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
文学简史全套可编辑PPT课件中国现当代文学始于“五四”时期。在此以前,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到“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学,已含有一些现代性因素,但这段时间还是处于从传统的古代文学向现代性文学过渡的状态。到“五四”时期才出现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性文学。“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并经历过许多曲折,甚至有过中断,然而“五四”文学作为其源头,一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现代化的总趋势从未逆转。绪论yclblak2008“五四”现代性文学的发生,除了作为内因的中国社会的某些现代化条件、晚明以来若干文学上的“现代”因素的传承和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作了准备之外,主要是受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现代性文学的综合性影响的结果。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学观念的影响是最基本的。一、“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种结果”
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道主义”
一、“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当时,不仅是周作人突出文艺复兴的人学思想对于建设新文学的重要,“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陈独秀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也劈头就以“庄严灿烂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的“革命”相号召,1915年,他在《敬告青年》里就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等现代人的六个特征。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和《随感录二十五》、《随感录四十》、《随感录四十一》等杂文中,同样高举“人”的“解放”的旗帜。“五四”初期在北京大学教师周作人等指导下的、发表新文学作品最多的期刊《新潮》,它的英文刊名就是TheRenaissance,即“文艺复兴”的意思。一、“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一、“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如果要具体指明中国现代文学始于哪一年,那么应是1918年。到这一年,“人的文学”的思想已为众多新文学提倡者和拥护者所赞同,并且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同样富于人的现代意识的文学性论文《我之节烈观》的问世。作为作家的鲁迅的出现,是一个关键点,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的标志,标志着一代文学的开始。一、“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基本特征(一)体现在文学目标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二)体现在对文学本原的认识及其创作实践上(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道德教化和经世致用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解放(一)体现在文学目标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学是从思想启蒙即“改变人的精神”出发而自然地产生社会改革作用的,是不同于过去以道德教化和政治实用为目的的文学的。在“五四”当时,文学的这种“改革社会的器械”的功能,并不与“人性的解放”的“要求”相背离,而是非常一致的。换句话说,在“五四”当时,“人性的解放”既是新文学的目标,也有社会性的“工具”作用。因为在中国以封建主义意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和封建主义社会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社会有相同的“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
因此,认定了文学改善人性、解放人性的目标并加以体现,在当时也就一定会产生改革社会的功效。反过来看,文学在反对封建社会和一切封建性的意识形态时,它的改善人性、解放人性的伟大作用,正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一)体现在文学目标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体现在对文学本原的认识及其创作实践上文学的本源道人转变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
视“人”为文学的本原,是“五四”新文学作家共同的观念。在被认为属于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作家身上,这一点容易看出来。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毋庸置疑地表露了他的全灵魂,表明他的作品完全出自他特有的“零余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性状态,人们绝难把他的小说与什么“道”联系起来。人们可以对他的作品作出不好的社会的、道德的评价,但无法否定它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及其人性“来由”。郭沫若、成仿吾关于文学的宣言和《女神》等郭沫若的早期诗作,也表明他们是视生命体验为文学的本原的。被称为现实主义流派的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作品,比较精细、冷静地观察和描写社会现实,剖析人物心理,与创造社不同,但他们同样富于主观情感,那些社会事件、现象和人物心理是他们独特的发现,而不是离开他们的自我的“客观”现实,更不是什么外在的“道”的驱使。(二)体现在对文学本原的认识及其创作实践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女神之再生》(节选)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妹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郭沫若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人性的表现,“人的灵魂的深”的显示,与反映社会现实是紧密关联的。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
“五四”以白话代替文言成为文学语言的正宗,也促使文学接近文学的本原。古代传统文学运用的文言,奉先秦的文言为典范,早就不能充分地、自由地表现人的直观感受、真实情感和新鲜的生活见解;在“五四”前后的现代社会中更成了人与实际世界之间的厚障壁。白话文学语言的提倡和实践,有力穿透了这层厚障壁,促使人与文学接近,人的鲜活的感受、情绪和种种复杂的变化不定的社会情状得以较为自由地涌出笔端。同时,在艺术表现的手法、技巧上也比世纪初文学革新运动时期的作品更多具有一些西方现代性的因素,开始突破单一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模式,其作用也是使人的感情意志更真实、更自然地表现出来。(二)体现在对文学本原的认识及其创作实践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白话文文言文接近文学的本原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
黄侃竭力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下面是胡适:一次,胡适在北大讲课,有位同学站起来责难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没有的。”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依旧柔声细气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根据我不愿意从政的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咱们比较一下,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十分钟后,大家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表意完整的文言文电稿,其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不无幽默地说:“这份复电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选自《朝闻道》)★★小故事: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个性化的原则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感情”——周作人“救出自己”“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胡适(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鲁迅有两段话,最能说明现代的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他在《华盖集·题记》中说:“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多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近结尾处又说:“我的生命,至少有一部分生命,已经耗费于此”,“我所获得的乃是我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他在《华盖集续编·小引》里更简洁地指出:“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顺笔写下的“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
