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耕礼的历史流变_第1页
释耕礼的历史流变_第2页
释耕礼的历史流变_第3页
释耕礼的历史流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释耕礼的历史流变

“开幕式”是一种祭祀仪式。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学校最重要的官方教育制度之一。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孔子与儒学成为时代的热点,尊孔祭孔的释奠礼是每年一度盛大的孔子文化节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时间的悬隔和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断裂促使我们有必要认真溯本清源,从历史的脉络中把握这一礼仪形式及内涵的演变,以期我们能在立足现代社会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更好地创新。“释典礼”源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到唐朝基本完善。本文主要考察汉代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其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在这一象征着国家尊师重教仪式的发展过程中,“师”的政治地位呈下降之势:由“师者不臣”到“师者亦臣”。一、东汉前期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基礼周朝,学校在开学讲授之时举行释奠之礼,以牲血衅器、以币告先圣先师,用野菜进行祭祀。《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春,官释典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祭祀的目的是尊师敬道:“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导致三代礼仪制度崩坏,秦汉时期重建的礼仪是在传承古礼的基础上创新出的“新礼”:“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简损,大抵皆袭秦故。”武帝独尊儒术后,礼仪建设更是蓬勃发展,新礼的精神实质是维护皇权主义以及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服务于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的权威和巩固国家统治秩序。汉代政府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设立五经博士,兴建中央和地方官学,与之相适应,学礼也逐渐恢复。史料记载,在学校内举行的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最迟在东汉前期就曾举行过。《孔庙置守庙百石孔和碑》载:桓帝永兴元年,鲁相向三公请示为孔庙置百石卒史,司徒、司空为此事咨询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牟、玄对曰:“故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各一,大司农给米祠。”15碑文表明,桓帝以前,祠先圣师已是常例。《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载:灵帝建宁二年,鲁相史晨上书请求在孔庙祭祀孔子,曰:“臣伏见临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以尊先师,重教化也。”25《说文解字》解“伏”为“司”,“司,臣司事于外者”,段玉裁注曰:“司,主也。凡主其事必侍察恐后。”也就是说,史晨曾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亲身参与临雍日祭祀孔子的典礼仪式。依据两块碑刻文本字面,祭祀孔子之礼是辟雍礼的组成部分,与太学没有关系。然而,在东汉时期,辟雍是教育的总称,太学也称为辟雍。但两者却在地点上分离,功能有重叠也有独具的特色,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使命。其中,辟雍内举行的是养老礼、大射礼,而祭祀先圣先师的学礼则是在太学内进行。上述碑文中提到祭祀孔子的礼仪应当是太学内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官学内定期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其祭祀对象为周公、孔子。《后汉书·礼仪志》载:“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大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郑玄在《礼记正义》中曰“先圣,周公若孔子。”郑玄的注解应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情况。《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碑载:汉献帝时,时任益州太守的高眹在重修周公礼殿的碑文中提到,周公礼殿修建起始于西汉文翁,“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应期(凿)度,开建畔宫。”13到光武时期,益州太守文参曾造吏寺二百余间。安帝永初时,讲堂曾发生火灾。由此可知,蜀郡的地方官学中,周公礼殿两汉时一直存在,有礼殿就应该有相应的祭祀活动。汉代地方官学建设效仿中央的太学,虽然其祭祀的规格与太学有所不同,但祭祀对象是一致的。二、开展释标学之礼东汉以降,儒学式微,玄学盛行,官方儒学教育衰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魏晋六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的需要,不断提倡兴学,举行释奠讲学之礼。曹魏政权建立之后,即着手修建学校,释奠先师。魏王齐芳分别在正始二年春二月、五年五月癸巳、七年冬十二月,通《论语》、《尚书》、《礼记》后“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晋朝、南北朝时期,多次举行释奠之礼。然而,与汉代相比,这一时期的释奠礼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第三,释操互融,采“故事”魏晋以来,圣人周公走下释奠的祭坛,先师孔子成为主角;陪祭的孔子子孙由颜回代替。魏齐王时行释奠礼,一改汉代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的传统,“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回配。”599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承袭这一制度,如晋朝时,“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咸宁三年,讲《诗》通,太康三年,讲《礼记》通。