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170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170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170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170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17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TOC\o"1-3"\h\u1798第一章绪论 115595第二章城市内涝的原因 2250872.1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增加与城市盲目扩张 225342.2城市排水系统相对脆弱 2190622.2.1城市管网建设的滞后性 299592.2.2管道与河流游堵严重 288022.2.3城建及管道管理的缺陷 2317392.3城市化与空气污染引起局部降雨量增加 320419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概述 493763.1海绵城市的概念 480923.2城市雨洪管理现状 4172523.3海绵城市的起源 4218983.4海绵城市载体概述 513195第四章海绵城市绿地布局与地表径流控制优化 6300434.1宏观方面 643234.1.1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 6322724.1.2湖泊湿地的保护,保证“城市海绵”的蓄容量 638834.1.3完善城市传统排水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6189834.2微观层面 696544.2.1下凹绿地 7100344.2.2透水铺装 7310294.3建立健全规划建设与养管体系,确保海绵规划与建设 817804.4优化地下排水系统 831953第五章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改建中推行的阻力 10324155.1潜在的阻力因素 10196995.1.1改造项目会对各类社会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10115075.1.2对城市己建成部分改造困难较大 1065085.2工程造价的限制 1097965.3某些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面有限 10250625.4各方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片面认识 10157905.5改造过程中协调工作难度巨大 1078695.6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的懒政行为 1032008第六章海绵城市改建问题的解决路径建议 124316.1降低和把控改造对社会活动的影响 12269646.2选择干扰小的改造方法 1253836.3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 12245066.4选取低影响开发设施中最低风险开发设施 12300006.5顺水推舟,借势而为 12305456.6分步实施,逐一实现 1232723第七章结论 1330279致谢 1427886参考文献 15

摘要城市内涝已经成为现今城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不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使社会财富受到了巨大损失。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的海绵城市。在新城中建设海绵城市相对容易,从前期规划到项目实施阶段,都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而在城市改建中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却有一定现实阻力,一者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者还会受到工程造价、可行性、难易度和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布局;城市改建第一章绪论近年来,因温室效应导致我国常出现极端天气,夏季时诸如山西、河南等地区频繁暴雨,排水系统无法承载超标雨水,形成内涝,给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都造成威胁。为此,市政单位要加大重视力度,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并针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以全面提升城市的吸水、排水能力,给生态环境平衡及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提供保障。因此,本文介绍了我国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来源和载体,对我国的海绵城市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其优缺点,依托现有试点,合理筛选现有措施,分析其他制约因素。同时,宏观层面,则是对山、河、林、田、湖等要素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综合规划,对湖泊、湿地进行保护,以保证“城市海绵”的储存能力;完善城市传统排水系统和过量雨水径流排水系统,合理计算绿地承载力。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凹形绿地、透水路面、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和维护体系、确保海绵的规划和建设、优化地下排水系统,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城市内涝的原因2.1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增加与城市盲目扩张由于城市建设大量使用浙青、混凝土、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的透水率极低或几乎不透水,同时人多地少的城市现状造成建筑容积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导致大面积的城市雨水无处排泄。原本渗水良好的松软土地,变成坚硬不透水的建造材料后,无法下渗的雨水就要另寻出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雨水去处,就会导致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的增大,并提前径流峰值的到达时间。对于小范围不透水下垫面的增加或可依靠加重周边自然土壤的渗水负担得以解决,但城市大面积不透水下垫面的排水问题,则需另寻有效办法。现今中国大多数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盲目扩张的“摊大饼”现象,此类问题在平原地区尤为突出。城市建设区域的盲目扩大,会更加加剧城市中心区的排水难题。2.2城市排水系统相对脆弱2.2.1城市管网建设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城市管网建设总是落后于城市建设。城市开发往往是由中心向四周发展,但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准确的预料到城市最终的发展规模。在管道建设的初期,周边区域还没有规划好,给排水系统不能一步到位。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的开发区逐渐发展成区域中心,导致原有的管网又不能满足新的使用需求。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错接现象严重。