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0-T 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_第1页
DB3710-T 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_第2页
DB3710-T 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_第3页
DB3710-T 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_第4页
DB3710-T 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40CCSB64

DB3710威 海 市 地 方 标 准DB3710/T214—2023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Guidelinesformesurementandmonitoringofforestrycarbonreductionandcarbonsinktrading20232023113020231230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 次前言 II1范引文件 1语定义 1本则 3保性 3透性 3可性 3确性 3经性 3目合性 3土条件 3项活条件 4量测法 4计监对象 4项边界 5碳划分 5外调查 5样设置 5项期计期 5监周期 6调精度 6减量算 6碳量 6温气排量 9碳量 11泄量 11碳排量 11附录A(范)缺数据参数 13参考献 20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威海市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和评估。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范围(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LY/T2253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LY/T3253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LY/T2253和LY/T325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林业碳票certificateforforestrycarbonsinktrading3.2林业碳汇forestrycarbonsink3.3森林碳库forestrycarbonpool森林碳的储存库,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3.4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biomass[来源:LY/T3253-2021,3.2.17,有修改]3.5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biomass所有植被活根的生物量,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质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直径小于等于2.0mm的细根。[来源:LY/T3253-2021,3.2.18,有修改]3.6枯落物litter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0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落物、腐殖质,以及不能从经验上区分于地下生物量中的直径小于等于2.0mm的活细根。[来源:LY/T3253-2021,3.2.20,有修改]3.7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下生物量中的直径小于2.0mm活细根。3.8碳汇造林afforestationforcarbonsink下生物量中的直径小于2.0mm活细根。3.8碳汇造林afforestationforcarbonsink3.9森林经营forestmanagement3.10基线情景baselinescenario3.11项目情景projectscenario拟议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3.12碳减排量netanthropogenicgreenhousegasremovalbysinks由于项目活动产生的净碳汇量,也叫净人为温室气体汇清除。项目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泄漏量。保守性采用保守的假定、缺省值和程序,以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不被高估。透明性可比性确定性经济性在选择计量、监测方法和确定参数时,既要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因素,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与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成本。碳减排量计量监测项目土地宜符合以下条件:20052160.0667hm20.22m森林经营项目:项目实施所涉及的每块土地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即连续面积不小于0.0667hm20.22ma3(PR)碳减排量计量监测项目活动宜符合以下条件:206.1.1碳库择是否计入,碳库的选择见表1。表1项目边界内碳库选择表6.1.2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只考虑森林火灾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见表2。择是否计入,碳库的选择见表1。表1项目边界内碳库选择表6.1.2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源只考虑森林火灾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见表2。表2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表碳库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地上生物量是项目活动影响减排量的主要碳库地下生物量是项目活动影响减排量的主要碳库枯死木是或否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的实施会增加这个碳库;也可以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枯落物是或否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的实施会增加这个碳库;也可以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土壤有机碳否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木产品碳库否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生物质燃烧CO2否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CO2排放已在碳储量变化中考虑。CH4是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CH4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表2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表(续)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生物质燃烧N2O是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N2O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项目边界以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图形文件为依据。项目边界可以以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数据为底图,结合现势性高的高清卫星影像或GPS现场测量确定项目边界。6.4.2GB/T26424-20106.4.2GB/T26424-2010、、9数量小班调查样地数量按下列公式(1)计算,但不得低于7个。n5.......................................(1)式中:n——样地个数;A——小班面积,单位:hm2。面积小班调查的样地面积根据林分密度确定,小班内样地面积应一致,样地面积按下列要求设置:1050/hm²100m²;b)林分密度1050株/hm²~1350株/hm²时,样地面积66.7m²;c)林分密度在1350株/hm²以上时,样地面积50m²。6.5.3形状样地形状为圆形或者方形。6.6项目期和计入期20052162060监测周期一般为3年~10年,具体根据项目主要树种的生长特性确定,应避免与采伐或者间伐前后一年内时间重合。速生树种3年监测一次;中生树种5年监测一次;慢生树种10年监测一次。见表3。表3调查精度表调查项目精度误差范围,%胸径0.1cm<5树高0.1m<5郁闭度0.1<10单株生物量0.1kg<5样地生物量1kg<5样地碳储量0.1Mg/hm2<5小班蓄积小班的蓄积调查监测精度不低于90%7碳减排量计算7碳减排量计算碳储量CO2C(44/12)(tC)(tCO2-e)(2):C,i,tB12,i,j,t (2)jj式中:C,i,ttitCO2-e;,i,j,ttij,td.m.;Cjj(A1,t·(td.-;i——1,2,3……第i碳层;j——1,2,3……第i碳层的树种j;t——项目开始后确定的计入期的年数,a。7.1.1.2林木生物量可采用生物量方程法、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估算,森林经营项目也可用缺省值法估算。方法如下:方法Ⅰ:生物量方程法利用项目边界内计入期不同年份(t)各碳层各树种的林分平均胸径(DBH)和平均树高(H),通过一元或二元生物量方程模型计算林木生物量,见公式(3):B

