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将军诗帖》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_第1页
《裴将军诗帖》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_第2页
《裴将军诗帖》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裴将军诗帖》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点

《裴将军诗》是女真为裴明将军题写的碑文。他热情洋溢于裴将军的英勇善战,打败了匈奴的卓越成就。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此碑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与神采飞扬,跌宕起伏的书写风格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裴将军诗帖》,也属不折不扣、极富创新的“前卫”书法作品。这个创新,不仅仅是因为楷书里有行草书的夹杂,更因为是其作品的韵律节奏,使人心潮澎湃与惊心动魄!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其作品便会发现,其字迹大开大合的律动与变化,与诗句本身所抒发的内容有着恰到好处的对立与呼应。雄强时多为凝重迟缓的楷书,奔放时又以行草信笔狂写,恣肆挥洒,尽显出一个男子汉的侠骨柔肠,当然也极符合诗中所赞“裴将军”这一人物的气质性格。此帖在艺术风格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使用篆、籀笔法是《裴将军诗帖》中的特点之一。认真审视其笔法,转法多于折法,圆笔多于方笔,中锋多于侧锋;故用笔多采用藏锋、中锋运笔,讲求藏头护尾,回锋逸转,起笔处顺入而无缺锋,转折处舒缓而少方折,收笔处用旋锋为求其圆浑;所谓“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是也。试看作品中第9、10行“荒、恒、赫、耀、英”五字,虽枯润互见,而行笔如施篆隶。以圆笔入纸时,其点画圆厚饱满,呈圆柱体状凸出纸面,讲求圆厚而通畅;提按顿挫寓于运腕之中,一气挥洒,偶出枯笔,然不刻意求迟涩,绝少偏斜,势劲力匀,数笔实出于一笔,故通篇首尾一贯,在节奏的行笔中保持中锋用笔不变,力度较大,极大增强了线条的钢性。细察其点画,圆中见方,既玲珑,又圆润,绝少出尖露锋;每笔均尽力输送,笔到、力到、气到,十分结实,绝少飘笔、弱笔、燥笔,极具质感。“外拓笔法”、“折钗股”、“屋漏痕”、“蚕头燕尾”、“锥画沙”等用笔尽显其中。正如姜白石《续书谱》中云:“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真须涵涌而一出於自然。”《裴将军诗帖》中对方圆互参的用笔处理非常巧妙,彰显出多体并存的自然用笔。二、在结体上,内敛外拓是其特点之二。颜真卿在结体处理上改变了王派书法左紧右舒、左低右高、右肩稍耸、字形微侧之势,灵便洒脱之姿。而是吸收了篆、隶正面取势,浑圆壮重的特色,笔画端平,左右对称,字字都以正面形象示人。重点的竖画写得略带圆弧形,如饱满待发的强弩,包含了巨大的弹力,使整个字的结构更加圆紧浑厚而富于内在的劲力。如:第一行“裴”字,第二行“制”,第三行“合”,第四行“垓、战”,第六行“腾”,第七行“陵”,第九行“北荒”第十行“赫耀英”第十一行“材”,第十二行“跃”第十四行“望”,第十五行“山”,第二十行“倒”第二十二行“开匈”,这些字行笔速度不快,在结体上,内敛外拓,字字独立,端庄、平稳,点画间顾盼呼应,字间逐势瞻顾,笔断意连,行间递相映带,通篇气振神跃,表现出颜真卿雄健的正大气象。使观者从凝固、静止的纸面上,领略到生命的律动。最后“麟台”二字虽然也是行楷书,“麟”字的最后一笔就象胜利的旗杆,深深地插入“台”下;第二十行的“一射”二字采取了借用笔画,被借的“一”字既是个体,又是“射”字的第一笔,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巧妙安排,为整体的气韵贯通增添了艺术色彩。三、在《裴将军诗帖》中使用草书符号是这部作品的特点之三。如:第一行中的“将军”二字,第一笔以楷法入纸,随即提高笔速,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音符,用力往右上行笔斜拉取势,行成动势,再转换笔锋牵丝“军”字;作品中的“将清九”“马若龙虎”“何壮哉将军”“剑舞”“游雷随”“萦且回登高”“云正阵破”“声”“百马再射”“夫奴不敢敌”“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都是用草书笔法来书写的。特别是第八行中的“将军”二字,“军”字的竖笔象一把千均利剑一贯到底,线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线条简单明快,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行草书的爽利。