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台湾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转型_第1页
近代台湾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转型_第2页
近代台湾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转型_第3页
近代台湾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转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台湾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转型

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开始从事真正的农业生产。这50多年来,台湾农业的发展也历经了一番努力,台湾的农业从废墟中恢复生产,并实施土地改革、加强产品改良、促进增产、努力外销赚取外汇支援工业发展,才成就了目前的台湾经济状况。发展土地和改变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劳力投入二战刚结束的时候,台湾几乎没有工业、服务业,绝大部分都是农业。战争结束之后,所有的青年都回家务农,他们回到农村以后,都是从最基础的生产做起。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开始投入工业生产;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人力老化现象;发生在19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农村提供了都市失业人口回流的机会。现在,很多受过专门培育的青年农民都在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投入战后初期,在从事在基础生产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土地,土地只是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手上,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于是,台湾政府开始了土地改革,第一,把从日本政府手中接收的土地分给农民;第二,从私人手中征收了一部分农地,当时规定征收每个农民手中的超过3公顷的那部分土地,并用农企股票来换取;第三,三七五减租条例争取地租的方式使得大部分农民耕者有其田。台湾采用大地主的农作方式、三七五租佃方式(即将收成的37.5%交给地主,剩下的归农民所有)、土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提升耕作积极性。生产过剩后,开始用鼓励休耕、废耕等方式来补偿农民的损失。目前,开始开放农地自由买卖以促进离农,并让愿留者有扩大农地的机会。资本投入在劳力和土地投入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最缺乏的就是资金了,这也是绝大部分农业国家碰到的一个问题。台湾农民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把自己的积蓄存到银行,政府恰好可以利用从农民手中收集起来的资本,再贷放给农民。农民从政府手中借钱,还给政府稻谷,所以农民不用愁稻谷的销路问题,这样即发展了农业,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台湾农业发展的资本是由农产品外销赚得的外汇和农村高储蓄率而来。另外,农民所得的免税及土地、生产资材的免税也是资本累积的重要来源。技术与研发投入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会自主地进行生产技术改进,而品种的改良和研发绝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政府和少数品种改良公司的手上。一个新品种从问世到在市场上流通,需要5~10年的时间。品种改良台湾农产品品种及生产技术的改良,全都是由农民组织及政府农业试验改良场所共同研发及推广而来的。“较强”的阶段19581979年日据时代。1945年以前,日本要的不是台湾的土地,而是台湾的产品,所以当时台湾农业以生产米和糖为主,用来供应日本市场。当时采用大地主制度,台湾的农民都是大地主手下的农工,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恢复期。1945~1951年,二战时岛内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45年,国民党进驻台湾,将“恢复战前的农业生产水准,以供应岛内粮食需求”作为当时台湾农业发展的目标。但是,租佃制度亟待解决,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仍十分明显。于是,台湾出台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大政策,使台湾的土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业增产期。1952~1967年,三大政策提出之后,农民手中有了自己土地,种粮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于是就进入了农业增产期。光复初期,人口由600多万逐步增至800多万,导致粮食压力剧增。台湾开始实施“东南部三季生产,北方一季,中部是两季”耕作制度,这段时期,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小农密集型的经营方式,1950之后台湾的小农经济创造了很多奇迹,发展到目前,这样的小农经济也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一期间台湾的农民组织日益成熟,台湾的农民组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从北到南形成一个个网络。农民从种植、生产到营销整个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农民组织在引导他们。初期糖、米为大宗出口产品。1952年起推动“四年经建计划”或者称之为“农业发展计划”,当时农业产值占生产产值的80%以上,期间,土地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农业增产;土地、劳力、资本投入增加,土地生产力也随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小农经营引入劳力集约的经营方式;农业推广教育开始实施,农民组织功能得到发挥;再加上政府的阶段性引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大量外销期。