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65.060.40FORMTEXTCCSB91FORMTEXT     DBFORMTEXT34DBFORMTEXT34/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FORMTEXT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sparagusproductioninsolargreenhouseFORMTEXT     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    -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4/XXXXX—XXXXI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集中采收及采后管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芦笋日光温室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 (全文)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525--2021 有机肥NY/T760 芦笋NY/T1858 芦笋等级规格NY/T1868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NY/T5010 绿色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3.1绿芦笋又名“石刁柏”,幼茎出土后见光呈绿色,称绿芦笋。3.2日光温室绿芦笋利用日光温室大棚,改变自然生态条件,使之满足芦笋生长发育的条件而生长出的绿芦笋。3.3母茎集中采笋后,从新生嫩茎中选留的健壮地上茎。4产地环境生产基地无大气污染,避开工、矿企业污水废气污染源,土壤和水源无重金属污染,灌排水方便,具备芦笋生产和可持续生产的能力,生态环境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两合土或淤土地块。育苗与生产基地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5010的要求。5日光温室调控根据芦笋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控制温室内光、温、水、气、肥,调控芦笋生长和上市期。6品种6.1品种选择选择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宜日光温室大棚栽培的品种,特别要求采收的芦笋嫩茎肥大整齐、颜色深绿、上下粗度基本一致、质地鲜嫩、不散花、笋头鳞片抱合紧密、开散较迟、畸形少、耐密植、抗茎枯病的品种。6.2种子质量杂交一代种子,要求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8%。7育苗7.1育苗方法日光温室内营养钵或营养杯育苗。7.2营养钵/杯育苗每1m3熟化细土,掺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土杂肥15kg~20kg。装入10cm*18cm加厚营养钵内,将营养钵在畦内按行整齐排好、做到上齐下不齐,保证畦面平整。7.3种子处理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漂洗、杀菌、温烫浸种处理,然后保湿放入22℃~26℃的恒温箱进行催芽。催芽期间,要每天用清水漂洗种子一次,待种子有20%~25%露白时即可播种。7.4播种时间春播3、4月份,秋播9月份。7.5播种播前1天浇足水分,每穴播种一粒,播种后覆1cm细土,覆麦草保湿。7.6苗床管理白天畦内温度控制在22℃~28℃,夜晚15℃~18℃。适时浇水、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定植7天前通风降温炼苗。7.7培育壮苗苗高30cm以上,有3个以上分枝及7条以上地下贮藏根。8定植8.1建棚定植前建好日光温室,单体棚宽度一般为6~8m,装好棚膜待用。也可以建设连体温室大棚。8.2整地做畦每666.7m2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kg~3000kg,配施硫酸钾复合肥50kg/667m2,翻耕深度35cm~40cm。耙平耱细,南北走向整平做畦,畦面宽1.2m,畦间沟宽0.3m。8.3定植8.3.1定植时期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季8月上旬。8.3.2定植密度畦内单行定植,行距1.5m,株距0.2m,密度2200株/667.7m2左右。8.3.3定植方法优选健壮苗,去除病弱苗,大小苗分级栽植,在开好的定植沟中间沿直线将营养钵苗按地上茎的生长方向进行定向栽植,随挖穴随栽植。穴径的大小以能放进营养钵为标准,栽后覆土2cm~3cm。9田间管理9.1滴灌带安装铺设芦笋定植后,在距离定植行一侧10cm处铺设滴灌带,及时浇定苗水,并检查滴灌带使用情况。9.2查苗补苗定植10天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密度。9.3浇水、中耕、培土根据苗情、墒情变化,小苗活棵后,视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以满足芦笋生长对水的需求,整个生长季内要保持土壤干湿交替。在芦笋生长旺盛期结合人工除草,中耕培土起垄,垄高12cm~15cm,垄面整成略平拱形,棚头开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沟渠相通。9.4施肥9.4.1肥料施用要求肥料使用符合NY/T496、NY/T1868、NY/T525-2021的要求。9.4.2活棵肥幼苗活棵15d以后进入正常生长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kg/666.7m2,可利用滴灌施入,也可穴施。9.4.3发棵肥幼苗定植45d左右,滴灌追施硫酸钾复合水溶肥20kg/666.7m2,以利盘根增加鳞芽数量。9.4.4追肥整个生长季节结合中耕培土补充有机肥2~3次、结合滴灌浇水追施硫酸钾复合水溶肥2~3次,水溶肥间隔期30d以上。9.5清园11月底,大棚芦笋地上部分基本干枯死亡、营养回流基本结束时,清除地上部分茎秆和枯枝落叶、田间杂草,减少田间病源。9.6施肥清棵清园后,每666.7m2撒施2500kg腐熟有机肥(羊粪)。9.7中耕松土撒施有机肥后,机械旋耕芦笋根部10cm外土壤、人工耙耱鳞芽群上方土壤,做到土细不结皮,尽量不伤及根部和鳞芽群。随后起畦培垄,做到畦面平整、土细,以便采笋。9.8母茎留养4月底至5月初,春季集中采笋期结束后,开始留养母茎,留株密度为母茎3~5株/棵,留足母茎后再发出的新茎可采收夏笋。7月底至8月初,进行一次集中清棵换茎,每棵留茎4~6株,多发新茎可以采集秋笋。9.9植株调整营养生长期间株高控制在1.2m以下,以利于通风透光。在生长旺盛期应疏枝、打顶、打边心,以防田间过于密闭。行间安插支架,拉绳固定植株两边防植株倒伏。9.10追施催笋肥进入12月至翌年3月份,视芦笋行情调节棚内温度进行芦笋生产。采笋前15d,结合滴灌追施芦笋专用水溶肥20kg/666.7m2。采笋期间每隔20d结合滴灌追施水溶肥15kg/次。10采收10.1采笋时间大棚芦笋1月至10月都可以安排采笋。可根据市场行情调节温度、水分、光照等生态条件,满足芦笋生长发育。1月至4月份为集中采收期,5月至10月营养生长期内每株留母茎3-5个,再新生长出的嫩茎可以带棵采收夏笋、秋笋。10.2适时采笋当地温超过5℃时,鳞芽会逐渐萌动生长形成嫩茎,当直径达0.6cm以上、高20~40cm时,即可采笋。采笋时刀口要深入地下1cm剜割。10.3采后处理采后割口及时用土壤掩埋。嫩茎用湿毛巾遮盖保湿、送入冷库,分级整理扎捆,装箱销售。芦笋质量符合NY/T760、NY/T1858的要求。11病虫害防控10.1主要病虫害11.1.1主要病害根腐病、茎枯病。11.1.2主要虫害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11.2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11.3防治方法11.3.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控制栽植密度、保持通风透光,增施腐熟有机肥、配施微量元素,清除病残株、中耕除草,行间覆盖麦草、生态地膜等。11.3.2物理防治温汤浸种;田间使用高、低空杀虫灯;离地面1.5m、芦笋顶部30cm处,间次悬挂黄板、兰板各40~50张/667m2;棚通风口安装防虫网。11.3.3生物防治提倡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芦笋根腐、茎枯等病害。11.3.4化学防治11.3.4.1农药的使用要求农药的使用要求使用符合GB/T8321的要求。11.3.4.2主要病害防治大棚内芦笋为避雨栽培,根腐病、茎枯病很少发生。如有点片发生,可以用3%中生菌素1200倍药液喷雾两次。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4285和GB/T8321的要求。11.3.4.3主要虫害防治移栽前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入定植沟内,可防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营养生长期主要用物理方法防治,如虫口密度达到田间防治指标时,可使用苦楝素、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4285和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