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第1讲 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第1讲 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第1讲 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第1讲 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 第1讲 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传记选择题考法研究——读文求快,答题求准一、怎么考——立足文本进行概括、分析、推断[典例](2017·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文俊的数学世界①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②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③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④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⑤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⑥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节选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命题研究]第1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选项考查类型共性归纳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该项前半部分主要是对吴文俊的人生轨迹进行叙述,最后一句话是推断,因此,该项属于概括推断类。第1题的四个选项,既有对传主人生轨迹、思想观点等主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也有对传主成果贡献影响的分析推断,我们可以将这些选项分为“概括+分析”和“概括+推断”两种情况。B.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该项主要总结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的思想观点,属于概括分析类。C.在吴文俊看来,我国的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该项主要是对吴文俊在奥数教学方法方面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属于概括分析类。D.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而且学术视野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独辟蹊径,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该项前半部分主要归纳了吴文俊的治学特点和治学方法,最后一句推断出他“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该项属于概括推断类。第2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选项考查类型共性归纳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该项是对传主人生主要经历的梳理和概括,属于概括分析类。第2题的五个选项,主要从对传主人生轨迹、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展望以及贡献影响等角度分析概括,与第1题一样既有“信息+概括”类,也有“概括+推断”类。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该项主要概括了传主的数学研究方法和贡献影响,属于概括分析类。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该项主要是概括吴文俊对未来中国数学家的期待,后半句属于推断,因此,该项属于概括推断类。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该项主要是对传主数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分析,属于概括分析类。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该项主要是总结传主的贡献与影响,属于概括分析类。二、怎么读——抓“4要素”,对文本内容重点圈注由上述[命题研究]可以看出,传记阅读中选项的命制不论是“概括分析类”,还是“概括推断类”,均主要是围绕传主的人生轨迹、思想观点、精神品质、贡献影响等4大要素进行,这也正是传记这种文体的核心所在。而由上述传记的命题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读文时的方法,即:紧抓“4要素”梳理文章,对重点内容给予圈注。梳理筛选4要素(人生轨迹、思想观点、品质精神、贡献影响)解题指向第①段:吴文俊的求学经历人生轨迹:小学(成绩平平)→初中(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最喜欢物理而非数学,但物理老师看出其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大学(曾想转入物理系,数学老师武崇林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之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2—A的解答第②段:吴文俊的工作经历人生轨迹:在中学任教→遇见恩师陈省身(影响吴文俊的一生,使之由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1—A的解答贡献影响: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评价(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2—B、T2—E的解答

第③段:吴文俊数学研究方面的思想观点思想观点: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1—B、T2—C的解答第④段:吴文俊数学基础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思想观点:赞同丘成桐的观点,认为奥数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海量题目以及竞赛获奖),应当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1—C的解答第⑤段:吴文俊的品质精神及思想观点品质精神: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思想观点:兴趣更培养了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1—D的解答第⑥段:吴文俊获奖以及思想观点人生轨迹、贡献: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思想观点: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不认同外国许多数学家靠所谓的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2—D的解答相关链接①: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贡献影响: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2—B、T2—E的解答相关链接②:陈省身对吴文俊的评语品质精神: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对T2—D、T2—E的解答三、怎么解——运用“3步法”,题文对照定答案通过对以上命题的研究和读文技法的解读,我们已明确了读文与命题的规律与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呢?我们不妨遵循“3步法”。(说明:传记阅读选择题的设误类型与论述类基本一致,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夸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等。在与原文比对时,可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判定)[典例示范](以上述第2题A项为例)选项切片标敏感点原文信息比对分析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eq\x(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eq\x(曾)eq\x(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切片①)后来eq\x(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eq\x(武崇林),他才eq\x(打消)了eq\x(转系念头)。(切片②)由选项内容定位信息区间为第①段:切片①对应原文信息:……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吴文俊向来是以eq\x(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eq\x(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切片②对应原文信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eq\x(老师帮助)他eq\x(摆脱)了专业上的eq\x(困惑),使他eq\x(认识)到eq\x(数学)的巨大eq\x(魅力)。切片①敏感点对应的主要内容为“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通过比对可以看出,“对数学不感兴趣”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并且文中有“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这个大前提,因此该处表述错误。而切片②与原文信息的关键内容对应一致。