“萦且回”的环形线条,优如钢筋一样盘绕,既表现出行笔的速度,又彰显出线条的弹性与气韵。《裴将军诗帖》是将自魏、晋以来的用笔发展变革为以篆、籀为主要特征的新法用笔。为颜体的提按笔法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发挥的载体,使行草书在楷法基础上完全成熟,这是亘古未有的创造,奠定了其书法根基。如果颜真卿依二王书体发展自己,颜体不是创新的特色,而仅仅是技法过人,其所具的影响远不可能有今天这般大,因为创造性一直是衡量书法家价值与影响的一个重要条件。四、空间美是《裴将军诗帖》的特点之四。前面详尽阐释了作品中的笔法、结体特色,空间美也是颜真卿破古开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开大合的布白形式,书法布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单字上,以“裴”“陵”“壮哉”“耀”“剑舞”“开”、“麟台”为例:一方面,点画、间架、楷则森严,正气凛然;另一方面,通过某些点画的倾侧、挪让、断连、伸缩、并合等方法,将“奇”注入“正”之中。由于在单字意识中具有奇正相渗的理念,其字与字、行与行、上下前后的关系处置就有大开大合的布白形式。如:第三行,第五行,第八行,第十一行,第十八行,第二十六行,都用半行的形式,留下大面空白,与周边的重墨字形成了粗与细,虚与实的空间对比。这种虚实、开合、聚散、断连、正奇等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正是《裴将军诗帖》的空间美的“入理”之处。而其变化之自然、巧妙,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协调,大大丰富了布字空间的艺术特色。五、在整体章法上,多体并存,气韵贯通。是此帖的最显著特点。清人王澍《虚舟题跋》称: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对《裴将军诗帖》章法点分析如下:首先,行距大于字距,但具体观察,则自然多变,绝无刻意安排之痕迹。比如:第1、2、3、4、5、6、7、8行及第19、20、24、25、26、27行行距之宽,第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4行行距之窄;又如“清九垓战”“陵何壮哉”“跃游雷随”“阵破骄虏”“呼归去来”等处字距之窄,“大君制六”“虎腾”“雄震雷”“夫开匈”“可以画”“麟台”等处字距之宽。其次,在章法布白上,《裴将军诗帖》从第6、8、11、18、24行开始出现了几处空白,活跃了整篇作品的黑白表现,使密的地方显得更密、空的地方显得更空,强化了黑白疏密的对比,给人更强烈的视觉感受。这些“偶然”的变化,再加上字的大小、粗细、轻重的变化,给作品的整体黑白疏密关系带来了更大的变数,使其整体章法的表现更加活泼多变且难以捉摸。再次,《裴将军诗帖》27行字的轴线的总趋势是垂直于底线,没有像王铎等人的某些作品那样出现小于90度角的较大弯折,这是《裴将军诗帖》章法率意天然的一个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它的轴线是平行呆板的,事实正相反,其轴线的最终趋势虽垂直于底线,但每一根轴线的内部摆动(弯折)却较多较大。这就使得其章法在整体的统一均衡中寓有丰富多样的变化,使作品在多体交融的章法中也能显得活泼、灵动,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细微律动,进而产生牵动人心的巨大力量。与后世许多有意识地经营和大幅度改变作品轴线的作品相比,《裴将军诗帖》那种不期而然、自然而然的轴线行走就像高妙的太极一样,阴阳相生,动静相成,不仅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而且孕育着无尽的变化。在以草间楷,起伏跌宕,富有节奏感的作品中,楷书宽大浑厚,气势开张,草书则较小而气势奔放,可见其章法布白具有天然之特色。笔者在查阅颜真卿历史资料时发现,《裴将军诗帖》无论是从书法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反魏晋禅意式的自然与空灵,用一种看似不加任何雕琢的浑厚与古朴,映照出刚正诚实、从容稳健、襟怀坦荡的风骨,打破了魏晋以来以秀美与空灵为审美标准的传统,创立了一种以正大雄壮为美的新标准。这正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所包容的文化元素,使中国书法审美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古往今来,此帖倍受书法家特别是书法大家的青睐和倾心。清人刘墉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