之职。用麻黄,桔梗等药宣发肺气。2,怎么判定肺失肃降呢?由于肺的肃降功能主管肺里气的降入,所以当肺不肃降时,肺里的气不降入,发生气逆,人感觉有一股气往上冲,冲到胸口,胸越来越满,每次气上冲就会使喉咙痒一下,上冲频率越来越紧凑,最后终于把气咳出来了,人才平静下来了,但是不几分钟后,气又会开始上冲,又是一次一次喉咙痒,积到胸满之后,又是一降咳嗽,就这样周而复始,常在晚上睡觉时咳嗽,甚至一个晚上都没办法睡觉。因此肺不肃降的表现以气逆,呕,咳为主。我们闻而知之,判断出肺失肃降之职,用杏仁,枳壳等药肃降肺气。3,肺的宣发和肺的肃降相互影响,肺不宣发影响肺的肃降,而肺不肃降也影响肺的宣发。肺不宣发与肺不肃降,常常同时存在,只是有主次之分,有时以肺不宣发为主,有时以肺不肃降为主。我们同时执肺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两端用中而治之,用桔梗配枳壳,或麻黄配杏仁,分清主次而治之。苍术8,炒白术12,茯苓15,薏苡仁10,山药15,莲子肉15,竹茹10,枳实10,法半夏12,陈皮10,炙甘草6,麦冬10,当归6,川芎8,炒白芍15,熟地10,生地6,丹参15,鸡血藤10,地龙6,珍珠母25(先煎),元胡10,川楝子8,肉桂6,杜仲10,山萸肉8,泽泻8,丹皮6,竹叶10五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早饭前,晚饭后,禁吃水产,辛辣,生冷食物。肝硬化,昨天吃了一剂,今早就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舒服,早晨起来眼睛不那么干涩。这个肝硬化,不好弄,他燥与湿同病,眼干,鼻干,口干,为燥。腿肿,苔腻,大便稀,为湿。当分清燥与湿谁是本,谁是标?我判定为燥郁不行水而生湿,此外还有血不利则水为而生湿,阳虚是水肿的病理基础,故侧重养阴血,化瘀,温阳。久病,这是络脉不通之症,故用鸡血藤,地龙,通络脉。用了吴澄的理脾阴之医术,选用了一大堆甘淡之品,山药,白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脾阴是三阴之长,肾阴是全身阴之根,牢牢抓住了,故药入即效。用了益肾解郁汤,温胆汤,四物汤,通络复瘫汤,按病机合的方。药前,我告诉他:服三剂后,拍舌发给我,我看看情况,是否加黄芪,党参?他今早说:“不用了,现在就有感觉了,这药能解决疲倦乏力”。哎呀,比我还厉害!慢性病,其病理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即病理稳态,所以见慢性病。打破其病理稳态。例如,红鼻头,比较常见,为火伏于脾胃,长期稳定,可是人没有明显不适。火伏于脾胃,这个病理稳定。中医称之为伏邪,它总是稳定的伏在那里。《中医治病——辨病、辨证结合》中医治病是辨病与辨证结合,其中的“病”是指伤寒病,温热病,湿热病,风温病等,而不是指肺结核病,糖尿病,胰腺癌等病。其中的“证”是病位+病性。欲辨“病”准确,需要掌握各个病之区别,详见下表。“病”不同,辨出来的“证”天地之差!说六经治百病,可别开玩笑了!国家曾经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寒温统一,没弄出来突破性成绩。问:肖老师我一直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分不清,太阳,少阳,阳明等一些名词,有的书上前边加个手或者足,有的不加,越看越糊涂,希望老师给我指导指导,一看六经就和十二经络就混淆了。刚看您发的这个说是手太阴肺经,我就绕道脾上去了。答:经络辨证,十二条经其实是六条经,这是因为手足两条经相连,十二变为六,比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叫阳明经。与伤寒论的六经所指不完全相同。在经络辨证中,脾与肺是同名经,都叫太阴,手太阴是指肺,足太阴是指脾。而伤寒论六经,从本质看,即岭南伤寒派,肺归为太阳经。