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元帝太兴二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并亲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颜回配。”599《宋书·礼志》载,宋元嘉年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北魏孝明帝曾下诏书曰:“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来岁仲阳,节和气润,释奠孔颜,乃其时也。”北齐时,甚至将孔子升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2)皇帝主持释丧仪式与祭祀对象的变化相应,魏晋南北朝时主祭者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汉代释奠仪式中,皇帝虽然亲自参加释奠,但是主持仪式者是由皇帝指派相关官员进行。从西晋开始,释奠礼仪中逐渐形成由太子主持的制度。《礼记·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乐,则遂养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礼记》成书战国,在汉代广为流传,是汉代治礼作乐的重要理论依据。承汉而建的曹魏政权继承了汉代的传统,释奠由太常主持。在其他场合祭祀孔子的仪式中,皇帝也是不亲自主持。光武帝建武五年,“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40晋朝的太子在讲通一经后要亲自主持释奠仪式,南朝宋、齐、梁、陈有多次太子亲释奠的史料记载。潘尼在《释奠颂》描述了晋惠帝皇太子释奠的场面:“(元康)三年春闰月,将有事于上庠,释奠于先师,礼也。越二十四日丙申,侍祠者既齐,舆驾次于太学。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恂恂乎弘保训之道。宫臣毕从,三率备卫,济济乎肃翼赞之敬。乃扫坛为殿,悬幕为宫。夫子位于西序,颜回侍于北墉。”1510《晋书·礼志》载,东晋成帝、穆帝、孝武帝分别在讲通一经后也举行释奠,但仪式中,皇帝并没有如太子“并亲释奠”,而是“并释奠如故事”。我们知道,“故事”是先例,以前有过的做法或典章制度。东晋之前的史料中没有皇帝亲自主持释奠礼的记载,应该是继承曹魏时期的传统,由相关部门主持。南朝有文献记载的七次释奠礼中,六次均为皇太子亲临参加,一次是梁武帝亲屈御驾释奠。可知,从西晋到南朝,以皇太子主持释奠的制度逐渐形成。三、释操礼教的对象:孔颜,主祭者释奠礼是国家举行的象征着尊师重教的礼仪活动,先圣先师所享受的政治礼遇象征着现实世界中“师”的政治社会地位。上述汉魏六朝释典礼的演变特征中,清楚地反映了“师者不臣”到“师者亦臣”的变化轨迹。汉代独尊儒术,儒学经典不仅包罗万象可以用来解释全部存在和人类生活,而且是世间颠扑不破的最高法则和理论权威,传承圣人之道的“师”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董仲舒认为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中人之性”,在未被教育之前虽然具有善质,但不能自然呈现,是“群氓”。在成人的道路上,只有经过“师”的教导才能成就符合统治者需要的理想人格。“师”的地位与君、父并列,号为“三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师道尊严不容侵犯,“礼有来学而无往教”的教学原则得到普遍贯彻;在社会上,“师”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尊敬;在政治上,教师享受“当其为师,则不臣之”的政治待遇。《后汉书·百官志》载:“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李贤注曰:“傅主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也。”3626虽然皇帝不亲自主持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但以太牢为祭品,与社稷祖先享受相同的祭祀标准,显示出其尊崇的政治地位。曹魏以后,释奠祭祀的对象孔颜取代周孔的变化并非意味着孔子地位的上升,而是皇权降低“师”政治地位的开始。周公是有封国的王者身份,作为先圣,祭祀需用王者的祭祀等级,而孔子为“素王”,其可以选择的空间扩大。魏晋时期,继承前代,先师孔子还能享受最高的太牢礼遇。刘宋政权初期建立国学,讨论祭祀孔子的礼仪,裴松之提出用六佾之舞,相当于诸侯的级别,后因礼乐器具不备,未能实现。南齐武帝永明三年,尚书令王俭关于释奠礼仪得以实行:“陆纳、车胤谓宣尼庙宜依亭侯之爵。范宁欲依周公之庙,用王者仪,范宣谓当其为师则不臣之,释奠日,备帝王礼乐。此则车、陆失于过轻,二范伤于太重。……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用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祭祀上公的规格祭祀先师,正式宣告了“师者亦臣”的象征意义。仪式的变化昭告世人,被朝廷以“师资”之位推崇的、享受很高政治声誉的“师”,其身份亦只不过是相当于“上公”的臣子而已。晋朝以后太子释奠制度的确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师”政治身份的下降,这与时人对太子的身份理解有关。当时的人们认为,太子并非生而尊贵:“礼置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为置官属,皆如朋友,不为纯臣。”1353而是在经过册封仪式之后才拥有尊位:“天子之子,与士齿让,达于辟雍,无生而贵者也。既命而尊,礼同上公。”太子在其未被正式受命之前,只不过是一般的庶人。太子入学学习儒家经典,为其能够担当重任作准备,学中行齿胄之礼,以年龄的大小排列长幼,表明他与世子们没有身份的尊贵之分。学习期间,学通某一经籍,向先师祭告,一是尊师之举,二是向世人宣告其此项学业完成。释奠仪式中的太子,还未得到册封,其法定身份为一般的庶子。《隋书·礼仪志》载南朝宋尚书令王休仁曰:“天子之元子,士也,故齿胄于辟雍,欲使知教而后尊,不得生而贵矣。”也就是说,释奠主祭者身份仅仅是学业有成的士人。太子身份在释奠仪式中这一特殊的展现,与汉魏时期由九卿之一太常主持的释奠在政治规格上相差甚远。皇帝不屈尊祭奠,而任命有关部门行事,其祭祀依然具有国家的意志,是政府行为对先师的尊崇。而两晋南北朝的释奠,则成为受教育者报祭先师的仪式。从晋朝潘尼《释奠诗》序中记述太子释奠的盛况来看,参与祭祀者有学生身份的太子,国学、太学中的教师学生等,这主要是官学内部的典礼而已。先师的政治地位高下在主祭者身份的不同中一目了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弱化,世家大族与皇帝分享政治权。然而,专制主义的本质决定皇权即使在有限的政治空间中也会尽可能强化自己的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屡屡倡导和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