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进展
一、扩展的新经济剥削: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克莱因特、克莱格曼和西塞为基础,建立了新的经济地理学模型(以下简称d-s模型),并以缺乏竞争、精细产品和服务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性)为基础。建立了新的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发了一场“新的经济地理学”革命。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为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随新经济地理学而来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已经在学术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得到广泛应用。尽管理论界对新经济地理学不乏正面评价,但是,针对它提出的相关批评也同样引人注目。批评之一是:新经济地理学圈定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和环境问题;批评之二是:新经济地理学不研究技术外部性,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寓意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批评之三是:新经济地理学预测的由灾变式集聚(catastrophicagglomeration)导致的极端型“核心—周边”构造在现实经济空间中并不典型。Krugman本人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演讲时坦率地提及这一类问题。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来看,作为对相关批评的积极回应,众多经济地理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将社会、环境和技术外部性等因素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并且在理论建模与政策分析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随这一进展形成的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政策分析工具可以为推进和深化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分析和厘清各种理论和政策问题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我们这里对近年来从扩展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展开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接下来的讨论将依如下的组织架构展开:第二部分围绕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及其主要政策涵义进行述评;第三部分介绍扩展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四部分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标准版本与扩展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扩展NEG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的构成;第五部分就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二、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中的过度集中和区域协调(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革命是由Dixit和Stiglitz(1977)发起的经济学领域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延伸。Dixit—Stiglitz(1977)论证了封闭经济中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在细分产品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形成两难冲突。Krugman(1979)将D—S模型进一步扩展为贸易模型,论证两个原本自给自足、没有贸易的国家(或地区)一旦开放贸易,经济空间一体化导致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两国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种选择,一体化经济中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亦随之上升。一体化给所有国家和所有消费者带来好处。Krugman(1979)的国际贸易模型并不涉及贸易成本或空间交易成本,因此,我们从其政策含义中看到的主要是一体化的好处。在Fujita(1988)和Krugman(1991)向贸易模型中引入空间运输成本从而将其转化为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之后,一体化的好处和与之相伴的问题立即凸显出来。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不存在技术外部性的市场经济的世界,产业集聚和长期增长依运输成本而呈非线性演化,演化轨迹表现为典型的倒U形构造,经济空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因“灾变式集聚”而演化为一种核心—周边格局,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的不平衡发展乃是经济发展的常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核心—周边关系长期存在,周边地区在居民收入、产业份额、就业机会、成长机会上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社会效应上考量都是不可接受的。与经济空间一体化伴生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将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向前台。新经济地理学的上述预测表明,NEG标准版本将极端核心—周边结构的长期存在视为理所当然。不过,在经济空间格局的真实演化路径与上述预测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反差。Kim(1998)的研究表明:自195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长期演化实际上表现出发散的倾向。Combesetal.(2008)的研究表明,在法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走出的是一条钟型曲线,产业集聚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程度之后,集聚程度一路回落。(二)新经济物流理论的提出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关于空间一体化演化趋势的理论预测之所以出现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初创时期设定的建模目标主要是建立解释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微观基础。早在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就用与大的地方市场相联系的三类外部经济—(1)有效率的中间产品供给、(2)稠密的劳动市场和(3)信息传播或技术溢出—解释产业空间集聚。藤田和克鲁格曼选取马歇尔外部经济中与市场规模/市场进入效应相联系的市场外部性(亦称金钱外部性)、尤其是中间产品生产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模的微观基础,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克鲁格曼又称之为纯外部性)—并不被纳入模型的讨论范围。由于技术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缺失,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只限于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的一体化。