问:前边加个手或者足是不是说法又不一样了呢?答:病位不同,比如手少阳,是指三焦经。足少阳,是指胆。但是两者都叫少阳经,名称相同,则经气相同,可以施同气相求之术。在经络六经辨证中,小肠经是太阳经,而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从本质看,小肠是太阴经。您看伤寒论,太阳病中,哪有小肠病?没有的。有好几个六经辨证呢,依据的医理不同。简单,好学。知道各自依据的医理是什么,就不会糊涂。比如经络六经,十二条经两两相连则变成六条经。完了,再没有什么了。温热病,用卫气营血辩证。湿热病,用三焦辨证,这符合传变规律,而用六经辨证不合理!正是因为有温热病,才诞生了行之有效的卫气营血辩证法。正是因为有湿热病,才诞生了行之有效的三焦辩法。假如都用六经辨证可以辨清楚,那么卫气营血辨证法与三焦辨证法都多余的了。当病人坐在自己面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病是什么证?”,而是考虑“用什么辨证方法最佳?”本来可以骑自行车从桥上过河,可是偏要肩扛自行车趟河水过去,这事没人阻拦!诊断,选择辨证方法,犹如选择从桥上过河与趟河水过河。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以中医视角解析高血脂,高血糖》一,在正常情况下,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内,卫气促使脂肪、糖从脉内到脉外,为各脏腑组织提供能量。但是出“故障”了,卫气误入脉内,即:卫气内伐。致使脂肪,糖积于脉内,成高血脂,高血糖。卫气怎么误入脉内的?一是脾的问题。营卫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泌清别浊,脾气虚时,分清、浊时“看不清楚”,“浊”混入“清”进入脉。二是肺的问题。肺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将脾上输来的营与卫分别敷布于经脉内与外,肺气不足,无力区分营卫而敷布于经脉中。三,肝郁也是产生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因素。肝郁则气滞,卫气也是气,肝郁导致卫气郁于脉外,使卫气不能正常发挥其促使脂肪、糖从脉内到脉外作用,脂肪、糖积于脉内。《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作用》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作用,可以用“蓄溢”两字概括。也就是说,当脏腑组织的气血多余时,脏腑组织气血“蓄”到奇经八脉中备用。当脏腑组织气血少了时,奇经八脉气血“溢”到脏腑组织中。冲脉的生理功能自然也是“蓄溢”气血,尤其是血。我们了解了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也就理解了周微之前贤之言,即:十二经实,犹有奇经以融之,至奇经亦实,而周身气机皆窒矣。十二经虚,犹有奇经济之,至奇经亦虚,而气血本源全匮矣”,可见,十二经实依靠奇经八脉融之,十二经虚依靠奇经八脉济之。若奇经八脉本身见虚实了,则无法融之,济之。整个人体“卡机”了,人体没办法自救,因此见奇经八脉病都是重病。冲脉,男子主精室,女子主胞宫。可见,冲脉掌管人类繁殖后代的大事,不可不重视也!治这类病,以及衍生出来的病,用脏腑辨证和六经辩证都不善长,偶尔治好几个,这不行说“善长”。许多内科病之本,都是在冲脉,即病根。冲脉病,试问应划归到六经中的哪一经?属于脏腑中的哪一个?冲脉病,显然不是表,也不是里,那么归半表半里,这能解释清楚冲脉病吗?说冲脉病是肝肾病,通顺吗?都不行的。冲脉病用药,历代前贤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科研成果丰硕!