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概述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努力,认识其历史意义。教学目标2.认识义和团抗争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理解其局限性。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4.了解近代国家屈辱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史实,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5.运用唯物史观,评述“托古改制”“扶清灭洋”等思想,探究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特点。教科书分析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本课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前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军民自发抗争,无奈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不得要领;此后之中国,民族意识觉醒,革命风潮骤起,抗争与探索渐合一处,社会为之一新-中国社会向近代之转型,1901年可为关键节点。教师授课,应把握这一历史进程特点。从教科书内容看,本课设置了“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着重叙述了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努力,辩证分析了其历史进步和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着重强调了义和团兴起的社会根源,以及其所展现的抗争精神;“八国联军侵华”简要叙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着重说明其侵华罪恶;“民族危机的加深”着重阐释了《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从知识联系及线索构建看,最后一目是重点,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正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代原因,也是既往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难有成效的社会根源。此后,如上文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骤然转向,此目知识可谓构建学生思维纽带的关键节点。本课重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特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辩证评价;《辛丑条约》反映的列强侵华需求及其危害。本课难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产生的根源;不同社会阶层救国方式不同的原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辩证分析。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设计一一、导入新课展示《时局图》。让学生了解这幅漫画的含义及其创作的背景。教师点拨:《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它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机,深刻形象地展示出来,反映了爱国者试图唤醒国人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过渡:危急存亡之际,先进的中国人会如何应对呢?让我们通过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起来进行学习。二、新课教学教师点拨:本节课的学习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谁在挽救民族危亡?成效如何?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我们设计了三个篇章。篇章一喜欢“写信”的康有为1.通过史料(康有为给清光绪帝的系列上书),引导学生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及其反响。(1)展示教科书中康有为、梁启超的合照,并配文如下。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闻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海内震惶,乱民蠢动······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此固万国谋自强者,所殊途而一辙······近俄与日本、暹罗变政维新,遂以辟地自强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旧不改,遂以削地灭亡矣······新旧变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择焉?-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教师点拨:照片中两位近代“名人”,坐着的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他的出身,是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内心火热,“日有新思”;站着的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亦师亦友,时人有“康梁”之称。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预设: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康有为主张效法西方,“变法自强”“变政维新”。请学生思考他为何提出这样的主张?
设计意图解读本课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呈现课程的核心主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构建对本课知识的初步认识;明确本课的知识框架,与课堂小结作呼应。教师点拨:由材料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咸以分中国为言”,康有为提出“变法、维新”以“图存”的主张,主要源于这一时代背景下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当然也有解决清廷面临的统治危机(“乱民蠢动”)的目的。这番颇有见地的主张,写于1898年,是康有为写给清光绪帝的折子,也被称为《上清帝第六书》-看起来,康有为很喜欢给皇帝“写信”啊。那么,此前五次,康有为为何上书?有何主张?(2)出示康有为此前五次上书基本情况简表。时间名称背景主要主张结果1888年12月《上清帝第一书》中法战争战败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未上达1895年4月《上清帝第二书》甲午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未上达1895年5月《上清帝第三书》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上达1895年6月《上清帝第四书》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未上达1897年12月《上清帝第五书》德国强占胶州湾为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稍)存国祚上达一整理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提问:材料表明,康有为屡次上书的背景有何共同之处?其核心主张是什么?教师点拨: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是康有为屡次上书的直接动因。早在1888年,康有为即因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边陲,而提出“变成法”的主张。1895年,他更是因《马关条约》的刺激连上三书,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上清帝第二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公车上书”。这些上书,其核心主张与《上清帝第六书》并无本质不同,都是要求皇帝“变法自强”,以救亡图存。康有为接连上书,展现了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担当。为什么这么说呢?(3)展示当时知识分子对康有为上书的反响。这一举动(第一次上书)在当时上下麻木、讳言变革的氛围中,几乎无人支持和理解。大臣斥之“狂生”,士大夫们“群疑交集”,对康有为多有攻击之语。友善者亦劝其“匆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尽管群情激愤,这次上书(第二次上书)的结局也并不比第一次好些。都察院借口条约已签,无法挽回,拒不接受上书。而上书之前,就有反对者蓄意“阻挠此举,妄造飞言恐吓。街上遍贴飞书,诬攻无所不至”。-宋德华《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提问:材料表明,康有为上书的社会反响如何?教师点拨:我们看到,康有为的上书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也因此遭到了保守势力的诬蔑和攻击。正因不被理解和支持,康有为想到了一个妙招,以减少变法阻力,宣扬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的“历史纵横”栏目,判断一下康有为创作这两部著作的目的。教师点拨:《新学伪经考》指出封建统治者尊奉的古文经学是“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宣扬“托古改制”,阐发了变法的理论依据。这两本书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人论“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由此成为维新变法的“旗手”。提问:面对康有为“皇上果何择焉”的请求,光绪帝作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相关内容。教师点拨:康有为写的“信”终于上达,此后他甚至又写了《上清帝第七书》。