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湖南省新高考模拟预热卷(三)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

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

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

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

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

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

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

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

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

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榆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

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

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

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

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

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

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

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

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

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

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

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

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

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

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

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

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

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

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

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

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

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

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

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

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

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

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

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

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

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

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

出-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

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

试卷第2页,共10页

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

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

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

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

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

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一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块土地

贾平凹

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

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

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

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

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

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微微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

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

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看了大火,

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吭吭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

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太苓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

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

部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

里的土疙瘩都撞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

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士气香吗?

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

他一跳。

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

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

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

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

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

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

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

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

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

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

一报社上班。

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

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

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

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

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

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

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

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

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

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

试卷第4页,共10页

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

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

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壁。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

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

每次参加了都钱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

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

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

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

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

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

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

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

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

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

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

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

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

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

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泰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

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

(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

有鲜明特点。

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

的生命力。

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

谓意味深长。

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

发人深思。

7.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B.“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

C.“他”将爷比做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8.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9.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左攀寺左寺正。宣德元年,

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

贪.犊。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

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

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

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将承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

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

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潺、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

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

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钱多私为言官攻去

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

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阳太保,谥忠肃。翱在铃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

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

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

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两入太学,不使应举,日:“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

也,中官同事者重翱,照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日:“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

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有删改)

试卷第6页,共10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

何文渊协王直掌铮/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

文渊协王直掌神/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

何文渊协王直掌管/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

文渊协王直掌锋/多私/为言官攻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如,入太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

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

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

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

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默。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14.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

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

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

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

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16.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

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正

是危急存亡之时。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到杭州,虽然不免随处是劫后的创痕,然而到底是胜利了,湖上总算已经没有

什么禁地,可以让游人自由行动。因为时间可贵,我们把游程排得①,几乎一

点空隙都没有。旅行最重要的是悠闲,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未免落于下乘,可是也

没有办法。许多被封锁了八年的所在,我们②地都到了;还寻访了几处一般游

客不大涉足的古迹。最使我喜欢的却是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灵隐道上漫天遍

试卷第8页,共10页

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苏堤原是我所喜爱的地方,去夏到杭州想去走

走,却顶头碰着个直眉瞪眼的日本兵,只好___③退回来,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

连了一清早。雾还没有消散,整个西湖是浅蓝带乳白,远山像涂了几笔石青。如果西湖

的好处是清和秀,这时候可算清逸秀丽到了极处。堤上静得出奇,偶尔有鸟语一声两声;

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在如雾如烟的绿色中逝去,留下的还是一堤空

堤边的几树临水的桃花,正当盛开,这几点嫣红似乎就饱孕着满湖的春色。这才是

西湖,才是春天!谢谢胜利,我们总算度过一次春天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消失在

绿色中,堤上又归于寂静J'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作者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

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①,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的生

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

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对中国基

层社会——传统农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定位。该书所提出的“乡土中国”

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费孝通眼中,()。如今,现

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地方,②,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

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乡土中国》是一部

重要的学术著作,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B.“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是从“乡土”开始的

C.现代社会是“乡土社会”一点点发展而来的

D.现代社会是由“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劝导人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向上向善的文化传承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思想向上、

行动向前、心中向善的自觉与自省。向上向善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一种无

形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2.A3.C4.相同点:两则材料均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述较为全面严密;

都注重通过举例来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不同点: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论证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材料二则注

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5.①充分利用运

河的水运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

质文明的发展。②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

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错误。由原文“在丘陵山

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

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可知,“缺少河流”是无中生有。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与……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

“……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可知,“便捷的水运''是

“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选项把二者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诗句中“江”是客观意象,不是诗人想象、塑造、重构的对象。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特点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相同点: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

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可见,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来论证河流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论述较为全面严密。并且多次举到尼罗河水运对于古埃及的重要作用。运用举例

来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可见,文学和

答案第1页,共11页

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接着说到河流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段说到“文学也在不断地想