若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可以通治奇经八脉病,另立经奇八脉病就是画蛇添足,瞎胡弄,早被丢进垃圾袋里了,不会传承至今!一见冲脉之气上冲,就用桂枝,这只是治了三十分之的冲脉气逆,差远了。李时珍的父亲是当时名震天下的铃医,铃医治病显著特点是枪响鸟落,否则没人相信铃医,不会用他看病!从李时珍传下的东西看,应该是治奇经八脉病,高!《便秘的诊断》诊断简单,比如气滞便秘,您不会诊断肝郁气滞吗?这不可能!又比如湿滞大肠便秘,您不会诊断有湿吗?这不可能。临床上的便秘,常常不是单一病因,而是复合病因,比如气滞便秘复合血虚便秘,诊断漏了一个,于是效果不好。《内经》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固是指便秘或小便不通,下是指肾,肝,大肠,小肠,膀胱,以肾为中心。对于便秘,下指肾,肝,大肠,小肠。例气滞便秘,病位在“下”的肝,病性气滞。如果病性气滞兼津亏,除了疏肝外,还要“增水行舟”也有便秘不属于“下”的,就是肺,比如痰热壅肺证,用宣白承气汤。 便秘,对病位“下”扫描了一通,无异常,一定是肺的问题,肺与大肠相表里,提壶揭盖即Ok了!提壶揭盖,意思是让你治肺,下就通了。痰浊蕴肺致便秘,用苏子降气汤提壶揭盖。宣白承气汤证,其中也有提壶揭盖。肺有问题,肺这个盖就不开,下则不通。提壶揭盖不是一个具体治法,而是思路。便秘,如果既有肺的因素,又有“下”的大肠因素,一齐治,宣白承气汤就是范例。学生言:单一病机引起的便秘都好治疗,现在临床单一的病太少,多是虚实夹杂,辩证稍有偏差则疗效不尽人意。肖师言:对。前几天治了个久患便秘的,我一看:舌下有瘀,血瘀便秘,用通幽汤。再一看,肾阳虚,阳虚便秘,金匮肾气丸。还有气滞便秘,合四逆散,两剂即大便通了。问:肖师阳虚便秘济川煎也可以吧。肖师:对。我师妹老娘便秘,她问我怎么办?我一看阳维舌,用柴芩温胆汤。口渴饮冷,舌中苔黄,用白虎汤。苔燥裂,用增液汤,一剂药即大便通,三剂之后再也没提便秘之事了。便秘病因是复合病因,就要拆分重组几个治单一病因的成方!有一种便秘,好几天也不大便,非常难受,当大便时又稀。此为肠内有痰湿,肠外有热。用四物汤,加苍术,黄连,黄芩。或者用平胃散,二陈汤,小柴胡汤,即柴平汤合二阵汤。可见,疾病复杂!之所以学成而归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临证又治不了多少病,就是因为疾病复杂,而自己学的太少太浅,便自满。《盗汗》【盗汗】基本上是阴虚,可是吃了好久知柏地黄丸效果不明显。何故?没辨清楚何部位阴虚?病性己经确定为阴虚,病位是未知数,需要确定准。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肺胃阴虚,是哪个?我让拍舌过来,我一看是肺肾阴虚。我懒着开方,告诉吃中成药百合固金丸,我开方也是这方。结果吃两盒就好了。看舌时,我啥也没看,只看舌的肺位,只要见一点燥的蛛丝马迹,即可判定为百合固金丸证,无疑!,比如有一点点红,苔有裂纹,等等……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这病位已经确定,是“下”,只需辨病性即可,血虚,气滞,湿热,……,是哪个?弄准了,即诊断完毕!效果不好,要么是病位没辨准,要么是病性没辨准。尤其是病位复合或病性复的情况,漏了一个。肺肾阴虚,这是复合病位,肺与肝两个病位复合,而病性只有一个“阴虚”大肠湿热夹血瘀,这是病性复合,湿热和血瘀两个病性复合,您漏掉一个,就治不好的。而病位只有一个“大肠”如果是复合病位+复合病性,都是大病!当今世面上的流行套路都不行!学的时候觉得很牛,人家是打几个标准案例让你看。书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比如便秘,他只写了两三个情况,而非常普通的阴虚便秘没写。难道他不知道吗?不是,他只写别人不会治的便秘,即独家绝活。谁都会治的阴虚便秘写上了,太丢人!李东垣,他不会用小柴胡汤吗?