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答李翔_第1页
吴晓波答李翔_第2页
吴晓波答李翔_第3页
吴晓波答李翔_第4页
吴晓波答李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李翔:我的悲观与保守(上)2013-08-1310:45:00|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年初,在“时尚先生”当主编的李翔来看我-----他果然变得越来越时尚了,有了一场对话。当时,我正在对[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做最后的修改,一些想法已经成熟,碰到一个知心的对话者,自然更滔滔不绝。尽管说的有点凌乱,却已是我全部的观点。对话刊出时,有点删节,全文贴在这里。ESQ:我问一个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怎么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的商业环境呀。弗朗西斯·福山在新书里面说,过去十年是民主倒退的十年。也有人说,中国可能是市场停滞的十年。吴晓波:过去十年是一个(中央)集权在加大的十年,又回到原来的逻辑了。ESQ:为什么?吴晓波:我现在在写一本书叫《历代经济改革得失》。从历史上来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现在的状况,有很大的必然性。而且中华民族可能是走不出来的。ESQ:必然性是什么呢?吴晓波:我认为是地域原因和民族性。就地理而言,中国就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没有什么大的屏障。它要么就得统一,要么就分裂。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大一统的传统。统一是中国的文化。统一就必须有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中央)集权政府就会跟几个东西有问题。第一跟地方政府会有矛盾。第二集权政府和有产者会有矛盾,特别是搞工商经济以后。第三集权政府跟无产者有很大关系。它通过农业税和土地问题的不断调节,来解决和无产者之间的关系,均贫富啊,一条鞭法啊,耕者有其田,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大的逻辑。我认为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这样国家治理天然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要保持长期稳定的话,拒绝发展会成为一个代价。ESQ:对。吴晓波:所以明清500年的停滞我认为其实是它的这种超级稳定或高水平稳定,接近500年的稳定。经济发展时,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商业组织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盈利组织,一旦出来,必然就会对很多公共职能和公共服务有需求。但是这跟集权者一定会有冲突。我认为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49年建国以后,搞计划经济,对地方政府,是搞统筹统和干部任命权收归中央。然后有产者在1956年是彻底被清除掉了。所以从1949年到1976年的发展,是靠国家投资。国家投资的资本来源于粮食剪刀差,就是通过对农民的剥夺,来满足国家投资。然后再通过票据经济来控制农民的需求。等于是靠那套逻辑发展,最后就发展不下去了。1978年以后改革的话,我认为基本上就分两个阶段。从政策角度来讲,1978年到1994年是一段,基本上是1994年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以前。这16年,是一个放权让利的时期,就是中央政府对民间放权,把土地还给农民,通过包产到户,把工业领域还给私营经济,把地方政府的权利,用财政大包干的方式还给地方政府。然后引进外资。1994年朱镕基搞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以后,基本上在逻辑上已经开始完成中央集权。通过税制改革、银行和外汇体制改革,把整个货币权利,货币投放和外汇政策、宏观政策收归中央政府。国有企业改革一开始是抓大放小,后来是国退民进等一系列的方式。应该是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回归。当朱镕基退任的时候,整个逻辑已经彻底被改掉了。朱镕基退了以后,财政收入占比不断增加,我算了一下,从1994年到朱镕基退休时,财政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大概是17%到18%。然后不断的自我增加,到了2012年,刚刚公布的是23%。就是说,政府从经济发展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大。2004年以后这个十年是一个更加集聚化的过程。2004年以前还不是很看得出来,那个十年还是一个不断的博弈啊、调整啊的过程。这个十年是在大发展中,增速还是很快,是整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2004年以后,特别5月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以铁本事件为标识,政府对进入能源、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民营企业进行了一次清剿。