1960~1970年,洋菇、芦笋、竹笋、香蕉的外销赚取许多外汇,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安定了民生、稳定了物价、增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更重要的是为台湾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就此开始。农工不平衡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工业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政府向哪一个部门倾斜的问题,于是,也就进入了农工不平衡阶段。1968年起,台湾工业迅速发展,农工部门发生不平衡发展,农业部门劳力快速移转至工业部门,当农业部门劳力移转至边际时,生产成本增加,粮价不稳定,收益降低。当用一单位农产品换不到同样单位的工业产品时,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就开始降低,粮食产量也随之降低。1969年稻米生产量仅230万吨,较1968年减少20万吨。1972、1973年降至210万吨,离当时240万吨的需求还差30万吨,产生严重粮食短缺。加上国际粮食危机,导致粮价波动及岛内经济不稳定。这期间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粮食自给自足及保持经济稳定,也就是以需求为导向。农工平衡阶段。农工不平衡给台湾农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创伤,政府部门的政策便开始向农业倾斜。1972年9月,“行政院长”蒋经国先生发布《加速农村建设方案》,重点在改革不合理农业税制,例如:废除肥料换谷制度及很多租税的宽减。当时农业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是增产,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民生活福祉。1973年,《农业发展条例》被公布,包括生产方面及需求方面,由市场到价格以及由农村建设到税赋等层面,透过立法以促进农业发展及提高农民所得。1974年,政府编列30亿元,作为“粮食平准基金”,由政府保价收购稻米,透过政府掌握粮食的手段,稳定粮价及物价,提高种植诱因达成粮食之供需平衡。其中,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大政策的实施,使粮食生产快速恢复,到1976年稻米生产量增长到271万吨。国际化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的潮流为:自由贸易与生态保育。80年代台湾积极努力加入GATT,后随GATT改组成WTO。历经12年入WTO案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第四届卡达WTO部长会议正式采认通过,获得成功,台湾自2002年1月1日正式成为WTO第144个会员。1991年7月“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开始实施,台湾省政府推动为期5年的“台湾省农业发展建设方案”,目标为:调整产业结构,健全产销体系;富丽农渔村,增进农渔民福祉;妥善利用农业资源,加强生态保育。此方案结合了“三生”即,生产、生活与生态。迈向21世纪的农业发展阶段。重点是建立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发挥竞争优势;应用科技,促进知识密集型农业发展;培育农业人才,再造农民组织;建设具多元化功能的农渔村生活圈;建构农民社会安全体系;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加强治山防灾及维护生物多样性;推展国际农业合作及建立两岸农业交流安全机制;推动农业法制及行政组织再造。200农业和社会和改革领域发展科技农业,打造效率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生技产业,建构农业创新黄金走廊;建立责任农业,强调所有的农业生产,必须要优先照顾到消费者的健康和需求,维护健康永续的环境;发展精致农粮、资源再利用、市场预警、残毒检测、认证公信、消费保护、疫情监控防治、农业保育教育休憩;加强强化国际合作,拓展农产外销;国际促销、提高知名度、建立协商机制、谘商与合作。推动农地改革,建设富丽新农村,其中,农地空间资源规划被称为第三次农地改革,人民对农地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他们都不情愿将自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转让给别人,所以政府推出政策转移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而所有权仍保持在农民手中,农村再生条例是农村更有效率地运作。健全农民组织,增进农民福利。这也是近50年来,每一年都会被提出的一个政策,培育优质农业人力资源、辅导农渔民团体永续经营、强化效率提高服务效能。培训促农业发展为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台湾于2006年实施了“漂鸟、园丁及深耕计划”,这一计划吸纳了所有主动要学习农业技术的求知者(包括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农民等)。漂鸟营计划,2006年,共设46个梯次,培训973人;2007年,漂鸟营扩展为漂鸟营、大专漂鸟营和筑巢营3个营队,共设92个梯次,培训1860人。园丁计划培育35岁以上农业经营人才,引进农业新血及新观念,以协助中壮年族群实现田圆梦,并为台湾农业注入新活力。其主要的培训课程包括新农业运动介绍、农地管理、资金融通、农产品生产履历、农粮产业概况、技术及现场观摩、成功农民经验分享等方面,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共培训3920人。深耕计划,针对现有农民及各产销班提供教育训练,期待有经验农民的创新,能开展台湾农业的新生命。主要灌输新观念及强化教育训练,主题分为一般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经营管理专业职能两类。2006年,此计划设42个梯次,培训1564人;2007年,共设93个梯次,培训3500人。2008年,漂鸟及园丁计划办理漂鸟体验营及筑巢营共计46梯次,1017人次。截至2008年8月底,办理园丁入门班23梯次,园丁进阶班4梯次,970人次。目前,台湾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农经营调适问题、商品化农产品价格偏低问题、国外农产品入境问题、本土农产品滞销及出口问题、农地适地适用问题、农民年龄问题、如何掌握农业决策精准方向等。台湾农业的发展方针是健康、效率、永续经营的全民农业。台湾的农业要照顾生产者,以企业化经营来提高生产效率,也要关心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并要以长远的眼光为未来子孙留下一块净土,并与地球的生态环境共生。出台让农民过好生活的12项重要政策:继续发放老农津贴;提高稻农所得;发展高价产品,扭转农民低所得宿命;让老农退休,抱孙免晒太阳;造林救台湾、荫子孙,推动绿色补贴;活络渔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