不可能不会,他不惜写,只写谁也不会的补中益气汤,即独家绝活。真阳衰,谁不知道用附子呀,还用郑钦安教吗?不用。郑钦安写的是谁也不会辨的真阳衰!比如脑袋怕冷风吹,什么问题?真阳虚!郑钦写的是这类东西!而世人,掩其真,示其假,大吹郑钦安用附子。有个病人,苔黄,他无意说了一句,“冷风一吹头,受不了”。我附子立刻用上,郑钦安不欺我也,效果杠杠的!肖老师请问脑袋怕风为什么说就是真阳虚呢,临床有不少这样的患者头说风一吹就头痛或者说就向感冒了一样,这不是风寒吗?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会都阳气不足了,真阳不虚吗?阳虚无疑,但不一定非得用附子,巴戟也可以。《善治者治皮毛之奥秘》提要:《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治皮毛就是治表证,治表证就是治营卫不和。脏腑有病不直接治脏腑,而治营卫不和,治营卫不和而把脏腑病治好了,就是善治者。治营卫不和为什么能把脏腑病治好了呢?这是因为营卫与脏腑之间有内在联系。咱们从零开始学习,弄清楚来龙去脉,真正地掌握此高超医术!一,【营与卫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濡筋骨,利关节。总而言之,营养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卫行脉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总而言之,护卫肌表,抵御外邪。二,【营与卫的关系】营与卫虽然生理功能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营在内而外交于卫,卫在外而内交于营,营与卫相伴而行,并且内外相贯,周流不息。三,【营与卫的升降】1,人身之气,听命于肺,肺气肃降,则周身之气没有不顺从肺气而行的。卫气既然为肺所主管,自当以与肺气顺行而肃降为顺从,因此卫主降。2,肝主藏血,并且肝又主疏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血亦因之而流通无阻,故血的通畅为肝所主管。营分布于血脉之中,为血的组成部分,所以营的运行为肝所主管。肝属木,其性升发,因营为肝所主管,其性亦必然随肝性而升,只有如此,气机方能谐调,因此营主升。3,营以升出为常,卫以降入为顺。营的升出与卫的降入平衡,才能保证营与卫相伴而行,周流不息。4,卫为肺所主管,肺降则卫降。营为肝所主管,肝升则营升。正如名家彭子益之言:“卫主收敛通肺气,营主疏泄通肝气”。肺降肝升,则气机通畅,气血上下贯通;卫降营升,则相互化生,相互为用。四,【太阳病的本质】《医宗金鉴》说“太阳经主表,表统营卫”,“统营卫“就是把太阳经的功能,概括为营卫的功能。邪气犯肌表之后所引起的营和卫的病理反应叫做太阳病。也就是说,太阳经的功能即是营卫的功能,太阳病的病机是营卫不和,而所谓的营卫不和,实际上就是营的升出与卫的降入失去平衡,二者不和谐了。五,【太阳中风病机】太阳中风证主要是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升发向外,在脉外的卫阳被风邪所引动,浮盛于外而逆其“降入”作用,此即是所谓的“卫强”。卫阳主汗孔开合,由于卫阳外浮,不能降入于营,所以卫阳司汗孔开合失职,导致汗孔开而不能合,又加之风性疏泄,致使营阴升出太过,营阴随着卫阳外浮从汗孔排泄而出汗,导致营阴变少,此即是所谓的“营弱”。太阳中风证的病理变化是:应当降入的卫阳而浮盛,应当升出的营阴而升出太过。太阳中风证的症状是出汗,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脉浮缓,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判定为太阳中风证的依据,必须记牢!六,【太阳中风方剂】1,桂枝汤〔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芍药9克,大枣9克,甘草6克。