在城市雨污分流的片区会经常出现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错接的现象。污水管道应通向污水处理厂,雨水管道通向城市河流。如果污水管道错接到雨水管道,则会将城市污水直接排向河道,污染城市水体;如果将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就会导致城市内费,因为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和管径要远远小于雨水管道,它无法满足暴雨时出现的短暂大流量排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雨量不大的时候,不需要处理的雨水进入污水管道,会稀释污水的浓度,增加了污水总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2.2管道与河流游堵严重城市管道经常会有堵塞现象发生,一者由于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为图方便将各类生活垃圾不区分雨污水就倒入附近的管道,此类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菜叶、动物毛皮、油脂和难降解的各类杂物,长期堆积就会形成粘稠的膨胀物,严重堵塞地下管线和污染城市河道,此类现象在餐饮集中区十分明显。另一者则是雨后的雨水夹杂着大量树叶、齡泥、地面垃圾等径流污染物进入排水管网,若清理不及时,长此以往则会堵塞管道与河流。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管道、河流游堵,都会影响到排水效果,或者延长了排水所需的时间,或者增加了雨水峰值时的积水量。2.2.3城建及管道管理的缺陷通常城市建设过程中比较侧重地上建设,不重视地下建设,因为与宽敞的柏油马路、漂亮的街心公园、林立的摩天大楼这些相比,地下管网建设的好坏不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美观,只有在出现暴雨时才会凸现出来。而地下管网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并且不能直接刺激地区经济的增长,尤其在城市改建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影响周边军民和商业的正常运营,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城市排水系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3城市化与空气污染引起局部降雨量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会影响到城市上空气流的运动状态,一方面钢筋混凝土与沥青等建造材料的比热要远远小于自然土壤,吸收同样的热量其上升的温度要高于自然地面。另一方面,建筑物本身对风和气流有阻栏作用,这两者都会使城市形成“热岛效应”。这种“热岛效应”会使城市上空气结层不稳定,容易形成热力对流,引发对流降雨。而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加大了下垫面的粗糖度,阻碍了降水系统的移动,加大了降水强度和延长了降水时间。

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概述3.1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弹性”很大的城市,它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应对降雨导致的自然灾害,也称为“水弹性城市”。它就像一片海绵,在下雨的时候可以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本地或邻近地区的雨水,补充地下水,调整水的循环,如果出现干旱和缺水,可以将储存的水分排出并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城市的水变得“自然”,不再依靠下水道之类的“灰色设施”。中国的年际降雨量变化很大,一年中的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降水占全年总雨量的60%~80%.东、西、北、南,由于尺度、海陆等因素的作用,气温、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南部接近大海,水分相对丰富,北方接近内陆,缺少水分,季风从南到北逐渐减弱。由于天气的不稳定,导致了夏季的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已成为一种内涝灾害。最近几年,全国多地出现了强降雨。2015年,我国20个省遭遇了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特大暴雨。这说明这个城市的下水道排水出了大问题。此外,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江西省新余市的仙女湖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水污染事件。由于水污染,中国的水资源也严重短缺。然而,目前国内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城市排水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工程管道直接排出。争取尽快排除雨水,使雨水不会在城市中渗透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的补充,人为增加径流,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3.2城市雨洪管理现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雨洪管理系统十分落后,很多城市给排水设施几乎没有形成系统,各自为战,绝大多数城市消纳雨水的途径极为单一,仅仅依靠地下管网独力支持。因此,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费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游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城市内费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网络、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大于因建筑物和物资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3.3海绵城市的起源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许多城市都遭遇过严重的积水。联邦政府延迟了降雨的流入受纳水体的时间,并通过挖深的隧道来减轻降雨和洪灾。因此,以建造深隧道和储罐为措施的第一代城市雨水和洪水管理理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已经形成。B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⑴占地面积大,施工影响大;⑵投资大,须由政府主导建设;⑶设施功能单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了“低影响开发(LED)”的第二代洪水治理理念。LID注重从源头进行控制,以达到对雨水和洪水的管理,代表性的工程措施包括绿色屋顶[3]。大多数LID工程措施的实质是提高城市的雨水吸收和分流能力。LID可以对BMPs的局限进行弥补:⑴占地小;⑵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⑶具备景观功能。21世纪初期,BMP与LID技术的发展使第三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应运而生。类似的概念已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海绵城市”是我国在基于GPS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将BMPs与LID相结合的海绵城市,不仅关注源头控制,还关注终端治理。