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终于下定决心实施变法,遂有“戊戌维新运动”,即“百日维新”。可惜最终变法人士被杀,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尽皆废除。2.运用唯物史观,对维新派无法承担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犹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而欲其无败衄也得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康梁之徒,欲于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提问: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实现救亡的初衷?教师点拨: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梁启超归之为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近现代学者认为其包括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脱离群众,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顽固势力相对强大-这些都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总之,戊戌维新运动失败是事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自身软弱妥协,难以承担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也是事实,这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过渡:面对穷凶极恶的列强,我们怎么办?下面我们来了解一场“非典型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篇章二“非典型”的民众运动
设计意图用意有三:由康有为上书的遭遇探究社会背景;为辩证分析维新变法的影响埋下伏笔;适时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设计意图此一模块知识根据初中学情进行整合,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简要回顾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认识和研究史料价值的学科素养。
(1)展示西方杂志刊载的诬蔑义和团的图画、义和团廊坊大捷主题油画。法国某画报刊载的《光绪帝接见义和团民众》戴泽《义和团廊坊大捷》(197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提问:两幅画中描绘的义和团民众的形象有何差别?教师点拨:我们看到,在当时的西方报刊里,义和团民众是凶残嗜杀的“暴徒”“拳匪”;在当代中国画家笔下他们又是英勇抗争的“英雄”-为何他们的形象如此矛盾?让我们尝试从他们的活动中寻找答案。(2)展示第二子目的义和团揭帖图片及下述史料。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民之树木天苗,无一岁不遭虫旱之灾,国不泰而民不安,怒恼天庭。-《拳时上谕·杂录》我们所最不能了解者,即素称怯懦之华人,而能如此安然就死,无动于怀。在此无数处死华人之中,余尚未听见一人曾经略为表现一点恐惧或动情之痕迹。-[德]瓦德西著,王光祈译《瓦德西拳乱笔记》提问:结合材料,你能对义和团民众的形象矛盾不一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吗?教师点拨:一是义和团将斗争的矛头对准洋人和“洋物”,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因此遭到西方的仇视和诬蔑。二是义和团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运动,具有“非典型”的一面。它轰然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际的民族危机之中,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和旧式小农、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解体而蒙受的痛苦。三是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可被视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的“英雄”们的斗争。那么,义和团民众真实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呢?(3)展示外国记者拍摄的义和团民众的生活照片。1899年德国记者拍摄的天津义和团民众老照片教师点拨:在当时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中,他们只是一群年龄大小不一,表情略显僵硬,在镜头前“秀”武艺的农民。这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义和团民众历史形象。这样一群人,能担当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吗?播放反映义和团愚昧落后、八国联军侵华屠戮义和团民众的视频片段;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提问:义和团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能否胜利?教师点拨:从结果来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义和团民众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其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行为正义合理,但其斗争方式颇为盲目落后,这正是阶级的局限-这个局限决定了义和团运动式样的抗争不可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的抗争虽使西方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但也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中继续沉沦。过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义和团民众的抗争使蓄谋已久的列强找到了侵华借口,1900年,八国联军悍然出兵中国。这一年,是中国旧历“庚子”年,故有学者称之为“庚子国难”。篇章三中国继续“沉沦”(1)展示反映八国联军侵华主要过程、罪恶行径的图片。教师点拨:这些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教师点拨:北京失陷,八国联军分区占领。此时的清廷内外交困。一方面南方各省督抚根本不听中央招呼,私下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中央的权威受到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列强迫使清廷在他们拟定的《议和大纲》上签字,以攫取更多在华权益-出逃的慈禧却很高兴,因为列强没有将她作为“祸首”惩办。她发出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设计意图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得出时代背景下的列强侵华要求;引导学生认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体现,理解民族危机加重的事实。
(2)展示《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展示《辛丑条约》部分内容。提问:列强在《辛丑条约》中提出了哪些新的侵华“要求”?有何目的?教师点拨: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人每人都要赔款一两白银,这还未包括利息;中国华北地区要停科举5年之久;还要为侵略者建牌坊,这是对中国赤裸裸的羞辱!列强还提出了设立单独使馆区、军事控制山海关通往北京的铁路要道、清廷协助列强查禁反帝行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等以往条约中没有的“要求”。这些内容,虽具体目的不同,但究其根本,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控制清政府”。提问:《辛丑条约》中这些侵华“要求”反映出列强怎样的时代需求?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点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殖民扩张加剧,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控制”清政府,就是这种需求的直观体现。当时,列强在世界上掀起了殖民地瓜分狂潮,中国是列强瓜分的主要目标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的危机在继续加深,中国社会在继续“沉沦”。(3)展示侵华联军统帅瓦德西的笔记片段。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中国民众)实际上尚含有无限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实行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德]瓦德西著,王光祈译《瓦德西拳乱笔记》提问:列强为何没有把中国变为其直接控制的“殖民地”呢?教师点拨:德国人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统帅,他的笔记反映出中国军民英勇抗争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免于灭亡的根本原因。当然,列强在中国利益错综复杂,相互牵制,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这也是重要原因。三、课堂小结小结: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行动起来,不惜流血牺牲,以尽“匹夫之责”。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义和团运动,虽然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值得后人的敬仰。腐朽的清朝统治阶级为了一己之利,断送了戊戌维新的改革进程;八国联军凭借着坚船利炮,镇压了人民的抗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改革之路已经不通,革命便在所难免。