R

A (3)TREE,i,j,t

AB,

,i,

,i,j,t

j ,i,

TREE,i式中:BTREE,i,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td.m.;fAB,jDBH,Hd.m·株-1;

j(A.tDBHTREE,i,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平均胸径,cm;HTREE,i,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平均树高,m;RjjAA.,i,j,t——第tij·hm-2;,iihm2;i,j——i,j分别为划分的第1,2,3……i碳层和第1,2,3……j树种;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如果有树种j3(4B f

A (4)TREE,i,j,t

B,j

,i,

,i,

,i,

TREE,i式中:fB,jd.m·株-1。

jAA.5,t方法Ⅱ: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或(V),中表A.2)(5):B f

R

.........................(5)TBEE,i,j,t

AB,

,i,

j ,i式中:BTREE,i,j,tfAB,j

,i,

——树种j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Bj)与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Vj)之间的相关方程,通常可以采用幂函数BaVb,其中a、b为参数,td.m•hm-2;j j,i,j,t——第tijm3•hm-2;RjjAA.ATREE,i——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的面积,hm-2;i,j——i,j分别为划分的第1,2,3……i碳层和第1,2,3……j树种;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方法Ⅲ:缺省值法根据各碳层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均生长量的缺省值,计算出方法Ⅱ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E,i,j,t)()式中:

,i,j,t,i,j,t0t,i,j,H,i,j,t

......................(6)VTREE,i,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VTREE,i,j,t0——项目开始(t=0)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E,i,jij(见附录A.m3•hm-2a-;E,H,i,j,t——自项目开始至第ti碳层树种jm3hm-2;——i,j1,2,3……i1,2,3……j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7.1.2枯死木碳储量枯死木碳储量,采用缺省因子法进行计算,见公式(7):枯死木碳储量,采用缺省因子法进行计算,见公式(7):CDW,i,t,i,t(7)式中:CDW,i,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的枯死木碳储量,tCO2-e;CTREE,i,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林木生物质碳储量,tCO2-e;DFDW——保守的缺省因子,是项目所在地区森林中枯死木碳储量与活立木生物质碳储量的比值(中表.i——第1,2,3……i碳层;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7.1.3枯落物碳储量枯落物碳储量,采用缺省因子法进行计算见公式(8):C fLI,i,t,j _AB,j _AB,i,j,tB,jA (8)44ij12式中:CLI,i,ttitCO2-e;fLI,j

_AB,

——树种j的林分单位面积枯落物生物量占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的百分比(%)与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td.m.hm-2)的相关方程(见附录A中表A.8),%;AB,_AB,i,j,t——t时项i碳树种的分均位面地生量采公式(5)的f 计获,td.m.hmAB,CFLI,j

——j(AA.9),tC·(td.m.)-1;iA——项目边界内基线第i碳层的面积,hm2;ii——第1,2,3……i碳层;j——第1,2,3……j树种;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t=移年时公(8)中 =0;t>移年时, 公式(9)计算:VTREE,i,j,tVTREE,i,j,tf

2 1

.........................(9)TREEAB,i,j,t

AB,j

t2式中:式中:AB,i,j,t——第t年时,项目第i碳层树种j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年变化量,td.m·hm-2·a-1;fAB,jd.m·hm-2;——树种(见附录中表VTREE,i,j,t——第t年时,项目第i碳层树种j的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i——第1,2,3……i碳层;j——第1,2,3……j树种;t1,t2——两次监测或核查的时间;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温室气体排放量(10):GHGE,tGHGFFTREE,tDOM,t (10)式中:GHG t,tCO-e·a-1E,t2;GHGTREE

,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2体排放的增加量,tCO-e·a-1;22,ttCO2,tCOe·a-1;2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tL)CO2CO20(11)GREE,t0.1N,i,tE,i,tLMFiEH4,iH4EN20,iN20‥(1)i1式中:TREE

,ttCO22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e·a-1;2,i,t

——第t年时,第i项目碳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hm2;L,i,t(tL第ifAB,jLL生物量未被燃烧,则bTREE,i,tL

