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亡是永久不稳定的事死亡概念的发展和儿童与少年的自杀意念
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意识不仅是预测自杀的良好指标(尤其是长期自杀意识)。此外,它还与年轻年轻人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危险行为有关,如武器、打架、术后游泳、游轮、术后开车、不雅或很少的安全带等。这往往会导致你和别人的事故。因此,研究儿童及青少年死亡概念的发展及自杀意念对帮助和教育儿童青少年正确面对死亡、预防儿童青少年自杀具有重要意义。一、不同的青少年阶段按发展心理学中的一般观点,0~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6、7~11、12岁为童年期,这些时期统称为儿童期;11、12~14、15岁称为少年期(青春期);14、15~25岁为青年期,其中14、15~18、19岁为青年初期,18~25岁为青年晚期。本文将儿童青少年分为青年期前(14岁前)和青年期(14~25岁)两个阶段。皮亚杰(1923)认为,孩子6~7岁时视一切能活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虽然对死亡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完全成熟的理解要等到青春期,但7~11岁的孩子能逐渐地认识到死亡是一个终极事件。Mariamary(1948)在访问了匈牙利一些3~10岁的孩子后,发现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到5岁,认为死亡就是分开,和睡眠没有差别。第二阶段,大约到9岁,认为死亡就是结束,但并不是普遍的,不和每个人都有关。第三阶段,儿童的想法与成人大致相同,认为死亡是永久不可逆的,并慢慢懂得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此后类似的研究亦揭示:孩子认为死亡是暂时的、与睡眠无异,孩子的施虐倾向与对死亡的幻想连在一起等。死亡概念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有研究提示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的躯体死后,生命将以另外一种形式或能量存在。孩子们对灵魂的信仰与他们的宗教训练时间长短有关。另有研究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年轻人大多否认死亡的终极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但预料,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死亡概念肯定有其自身的特点。二、青年期前儿童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自杀意念(suicideidea)是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它包含两种情况,一为准备自杀,即有自杀意愿,并选择了自杀的方法和时间,或者写好了遗书,安排好了后事,但尚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另一种情况则仅仅有死的念头,没有自杀计划和自杀准备。Pfeffer等(1986)发现青年期前儿童101人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0.9%。Pfeffer等(1994)又报道青年期前门诊精神疾病儿童101人中的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3.8%,青年期前住院精神疾病儿童106人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5.3%。Pfeffer等(1997)报告5~14岁的儿童在经历过亲人自杀事件后有31%的家庭中的孩子有自杀想法。GouldMS等(1998)报道,在1285名随机抽取的儿童和青年中,发现7~12岁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1%。KoVacs等(1993)报道,伴发重性抑郁症的青年期前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5%;具有适应性障碍和抑郁心境的青年期前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9%。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还未见。FergussonDM等(2000)报道,1265名新西兰人,从他们15岁到21岁,28.8%的人有过自杀意念。在瑞士,ReyGexC等(1998)以9268人为样本的调查显示15~20岁的年青人有26%有过自杀念头,有15%的人有过自杀计划(准备自杀);Buddedberg(1996)在对1937名年龄为14~19岁的青年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女性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7.5%,男性为16.1%。JessenG等(1996)报告,在丹麦,以3042名15~24岁正在受教育者为样本的研究显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40%。KirmayerLJ等(1996)报道,在加拿大魁北克北部的流行学调查中发现有过自杀意念的百分比为43%,调查前一个月内有过自杀意念的百分比为26%。在澳大利亚,Schweitzer等(1965)在对1678名大学肄业生的调查中发现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62%。在美国,PastoreDR等(1996)以630名9~12年级的城市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6%;BrenerND等(2000)指出,从1991~1997年美国9~12年级的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我国,梁军林等(2000)以广东乐昌市在校高中生3537人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0.7%。张克让等(1999)对山西省九所大学的6248名一年级新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8.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以上各个研究采取的调查方法、提问方式等方面可能不一样,对其结果切不可直接相互比较。青年期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是否与性别有关,意见不一。有资料显示青年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与性别有关,一般女性高于男性.但也有研究显示男女性没有差别。青年期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是否与种族有关,报道不一。对青年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研究大多显示种族与自杀意念有关,这可能与种族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有关。PonizovskyAM等(1999)对前苏联移民到以色列的11~18岁孩子的研究表明:六个月内,移民组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9%,显著高于俄罗斯国内组的3.5%,但并不显著高于以色列国内组的8.7%。青年期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是否与宗教有关,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应资料。宗教对青年期自杀意念的发生有影响,但不同宗教影响不同。如ZhangJ等(1996)的研究显示:美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与宗教信仰成负相关,而中国大学生与宗教信仰成正相关。三、实验样本的选择虽然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受到了方法的限制,诸如控制实验的相对缺乏、使用数量小的和经高度选择过的样本、测验时回忆的偏差等。但仍然取得了一些共识,认为年轻人的自杀意念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1.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贫穷、受教育过少、单亲家庭、母亲年龄过小(20岁以前做妈妈)等不利家庭背景中的青年人自杀意念较高。但亦有报道未能发现这种社会不利与自杀意念间的联系。国内梁军林(2000)指出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及传统大家庭。2.青年期自杀恶意的发生率很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体罚、被性虐待、监护人的改变、与父母的不安全依恋、父母酗酒或吸毒、父母有犯罪经历都会导致青年期自杀意念的显著提高。母亲的忧郁、母亲有过自杀、家庭不和亦会使青年期自杀意念提高。