板书设计二一、导入新课播放《复兴之路》视频片段。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教师点拨:视频展示的是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激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是如何斗争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努力。二、新课教学1.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维新运动是“形势所迫”,更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总结维新运动的背景。教师点拨:“形势所迫”主要指政治方面,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大势所趋”主要指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阶级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方面,早期维新思想得到传播。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的苛刻、洋务运动成果如此不堪一击是当时人们不曾想到的。维新派也在反思洋务运动,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来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有哪些代表人物?预设:变法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2)维新变法内容①思想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概括出维新派的思想主张。预设:康有为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教师点拨: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革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希望通过变革政治制度去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制度层面,这种主张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教师点拨:(展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书影)维新派宣传变法时,这两本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了舆论。《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②特点预设: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教师点拨:为避免大大的阻力,康有为鸡孔子首师为改失驱,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正如康有为所提。“市参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偿人,有可霸藕*,或卿一为值减少?变法的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维新源不最收不整双核本!开分错業思想,体现其教弱性和妥物性。过渡,除著书立说外,维新还采取了環造为变委(展示关于维新深建立的学堂,创办的整刊的图务)预设,建立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了大整人才:成立团梯、营养变法、推动变法,创办报刊,开信民智、宣传和推动变换;善售立调,陶成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3)过程及结果教师点拨,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维新运动经由公车上书而发展成一场政治运动,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他颁布诏令,决心变革,史称“戊戌维新”、“维新”即变旧法而行新政,简单讲既有除旧也有布新,变法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1898年9月21日,慈核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图存梦破碎,表表烈烈的维新运动成为一场只存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4)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出失败的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维新派过于软弱,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袁世凯的出文;③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教师点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过渡: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影响巨大。或或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政的潮流,对我国原有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虽然变法风持续了一百多天,但是它的成果却为近代思想奠定了基础,总醒了中国人一中国思想文化界面貌焕然一新,引进新的思想,明生了哲学、历史字、经济学。文学界在诗歌,文体方面也有了巨大进步。-王书言《试论成或变法对中国思想动向的影响研究》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出历史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修计管用业生市务通用务姓名车、业方票销票**主道·电하通有*国北者理通所车方税、商子有票销方税税通单号票教师点拨: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启蒙、中国人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显著推动了中国仁人志士的思想觉醒和进步。正如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所说:“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2.义和团运动(1)背景(展示义和团运动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中国哪个地区,为什么。预设:山东。甲午中日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教师点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请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简要记录义和团运动发展过程。(2)经过简单说明:1898年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3)口号和性质简单说明:口号-“扶清灭洋”。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过渡:义和团最终遭到清政府的绞杀,但是义和团开始时却是主张“扶清灭洋”的,我们怎么看待他们的这个口号?预设:既有进步性又缺乏对清政府的清醒认识。教师点拨: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质,能够对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但是,这个口号仍有局限,“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也反映了义和团民众本身的阶级局限性。(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待人民起义的政策一样,即以“剿”为主,“剿抚”兼施。但由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不能不变得更加阴险、毒辣和狡猾。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那就是“剿”-“抚”-“剿”。-吴有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政策》简单说明: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5)失败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6)评价提问:有人认为义和团反帝爱国,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也有人对义和团的斗争方式提出诸多非议,认为其仇恨和破坏新的生产力,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应如何评价?预设:其进步性在于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其局限性在于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
- 新公司企业规划
- 办公室墙面油漆施工协议
- 苗木花卉种植供应买卖合同范本
- 公共交通车辆采购审计指南
- 药店标线施工合同
- 农村垃圾处理水电路施工合同
- 人力资源门头租赁合同
- 历史文化街区砌体施工合同
- 农村厂房租赁合同:农村创业篇
- GB/T 17644-1998纺织纤维白度色度试验方法
- 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课件 【新教材备课精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GB 24500-2020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GB 19173-2003桑树种子和苗木
- GA/T 1147-201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实验室规范
- 精细化工概论-05洗涤剂
- 报联商有效沟通课件
- 速卖通介绍课件
- 脑梗死PPT教学讲解课件
- 脑卒中患者语言康复训练课件
- 古代茶具的演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