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读设计(一)~(四)_第1页
文言文精读设计(一)~(四)_第2页
文言文精读设计(一)~(四)_第3页
文言文精读设计(一)~(四)_第4页
文言文精读设计(一)~(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精读设计(一)文言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但以不可缘①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至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太宗谓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②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臣闻经国庇民③,王者之常制;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④,百虑同归。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⑤,纪纲弛紊,断可知焉。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疆场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县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⑥典治之寄,何世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何斯古之安也!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⑦。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节选自《贞观政要·封建第八》)一、轻松读懂文事理类文章——聚焦事件明文意事件一:分封房玄龄、杜如晦人物太宗、皇从父淮安王、群臣观点淮安王不服房玄龄等人的封赏;太宗认为玄龄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不能因为叔父是至亲而与勋臣同等赏赐结果百官敬服事件二:王室子弟封王人物太宗、群臣观点太宗认为,封王过多,会增加百姓负担结果以前的郡王全降为县公,有功劳的除外事件三:分封子弟、功臣,并且世袭爵位人物太宗、李百药观点太宗结合历史,认为分封宗室、贤人,才能长治久安;李百药认为分封诸侯不一定能与君王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也能与国君同忧共乐结果太宗赞许并接纳了这些意见,于是下令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二、稳准做对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至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B.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至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C.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至/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D.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至/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解析:选A首先,“曰”引出后面所说的内容,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以”为介词,后面应该带有名词性质的词或短语,所以应在“公”后面断开,排除B项;“至三从孩童”修饰“弟侄”,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写于竹简,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因此把公牍称刀笔。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成员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五服,即王畿外围,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远及近分为甸、侯、绥、要、荒等五服。D.结绳,即将绳子扎接起来,是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解析:选C“甸、侯、绥、要、荒”错。由远及近分为荒、要、绥、甸、侯等五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龄、杜如晦为一等国公,却拒绝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赏的请求,体现出赏罚分明的明君风范。B.在唐太宗看来,其从父率先举义旗带兵勤王的功绩远不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大,计功行赏,玄龄当居第一。C.唐太宗把没有功劳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为县公,体现出封赏不偏袒亲眷的公正,也显示出不滥施封赏、爱护百姓的情怀。D.唐太宗之所以实行世袭分封,主要是借鉴周朝实行分封存续八百年和汉代靠刘姓宗室获得安定的经验,汲取秦朝废除分封二代而亡的教训。解析:选BB项,“远不如”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并没有说他叔父的功绩远不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译文:(2)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译文:解析:(1)“赏”,所赏的人;“当”,匹配;“退”,退避;“罚”,所罚的人。(2)“岂”,怎么;“以为”,把……分封为;“同”,共同承担;“殊”,不能。参考答案:(1)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2)怎能说分封诸侯就能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国君同忧共乐?5.礼部侍郎李百药在奏论中讲明了哪些“心智所辨”的道理,从而让唐太宗“嘉纳其言”废除分封的?答:解析:由原文“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可知,他认为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由原文“推行郡县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典治之寄,何世无人”可知,实行郡县制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参考答案:①他认为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就像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②实行郡县制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三、多练提素养(一)词语释义①缘:因为②危:使……危险,文中指颠覆刘氏政权③经国庇民:经,治理;庇,庇护,引申为造福④易:变化⑤刘、曹之末:指汉魏时代⑥膺:担负⑦固:固定(二)文化常识(判断正误)1.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2.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3.侯伯,意思是侯爵与伯爵;泛指诸侯;诸侯之长。《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是伯爵,秦穆公是侯爵。(×由“晋侯秦伯”可知,晋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三)文言翻译把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译文:参考答案:(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2.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译文:参考答案: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3.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译文:参考答案:只要爵位俸禄不是世袭,任用贤才的路子就会很宽广;百姓要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君,他们就会人心惶惶。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说:“国家大事,只在赏罚。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可知赏罚不能轻率施行。