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之道与生命之道
理解和解释“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道教早期伦理的主要问题。早期道教生命伦理思想是在继承和吸收道家生命观的思想上发展而来的,特别是早期道教经典文献对《老子》的注解及其思想的阐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子》一文中的“道”,是道教经典理论中的总纲和核心,“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莫不由“道”而化生,“道”与宇宙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生命观起源于道家对宇宙生成、长生久视以及生死之道的深刻揭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教的生命伦理观思想一开始就具备了本体论上的意义。一、儒家的生命观对于生命存在的现象,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生命从何而来?生命何以能存在?换言之,生命存在的根源与依据何在?这些都关涉到生命本源论与本体论的问题。纵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可以看出,最先讨论这个问题的思想派别当属道家,特别是老庄关于生命本源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道家思想之所以最先讨论生命本源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所关注的理论重心有很大的关系。在先秦思想中,儒道两家关于世界万物的考虑有着不同的路径。儒家基本上是以现实问题为致思方向,以现存的人类世界为思考对象,其理论重心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道家则不同,它既以现实的形而下问题,也以超现实的形而上问题为致思方向;既考察事物的现实生存状态,更追究事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和根据,即人类之始、万物之始乃至宇宙之始。如老子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是一种本体论的追问。因而其理论重心不只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更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先秦其他思想派别相比,道家的理论特色在于对人类自身以及宇宙万物从何来的根源性问题有着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因而在生命伦理观上表现为将人的生命存在放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亦即庄子所谓的“至大之域”来观照和思考。这个根源是什么呢?道家认为是“道”。这一“道生论”的思想被后来的早期道教所继承和发展。1.“道”蕴含生命之源“道”的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道路。“道”这一意义表明,“道”可以引申为规律、准则之意。正是因为“道”具有引申的意义,所以后来就越来越离开具体事物而逐渐具有抽象的意味。在老子之前,“道”有多种含义,如规律。《易经》中就多次出现“道”,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到了老子那里,第一次把“道”提升为形而上之道,以“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本,“道”获得了宇宙论、本体论的意义。“道”在《老子》一书中出现很多次,大部分是指宇宙万物的创生者、根源者。《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有”、“无”是“道”的不同道象,都是指“道”。在老子看来,“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所以从时间上确定了“道”对于万物的优先性;同时“道”也被视为“万物之母”,说明它与万物的关系犹如母子之间的产生与被产生关系,这凸现了“道”对于万物的本源性、根源性。正因为“道”具有本源性,万物都由“道”而来,那么“道”所生的万物之中自然包含了生命形态,故老子的“道”内含了生命源于“道”、“道”为生命本源的思想。“道”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母、生命的本源,这是因为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充满了生机活力的生命之“道”。“道”本身就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含藏着万物的种子,所以有“道者,万物之奥”的提法。据《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奥”就是“藏”的意思。“道者,万物之奥”并不是说“道”是万物具体形态的含藏者,而是说“道”是万物生机和生命潜能的含藏者。“道”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生命潜能的含藏者,其原因在于,“道”本身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所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冲”,意即“道”是虚空无形的,正因为无形,所以“道”具有无限性。那么无限的“道”也就包含着用之不尽的生命创造力,正是这种创造力使其成为“万物之宗”。但“道”作为一种无形的生命力,它是如何化生出有形的生命形态呢?为了说明这一点,老子运用类比思维,以人们熟知的生命创生者如“母”、“牝”等来说明“道”对于万物生命的创生性,将“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牝生幼。在《老子》中,“母”指的就是“道”。老子认为,“道”包含着孕生一切生命的潜能,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源都存在于“道”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老子说“道”是“万物之母”。老子还将“道”称作“谷神”、“玄牝”,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是形容“道”虽虚空却变化无穷,“不死”是“道”具有永恒性。这个永恒、无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故比做“玄牝”。老子将“道”比做“玄牝”,正是突出了“道”对于万物生命的根源性、创生性。2.“道”是万物的最终根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生命本体论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道”对万物及生命产生的根源性。《庄子·齐物论》说:“道通为一”,这就是将“道”看作万物统一的基础。宇宙万物纷纭复杂,但却有一个相同的基础使其能相通为一,这个基础就是“道”。