〔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状见脉浮缓或浮弱,舌苔白,出汗恶风,头痛发热,2,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之主方,其中桂枝辛温,宣通卫阳,解肌祛风,使风邪出表之外。要想使卫阳恢复降入作用,必须逐其风邪,风邪一去,卫阳无风邪所引,则外浮之卫阳自然降,而恢复其“降入”之常态。芍药酸苦,以益营阴而调营血,使营阴不致升泄太过。桂枝助卫阳,芍药益营阴,目的在于调营的升出与卫的降入之失衡。生姜助桂枝,大枣助芍药,甘草既助桂枝又助芍药,诸药合力,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七,【太阳伤寒病机】太阳伤寒证主要是外感寒邪。由于寒性凝滞收引,所以寒邪外束,则卫阳闭郁,营阴涩滞。故卫阳不能降入,营阴不能升出,互不贯通,以致影响了营卫正常生理作用,卫阳不能温肌肤则恶寒,卫阳郁而化热则发热,卫阳司汗孔开合失职,合而不开则无汗。营阴涩滞不通,则头痛,身痛,腰痛,关节痛,脉浮紧。太阳伤寒证的病理变化是:应当降入的卫阳不能降入而闭郁,应当升出的营阴不能升出而涩滞。太阳伤寒证的症状是无汗,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腰疼关节痛,脉浮紧,苔薄白,此为太阳伤寒证的主症,是判定为太阳伤寒证的依据,必须记牢!八,【太阳伤寒方剂】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状见脉浮紧,无汗而喘,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2,麻黄汤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主方,其中麻黄发汗,邪随汗出而去,被闭郁的卫阳得开,涩滞的营阴得行,恢复卫阳降入与营阴升出之平衡。佐以桂枝辛散之性以开腠理解表,且桂枝能引营分之邪达至肌表,为营分解散风寒之品。宣肺气的麻黄配降肺气的杏仁,一升一降,使肺恢复宣发与肃降的生理作用。桂枝味辛,甘草味甘,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防发汗太过伤心阳。诸要合力,共奏发汗散寒之功。九,【营卫与脏腑关系】营卫分布在体表,相当于车轮;脏腑居于体内,相当于车轴。即:营卫为轮,脏腑为轴。在外感表证中出现各种脏腑病症,是营卫之轮病变影响了脏腑之轴,导致脏腑病变。营卫之轮先病,而脏腑之轴后病,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所以治疗的重点应该是调和营卫之轮,而非调和脏腑之轴。但是,这并不是说营卫之轮就比脏腑之轴重要,恰恰相反,脏腑之轴比营卫之轮更重要,脾胃为轴中之轴,脾胃是重中之重。说重点调和营卫之轮,只是说在外感表证中出现脏腑病变之时,应该以调和营卫之轮为主,兼顾脏腑之轴而己。简而言之,脏腑对营卫升降起决定作用,营卫对脏腑升降有影响作用,此为营卫与脏腑的辨证关系。例如:某人感冒了,症状见脉浮缓,苔薄,出汗,恶寒,恶风,这些是判定太阳中风的症状,有这些症状可以诊断为太阳中风证,说明风寒侵犯肌表,损伤营卫,导致营卫不和。如果同时又见咳嗽、气喘症状。咳嗽与气喘是肺的定位症状,我们见咳嗽和气喘则知道肺病变了。根据营卫与脏腑的辨证关系,我们知道是营卫不和影响了肺的升降,致使肺气逆而咳嗽。治疗应该重点治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同时兼顾治肺,加厚朴与杏仁,降逆止咳。这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皮毛就是治表证,治表证就是治营卫不和,治营卫不和而把肺咳嗽治好了,即是“善治者”。