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但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因此功臣们相互之间说:“陛下秉公封赏,不偏袒亲眷,我们怎么可以胡乱申诉猜疑呢?”当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内的旁系弟侄分封为王的有几十人。太宗对臣下们说:“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就会劳苦万民。”于是把郡王宗室中没有功劳的都降封为县公。贞观十一年,太宗认为周朝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执掌江山)八百余年,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汉代吕后想篡夺汉室天下,最后靠刘姓宗室的力量获得安定,分封子弟应该是使子孙保全江山的最好办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荆王元景等二十一人为都督,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并且世袭爵位。礼部侍郎李百药上书表示反对世封这件事说:我听说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是历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考虑安定国家的方策,以开辟未来大业,这是所有帝王万古不变的想法。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皇室一旦建立,)几代之后,逐渐衰微,原来作为屏障的诸侯,都变成仇敌。彼此互相攻城夺地,干戈相见。实行郡县制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哪个朝代没有贤良的人才?(任用这些贤才做官,)就会使土地呈现祥瑞,上天赐予宝物,百姓就会称颂国君为人民的父母,把朝廷奉为神明。怎能说分封诸侯就能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国君同忧共乐?这是何等荒谬啊!只要爵位俸禄不是世袭,任用贤才的路子就会很宽广;百姓要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君,他们就会人心惶惶。这个道理是聪明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懂得的,怎么会迷惑不解呢?太宗非常赞许并接纳了这些意见,于是下令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文言文精读设计(二)文言文精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辛酉,以元稹为左拾遗。稹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①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②。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1)不奏事,庶官罢巡对(2),谏官能举③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于延英(3)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藩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④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⑤纳其言,时召见之。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一季俸,召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⑥稹前过,贬江陵士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1)正牙,同“正衙”。(2)巡对,轮流引见,咨询政事。(3)延英,即延英殿,指唐代长安大明宫殿。一、轻松读懂文事理类文章——聚焦事件明文意事件一:元稹担任谏官,上疏论证谏官职责人物元稹、皇帝过程对比论证。将贞观之治时期谏官的作用与现在谏官不受重视形成对比,希望引起皇帝注意结果没有体现,但结合后文元稹被贬可以推知,皇帝并不重视元稹的意见事件二:元稹上疏劝宪宗及早选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人物元稹、皇帝过程举例论证。以“贞元年间王伾、王叔文靠着擅长方伎小术得到太子的宠爱,到永贞年间几乎使天下大乱之事”引入,举例论证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并且举了两类事例,一是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年老或者不懂诗书),二是友、司议郎、谕德、赞善大夫等官员,更是闲散之职结果皇帝采纳意见,时常召见他事件三:元稹被贬人物元稹、河南尹房式、皇帝、内侍、李绛、崔群、白居易过程河南尹房式违法,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朝廷认为不可,召元稹回京,途中遭内侍殴打。皇上又因为元稹以前的过错,将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李绛、崔群、白居易等人为元稹说情结果皇帝不听二、稳准做对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B.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C.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D.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解析:选D“不避权势”中,“不避”的主体是“权势”,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当官执法”和“疾恶绳愆”句意完整,结构对称,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拾遗,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以救补皇帝言行方面的缺失。B.封事,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C.召对,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D.内侍,掌宫廷内部事务之职,多用宦官;后世以内侍为宦官专称。解析:选B“密封的诏书”错。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稹奉职勤恳,尽心谏官职责。元稹认为只有发挥谏官对朝廷的监察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大治,而今他们遭到弃置,被疏远贱视,仅剩举荐人才之责。B.元稹颇有远见,重视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对皇子教育的建议极有见地,认为应选择贤能明理之士做太子、诸王之师,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C.元稹恪尽职守,惩治不法官员。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身为东台监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将其拘押,并擅停其职务,但元稹的做法未被朝廷认可。D.元稹受辱被贬,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内侍辱骂并被击伤面部,皇上没有惩罚内侍,反而将元稹贬谪,尽管有人进言,据理力争,皇上却不予采纳。解析:选AA项,“仅剩举荐人才之责”错误,文中“举职”意为“奉行的职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译文:(2)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译文:解析:(1)“大”,首先;“参”,参与;“朝”,上朝;“谒”,拜见。(2)“既”,已经;“诰令”,君命;“除授”,官员任命;“诚”,实在。参考答案:(1)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2)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5.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答:解析:根据“太宗自为藩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可知,以唐太宗做藩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可知,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根据“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可知,以普通人重视孩子的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的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参考答案:①以唐太宗做藩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的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的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三、多练提素养(一)词语释义①遣:派遣②大理:政治修明③举:履行、奉行④益:渐渐⑤嘉:赞赏⑥引:因为(二)文化常识(判断正误)1.