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第三段说到“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

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

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

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

描写对象“,可见,这是从文学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这个角度来论述的,所

以材料二也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并且列举了《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这

些存在着大量河流文学的文本;举了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

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的

例子,所以通过举例来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不同点:

由原文“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

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可见,材

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来论证河流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是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可见,文学和

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接着说到河流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段说到“文学也在不断地想

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

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

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知,二三两段是从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的

角度进行论证的,所以材料二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

映和展示。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

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

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可知,充分利用运河

的水运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

文明的发展。

由原文“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

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

答案第2页,共11页

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可知,

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

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6.B7.D8.(1)“十八亩地”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了一种强烈自豪感;凝聚汗水,

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一块土地”成了荒芜之地,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意味着农民和土

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反映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

思。9.通过一个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体,将历

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乐、土地

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理解有误.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凸

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期待和依恋之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错,文中介绍了一家人从太爷爷到他自己

四代人围绕十八亩耕地的故事,虽然四代人跟十八亩地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他们对土地的

感情是一样深的;“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错,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后来,爷就当

了村长“,但是并不能看出爷对土地感情之深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称谓的作用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根据“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

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分析,"十八亩地''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

了一种强烈自豪感。凝聚这一家人的汗水,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

根据“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

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

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

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爷

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

答案第3页,共11页

都擅得碎碎的,,,,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

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他

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

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

几代人的命运啊”“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

的开发权”分析,“十八亩地”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根据“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

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分析,"一块土地”成了荒芜之地,

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

根据“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

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蟹。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

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

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

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

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

一块土地''分析,"一块土地”意味着农民和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反映了

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思。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贾平凹在散文《一块土地》里,通过文中“他”的叙说,介绍了这家人从太爷爷到他自己四代

人围绕十八亩耕地展开的故事:太爷爷飘泊到沙白村,在一片狼牙刺滩上,一家人硬是挖掉

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十八亩地:后来因家庭变故将这十八亩地卖给了村里的马家。

解放了,爷爷手里因土地改革接过了这十八亩耕地,接着是人民公社,这十八亩地收归了集

体。最后因为沙白村西边的三个村子原是唐代的皇家公园旧址,现在要恢复重建,周围十几

个村子都得搬迁,这样沙白村连同耕地和村子都被征收了。

"他'’这时已经从报社辞职在经营一家外贸公司,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准备进入房地产市

场。“城市开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那个唐代的皇家公园在三年内就

恢复重建了:果然成了西安最现代化也最美丽的地方,原先二十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

始成了四百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别墅已卖到二万元一平方米。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

政府都用围墙围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他”志在必得、

孤注一掷,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他”说:这“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

答案第4页,共11页

过地,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的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

一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却演义了几代人的命运啊!“最终“他”也只

是用涂着红色的围墙把这十八亩地围了起来,让这十八亩地荒着,围墙西头紧锁着两扇铁门,

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一块土地。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

体,将历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

乐、土地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

10.C11.D12.B13.(1)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

用来惩罚贪官污吏。

(2)(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

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14.整顿军队作风,训练将士;整修边防设施,修城垣,挖沟堑,

建堡屯;积蓄边防物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

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

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

“瑶人”是"向化”的主语,所以应归为下一句,排除AD。

“吏部尚书"是“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初''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可以独立断开,也可

归为下一句,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子辈因父辈”错误,应是“子孙因前辈”。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错误,由“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可知,是在盐山建了宅

院。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请”,请求;“但”,只;“许”,允许;"复”,恢复;"以“,用来;"贪戮”,贪官污吏。

答案第5页,共11页

(2)“疏”,上奏章;“辄”,总是,前加主语“皇帝”;"数”,多次;“乃”,才;“致仕”,退休。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王翱总管辽东军务的内容,然后圈出具体所做工作,分点作答即可。

由“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可知,

王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

去斩首,借此整顿军队作风;