然而,一体化不仅指一种经济空间格局,它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社会、生态与环境空间架构,其间不仅存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还存在经济因素与生态变量、环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因此,经济空间一体化并不只限于市场一体化,它还包括与市场一体化相并行的生态与环境空间一体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空间配置一体化、交通、通信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供的一体化以及社会网络、法律规制和公共政策的一体化。在很多情形下,社会、生态和环境变量主要通过技术外部效应影响经济变量及其空间分布,这类变量在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中引人注目的缺失必然导致NEG标准版本出现预测偏差。(三)新经济人类学的新政策:技术外部性+市场失灵在只涉及市场一体化和市场外部性的标准版本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市场外部性的效果可以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价还价或市场竞争)转化为确定的市场价格,从而正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正确地引导资源配置。作为模型均衡结果的一体化之下的核心—周边关系被解释为一种理所当然,或经济一体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这样一来,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导出的政策涵义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区际福利补偿和区际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主要指向,政府转移支付之类的财政政策成为最主要的政策选项。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不同的是,在一个社会、经济与环境空间一体化的世界,广泛存在着各种与市场外部性相对的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个别决策与行为的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由于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不反映生产的社会边际成本),对个别产品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市场均衡的结果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例如,在Krugman(1991)和Fujita(1988)的核心—周边模型中,若不考虑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环境冲击,在贸易成本较低的情形下,厂商在单个区域的集聚将是帕累托最优的。然而,现实的制造业生产并不都是环境友好的,如果通过规制让生产者将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极端的核心—周边结构将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均衡条件下的制成品产出水平将低于没有规制情形下的产出水平,相应地,产业集聚程度亦将低于环境外部性未得到矫正情形下的产业集聚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标准版本的新经济地理学预测的极端核心—周边格局其实隐含着“市场失灵”,环境外部性未得到规制或修正情形下的极端集聚为一种过度集聚。社会、生态、环境变量在标准版本的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缺失必然导致NEG模型的预测偏差,理论偏差同样会导致政策实践上的偏差。如果对研究市场一体化的NEG模型进行理论扩展并使之涵盖社会、生态与环境空间的一体化,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的理论偏差可望得到修正,据此导出的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关的理论预测将更加贴近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相关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区域协调发展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扩展:理论进步(一)对新经济具有消极向心作用的批评当把经济空间作为一个包含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广义“经济—环境—社会”空间来研究的时候,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就显得不够用了。理论界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极端的灾变型集聚的预测的批评使许多学者开始质疑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内生的向心作用有没有强大到将集聚推向极端的地步。一些学者开始创新性地思考: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社会、技术因素的负的外部性作为一种离心力无疑将对产业联系所生出的向心力形成反制,这样一来,产业集聚也许不会走向极端。循着这条思路,许多学者在扩展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视野和模型框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增进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与政策指引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从集聚到集聚1.引入拥塞(congestion)效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简称“拥塞”模型):将环境变量和技术外部性影响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见于Brakmanetal.(1996),他们将由诸如有限的自然空间、有限的本地资源、环境污染导致的过度投资、道路、交通、仓储与通信基础设施等的超负荷使用而产生的拥塞(congestion)效应视为一种阻碍集聚的环境变量并为之建模,得出某个制造业在某个区位完全专业化生产不太可能的结论。Tabuchi(1997)和Alonso-Villar(2008)关于城市集聚和发散的研究得出类似结论:随着运输成本单调下降,城市中的拥塞程度不断增加,产业活动将走出一条“发散—集聚—再发散”的路径。Junius(1996)根据美国和欧洲产业空间格局并未出现分异进行推论:新经济地理学对离心力的建模并不适切。他发现,将拥塞效应引入Krugman(1991)将导致稳定的“中心—子中心”格局的出现。Sudekum(2006)在Krugman(1991)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本地产品生产部门,从而导出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不同的结论:在均衡条件下,核心地区的生活成本指数高于周边地区,每一个人都在核心地区生活不见得总是可取的。Sudekum(2009)进一步在拥塞(congestion)效应、消费便适度(“consumptionamenity”)与居住成本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活成本差异的效率涵义,结果表明:在低贸易自由度的情形,市场机制将导致过度集聚;在高贸易自由度的情形,市场机制将导致集聚不足。2.引入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简称“环境与规制”模型):Quaas&Lange(2005)建立的包含本地污染的两区域经济地理学模型得出Junius(1996)类似的结论:除了“对称分布”和“所有产业全部集聚于一个地区”两种情形之外,均衡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当制造业生产造成对当地居民有害的环境污染的时候,大半产业集中在一个区域、而另一个区域保留其余制造业生产的均衡也会是稳定的。此外,保证完全集聚为一种稳定均衡的各种参数的值域将随着居民心目中环境品质相对于消费的权重上升而递减。Quaas&Lange称,如果Krugman(1991)以运输成本的下降解释19世纪早期大规模产业集聚在欧美的出现,居民对环境品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可以解释今天在运输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型产业集聚地规模的缩小。