3.4海绵城市载体概述海绵城市需要“海绵体”作为载体,包括城市原有或规划新建设的城中河、池塘、湖泊、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等基础设施,具有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均是构成“海绵城市”这一个“大海绵”的海绵体。雨水被“海绵”渗透、储存、净化、再利用,最终剩余的雨水通过管道和泵站排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排水能力,缓解了城市的内涝压力。第四章海绵城市绿地布局与地表径流控制优化4.1宏观方面在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绿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与周围的雨水系统的协调与连接,确定径流量控制率的总体控制指标;以绿地、湖为基础,达到均衡的径流量控制;制订保山、治水、增湖、织绿、整地等综合措施,保证“海绵体”在城市中的建设与实施。4.1.1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要把治水、治山、治林、治田结合起来,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等问题。绿化、山地的保护和恢复,保证了径流控制率的最大化,同时也是生态优先的重要理念。发挥绿地、水体、港口、运河的联动作用,应用各种净化措施。4.1.2湖泊湿地的保护,保证“城市海绵”的蓄容量城市内有自然雨水净化场所,如河道、湖泊水系、坑塘、湿地等,为滨河植物缓冲区、滨河湿地、雨水滞留池等低影响发展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接近自然河流”、“自然护岸”技术。瑞士,德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已经把河流改造成了自然状态,使河堤变得更加坚固,从而使洪水在分支中滞留的时间更长。4.1.3完善城市传统排水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绿地的承载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可能作为“水”,而是一个“水”。水文章要做到合理、合理、多方位。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绿地自身和周围硬化区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储存和净化,并将其与城市雨水管道连通,使其大量的雨水径流得以排出。4.2微观层面从微观角度看,雨水利用的技术手段应该与绿化景观有机结合,尽量采取生态化、自然化的方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不能顺应潮流,把海绵建筑变成忽视绿地景观功能的“傻把式”;我们也不能照搬和使用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忽视城市本身的特点,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半成品。在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要对的特点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归纳。在屋顶花园、雨水花园,以及生物滞留和生态湿地等方面,国内外已有大量的规划建设案例。基本上,雨水通过土壤、填充材料和植物的过滤来净化,以减少小规模径流污染。同时,小面积汇集的初期雨水被吸收,径流减少,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有效地实现了雨水资源的调节和提高利用,结合景观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地。地区地下水位高,多为河湖水系,绿化工程多采用高花坛。根据城市绿地的特点,合理分析研究绿地各种土壤的雨水入渗能力与降雨规律、各种植物对雨水浸泡的适应规律、初始雨水污染以及各种植物的耐受和净化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特殊研究内容之一。本文认为,市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如下可困难,即绿化地下渗透困难、道路净化困难等。因此,凹形绿地和透水性路面的应用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4.2.1下凹绿地在城市公共绿地的凹形绿地建设方面已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及公园绿地的分布情况如下:城市主干道:这条路受到了很大的雨水的污染。有关研究显示,在降雨初期,雨水中的COD浓度高达几千。虽然绿地的渗透性比其它物质下垫面要大得多,但是污染会透过绿地,对地下水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根据研究,北京的道路雨水在7月20日之前就被完全废弃了。市道路初期雨水污染分析研究较少,也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在主干道的绿化区域内设置凹型绿地,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凹地绿化改造前,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条件应当加以限定。由于土地紧缺,城市主干道绿化带相对狭窄:绿化带宽度基本在1.2~4.5m之间,多为高花坛,不利于凹形绿地基本模式的改造和建设。基于的自然气候,要求道路绿化必须满足夏季遮阳的功能。如何选择合适的高大树木,实现道路上的凹形绿地,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试验。基于此,“海绵道路”的建设应采用疏浚和试验的原则,通过对降雨和污染物的实际数据计算,明确初期弃雨的季节和时段;结合初期雨水工程的净化措施,部分道路雨水进入道路隙地下凹形绿地、雨水塘或景观水体,以达到减少径流和雨水利用的目的。不建议在中央分隔绿化带内重建和建设下沉式绿地;如果绿化带宽度小于4m,则不建议建设和改造海绵。必要时可采用边沟植草或间歇凹形绿地;在人行道树塘海绵改建工程中,可采用带状连接方式,局部可调成凹型绿地;在绿化带内凹型绿地,要设置初期弃雨装置,以保护绿地与地下水的不受污染;在绿地中,设置溢流孔(例如渗水井),以保证暴雨径流的外溢,不渗透层间要做防水处理,以保护路基不被破坏。传统的绿化方式无法完全实现凹型绿化,尤其是在现有的绿化改造中,要对景观的破坏与植被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重建与重建的范围与深度。绿地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土壤的稳定渗透率较低,且地下绿化深度超出一定范围,则会造成植被长期泛滥,严重威胁到植被的正常生长。北京下凹绿地深度为50~100mm最为合适,还要求不得大于200mm,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数据要合理计算,不仅要达到设计的深度,还要保证空间的承载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海绵”的绿化环境,同时也能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景观。当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很低时,下沉式绿地对地表径流量的降低作用并不显著。采用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与下沉式绿地相结合等综合措施,可达到总体年径流量降低的目标。4.2.2透水铺装透水路面通常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嵌草板、植草板等。王哲、谢杰等人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可以看出,由于透水性路面本身的孔隙较多,且可储存的雨水量较大,透水性路面仍能更好地控制每个季节的雨水径流。