而作为万物统一之基础的“道”必然是万物的终极根源,因为只有终极根源才能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庄子·天地》篇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渔父》篇也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道”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存在,它之所以能覆载万物,之所以是万物之所由,就是因为它是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根据,它将自身的生命力外化、流行到了万物之中,所谓“流行以万物者,道也”,万物都是在“道”的生命力的化生下产生成长的,因而生命也是“道”的产生。二、“道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尊《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以“道”为根本教义和信仰。早期道教哲学继承了老庄道家“道生论”的哲学基础,发展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论”思想,将“道”看作是绝对的、普遍的宇宙根本,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认为“道乃主生,道绝万物不生,万物不生则无世类,无可相传,万物不相生相传则败矣,何有天地乎?”701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主要反映在早期重要经典《太平经》、《抱朴子》等书中。1.“道”与生命的回归“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也。”734《太平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也是万物的本源,这是把“道”视为集本源和本体于一身的思想,因此生命也是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外显运行所化。同时在《太平经》中,元气思想也是生命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夫物始于元气”。254《太平经》根据《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骨架演绎为“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305天地万物产生后,元气就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命活力的体现。所以说:“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317在这里,“元气”也是由“道”化生而成的。所以万物产生的根源还是由“道”而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但具体生化万物的任务是由元气来完成的。“元气行道”即元气根据“道”,遵循“道”而生化万物。“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16所以生命也是由“道”而产生。那么,要想使生命获得长生久视,就必须使生命回归“道”。这种回归、反本之“道”的思想在《太平经》中非常明显。“《太平经》中已有‘反本’的说法,所谓‘反本’者,即反回于‘道’也……故应‘反还其本根,’‘本根’者‘道’也,故《天咎四人辱道诫》中说:‘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58-59从“道”生化万物,尤其是产生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道生论”出发,《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并认为道德不可少,也不可轻视。对道与德的关系,《太平经》说:“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218从哲理本源论出发来理解伦理道德,这是早期道教继承道家思想的主张。2.对玄道、真一的继承与发展葛洪在吸收老子和前期道教经典中“道”论思想上,进一步提升了“道”本体,奠定了早期道教的哲学思想体系,在理论上提出了“玄”与“一”的概念。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犹为无焉”。在葛洪看来,“道”既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若有若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万物的根本,宇宙万物都是因为它而成就自身,“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老子曾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描述“道”体,葛洪在老子的思想上,又将“道”发展成为“玄”,用“玄”当作其理论体系的最高本体,发展了老子的“道”本体论。“道”又被称为“玄”或“真一”。“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葛洪把“道”称为“玄”,即用“玄”来表述“道”,这和当时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有很大的关系。这样更能让人们理解“道”的本体论意义。在《抱朴子·地真》篇中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一方面,“玄”派生宇宙万物,也是万物成其为万物的根据,因而无形无相,神秘莫测;另一方面,“玄”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夫玄道者,得之者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和之守之,则不复去矣。”葛洪讲的“道”实质上就是虚无、混沌、自然,就是“玄”或者“真一”,这个“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造业安全操作标准
- 城市河道绿化植树造林合同
-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二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 唐山市摄影服装租赁合同
- 妇幼保健院护工聘用合同
- 新闻采访车辆油耗维修管理规范
- 展览馆照明系统安装合同范本
- 印刷包装招投标委托书样本
- 大型剧院施工合同模板
-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 《大学日语》第一册 第8课
-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案
- 学校教室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河道整治护岸施工方案
- 《寻访小动物》ppt课件
- 沙钢高炉及热风炉砌筑总施工组织设计
- 义乌中学浙江省物理学科基地
-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学科知识细胞
- 栈道栈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电脱盐成套技术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