Marrewijk(2005)针对经济活动的区位与污染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存在工业污染的情形下,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那么具有吸引力,集聚的可能性也更小。ElbersandWithagen(2004)的研究亦表明,环境污染和环境政策倾向于抑制产业群集。Feddersen(2010)针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区位决策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区位转移行为的影响视集聚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企业针对一定的环境税差而采取的区位转移行为取决于贸易成本和产业的初始区位(配置)。对于某些产业空间配置,集聚力表现得非常强,一定的税差组合并不会导致污染企业转移。对于集聚力表现得相对较弱的其他一些产业空间配置,同样的税差组合也许会导致污染企业全部转移到环境规制不那么严厉的区域。此外,集聚力还具有“双刃剑”效应。对于相对低的税差,集聚力将产业锚定在高课税区的“集聚租”,从而防止温室气体的跨界排放。如果税差很高,集聚力的存在将导致所有污染企业转移到低课税区,它们在那里反倒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降低高课税区的税率以阻延企业转移可以改善总的环境状况。Feddersen(2012)进一步通过一个2区域要素流动模型研究区域差别化环境规制对污染企业区位的影响。他们发现:(i)贸易自由化将降低企业因受规制不利因素影响而转移生产区位的激励,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污染避难所假说很难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ii)一个区域单方面收紧环境规制也许会增加全局范围的污染;(iii)如果产业是散布在2个区域当中的,单个厂商将通过生产更多(更少)的污染来响应更高(更低)的国内污染税。3.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简称“生物多样性”模型):EppinkandWithagen(2009)研究了人口迁徙行为的动力学与局地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专业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异质性,它对栖息地的可获得性作出反应。人居区或建成区的增加将导致动物栖息地规模减小,从而对局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伤害。因此,产业活动将通过影响生物多样性来影响消费者(居民)的效用水平。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有正的边际效用,随着由生物多样性而来的总效用增加,区域专业化会变得越发不可能;换言之,对称的产业空间格局越有可能形成。局地生物多样性的边际影响可以提高到足以保证任何时候都生出对称空间构造的程度。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边际效用会导致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分岔点位移,由此将产生额外的均衡点,新的稳态均衡靠近模型的边界解。4.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简称“可持续发展”模型):Grazi(2009)向Krugman(1991)进一步引入空间可持续性,并将其定义为“与由环境同化能力所定义的环境约束条件相容的各种空间配置与经济动力学特征”(Grazi,2011,p.1)。通过分析在集聚经济、贸易优势和环境外部性相互作用下经济空间可持续性的演化规律,Grazi推出三项重要贡献:(i)导出各种不同的经济空间配置及其转化关系;(ii)将经济空间集中的连续可变性与区域异质性形式化;(iii)将污染动力学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并对环境外部性与环境可持续性做出区分。由于“可持续发展”模型集成了前述三类模型的大部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它更多地了解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扩展版本与标准版本之间的异同:在Grazi(2009)中,“可持续发展”模型以一个包涵2个区域、2个生产部门–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全球经济为背景。制造业部门表现为垄断竞争和报酬递增,使用流动的人力资本和不流动的非技术工人生产水平细分的制成品;农业部门为完全竞争,使用非技术工人生产农产品/食品。制造业生产与制成品贸易产生的负的环境外部性与制成品和农产品消费一起进入CES形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全局社会福利为2个区域社会福利的几何平均值,其余规定与Krugman(1991)基本相同。人力资本和产业流动的动力学与环境污染的动力学相互作用。环境污染的动力学影响区域间的福利差异(通过效用函数比较得出),福利差异影响人力资本和产业流向,最终影响产业空间配置;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污染分布,因此,人力资本和产业流动的动力学反过来又影响环境污染的动力学。数字模拟结果给出了三类均衡空间配置:一类是制造业活动在2个区域均呈散布型;一类是制造业活动在2个区域均呈集聚型;第三类是制造业活动在一个区域呈散布型,在另一个区域呈集聚型。福利分析表明,如果环境外部性强度非常高,经济活动沿所有区域全面散布是最可取的;环境同化能力若处于中等水平,制造业活动在2个区域都取集聚式布局于社会是最优的;如果环境同化能力很高,则制造业活动在一个区域散布、在另一个区域集聚的不对称空间格局是最优的。此外,在环境外部性强度非常高的情形,制造业活动在2个区域都取集聚式布局的对称型空间格局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扩展版本传达了一个与标准版本不同的声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并不总是最可取的。四、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理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工具,能够为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指导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持。如果我们将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中的空间均衡结局视为不存在环境规制情形下的空间均衡格局,并针对扩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预测的经济空间格局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化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参见图1),并在这一理论框架内展开包括对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福利政策等在内的多种政策的分析。以扩展的NEG分析框架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模块:模块1: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理论对新经济地理学标准模型与扩展模型的均衡结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标准的NEG模型预测的经济空间格局表现为过度集聚,而扩展的NEG模型中的集聚型均衡一般为非极端型的适度集聚。极端的核心—周边格局隐含着“市场失灵”成分,它的长期存在对于全社会来说是不可取的,需要通过实施长效型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政策满足相关区域的长期利益诉求或发展诉求,通过空间格局或区际长期利益分配的帕累托改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结论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除了论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基础之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模块的研究还包括: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方法、政策工具等等,经验实证研究包括对不同区域(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从人口、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容量等维度按高、中、低进行细分,设定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空间格局帕累托改进)的轻重缓急,在不发达地区当中选择“优等生”,设计针对“优等生”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先进生产技术或环保技术引进、产业和就业促进等刺激当地经济成长的长效项目或活动等等。