透水性路面还可以降低噪声,有效改善城市声环境和光环境,补充地下水源(王洪山等,2012)。提出了一种以控制道路径流污染为基础的渗水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铺装采用20厘米的炉渣、20厘米的细沙作为过滤层,这样的路面结构更适用于重金属含量较高、SS璐·染低的道路;而用20cm的卢渣、20cm的陶粒铺装,上面有大量的炉渣,这样的路面结构更适合于SS污染较少、重金属含量较少的路段。尽管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透水铺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如长期使用,则会造成入渗性及管理与维修等问题。在长时间的道路使用中,由于车辆的滚动和行人的步行,会导致路面基层的密度增大,从而减小了道路的储水空间。同时,不同种类的尘土和细小的微粒也会对透水路面的渗透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透水混凝土的应用中,冻融破坏和孔隙阻塞一直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我国道路应用的成功案例较少,人行道和公园绿地的应用较为成功。在园林绿化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及需求,进行合理的铺装材料与布置,以达到满足功能与景观需求,并达到降低径流的目的。在人流密集的主广场,不适合选择高渗透性的路面材料,这将在污染清理和耐久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奥林匹克水立方广场的透水砖和深灰色和浅灰色的透水路面,在局部污染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整体形象,无法应对重型车辆的负载。然而,在林荫道等区域使用透水混凝土的效果更好。由于透水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一次成型的方式铺设,因此在强度上比透水砖承受更大的压力,适用范围更广。4.3建立健全规划建设与养管体系,确保海绵规划与建设除了技术支持外,城市雨水利用的景观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指导。明确雨水利用和管理措施,鼓励私人参与雨水设施的更新、运营和维护,有效指导雨水利用技术的研发。②效益分析。城市绿在利用雨水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生态效益,还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新建绿地而言,在规划、设计和实施中都很容易实现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但是,对于城市已建绿地项目的“海绵改造”,必须让三大效益得到平衡,将指标分解为区域或城市的综合视角,制定实施措施,并将江河、湖泊、港渠和道路的各项措施合理结合,以到达三大效益中最优的效果。4.4优化地下排水系统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整治的原则,在城市的排水系统中,优先保持少量的雨水,优先自然排水,形成自然积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变化,也是绿地的海绵规划建设模式和养管模式的一大改革。要做到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对策,才能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而非一味的盲目模仿,要使真正成为南部丰水城市海绵城市的样板。由于城市下垫面太硬,填满了水泥,使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水文特性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加强土壤的自然渗入,使雨水从土壤中渗出,这也是一种吸收降雨的方法它能有效地防止地表径流量、降低水泥地面及道路收集的雨水流入管网、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保护、弥补地下水的短缺,并能通过土壤对水质进行净化,从而改善城市的气候。根据国外的经验,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值后,可以在白天适当蒸发,从而调节小气候。所以第一个措施是“渗”,把渗透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持降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地貌,这样雨水就可以自然散落。如今,由于人为的施工毁坏了原有的地形,所以雨水只能汇集起来,形成了一片积水,该去沟渠的就去沟渠。如今,由于人为的建设对地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雨水只能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片积水。因此,有必要储存降雨,这也是为了调蓄和错峰。否则,如果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水收集到一个地方,就会形成内涝。通过土壤、植物、绿地系统和水体的渗透,对水质进行净化。现在,这座城市的第一次降雨是很脏的。如果把这些废水排放到江河或自然水域,就会产生污染。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雨水储存起来,净化,然后再利用起来。尽量利用这些雨水。无论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还是缺水的地区,都要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例如,停车场上的雨水通常以快排的方式将雨水排出,但现在我们可以将这些雨水收集后再进行净化,就可以再直接用于洗车。现在我们需要自来水来浇灌花草树木,这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资源。我们应该通过渗透涵养的方式,将雨水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并将其利用起来。在某些城市,由于雨水太多,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了内涝。这是就需要使用人工来排除。

第五章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改建中推行的阻力5.1潜在的阻力因素5.1.1改造项目会对各类社会活动造成较大影响无论是对城市道路的透水改造,还是对居民建筑、商业建筑进行屋顶绿化,都会影响到交通、居住、商业等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若这种影响范围大、程度深,或影响的人群数量多、社会阶层复杂,那么这类改造设施一定不能顺利进行。要探究海绵城市建设中体制机制中的偏差,首先要理清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主体、负主管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由市长、副市长及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海绵城市领导小组,负责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其下属的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部门之间的日常协调沟通工作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住建、国土、水务、规划、发改、环保、财政、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由住建局承担各部门之间的总体协调工作,制定有关政策、建设计划和技术标准;国土局对建设性用地进行管理;水务局负责指导、监督涉及到水间题的项目;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井在其他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发改委负责对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及审查;市环保局负责工程建设的环评审核及水质监督;市财政局负责落实财政经费、推进项目建设;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排水系统运行进行管理和维护、制定管理政策;房管局负责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及公共项目改造建设从这些分管部门的职责范围来看,仍然以传统的按部门的性质进行任务分配,没有形成一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体制机制。