之所以治营卫不和能把肺咳嗽治好,是因为营卫不和影响了肺的升降,导致肺气逆而咳嗽。营卫不和是本,肺气逆是标。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营卫不和治本为主,以降肺气逆治标为辅,标本兼治,故效果显著!肺与卫皆主降,肝与营皆主升。无论如何论证,都会得出此结论,又例如:彭子益说:卫主收敛,通肺气。营主疏泄,通肝气。这讲的明确且肯定。肺主降,凡是他主管的,都得降,如此气机才协调。肝主升,凡是肝管辖范围内的,都得升,如此才顺畅。向外,向上叫疏泄。向内,向下叫收敛。执疏泄与收敛两端用中!柴胡怎么解表?它能让肝疏泄,向上,向外散东西。白芍怎么能止汗,它能让肝收敛,向内,向下收东西。肝郁,就是它疏泄功能不及,您发不出来汗。舌不一样,可能不是一次拍的。但是不影响看舌上右侧的“肉块”。由于左肝,右肺,所以舌上右侧的“肉块”,主肺。于是治肺,药后“肉块”明显缩小,不认真看,基本看不见“肉块”,证明舌诊是准确的。面对病例来理解中医之理,面对病例来理解舌诊!怎么治的肺,用桑叶,桑白皮,就这么简单!依据舌诊确定“肉块”的病位在肺,依据经文“肺热叶焦生痿躄”,确定病性是热,于是用桑叶,桑白皮,药后“肉块”消失,证明中医都是准的。那怎么腿无力还没好?虽然肺热除,但是热将津血己经大伤,还未复,精血不能速生。有一个问题,就是湿热,缠绵难去,是硬骨头。治这个痿证,需要大量用黄芪,肺热不干掉,不好用黄芪。痿证,是多中心之病,以中气虚为中心,以肝为中心,以肺热为中心。这无所谓的,即使八个中心,也没事。金银花,贝母,菊花,玄参,麦冬,生地,您看这方是干什么的?此方叫生津起痿汤,制方机理是“肺热叶焦生痿躄”,有肺热用贝母,金银花清,肺热耗津液了,用增液汤补,再加个菊花清肝,这就是生津起痿汤。明其理,根据病情,师其意而不用其方,用桑白皮,因为桑白皮有“泻肺猛将”之美誉!如果背方证,不但用不灵活生津起痿汤,还不好使呢,肺的热邪这么凶,用贝母,金银花力量不够。因此,我很少讲所谓的方证,经常讲医理。生津起痿汤,示人的是制方之法,学会了,则真正理解了此方。制方之法是:清肺热+补阴养津。《干货•治疗痹证真经》(一)治疗痹证,风易祛,寒可解,唯湿难除。湿邪久留,既可伤阳,又可阻气机。气血被湿邪阻碍,不能到达患处,则患处失去气的温煦作用,失去血的濡养作用。湿不除,必然补气血难见效。故古人说“治痹不除湿,非其治也”,可见祛湿在治疗痹证中占有极期重要地位!(二)湿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外湿以身体沉重为主症。内湿易招引外湿,外湿又易加重内湿。若以小便不利为主,说明内湿盛,故当利小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若以身体沉重为主,说明外湿盛,发其汗,但微微似汗出者,风湿俱去。《讲调升降之枢的奥秘》【一】肝如春季,主生。心如夏季,主长。脾如土地,主化。肺如秋季,主收。肾如冬季,主藏。人体最佳健康状态是五脏处于“生,长,化,收,藏”循环状态,其中的某个环节出问题则患病。怎么治疗呢?《内经》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意思是说欲使人体五脏重新回归到“生、长、化、收、藏”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必须调升降。怎么调升降呢?因为脾胃居于中央,脾主升,胃主降;肝肺居于左右两侧,肝主左升,肺主右降;心肾居于南北两极,心主降,肾主升。脾胃是升降之轴,肝心肺肾是升降之轮。总之,肾肝脾主左升,心肺胃主右降。所以调升降主要是调脾胃之升降,其次是调肝肺之升降,则人体五脏又重新回归到“生、长、化、收、藏”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了,与此同时病也就治好了。【二】在“生、长、收、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