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与地坛》课件2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语文】《我与地坛》课件2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语文】《我与地坛》课件2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语文】《我与地坛》课件2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语文】《我与地坛》课件2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PPT教学课件我与地坛(节选)《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作者:史铁生学习目标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句子,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扩展其他类似人物的例子。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亲情、生命重视的意识。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北京人,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让死活下去》《来到人间》《务虚笔记》《灵魂的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屋小记》《答自己问》《毒药》《命若琴弦》《奶奶的星星》史铁生语录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写作背景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读准字音]坍圮(tānpǐ)

剥蚀(bōshí)

玉砌雕栏(qì)

恪守(kè)亘古不变(gèn)撅(juē)

肆意(sì)

窸窣(xīsū)

譬如(pì)

熨帖(yùtiē)

猝然(cù)

步履(lǚ)倔强(jué)

隽永(juàn)[整体感知]文章节选了两部分,阅读文章,概括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为两部分拟个标题。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整体感知]阅读文章,为文章两部分划分层次。我与地坛①(1-4段),我与地坛的缘分。②(5-7段),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整体感知]阅读文章,为文章两部分划分层次。①(1-3段),我曾向母亲出了一个“难题”。②(4-10段),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却不能和母亲分享。我与母亲[课堂探究]1.第2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的意思有点重复,请分析其用意。点拨史铁生在生病之前,他的生命是一种常态,家是其生活的中心,地坛不过是其居家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在此之后,他“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于是“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他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从此坦然地面对人生。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史铁生精神生活的中心——他的精神家园。原本的家则成了这一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二十岁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截瘫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课堂探究]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有了残疾,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3.第5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①写蜂儿,用移就(将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用于乙事物上)修辞手法,“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②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③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课堂探究]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与第五段,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第1段: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第五段: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地坛被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课堂探究]“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对“死”的搁置,意味着对“生”的珍视。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于是“我”便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视“死”如“节日”,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课堂探究]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景物特点作用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散发着沉静光芒的夕阳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寂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课堂探究]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景物特点作用第5段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课堂探究]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用大部分篇幅来写地坛古园?点拨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作者正是在这里对生死做出了理智的抉择,并不断地思考着怎样活的问题,而且作者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成功。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景物,抚慰着作者内心的苦痛,缓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也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启示:这座古老而充满内在生机的园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课堂探究]一、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1、母亲目送我去地坛2、母亲在地坛寻找我二、母亲为我租了哪些事?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母亲为我做的事母爱表现母亲形象送我去地坛五知道,一不知道,担心,无言目送关爱心疼理解体贴坚忍无私耐心呵护到地坛找我看见:悄悄缓缓

看不见:茫然急迫在家担忧我心神不宁,坐卧难安[课堂探究]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歉疚与忏悔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进行否定[课堂探究]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是为了表现什么?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品味“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由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引出“我”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此无奈地安慰自己。“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都有母亲精神的支撑。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不仅是“我”重拾生命信念的地方,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本部分开头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深入探究·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身处苦难中的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中写“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方面也是告诉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只想到死,而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如母亲虽已去世,但作者依旧“在老柏树旁”“在草地上在颓墙边”思念母亲,他从“雾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中找自己。此处景色描写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把作者思念母亲的痛苦写得深沉而悲凉。深入探究思考文章,一写地坛,一写母亲,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联?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话题,一个话题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瘓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另一个话题是“我”悔恨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从主题思想上看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深入探究一、思考文章,一写地坛,一写母亲,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联?地坛母亲人生启发生命感悟珍爱生命体味人生坚忍的意志理解他人荒芜但不衰败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深入探究二、怎样整体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