模块2:区际福利均等化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不仅要针对区域空间格局失衡带来的长远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也要关注空间格局失衡对经济福利的区际分布带来的现实的、当前的、直观的影响。模块1中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侧重于研究如何从不发达地区当中挑选“优等生”优先发展,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是所有不发达地区都能同时享受优先发展的机会。与研究空间格局失衡的长远解决方案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相平行,区际福利均等化理论侧重于研究空间格局失衡所导致的当前的、短期的、现实的、直观的区际发展差异和利益冲突及其成因与应对政策。实施诸如转移支付之类的财政政策可以在协调短期区际利益冲突、促进区际福利均等化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模块3:区际补偿理论在不考虑环境变量和环境外部性的标准NEG模型中,并不存在关于社会与环境公共政策的讨论。扩展的NEG模型则为我们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与环境管理、公共管理等视角研究与社会、环境、生态等相联系的公共政策的影响、效果及其区际差异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在存在经济、环境、生态等多种利益诉求的社会—经济—环境空间,中央政府为促进某些重大公共利益(如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实施相应的法律、规制、投资等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或守法成本)以及公共投资的受益面会依区域而不同,必然导致部分与整体(或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与行为的不协调。如果运用经济补偿原理对公共政策规制的受损失方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区际利益冲突和行为的不协调。区际补偿理论将以扩展的NEG模型为基础,将多种社会、环境公共政策变量引入模型,讨论不同公共政策和公共规制给不同地区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潜在受损失方与潜在获益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与行为的不协调,研究中央政府或公共规制的获益方对蒙受直接损失或发展机会损失的一方(或几方)的补偿实现问题,包括补偿原理、补偿原则、受偿资格、补偿基金的来源等等问题。五、问题:资源与政策的根本关系随着广义环境变量和技术外部性的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得到扩展和完善,其研究空间从纯粹的经济空间扩展到范围更广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空间。以新经济地理学的扩展版本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允许我们探讨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生态与资源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从扩展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展开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有望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努力促进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1.为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跨学科的平台与方法论: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和理论预测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现实图景的拉近使得引入环境要素和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走向成熟,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核心。以新经济地理学扩展版本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可以为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跨学科努力提供公共平台和多种方法论,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城市与城市群发展政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与政策、城市和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提供理论支撑。2.区域协调发展中轻重缓急的重新识别: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相差很大以及社会和政府的资源有限,在不发达地区之中哪些子区域需要作为“优等生”优先发展并成为公共投资政策指向的首选目标、哪些子区域需要优先享受区际补偿并成为直接转移支付政策指向的首选目标,区域开发和区际补偿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轻重缓急如何设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经济学家、公共管理专家、资源与环境政策专家之间长期争论不休。有以新经济地理学扩展版本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供跨学科的公共讨论平台和方法论,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寻找新的讨论起点或参考点,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轻重缓急重新审视,重新识别。3.为解决典型的区际利益平衡与协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引:常见的区际利益平衡与协调问题包括:1核心地区过度开发:经济活动在核心地区过度集聚,形成发展机会的“虹吸效应”,致周边地区处于不利地位;2资源问题:人口和产业在核心地区的高度集聚导致水资源、能源供给面临空前压力,资源危机进一步诱变为公共危机;3环境问题:人口和产业在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餐礼仪口才课程设计
- 摩托车销售协议书范本
- 2024版建筑施工安全协议书
- 企业网上银行服务合同
- 多人股东权益共享协议示例
- 工程搅拌机租赁合同
- 安全总监安全生产责任制
- 全面销售合同范文大全
- 消防器材销售合同书参考
- 2024年音乐制作人签约合同
- 2024新老物业移交协议
- 在线网课知道智慧《电路(1)(山大)》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不履行合同义务催告函范文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数角的个数专项练习
- 项目目标成本测算书样表
- 家长会课件:小学四年级数学期中家长会课件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示范表
-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课件
- JB-T 14320-2022 氧气用止回阀
- 九年级英语《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说课稿
- 《两办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培训课件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