此外,体罚会使男性的自杀意念发生率提高,而性虐待会使女性的自杀意念发生率提高。这些因素是怎样导致自杀意念的提高的呢?通常有两种看法:①儿时的不利因素通过影响青年期的精神健康,从而引起自杀意念;②儿时的不利因素会直接导致自杀意念的提高。近期的一些研究认为第一种看法更为合理。3.产生自杀定案比的一般在文化遗产方面,各有基在国外,虽然就何种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具有低自尊、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较高水平的神经过敏、冲动、猎奇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至于这些人格特征何以导致自杀意念,通常也有两种看法:①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一旦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就倾向于产生自杀意念;②这些人格特征易于引起某些精神健康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自杀意念。FergussonDM等(2000)的研究支持第一种看法;而第二种机制导致的是更为严重的自杀行为。国内的研究认为,内向人格、好强固执、忧虑抑郁、烦恼自忧、易于激动和焦虑可能为自杀意念的易感人格素质,而缄默、孤独、冷漠、思维迟钝、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在自杀意念形成中可能起一定作用。4.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杀意愿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显示,导致自杀意念产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健康方面的因素,对这一点大家的看法较为一致。但涉及到具体的精神健康方面的因素的时候,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各种研究得到的结论较不一致。现在文献已经报道的大致包括:抑郁(尤其是精神病性的)、焦虑障碍、物质滥用、行为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发作、绝望感、进食障碍、破坏行为、完美主义者等。其中最被强调的是抑郁。至于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因素能独立起作用则分歧较大。如GouldMS等(1998)认为物质滥用或依赖是一个使自杀意念变为自杀未遂的因素,而与自杀意念的产生无关,破坏行为只与男孩和小于12岁的儿童的自杀意念有关,而完美主义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起作用的因素。还有研究表明:抑郁和自欺导致女性的自杀意念而自我毁灭导致男性的自杀意念。此外,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的自杀意念显著高于普通人,并且FergussonDM等(1999)认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早年的性别确认危机,如学前期的与典型性别观念相反的行为,以及对自杀的认同态度都易于导致自杀意念。5.青年自身因素亲人的亡故或亲密关系的破裂,与父母、配偶、朋友的冲突,学习、工作中的困难,犯法违纪,在学校中经常欺负人或经常被欺负者等都会引起青年人自杀意念的发生,且独立地起作用。而离家出走则提示了强烈的自杀意念。还有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如见到别人被杀、经历飓风袭击(女性)都会诱发自杀意念。躯体疾病也会对自杀意念的发生产生影响,一般疾病能使青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的可能性提高1.3倍;慢性疾病能使女性的自杀意念显著提高;痤疮亦能使自杀意念提高。四、自杀意愿的防范虽然,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理由相信,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又由于关于青年期前自杀意念的专门研究太少,所以我们想通过对自杀行为发生原因的论述来间接地了解自杀意念发生的原因。1.因或因应激而产生自杀行为家庭内的沟通或交流有问题(可能会导致家长认为孩子是多余的累赘,而孩子认为父母是虐待者、压迫者),以及家庭心理健康不良(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会使孩子在应激时易于产生自杀行为。如由于父母的辱骂、苛刻、拒绝会使得孩子体验到一种无价值感、邪恶感、自我憎恨感,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研究表明,父母不和,家庭缺乏凝聚力,丧失父母(分居、离婚、死亡),对孩子爱的剥夺或失去,父母亲的抑郁、心理健康问题、物质滥用、自杀行为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虐待、拒绝都易于导致孩子的自杀行为。2.心理因素近期内的普通心理病理、对死的先占观念、以及近期和过去的抑郁都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3.压力没收时易产生自杀行为自我的倒退、代偿失调、自控力差、冲动性强、性格内向的儿童被挫折和压力淹没时易于产生自杀行为。Ackerly(1967)认为当自我倒退至精神病态、自我解体时,往往会与严重的自杀行为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将自我解体的程度视为区分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指标。4.负面情绪活动由于父母老师教育不当、同学欺辱、遭受冤枉、违纪、学习压力过重、亲人亡故、躯体疾病等导致的儿童自杀均有报道。5.儿童死亡的概念有自杀倾向的儿童倾向于认为死亡是暂时的、且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6.受领者的目Bender和Schilder(1937)认为有自杀倾向的儿童面对无法忍受的情境时,如爱的剥夺,会产生攻击倾向,而在内疚感和渴望逃避的影响下,这种攻击倾向就会指向自己。其他的动机包括控制、惩罚父母和得到更多的爱;希望与已故的亲人团聚以减少孤独;期望在死后能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快乐。五、青年期前自杀行为的研究由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我们对于儿童死亡概念的知识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换时移,信息时代肯定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提供更多的知识渠道,儿童对于死亡的认识会不会和以前一样呢?中国儿童与外国儿童有什么差别呢?这些都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对于自杀意念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青少年的研究,而对于青年期前的研究很少。这可能与青年期前自杀率低或其他原因有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西宁驾驶员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答案
- 2024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运营合同规定业务范围与风险管理
- 2023届新高考化学选考一轮总复习训练-阶段过关检测(六) 化学实验
- 2024年湖南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度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4年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条件和要求
- 2024年度卫星通信技术研发合同
- 遮蔽与解蔽:智媒时代新闻生产与消费的变革
-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 集体生日活动方案
- 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前运算阶段(三座山实验)
- 国开一体化平台01588《西方行政学说》章节自测(1-23)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威士忌酒相关公司行业营销方案
- 网络游戏危害课件
- 2024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课件
-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TB 10010-2016)
- GINA2023-哮喘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年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 寝室设计方案方法与措施
- 收费站冬季安全注意事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