5月份那次是比较明显的。到了2008年四季度的4万亿计划,基本上就摊牌了。所以这个十年是一个集权回归的十年,但你如果把它放在中国历史上来看,其实它是有必然性的。可能就是这样。走不出来,我觉得啊。ESQ:但照你这么分析的话,过去我们就是生活在所谓进步的幻觉里了。福山也讲,历史终结。他的老师亨廷顿也是这样。他们认为,不会有新的制度产生了。那按照你的分析来看,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演变那么多年,不都变成幻觉了吗?吴晓波: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跟这个有关系。长期以来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是凌驾于一切意识形态和制度安排的。就是说,怎么能够保持这个国家的统一、不受外敌的入侵和维系内部的稳定,是一个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什么分歧的。从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到康梁改良、孙中山闹革命,再到蒋介石、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么几代人,他们在国家治理上有三个逻辑是一样的。第一是保持国家统一;第二是国家强盛,就是让国家从东亚病夫重新回到强国;第三个逻辑是国有经济优先,优先发展国有企业。无论帝制也好,或者共和也好,还是共产主义和改良派,这三个逻辑是一样的。现在可能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三个逻辑里面有两个已经受到挑战。ESQ:哪两个?吴晓波:首先是强国逻辑。因为你现在已经很强了,而且可能算下来15年内我们就变成全球最强的了。但是强国和民富之间没有产生关联。大家开始怀疑你国家强大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个就是国有企业优先逻辑,也受到致命的挑战。现在四千万家企业里,95%以上是民营企业,这里面肯定没有人同意这件事。所以这三个逻辑里面,两个受到挑战,但如果你搞自由的市场发展,我认为从现在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崩溃性事件也是小概率的。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今年的增长是最低的,7.8%是13年来最低的。但我认为也就在这个水平线上,以8%做为一个水平线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还是会增长。但是我认为这个十年可能是最后的十年。如果这个十年里边,没有做好很好的心理和制度准备的话,那么到后来中国经济一定是一个泡沫化的崩溃。ESQ:怎么准备?吴晓波:因为最后还是精英治理,所以就是精英阶层有没有为国家即将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整个精英阶层达成一种共识,至少某一部分人达成一个共识,然后在这个共识的前提下形成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和制度性的设计。再不断的通过理性化的声音能够跟民众进行沟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预期和合作。这样去迎接一次大的变化的。如果这些工作都不做,天天在那儿骂爹妈娘,或者谋取个人利益,那么最终当这个变化发生的时候,你是全民族没有准备的。我认为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跟康梁啊、孙中山啊,都是没办法比的。也有可能是那个时候问题比现在简单一点。现在很多问题都很复杂。如果不做这些的话......但寄希望还是寄希望给整个精英阶层。ESQ:谁是精英阶层?我觉得现在问题就是,我们根本找不到主语,就是所有人会认为这个事跟自己关系也不大。吴晓波:对,对,是的。?ESQ:怎么定义精英阶层呢?吴晓波:我认为,首先可能还是在统治集团内内部,治理者内部,或者,体制外一些能够被组织化的人。民间很多智库啊。整个制度安排是有很多子领域的。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整个一套方案,那可能性也不大,是吧?有的人要考虑政治制度问题,有的人考虑经济制度问题,有的人考虑产业的问题,有的人考虑社会结构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一套东西,然后把各种各样的预案都想到。ESQ:但这只像一个收音机的波段调整,不断微调。很多人担心的就是这种微调难以持续,然后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吴晓波:从中长期治理来看的话,取决于在经济上的三个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货币问题和土地问题。胡绩窗写《中国财政思想史》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历代王朝能不能在一个大一统的前提下维持,在经济上就看这三件事。