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_第1页
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_第2页
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_第3页
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_第4页
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源性胍丁胺在抗复吸药物中的应用

1999年在香山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预防复吸药物的建议,即使用化学免疫法解毒。用氨基乙二醇抗剂切断毒性和受体的结合。内源性丁基二胺对氨基乙酸钠物质的抗剂性和成分的适应,以及中药的对症治疗。根据这些设想和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2000年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预防复吸治疗的应用研究1.1ntx的通过培养纳曲酮(naltrexoneNTX)是我国目前防复吸辅助治疗唯一可用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已有4a之久。尽管NTX属长效药物,但仍需每日服用,加之疗程长个月和病人依从性差导致临床脱失率很高。能坚持用药0.5a以上的病人仅占用药总人数的20%-30%。因此,1998年我们与上海医学工程院合作开发NTX微球缓释制剂,预定目标为一次注射维持有效时间30d左右。已完成的研究结果如下:1.1.1plga微球以聚乙交丙交酯(polylactic/glycolicacid,PLGA)为辅料,制成含药量30%,粒径50-150μm,包封率80%-83%,得率为55%的微球。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可持续释放1个月以上,稳定释放约25d左右。1.1.2关于药物效率的研究1.1.3血药浓度及有效浓度用高效液相一电化学检测法测得大鼠scNTX微球缓释制剂25-50mg·kg-1,血药浓度达峰时间5-7d,有效浓度维持时间25-30d。犬肌肉注射(im)NTX微球缓释制剂300mg·kg-1后血药浓度在给药后d1和d5出现两次高峰,稳定释放期不明显,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在20-25d。1.1.4大鼠体内微球的降解大鼠和犬注射局部的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刺激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大鼠体内的微球在给药后50d内完全降解;犬体内的微球在给药后d31的残留量约为给药量的30%。1.1.5犬和犬之间有效时间的测定(1)犬im给药早期释放过快,稳态释放期过短,推论人用有效时间达不到预定目标。但人与犬之间可能有种族差异;(2)注射量过大,辅料吸收缓慢,完全降解需50d以上。1.2试验和结果试验1噻诺啡是我所合成的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是丁丙诺啡的同系化合物。原是为研究口服有效的强效镇痛药为目的而合成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在小鼠热板法、大鼠热辐射甩尾和甲醛致痛法上的镇痛ED50值分别为0.86mg·kg-1±s0.52mg·kg-1(sc)、3.48mg·kg-1±s1.24mg·kg-1(sc)和0.15mg·kg-1±s0.07mg·kg-1(sc);最大镇痛百分率分别为81.7%、79.3%和100%,比丁丙诺啡(40.67%)强。噻诺啡灌胃(ig)吸收好,ED50剂量ig/sc比值为2.5倍,丁丙诺啡为12.18倍。有效时间为93h(小鼠醋酸扭体法),与丁丙诺啡相似。给大鼠和猴连续用药3个月(sc,剂量递增法〉,未发现有身体依赖潜能,精神依赖也较丁丙诺啡轻,在自身给药和替代试验中主要表现为阿片受体拮抗剂效应。与此同时,在上述试验中还发现噻诺啡能快速耐受和拮抗吗啡作用有效时间长达数天之久,并且对猴的有效剂量很小(仅5mg·kg-1,sc),因此考虑是否可以将噻诺啡用于防复吸辅助治疗。初步试验结果如下:1.2.1氢埃托啡dhe对d91,sc,或机构d9的影响噻诺啡1mg·kg-1,iv,或3mg·kg-1,ig,单次给药后d7和d15,分别给二氢埃托啡(DHE)0.5mg·kg-1,sc,或吗啡24m·k-1,sc(均为镇痛ED99的剂量),两者的镇痛百分率分别下降至13.4%和28.5%。表明噻诺啡与吗啡和DHE有交叉耐受,并且持续作用时间很长。1.2.2噻诺啡的用量小鼠ig噻诺啡或NTX后立即sc吗啡600mg·kg-1(LD99剂量),观察动物死亡发生率。两药抗吗啡致动物死亡的ED50值分别为11.7mg·kg-1±s2.4mg·kg-1和22.0mg·kg-1±s8.4mg·kg-1;如ig给药后1h,再注射吗啡相同剂量,两药的ED50值分别为0.4mg·kg-1±s0.2mg·kg-1和6.5mg·kg-1±s2.8mg·kg-1。噻诺啡的剂量比NTX小16倍,表明噻诺啡抗吗啡作用明显比NTX强。本实验还提示噻诺啡ig吸收很快,与吗啡同时给药也能起效。噻诺啡对抗小鼠吗啡依赖形成有剂量依赖性,单次给药2.5mg·kg-1,ig后1h,给吗啡2.5-50mg·kg-1,sc递增给药,纳洛酮催促戒断,小鼠跳跃发生率与盐水对照组比较从90%减少至20%:平均跳跃次数从25.3±s19.3减少至0.4±s1.0,相差非常显著。多次给药,均在sc吗啡30mg·kg-1前30min,igNTX2或4mg·kg-1,噻诺啡0.4mg·kg-1,每天2次,连续3d,最后一次注射吗啡后4h,ip纳洛酮6mg·kg-1催促戒断。