由“练将士,室鳏寡”可知,王翱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

由“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可知,王翱整修边防的设施;

由“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

以饶”可知,王翱让犯罪的人借劳作所得赎罪,积蓄边防物资。

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是盐L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大理寺左

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大罪小,都允许通过搬转恢复原

来的联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

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金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

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

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

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

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

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

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

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景

泰三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寻、梧地区瑶人叛乱,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卸责任,

不作为,于谦请求让翁信、陈旺替换他们,而且特意派遣一个大臣来监管军中事务,于是朝

廷任命了王翱。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

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

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王翱替代了他们,

完全遵守现有法令。成化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皇帝免了他雨雪天朝参。(他)屡次上奏章请

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还

没有出都城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保一职,谥号是忠肃。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

答案第6页,共11页

谒,公事之余总是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

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值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

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

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他自己信奉节俭朴素。景帝知道他贫穷,为他在盐

山建造了宅院。他的孙子因为受庇荫人太学读书,王翱不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说:“不要

妨碍了寒士之路。”王翱从辽东回朝时,一同做事的宦官敬重王翱,送给他几颗明珠,王翱

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皇帝赐给我的,您不会以为这是赃物而拒绝我吧?”王翱不

得已,收下并把它们收藏起来。那位宦官死后,王翱召来宦官的侄子归还。

15.C16.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

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

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

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

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花在杯中”“月

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运用的是白描手法,"浓墨重彩''一词有误,故选C。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

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

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

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

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

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

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

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本题要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词人无月可赏;

答案第7页,共11页

“路也难通,信也难遇'’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

郁愤的洒脱。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读懂诗歌要注意的事项:读题目;看作者(作者的背景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有联系,

要做好诗歌鉴赏,还是建议同学们多去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身世背景);读诗句,抓意象(诗

句中一般含有很多意象,而这些都是作者花心思添加的,一般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

读注释(一般的诗歌鉴赏题目下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有重要的提示信息,要认真分

析阅读);从题目中找到蛛丝马迹(一般的,这类题中的选择题往往是叫你判断出一个错误

翻译,如果你扎实的文言功底能帮助你选择到一个正确答案,剩下的就可以为你所用,帮助

你解答该题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

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湿”“难”“唯”,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

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

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

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

感情。比如题中“雨湿纱窗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

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

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

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

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

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

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

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

答案第8页,共11页

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

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澹”“竦峙”“庐”“亭”“疲弊”,理解字义

去记忆。

18.①密密匝匝(或“满满当当”)②走马观花③不声不响(或“蹑手蹑脚”)19.最使我

喜欢的却是灵隐道上的桃林,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我从来没有欣赏过这

样的情景。20.①原文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如烟如雾”比喻西湖堤上的绿色,生动地写出

了西湖景色朦胧美丽的特点。②原文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用“一堤”来限制“空寂”,

使“空寂”的内涵更丰富,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诗意。③原文既表现了周遭环境的寂静无

声又突显了堤上行人稀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时间可贵”“几乎一点空隙都没有“可知,此处是说游程被排得很密或

很满,故选用“密密匝匝''或"满满当当密密匝匝:多指树木很稠密的样子。满满当当:形

容很满的样子。

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可知,此处是说匆忙、粗浅地游览,故选用“走

马观花”。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本用以形容科举中第后得意、愉快的心情。现

多用以比喻匆忙、粗浅地了解事物。

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连了一清早”可知,此处是说去夏碰着个日本

兵,只好不出声地默默退回来,故选用“不声不响'’或"蹑手蹑脚”。不声不响:意为没有一点

声音。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蹑手蹑脚:形容行动时轻手轻脚

不让出声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为:最使我喜欢的却是灵隐道上的桃林;

然后把相关的定语改成句子。即把“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改为"桃

林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

答案第9页,共11页

“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可删掉"这样”前面的"的”,变成句子。

最后把以上各句少量增删词语,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