我认为这个国家的治理,从终极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上能不能够维持,和意识形态一点关系都没有,跟什么政府制度呀,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要能够维持财政的平衡、货币的控制和土地利益的分配,把这三个问题解决清楚,千秋万代都行。这些问题呢,特别是土地问题,在西方的制度经济学里面是不存在的问题。把这个变量加进去,整个治理就是完全两回事。中国历代,汉还好一点,王莽变法以后,到后来一条鞭法、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土地法大纲,从东汉到现在为止,土地问题一直就是国家治理问题。你在欧洲历史上是见不到这个问题的,它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些问题。欧洲本来就是庄园,庄园就是土地在老子手里,然后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由民的过程,也不存在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从来没有成为困扰西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但中国从东汉一直困扰到现在。ESQ:我感觉你写《激荡三十年代》还是蛮乐观的,越往后越灰暗。吴晓波:对,激荡写到04、05年的时候,就是我写第二本《大败局》的时候,已经看到政商博弈了。之前写大败局1的时候确实没有这种感觉。《大败局2》是06年写的,里面政府和企业家之间的博弈非常明晰。到后期无非从一个一个企业的争夺变成一个一个产业的争夺,再后来对整个投资领域的争夺。现在等于是,民营经济在整个系统里面已经被边缘化。ESQ:对,但是我还是能看到一些例外。包括刚才讲的几个例子,包括像刘永行,还是有幸存者的,民企似乎也能够与国家争利。所以实际上可能也不是那么悲观。吴晓波:会有大量的幸存者,但是它不够成为一个逻辑。比如说像刘永行、沈文荣、鲁冠球这些人的存在......鲁冠球下面有保险有信托有证券,他有财务公司有金融平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可以这样做。这些人的存在对那个原则——国有企业优先原则,是不构成挑战的。国有企业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句话本身,这一两个人是不构成挑战的。真正的制度性的问题在于,这句话对不对。刘永行能做电解铝,沈文荣能做钢铁,谁谁谁能做银行,现在很多人拥有银行股份,像郑永刚啊这些人有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但这些都不构成为一个制度性的东西的挑战。但它不构成制度性,那就没有意义。无非某些人通过冒险获得了一些财富。ESQ:你觉得未来十年,还有可能出现大公司吗,就像阿里巴巴、腾讯、联想,还有机会吗?吴晓波:我认为大公司一定产生在一个大的行业里边,就是你这个行业处在一个爆发性增长中。比如钢铁行业是爆发性行业。2000年时,中国一般的钢铁公司,只有一两百万吨的产量,现在是两千万吨左右。在过去十多年,你这个行业的平均规模增长10倍左右,那么就会出现一些特别大的机会。互联网也是一样。所以你就看未来十年内,有哪些行业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增长。我认为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再出现大的平台性公司可能性也很小,几乎是没有机会。未来比较大的是文化行业,因为我们的文化消费占比会越来越高,文化行业会有爆发性的机会。但现在看不清楚,因为这个行业国家管制还是很厉害。然后能源性行业,能源性行业我还是看好汽车,我觉得汽车还是有机会的。ESQ:这个行业里已经有吉利这样的公司存在,还会有新的机会?吴晓波:吉利还有可能变得更大。现在沃尔沃在中国区的产量很低,5万辆左右。它未来要达到20万至30万台的话......中国还是全球最好的市场,吉利这些公司还是有特别大的空间。金融服务可能会有。但金融也是国家管控的。一些好的行业都是国家管控的。然后就是新能源和医药。医药偶然性很大,医药的偶然性比新能源要大好多。而且医药的暴利性很大。其实中国商业界在未来的十年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传承的问题。我们叫富二代,其实是企业家二代。未来十年可能大量是一个传承的过程,财富继承的一个过程。ESQ:治理层面真正的挑战是创始人过世了之后才会出现吧?吴晓波:那不一定,老化也有可能,不一定死亡。创始人的治理结构、知识结构和他的智力判断已经弱化的情况下,他的权力已经慢慢弱化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发生危机。但是未来十年出现质变的情况,可能性蛮小。即便出现也不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美国、德国。质变我指的是发生大的产业革命。中国这一次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已经算是一场次级革命了。它没有带来特别翻天覆地的东西,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整个消费、信息沟通、支付手段,已经算是一场次级革命了。我觉得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ESQ:那你会觉得有哪些东西是乐观的吗,就是可能让事情变得好转的力量啊、因素呀。吴晓波:我觉得在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