[课堂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灵性鬼才黄永玉美丽的凤凰古城除了作家沈从文,还出了另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他少年自学美术、文学,皆造诣高深。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少年辍学的黄永玉到过上海、台湾、香港,干过苦力,搞过舞美,做过编剧,历尽了沧桑。在严酷的时代里,漂泊让黄永玉把世界看了个透,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善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一样,黄永玉的画也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画纯水墨,淋漓尽致,不染丝毫丹青;需要用色彩了,又大红大绿大紫等“俗”色一股脑儿上来。国画讲求飞白,此中最显功力,黄永玉却丝毫不理会这些规则:“我的画面上没得空,你要飞白到自己大脑里去飞吧!”但他的另一类写意画,却异常地空,偌大的画面上只有一个极小然而特征极明显的人或物,兴致来了,皮纸、高丽纸、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于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黄永玉木刻版画出身,很早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1956年,他在木刻艺术炉火纯青的阶段,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这组版画以美丽的彝族姑娘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传统木刻画崇尚黑白两色不同,他的版画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那一年,黄永玉才32岁。受这一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而两次“丰盛”的欧洲之行也令其得益不少。从塞纳河到佛罗伦萨,黄永玉大量写生观摩,归来后又在万荷塘边苦练近万张白描荷花。借助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黄永玉终于在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他画的荷花就有着别样的美感:浑然红黄蓝绿,挥洒浓淡枯焦,最终呈现出的不再是寻常荷花高标独立的清雅之美,而是浓墨重彩的绚丽与灿烂。除了美的事物之外,黄永玉也和他所钦佩的大师林风眠一样,从不忌讳任何“丑”的事物。有一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人到重庆旅行写生,听人说“北京不得了,北京现在批黑画了,有个人画了个猫头鹰,结果出大事了”。他不以为意:“画个猫头鹰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也画过。”回到北京后,黄永玉好奇地跑去看展览,一看才知道,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挂在中间,是被批得最严重的一个。“文革”开始后,黄永玉因“猫头鹰事件”被打成“黑帮”,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屋子,屋子光线很差,体弱多病的妻子经受不住打击病倒了,多方求治不见好转。黄永玉心急如焚,忽然灵机一动,在内墙上画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花草绚丽,艳阳高照,顿时满屋生辉。经常看着这幅画,妻子的病居然慢慢好了。有人问黄永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他眯缝着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腾地坐起来,把烟斗重重一磕,不耐烦地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选自《鬼才:黄永玉的旷达人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②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和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黄永玉以彝族姑娘为原型创作的版画《阿诗玛》,因他炉火纯青的木刻艺术而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B.黄永玉画荷,一改荷花高标独立的寻常姿态,用浓墨重彩着意呈现荷花的绚丽与灿烂,给人以别样的美感。C.黄永玉一片天真,听说北京有人因为画猫头鹰出了大事,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画过猫头鹰而担心,回到北京后还好奇地跑去看展览。D.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很透彻,他认为生活平平常常就好,反对一天到晚地找意义,表现出平实自然的人生态度。解析:选A以偏概全,《阿诗玛》“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版画中“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永玉是凤凰古城人,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B.少年辍学后到过多个地方、干过许多工作,这使黄永玉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C.黄永玉的绘画色彩运用大胆、构图不囿于规则,比如绘画要么不染丝毫丹青,要么各种“俗”色兼用,国画弃置“飞白”,写意画大块留白。D.黄永玉的绘画跨越多种画材、技法、画风等的界限,注重兼容和融通,如其中国画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E.文本中引用了黄永玉的话,其目的是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比如他说的不寻找人生意义。解析:选CDA项,“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绘画造诣高深,自学文学,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多彩”错误,从全文看,黄永玉被人们称作“灵性鬼才”的原因是他的才情和性格等。B项,“造就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特色”的说法于文无据。E项,“塑造一位愤世嫉俗、与社会流行思想有很大出入的人”错误。3.黄永玉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答:参考答案:①其天真、顽皮、倔强、爱憎分明等独特性格是他绘画选材、色彩、构图不拘一格的原因;②受《阿诗玛》版画成功创作的启发,形成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③善于借鉴,借助了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造型、色彩与风韵中西相融。eq\a\vs4\al(——“传记选择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我的父亲俞师傅俞宁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欢人们怎样称呼他。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有力气,是把好手。”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解。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桥音。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相关链接: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父亲是一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解析:选C“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错,父亲没有受到伤害,不是受到优待,而是因为父亲内心强大和豁达。★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一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口中的“四级瓦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解析:选BDA项,不是“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自己;C项,“任劳任怨”不妥;E项,主要是对父亲的钦佩和自豪。3.俞敏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答案:①面对厄运时,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猛烈地批判和劳动改造期间,俞敏先生始终坦然面对,内心豁达。②无论做什么都应投入全部的精力,争取做得更好。俞敏先生在打扫厕所和走廊卫生以及做瓦工时都认真投入,找窍门。③无私奉献。俞敏先生在给学生补课后从紧张的口粮中拿出一些接济学生,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序。(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刘东生: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刘世昕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刘东生提出,240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1964年起,刘东生先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次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去探寻自然的奥秘。”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1991年,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5年后,快80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2001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85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19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唯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大进展。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研究的老伴,她回忆说:“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献给了野外考察。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年轻的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2002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摘编自《中国青年报》)★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D.中国学者不仅懂得风花雪月,还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刘东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解析:选C“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表述不当,原文是“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