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科书分析本课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与“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个目来呈现。针对先秦、秦、两汉至明清这三个阶段,教科书分别以“学习聚焦”栏目作出提示,即“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通过对“学习聚焦”栏目内容的梳理,不难发现,本课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是影响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调整、变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这种变化所揭示的“实质”。夏、商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从定义的角度出发,以夏、商和西周为代表的早期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应当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就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但从实际情况看,夏、商和西周都没有完全实现按区域划分国民,且没有完全打破氏族组织,但按区域划分国民并逐渐打破氏族制度的这种趋势却是明显的。如商朝虽将国家分为“内服”和“外服”,但商王并不直接控制“外服”地区,而至西周统治时期,明确了分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度下,诸侯虽然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至于东周,分封制开始解体;与此同时,周天子地位的衰微亦导致了宗法制难以维系。各国的变法和改革在催生郡县制、官僚制的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产生。秦在终结六国乱世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无论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还是郡县制,皆是出于借鉴前代之弊的基础上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自此,“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成为中央集权统治模式最为典型的特征。通过对教科书表达结构的分析可知,教科书在呈现“秦朝的政治制度”时,沿用了夏、商和西周时期“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表述顺序,这种表述既说明了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更喻示着中央决定了权力分配、运行的一般方式。两汉至明清,如教科书“学习聚焦”所言-“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刘邦沿用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与秦制相同,但至汉武帝统治时期,设立了“中朝”作为宫内决策机构,以起到裁抑丞相职权的作用,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关只不过是执行一般政务而已;在地方行政系统上,汉初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采取折衷主义,但爆发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证明了恢复分封一举并不可取,实际上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就已把王国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诸侯王成为只有爵位而没有实权的贵族,这也为汉武帝以“推恩令”消除郡国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原本只行使监察职权的“刺史”不仅掌握了行政权,更掌握了领兵权,这不仅导致了东汉末年“乱世”局面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原因。隋唐终结了三公九卿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这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一项重要变动。秦汉时期,行政大权几乎由宰相一人掌握,而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使得相权操掌于各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管理职能。这种变动实质上削弱了相权,使皇权得以进一步强化。虽然如此,后世宋朝的统治者仍担心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三司进一步分割宰相的权力;而元朝废尚书省、门下省,由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看似是对隋唐以来分设机构以削弱相权的一种“反动”,但元朝入主中原后,以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中书令形同虚设。就地方行政制度看,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但与汉代相似的是,唐宋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亦演变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这种地方管理制度至于元朝出现了大变动。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也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可见,行省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形成的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虽然行省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元朝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有效保障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清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皇帝亲理政务直辖六部,从中央行政制度的层面看,也正是由于宰相制度的终结,故明清分设内阁与军机处作为行政中枢以分皇帝之忧。当然,内阁与军机处的运行模式虽然有所差异,但于内阁和军机处任职的官员对国事都只拥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这一举措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视角看,作为元朝管理大都周边地区的机构的中书省被废除后,明清依然保留了行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亦未打破各省的基本格局,府、省、县三级制成为明清地方的基本行政制度。由此可见,秦朝统一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方式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范式与走向。后世历朝以集中权力与高效运行为目标,以调整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方式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发生、发展与大一统国家的社会治理需要相适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的调整中。教学目标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认识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理清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进而历史地观察、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程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出示教科书本课导言部分的内容,呈现公元前213年秦朝对恢复分封制度的讨论与结果,引导学生关注“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确立于秦朝”,据此设问“既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确立于秦朝,那秦朝建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又呈现怎样的特点”,进而导人新课。过渡:要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就首先要理解秦朝以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势。环节二:夏、商、西周时期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目中的相关表述,了解夏、商和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时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而其子启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解读并与考古发现相印证,我们不仅得以了解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并且商王通过内外服制控制地方。至于西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王畿地区,分封诸侯以统治地方。诸侯统治封地,需服从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些显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配合以及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的结合。同时,虽然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君主权力的加强趋势已经出现,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强化。过渡:教科书在陈述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时,从最高权力归属出发,通过呈现地方管理方式来说明权力分配的方式。换句话说,权力归属和权力分配、运行的方式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别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标志。那秦朝与前代政治制度究竟有何区别呢?环节三:秦朝的政治制度出示西周与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相关史料: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罚(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列表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比较秦朝地方管理方式较前代之殊异,进而阐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再次出示本课导言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一句的内涵,并出示《辞海》对“中央集权”的解释,即:““地方分权'的对称。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该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办事,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过渡:暴秦二世而亡,秦开创的政治制度,在后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环节四: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后汉书》中的相关表述,梳理两汉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材料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以东汉“权归尚书台”一事为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举例的方式阐明理由或作出“证明”。继而在讲授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过程中,理解统治者在意识到当下行政制度难以有效施政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设置新的机构以收拢决策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以实现社会治理。因此,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材料,分析得出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特点或趋势及其原因: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是特点也是趋势;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制度“家天下”的需要;现实原因则是为了强化决策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实现社会治理。过渡:除对中央行政制度作出调整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环节五: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讲授两汉至明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结合本课导言部分的内容及《封建论》《郡县论》中的相关表述:材料四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五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引导学生从“设废分封”这一问题出发,结合不同时代学者的思考和回应与历代统治下地方行政制度的实际情况,讨论分封制度终遭废止的原因,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调整,得到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总的趋势是逐渐削弱,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关注两汉至明清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设置的原因与结果。后世基本承袭了“郡县制”模式。东汉时,原先为监察所辖郡、国而设的“州”,变成了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原本只掌握监察权力的“刺史”成了地方实职大员,这是中央集权统治削弱的结果,也成为魏晋长期分裂的原因。唐宋时期,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但元朝设立行省后,基本解决了地方势力膨胀、挑战中央的问题。进而认识到地方层级管理制度是“表”,地方权力的归属与权力运行的模式才是“里”,而“实”可能是中央集权的强弱问题。过渡: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环节六:本课小结与拓展思考出示板书,根据时间线索,师生共同梳理先秦至明清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等因素,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秦朝统一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方式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范式与走向。后世历朝以集中权力与高效运行为目标,以调整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方式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的调整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过渡: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出示教科书“学习拓展”栏目与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材料六《西汉会要》卷40-41两卷(集议)所载廷议共62件次,其中只有4次被君主明显否定或推翻,··.···君主否决廷议仅为百分之七左右。《明会要》卷45《集议》所载廷议件次共101次,······其中有13项被君主否决或不报,······君主否决廷议的件次占廷议总数的比例是百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