5.1.2对城市己建成部分改造困难较大在己有的城市设施上进行改造会受到很多限制,如屋顶绿化需要对建筑屋顶的结构进行处理;建筑内排水的雨水断接需要将内排水管道外接。且不论这些改造对周边社会活动的影响,单纯这些改造项目本身施工难度就很大,因此推行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这种体制机制的僵化导致的无效率在项目立项中的手续办理和审核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在项目申报的准备阶段,首先需要由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到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后,授权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社会资本采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需要变更的内容需要报市政府审批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负责协调和统筹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工作,直至项目移交工作结束为止与此同时,市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物有所值情况进行评价,对其财政承受能力因素进行论证,井报市规划建设局进行审批随后,分别到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发展改革等部门申请办理选址、用地、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审查等审批手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发展和改革局进行审批,审批流程是分步骤进行的而非井行的,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的流程,市规划局需要两次向市发改局提交,先经过发改局审批过项目建议书后才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用地审查等内容,然后将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发改局进行审批,这一流程大大降低了审批效率在一些省市中,为了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和流程,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简化为一道审批程序,三项内容不得互为前置条件,做到一次会审、一次审结对于协调难度较大的项目,以会议研究审批方式进行联审联批,按照审批部门负总责的原则审批与这种审批模式相比,海绵城市项目审批流程无疑是低效率的,由于时间在行政审批阶段时间较长,工程建设时间被压缩,在有限的时间内易对建设质量产生影响。5.2工程造价的限制毋庸置疑,一切城市改造活动都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且需求量巨大。政府部门为了节省开支,不仅对某些他们认为不必要的改造项目进行削减,并且这类环境改造项目必然会有评审环节,在该环节中评审专家去除某些内容似乎己经成为了默认的“行规”。另一方面,大部分改造类项目常常没有十分可观的资金量,而改造项目有时需要将己有部分破除后再更新,单平米造价甚至高于新建项目,但由于工程总投资的限制,导致许多大型的或复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难以顺利建成。同样的,市规划局首先要制定补助资金使用计划,井将该计划与市财政局进行商讨,商讨结果再报市政府或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审批补助计划,而后由财政局安排资金、把握支出进度建设单位若要申请建设资金,需要向市政府提交正式申请,而后由市财政局进行手续审核、批复和资金拨付从这一资金审批和拨付流程来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仍然是割裂的,依照惯例,一个部门将所负责的任务完成后移交到下一个部门,从流程看遵循着层级管理制度,事项办理需要经过逐级的审批和下达,按照这种流程进行事务办理无疑会增加行政审批时间,不利于项目资金快速投入项目建设中,一些项目会因缺乏资金而延误工期甚至停滞。5.3某些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面有限很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硬质材料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软质景观也都是偏生态化的植物组合,这与一些地块对景观风格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如商业街区倾向于高档的石材铺装,配套绿化也多是修剪整齐的简易风格等。因此某些低影响开发设施在这类地块中建设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类似的用地性质还有医疗、办公等。人才资源对于海绵城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兴的雨洪管理工程,需要大量综合型的专业人才,涉及生态、环保、水利、建筑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研发、设计适用于我国的海绵产品和设施是决定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对这部分人才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在建设一线和各个管理部门仍然存在大量人才资源缺口海绵城市人才培养需要付出成本,在国家政策井未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政策前提下,地方政府在资源约束和绩效考评要求下,就会将资源分配在更能够体现出政绩的项目中,忽视人才培育工作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长远利益目前,在海绵城市政策落地过程中,省级政策文本中强调要加强海绵城市技术培训和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短期的培训和考察学习在市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报告中提到,这种学习缺乏对学习实绩效果的考量,仅仅能够让建设者和相关管理人员对海绵城市进行初步的认识,无法从根本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人才匾乏的间题5.4各方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片面认识在城市道路的机非分隔带改造中,评审人员认为只将机非分隔带改为透水材料对整个城区的透水性并没有可观的改变,因此否定了将垫层也更换为透水材质的方案。