结果显示,NTX2mg·kg-1组小鼠跳跃发生率和平均跳跃次数分别为50%和2.3±s3.2;4mg·kg-1组没有戒断跳跃反应发生。噻诺啡0.4mg·kg-1组有20%的小鼠出现跳跃反应,平均跳跃次数为0.9±s2.0,作用比NTX2mg·kg-1组强,与噻诺啡单次给药的结果基本一致。1.2.3不同给药时间对肠功能的恢复NTX和噻诺啡均用ED95剂量ig给小鼠后不同时间给吗啡600mg·kg-1(sc),比较两药抗吗啡致死剂量的有效时间。NTX的t1/2为4.2h:噻诺啡为108h,比纳曲酮长约25倍。在离体豚鼠回肠试验中,先用吗啡、丁丙诺啡或噻诺啡〈等效剂量下)抑制回肠收缩,然后每隔20min冲洗一次,用ACh2×10-5mol·L-1诱导收缩,观察肠功能的恢复时间。结果显示,肠功能恢复50%所需的时间,吗啡为3.5min±s1.1min,丁丙诺啡为19.6min±s7.2min,噻诺啡为53.6min±s35.1min;恢复90%所需时间分别为7.4min±s2.4min、45.5min±s17.8min和148.8min±s55.5min。噻诺啡抑制的肠功能恢复最慢,所需时间约是吗啡的20倍,丁丙诺啡的3.2倍,这很可能是噻诺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后的解离速度缓慢所致。1.2.4精神依赖潜能(1)NTX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副作用小。噻诺啡具有部分激动剂效应,初用时有明显的头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耐受快;(2)噻诺啡的精神依赖潜能还需临床验证;(3)噻诺啡的明显优点是口服有效剂量小,约为NTX的1/10以下,如能开发成功,可大大减轻病人的负担,增加可接受用药的人数。对微球缓释制剂的研究也将非常有利。2基础研究2.1交易对阿片受体的影响胍丁胺是左旋精氨酸脱羧基的产物。1996年,Kolesnilkov首次证实胍丁胺能增强吗啡镇痛和减少其耐受的形成。本实验室李锦博士进一步研究发现,胍丁胺自身即有弱的镇痛作用,但它不能与阿片受体结合,可能是通过激活咪唑啉受体,抑制NOS活性而起到调节阿片受体功能的作用。随后我室苏瑞斌博士又对内源性胍丁胺对吗啡药理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结果如下:2.1.1过滤作用的变化用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为工具药,观察抑制咪唑啉受体功能后,吗啡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1)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在小鼠醋酸扭体法中咪唑克生3-9mg·kg-1能剂量依赖性地使小鼠扭体次数增加,并能降低2.5mg·kg-1吗啡的镇痛作用强度。在小鼠热板法中咪唑克生能使小鼠热板耐受时间缩短,也能降低10mg·kg-1吗啡的镇痛作用;(2)对吗啡耐受作用的影响:吗啡(30mg·kg-1)连续给药3d后,在小鼠热板和热辐射甩尾试验中吗啡镇痛作用强度显著下降。咪唑克生3-9mg·kg-1伴随吗啡给药能进一步加重吗啡所致耐受;(3)对吗啡依赖形成的影响:用吗啡(10-50mg·kg-1)连续处理大鼠5d后,纳洛酮5mg·kg-1(ip)能引起大鼠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如跳跃、扭体、摇体、咀嚼等。咪唑克生3-9mg·kg-1也能诱导吗啡依赖大鼠的部分戒断表现,但其作用不及纳洛酮强。咪唑克生也能象纳洛酮一样诱导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跳跃。2.1.2小鼠、海马和纹状体内的纶丁胺含量用吗啡长期处理大鼠造成耐受和依赖模型后,测定内源性胍丁胺含量和咪唑啉受体密度的变化:(1)胍丁胺含量吗啡(10-50mg·kg-1)连续处理大鼠5-10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包括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和纹状体)内胍丁胺含量,结果发现吗啡处理组与盐水处理组相比胍丁胺含量未发生显著改变;用纳洛酮(5mg·kg-1)催促也不引起各脑区胍丁胺含量发生变化;(2)咪唑啉受体含量吗啡(10-80mg·kg-1)连续处理大鼠16d后,用[3H]-咪唑啉生饱和结合实验测定大鼠不同脑区咪唑啉受体密度,结果发现大鼠皮层、丘脑和小脑[3H]-咪唑克生结合位点与盐水处理组相比均显著下调;(3)单胺氧化酶B活性吗啡(10-80mg·kg-1)连续处理大鼠16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包括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和纹状体)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结果发现吗啡处理后不同脑区的单胺氧化酶B活性均显著下调,而其单胺递质含量也明显升高。2.1.3fige,b目标函数1)吗啡依赖后胍丁胺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否发生变化;(2)吗啡依赖后胍丁胺在突触前的合成、释放及发挥作用后的代谢过程;(3)咪唑啉化合物长期处理后阿片受体密度的变化。2.2制备抗体用接种海洛因疫苗使机体产生抗海洛因的抗体,或用阿片μ受体片段制备抗体,使其在体内表达,减少毒品进入中枢的量,防止成瘾。目前这只是一种设想和技术探索。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