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2.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3.白居易是元稹的朋友,因为给元稹辩护,以“越职言事”的罪过被贬江州司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因而被贬)(三)文言翻译把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译文:参考答案: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至于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不是由眼昏耳聋、身体残废、不能办事的人物担承,就是让战事完结以后免去节帅职务而又不懂诗书的人物出任。2.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译文:参考答案:一般来说,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疼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他们,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参考译文:辛酉(二十八日),任命元稹为左拾遗。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责,他认为:“过去太宗任命王珪与魏征为谏官,无论宴饮游观还是寝息就餐,没有一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还命令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计议重大政务时,一定要派遣一位谏官跟随,以便检验各种议论的优劣,所以当时天下政治修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近些年来,免除正殿奏事,停止百官轮流奏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宜时献上一本密封的奏章而已。君臣际会,即使在事情发生以前便委婉规劝,进行极为周密的谋划,尚且难以回转圣上的盛意,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希望陛下经常在延英殿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意见都讲出来,怎么能够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又对他们弃置不顾,并且疏远贱视呢!”元稹又以贞元年间王伾、王叔文靠着擅长方伎小术得到太子的宠爱,到永贞年间几乎使天下大乱之事,上书劝宪宗尽早选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他认为:“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至于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不是由眼昏耳聋、身体残废、不能办事的人物担承,就是让战事完结以后免去节帅职务而又不懂诗书的人物出任。尤其王府那些友、司议郎、谕德、赞善大夫等官员,更是闲散之职,士大夫都以担当过这类官职为耻辱。即使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孤陋寡闻、年纪老迈的儒生,也是历时数月,仅仅获得一次(与太子、诸王)见面的机会,又哪里有闲暇为他们辅导仁德道义,使他们深明法令制度呢!一般来说,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疼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他们,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宪宗对他的话很是赞许,颇多采纳,还时常召见他。丁卯年,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的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上奏朝廷追究拘捕尹房式,并擅自命令(尹房式)停止政务。朝廷以为不可以这样做,罚了尹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无稹到了敷水驿舍,有个宦官从后面赶到,打破驿门大声喊着骂着进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宪宗又因为元稹以前的过错,将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上奏说:“宦官欺凌羞辱朝中官员,不去追究宦官的罪过反而先将元稹贬官,恐怕从今以后宦官外出会愈加暴虐骄横,人们没有再敢说话的了。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现在将元稹贬逐了,)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并执行法令,憎恨邪恶而纠正过失了。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宪宗不肯听信(他的谏言)。文言文精读设计(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①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②,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③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④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⑤,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⑥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⑦,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⑧,疑有非常⑨。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⑩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⑪。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节选自《汉书·霍光传》)一、轻松读懂文史传类文章——时间为序明文意(一)汉武帝时期经历1霍去病出击匈奴,带霍光至长安,霍光十余岁就担任郎官,少年得志经历2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在君王左右。霍光小心谨慎,没有过错,备受信任经历3武帝托孤。汉武帝把周公“负成王朝诸侯”的画作赐给霍光,意思是让他仿效周公,辅佐年幼的新君。霍光被委以重任(二)汉昭帝时期经历1霍光任大将军,全揽朝政。拒绝上官桀封赏丁外人的请求,体现了霍光不媚权贵、坚持原则的特点经历2燕王、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诬告霍光,皇帝不听。体现了霍光备受君王信任经历3霍光向昭帝请罪,昭帝宽慰他,并且告诫诬告者经历4政敌密谋杀害霍光,废掉皇帝,事情败露后被诛杀二、稳准做对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B.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C.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D.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解析:选C“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两项;“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讳,字面意义是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解析:选CC项,“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霍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D.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解析:选BB项,“桑弘羊等皇亲国戚”错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译文:(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译文:参考答案:(1)上官桀通过昭帝的姐姐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当了倢伃,数月后,立为皇后。