这种类似的片面观点在建设单位、施工方,甚至是很多设计方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是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据测算,可以说投入资金巨大在国家级政策文本中,主要是对试点城市进行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通常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多优于其他城市,从这项专项资金补助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源更倾斜于经济状况好的城市,而恰恰经济状况较弱的城市更需要资金的补助从省级政策来看,《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在资金支持方面,要“坚持地方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原则”、“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大政府投入,在年度预算和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但实际上,大部分资金投入的压力落在地方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实施中,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报告》可知,除去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外,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为配套资金、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然而在地方层面,海绵城市建设井没有纳入到专项资金补助中,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财政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负担。5.5改造过程中协调工作难度巨大城市改建会牵扯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许多人员,让其全部接受海绵城市的改造理念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改造的看法都不甚相同,甚至还会出现很多摇摆不定的人群,且数量巨大。这些人会在不同阶段倾向于当时的主导思想,导致协调工作反复进行,伤神费力。要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方面的压力,社会资本投资是一项较好的选择,但就目前而言,社会资本投资仍占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的小部分除去海绵城市本身具有公益性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的原因外,社会资本投资少的原因还在于政策在风险分担、收益保障方面的缺失国家层面共有三项政策文本提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模式,从内容来看具有模糊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中提到“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采取总承包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整体打包运作”、《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中提到“农发行各分行要积极创新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模式,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由以国家政策文本可看出,在国家级政策文本中仅仅提到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运用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总承包方式进行建设,为海绵城市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但对于如何保障社会资本方权益、如何进行风险分担、责权分配方面井没有进行明确的要求,这种政策的模糊性也为执行过程中进行社会资本引进埋下隐患在海绵城市政策落地过程中,同样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但同样没有明确具体实施策略和配套政策到具体落实到城市项目建设中时,对于政府在项目的收益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绩效考评要求仅为“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考核要求建立运营维护保障机制,保护各方权益,确保项目可持续经营”、“收益机制建设方面,考核要求根据项目类别建立收费标准制度体系,形成合理的政府补贴标准”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收益补偿机制、风险分担策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地位权力方面存在天然的不对等关系,管理的主动权集中在政府手中,社会资本方在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强势地位将责任和经济负担转移到企业在这种缺乏政策保障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方出于对自身获利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考虑,会对海绵城市投资产生迟疑。5.6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的懒政行为该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项目推行过程中,有关部门遇到协调困难或缺少基础资料的情况往往进行妥协,不能坚持海绵城市的改造理念。另一种是在海绵城市改造后,可能会增加某些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出于一己的考虑,这些部门在方案评审阶段就会大力阻烧改造的推行。这两种懒政行为都是属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导部门存在的问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在旧城中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万难实施。体制机制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出与当地政治体制相契合的海绵城市运行机制,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在项目审批、资金审批、招投标等方面相关手续办理简约高效这种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从国家级海绵城市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要求海绵城要统筹建设,以城市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井明确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四部门对应的责任再看省级政策,在法规管制类政策工具中,有大量政策内容提及到要求市、县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把海绵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加强规划、建设、城管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国家、省级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都强调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但从城市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来看,以为例,在《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报告》中提到,“由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现有各类文件、规章制度改动难度大,按照原有程序办理惯性大,导致在推进过程中手续的办理、相关文件审核、招标等环节相对缓慢,延误了建设的进度”也就是说,虽然在制度规定了要部门间协调联动,但从更深层次而言井没有将海绵城市政策融入到各部门的规划和日常工作中,从事务办理的角度出发,形成一种高效的管理流程和审批制度。