设定为0,td.m·hm-2;OMii中表.1(44EF 层的CH中表A.11,gCH·(kgd.m.)-1;44CH4,iEF 层的NO中表A.12,gNO·(kgd.m.)-1;N20,i 2 24GWPCH——CH4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CH4转换成CO2当量,缺省值25;42GWPN0——N2O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N2O转换成CO2当量,缺省值298;2i——根据上一次核查时的分层确定的,1,2,3……i碳层;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CO2CO20,之CO2(12)计算:GM,t07N,i,tCW,i,tLCI,i,tL (12)i1式中:2,ttCO2tCO-e·a-1;2ABURN,t

——第t年时,项目第i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hm2;L2CDW,i,t(第tL第itCOe·hm-2;L2LCLI,i,t——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枯落物单位面积碳储量,使用L2公式(8)计算,tCO-e·hm-2;2i——根据上一次核查时的分层确定的,1,2,3……i碳层;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7.3碳汇量t1t2t7.17.2,tCP,tGHGE,t (13)式中:C,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C t,tCO-1P,t2-e·a;GHGE,ttCO2事前预估时设为0,tCO2-e·a;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1泄漏量。碳减排量等于碳汇量减去泄漏量,见公式(14):,t,tLKt (14)式中:C-1,t——第t年时的项目减排量,tCO2-e·a;CACTUAL,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t0,tCO2-e·a-1;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附录A()表A.1林木生物量含碳率数据/参数CFj单位tC(td.m.)-1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2)描述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含碳率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0.5。树种(组)CFj树种(组)CFj赤松0.515其它松类0.511椴树0.439软阔类0.485黑松0.515杉木0.520红松0.511水杉0.501华山松0.523杨树0.496阔叶混0.490硬阔类0.497冷杉0.500油松0.521栎类0.500榆树0.497楝树0.485云南松0.511柳杉0.524云杉0.521柳树0.485杂木0.483落叶松0.521樟子松0.522泡桐0.470针阔混0.498其它杉类0.510针叶混0.510注:数据来源:《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表A.2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相关方程数据/参数fAB,()单位td.m·hm-2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5)、公式(9)描述树种j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BAB)(V)之间的相关方程。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b(c)采用下列缺省方程(BAB=a·V)计算:树种参数/a参数/b云杉、冷杉4.1657490.653489落叶松1.6416990.801589红松2.7838070.695848樟子松2.8443620.677522油松2.6322380.696978华山松4.5733980.583726其他松(包括云南松、赤松、黑松等)2.4037940.72353杉木2.5369980.674639其他杉(水杉、柳杉)2.6946430.665671栎类1.3405490.896018其他硬阔类3.3222680.687013杨树0.9425760.871034(楝树等)1.1422540.876051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森林生物量数据库整理。表A.3林木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数据/参数Rj单位无量纲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3)、公式(5)描述树种j的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从下表中选择缺省值:树种(组)Rj树种(组)Rj赤松0.236其它松类0.206椴树0.201软阔类0.289黑松0.28杉木0.246红松0.221水杉0.319华山松0.17杨树0.227阔叶混0.262硬阔类0.261冷杉0.174油松0.251栎类0.292榆树0.621楝树0.289云南松0.146柳杉0.267云杉0.224柳树0.288杂木0.289落叶松0.212樟子松0.241泡桐0.247针阔混0.248其它杉类0.277针叶混0.267注1:数据来源:《中国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注2:萌生林的地下生物量/5量,并维持不变,直到重新植苗造林更新为止。表A.4林木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数据/参数fAB,(B,H)单位td.m·株-1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4)描述树种j的林木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室气体清单编制中的数据);(版本号V01)2注:所选用的方程须说明其适用性。可采用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估算林木生物量所采用的生物量方程的适用性论证工具(V1.0.0,EB65)来进行论证。表A.5林木总生物量方程(含地下部分)表A.5林木总生物量方程(含地下部分)数据/参数fB,(B,H)单位td.m·株-1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4)描述树种j的林木总生物量方程(地上和地下单株总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体清单编制中的数据);(V01)2注:所选用的方程须说明其适用性。可采用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估算林木生物量所采用的生物量方程的适用性论证工具(V1.0.0,EB65)来进行论证。表A.6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年生长量数据/参数∆VTREE,i,j单位m3·hm-2·a-1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6)描述第i碳层树种j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现有的、当地的或相似生态条件下的基于树种或树种组的数据;采用下述缺省值:省值。龄级速生慢生幼龄林2.01.0中龄林3.02.0注1:资料来源:《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注2:对于非用材林,采用本表中的缺省值是保守的。表A.7林分枯死木碳储量占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百分比表A.7林分枯死木碳储量占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百分比数据/参数DFDW单位%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7)描述林分枯死木碳储量占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百分比(%)数据源数据源优先选择次序为:采用下述缺省值:区域DFDW华北中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2.06%注:资料来源:《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表数据/参数fLI,(TRE_AB)单位%应用的公式编号公式(8)描述j林分单位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