(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治谁的罪。”5.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答:解析: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三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参考答案:密谋废黜汉昭帝(或:迎立燕王刘旦为皇帝)。三、多练提素养(一)词语释义①道出:经过②笃:病重③谕:明白④壹:全,都⑤尊盛:位高势盛⑥数:多次⑦通谋:勾结密谋⑧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⑨非常:非同寻常,指叛乱⑩退:斥退⑪冠:名词作动词,戴上帽子(二)文化常识(判断正误)1.票骑将军,即骠骑将军,官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东汉各代沿置后,有时加“大”,可称“骠骑大将军”。(√)2.大将军,霍光担任的职务,为辅政大臣的特别称谓,汉昭帝到汉宣帝时期,霍光全权负责国家军政大事。(√)3.免冠,意思是脱去帽子,文中表示敬意。(×文中表示谢罪)(三)文言翻译把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译文:参考答案: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武帝)左右。2.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译文:参考答案: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参考译文: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回来时,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年纪才十几岁,任命他为郎官,不久又升为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武帝)左右。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担负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泪抽泣问道:“如果有了意外,该谁继承皇位?”武帝说:“你不明白上次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担当周公的职务。”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跟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通过昭帝的姐姐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当了倢伃,数月后,立为皇后。霍光有时例行休假离开朝廷,上官桀往往进宫代替霍光决定政务。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以后,颇感长公主的恩德。公主近来宠幸河间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个封爵,霍光不同意。又为丁外人求光禄大夫之职,霍光也不同意。长公主为此对霍光大为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爵不能得到,也感到惭愧。从此(上官父子)跟霍光争起权来。燕王刘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儿子兄弟讨取官名,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刘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想怎样就怎样,恐怕有些不正常。他趁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进宫。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治谁的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席宴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败露,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光威震海内。文言文精读(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封蓟国公,以骁勇闻①。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②,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玄宗眷求③良将,委以河北、河东之事,以问郭子仪,子仪荐光弼堪当阃寄④。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⑤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⑥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⑦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众议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⑧。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⑨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武穆。(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一、轻松读懂文史传类文章——时间为序明文意(一)年少时期:文武双全,担任左卫郎(二)玄宗时期:郭子仪推荐他经历1天宝十五年,任河北节度使,攻克赵郡,颇有谋略经历2安禄山造反,常山地区尸骸遍野,李光弼痛哭,反映了他忠君爱民的特点经历3李光弼率兵进入太原,处理傲慢的侍御史崔众,即使皇帝升任崔众做御史中丞,也被李光弼斩首。体现了他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特点经历4至德二年:李光弼以不满一万之众,对抗史思明的十万大军,大败敌军,体现了他有勇有谋、出奇制胜的特点经历5当初,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于邺西,击败了他;李光弼主张主动出击,进攻史思明,鱼朝恩认为不可,结果大败,唯独李光弼的军队全身而退至太原。李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体现了他有战略眼光、奋勇杀敌的特点经历6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皇帝辍朝三日二、稳准做对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解析:选A“于相州”是“围安庆绪”的后置状语,故应在“相州”后断开,排除B、C两项;“彼惩嘉山之败”中,“彼”是主语,“惩”是谓语,“嘉山之败”是宾语,主谓宾完整,不能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B.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C.三军,泛称军队。春秋时,大国多设上军、中军、下军,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D.武穆,谥号。封谥“武穆”的人,一般生前有着卓越成就,岳飞也被封此谥号。解析:选CC项,“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说法错误,应是“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弼颇有才略,得到官员举荐。李光弼年轻时从军,刚毅有才略;玄宗搜求良将来交付河北、河东的军事,询问郭子仪,郭子仪举荐了李光弼。B.李光弼敢作敢为,斩杀失德官员。崔众经常轻慢节度使王承业,李光弼向来心有不平,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仍将崔众斩杀。C.李光弼力排众议,作战讲究策略。面对史思明、蔡希德军队的攻打,李光弼并没有采纳众人修缮城池的建议,而是造摞石车来发射石头砸击叛军。D.李光弼战斗尽力,治军十分严明。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奋力作战,率军杀戮的敌军同己方伤亡人数相当,其他军队溃散后抢劫掠夺,他却整治军队回太原。解析:选BB项,“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错误,根据原文“使者内诏不敢出”可知,使者并没有宣读诏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译文:(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译文:解析:(1)“酹”,用酒祭奠;“幽闭”,囚禁;“誓”,发誓;“寇难”,祸难。(2)“素”,一向,一贯;“易”,轻视;“付”,交出;“系”,关押。参考答案:(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慰民心。(2)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