第六章海绵城市改建问题的解决路径建议6.1降低和把控改造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在城市建城区中,无论是交通、居住还是商业,都己经有其较为稳定的进行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城市改造,或多或少都会对原有的社会活动造成一定影响,而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影响最小的方法,和在影响可控范围内将其降到最低值。要明晰政府与社会投资者的责任边界基于城市排水工程的总体构架,按照城市地区排水划分区域、横向和竖向特点、功能性质特点、建设条件等要素划分项目工程片区,要保证各个项目片区水文单元和排水系统独立,从而划分清晰的责任边界对于不便于按照汇水分区或排水分区打包井进行考核的项目,难以严格划分责任边界的,例如新建项目与改造项目井存、涉及主体和责任单位成份复杂等情况,由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建设。6.2选择工程造价小的改造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有很多种,对于海绵城市的改造也是如此。例如在机非分隔带的改造中,不单单是改变铺装材料这一种方法,还可以将行道树树池连接起来,形成带状的下沉式绿地,既不会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也可以很好地消纳机非分隔带部分多余的雨水。开发商要做好长远规划,积极了解市场情况,学习先进技术,与时代同进步,和市场共发展。开发商的建设比例超过均衡点后,消费者的购置趋势会下降,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开发商的建设均衡点,使其不能过小,另一方面,要考虑供给速度与需求速度的匹配,供过于求的状况也不利于海绵项目的长期发展。建立成本补偿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合理的收益机制,构建海绵城市的收费标准和制度体系,形成合理的政府补贴标准,从收费机制、效益分析、收费标准、政府补贴和保障机制方面进行明确要求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存在外溢性,要明确污水处理费、公园经营设施的收费、物业服务费、土地房地产交易税费等收费标准二是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制定监督和约束机制,制定经营运作市场化的运营维护资金保障机制。6.3扩大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面城市道路、商业街区都是白天人群集中的时间,那么改造活动就宜选在晚上进行。而对于居住区则恰恰相反,白天居民都在办公区上班,晚上回家休息,这部分的改造活动更适宜在白天进行。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不仅可以降低改造影响,使工程顺利进行,还能节约成本,加快工期。完善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体系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常按照实际工程计费,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运营维护情况的考虑,工程款项拨付与后者不直接挂钩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出现重项目建设、轻运营维护的现象因此,海绵城市项目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应转变传统政府投资项目运营模式,更强调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按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付费,聘请第三方机构制定具体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标准和测算依据,制定明晰的按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付费方案建议从“可用性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指标”和“运营维护期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既要根据海绵设施的建设效果评定付费,也考虑到后期运营维护的优劣进行付费,对海绵城市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量化考核,促使社会资本在全生命周期内合理规划风险和收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6.4选取低影响开发设施中最低风险开发设施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分析时,往往不是单一的改造路径,因此需要对每种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权重分析,考虑因素包括设施造价、对社会的影响、实际效益、长期性等,根据综合权重值由高到低进行选择。为了响应海绵城市整体建设的要求,开发商要针对不同消费层级设计打造不同的项目,针对保守消费的层级的产品要保证达到政府要求的标准,控制成本同时保证质量;为普通消费可以设计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兼顾美观与实用;针对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可以采用全面先进的技术打造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了解相关的知识和讯息。明确项目风险分配机制海绵城市项目共面临着六大主要风险:包括政治和法律的风险、合约风险、投资风险、建设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非可抗力等风险其中的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都是需要注重根据各种情况而制定风险分配模型建设风险是指应按照项目建设的责任方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分配因项目设计失误、施工质量差、工期不满足要求等导致的建设风险应由承担建设任务的项目公司承担;若因其他外部客观情况,如地质条件、工程/操作变更等导致的建造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运营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井在特许经营时间内承担项目运营维护风险,由项目运营公司定期向政府部门报告运营情况,同时政府也要承担监督和检查责任,共同降低运营期项目风险。6.5顺水推舟,借势而为对己有的事物进行改造,难度通常很大,但若找准时机,借势而为,又会变得非常容易。例如在居住小区的透水铺装改造中,实现率就很高,原因在于原有铺装破损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借更新铺装的时机将其换为透水材料,就得到了广大居民旳拥护和支持。因此对于绿色屋顶、建筑内排水断接这类较难实施的改造,不必一味坚持短期内实现,设计方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做法提出,等到建筑整体改造的契机融入其中,便可顺利建成。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参与意愿,消费者需求是开发商建设的起点,自主动参与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文明建设等线上线下活动。在对海绵城市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对周围的人进行海绵理念的宣传。发对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提高建设要求,关心项目的进展,提出需求侧的问题与合理性的建议,促进海绵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推动创建美丽城乡。政府信用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影响着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若地方政府信誉较低,在风险发生后可能通过其不平等的身份条件向社会资本方转嫁风险,使其承担损失对此,要构建地方城府诚信监管制度,着力建设监管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相关建设部门加强监督工作,各省总负责,监督指导地级市有序推进信用监督体制构建,建立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井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地方政府评价体系中,加强政府失信成本同级人大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政部门成立督导组,统筹监督项目设计、审批、风险控制业务依托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加强项目审批流程及文件公开,强化公众监督作用。6.6分步实施,逐一实现由于工程造价的限制,许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难以一步到位。政府的激励措施直接作用于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能直接影响开发商的开发动力与消费者的购置欲望。但开发成本与购置成本较高时,为调动另外两方群体的建设积极性,政府的激励成本也会过高,政府应当考虑成本控制,提高研发激励从而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政府应当以引导为主,不能将建设风险转嫁于开发商,要鼓励开发商良性竞争,不能强制消费者承担建设成本,提高消费者对海绵城市的关注参与。对此,应将这些设施合理规划先后顺序,然后分步进行,最终实现统一、有机的海绵系统,起到共同调蓄雨水的作用。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和传统项目建设不同海绵城市项目不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项目运行过程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包含了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后期经营维护三个环节这就需要监管主体在全生命周期中做好监管,形成以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负责人、第三方组织以及公益性群体组织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组织,承担整个工程的各种监督和指导任务在项目立项研究方面围绕海绵城市在建设规划和其可行性研究的基础深入考虑该项目的必要性和其可行性规范的各种要求避免以名进行变相融资在招投标立项阶段地方政府部门可和专业咨询机构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对物有所值的招投标进行专业化评估与此同时通过搭建的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竟争手段,来选择合适的招投标对象增加合作的成功率在项目的施工和运行阶段应当建立中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对项目的运作、公共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评价以此来调整项目建设,纠正其中存在的偏差,保障项目建设质量。第七章结论海绵城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城市改建,都将充分融入这一城市设计理念。而我国在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中,这一部分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在现今诸多旧城区中如何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旧城己有的环境下进行改造,首先应明确改造地块的用地性质,然后根据其性质特点选择主要的控制目标:城市道路宜主要控制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适当把控径流污染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居住小区是改造效果最明显的部分,四类主要的控制指标都能得到显著地降低,甚至可以实现错峰;商业街区是改造的一大难点,只能少量降低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城市绿地的改造重点则应放在径流污染控制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对于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城市改建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有:透水砖铺装、透水浙青混凝土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下沉式绿地、初期雨水净化设施、小型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简易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断接设施这9大类。由小及大,在北京市整体范围内推行海绵城市改造,与本项目有很多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从技术措施的层面来说,前文提到的9类较易实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绿色屋顶、蓄水池、渗井、渗管、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需要视情况而定,而复杂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调节塘等虽然在本次改造中没有涉及,但是可以应用于更大尺度的海绵城市改造中。因此,对旧城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避轻就重,总体把控,以便能更好的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绿色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的逐步发展,许多发达地区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建设新型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然而,在其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经常暴露出许多安全问题。例如,一些城市建设计划支离破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系统、科学的建设方案来指导建设过程,城市规划支离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