“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家,在不同程度上与鲁迅相同,都十分重视自己个性的凸现。(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的异质,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文学潮流。它与传统的古代文学相异的性质,体现在以现代人学思想为内核的以人的解放为目标、以“人”为本原和以个性化为创作原则三个方面。这种中国的现代文学,通过个体人的心灵,表现出现代中国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对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整个复杂的人性,并由此反映出民族振兴的曲折进程和中国现代社会的实际状貌。这种以现代人学思想为内核的中国现代文学,从总体上说,还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充分展示文学的审美特性,体现出文学应有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二、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涵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一)兴盛和深化时期(1917—1949年)(二)起伏与变异时期(1949—1976年)(三)复归和发展时期(1976年以后)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一)兴盛和深化时期(1917—1949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28年)第二阶段(1928—1938年)第三阶段(1938—1949年)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17—1928年),始于“五四”“文学革命”。
在文学上,倡导“人的文学”,以现代中国人所说的语言(白话)为文学语言,借鉴西方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努力从不同方面探索和表现人性,从而既体现出文学固有的目标,又自然地成为反抗封建主义、改革社会的“器械”。
在创作方法和倾向上也多姿多彩,新文学作家们较多接受了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同时也有不少作家受到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的作品,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也是中国百年文学中最动人的青春时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十分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和独立性,以强烈的主体意识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要说的话,抒发出一己的独特的情志,深入到人的心灵的深处,触及到人性的奥秘,形成对封建势力和世俗社会抗争,这是本阶段文学的重要特征,它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文学所描写的“人”,主要是下层人民,即下层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并给以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表现出平民态度。这种平民态度与个性主义相统一,更与现代世界思潮相近,使作品能够触及比较普遍的人性。这是现代性文学极为重要的思想因素,也是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层原因。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第二阶段(1928—1938年)。左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引人瞩目。
这时的左翼文学,在社会改革意向、平民态度和现实主义主张上,与“五四”文学有着历史的联系。不过,由于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国际左翼文学思潮的强大影响,对人的关注的侧重点从个体转向了群体;在文学目标上,把文学的功能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强调政治宣传作用,这又使它与“五四”文学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断裂。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到“左联”后期,由于鲁迅等人的匡正与补救和创作实践中的教训,情况发生了变化,左翼作家开始比较自觉地接续“五四”人的文学传统,在现实主义问题上还由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传入而有所深化,写出了一批既表现出作家个性又真实反映出广阔现实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厚重之作。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第三阶段(1938—1949年)。多以“民族解放”为主题。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爱国主义成为共同的文学主题,群体意识强烈,风格单纯而不免直露。抗战中期之后,人们较沉静地思考民族自救,笔触进入到民族性格、民族文化以至人类命运的层面,文学创作又较为深入到“人”这个中心,有的与第一阶段的重视国民性剖析相似。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努力为工农兵服务,写新主题和新人物,在风格上追求民族化和大众化。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实反映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表现人性有一定深度,也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细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一些新型知识分子与来自末世“贵族”的现代都市女性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病态。他们各自提供的那“一类人物”的人性状态和人生感悟,在百年文学史上很少看到。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二)起伏与变异时期(1949—1976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4年)第二阶段(1964—1976年)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1949—1964年)。确立了统一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这时期也有一些好作品,或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的作品。其原因,一是在有的时段,文化和文艺政策作了调整。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第二个阶段(1964—1976年),是“文革”爆发前后的十余年。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三)复归和发展时期(1976年以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70年代后期—80年代末)后一阶段(90年代)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前一阶段(70年代后期—80年代末),进入了它的“新时期”。从属论工具论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
新时期初期的文学,针对“文革”中封建性的专制主义与封建性的群体主义及其在文化上的表现,强烈呼唤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个体自我的地位、独特性和主体性,响亮地提出了“从人出发”的口号,形成了“五四”以后的又一次思想启蒙。文学关注人的价值、命运和人的心灵,揭出与针砭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创伤和痼疾,发现与呼唤人们心里的阳光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具有这样的“现代意识”的作品,在新时期之初大量涌现,如舒婷等的“朦胧诗”,刘心武、王蒙、高晓声、张贤亮、古华等作家的小说,受到公众热烈欢迎,常常产生出“轰动效应”。轰动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的情感、思想和意蕴,与刚刚从磨难中解放出来的人民息息相通,给予了他们震撼与启示。三、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后一阶段(90年代),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
新时期文学,比之于上一时期“起伏与变异时期”的文学,显然是一次巨变,成绩辉煌,多姿多彩。但如果综观至今为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则还难以作出最高的评价,对新时期后的作品也是如此。新时期后的作家,对于人学和美学目标的坚持,作品人性内容的深厚和艺术的精致,在总体上不如“兴盛与深化时期”中的第一、第二阶段,比之那个时期的那两个阶段,缺少坚持目标的韧性,缺乏对于文学的真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文化的冲击是外在的原因之一,其他的复杂原因,还须在它以后的演变中作观察和探究。
在各“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思想内容的世俗化、平面化和写作态度的私人化,以及叙事方式和语言上的平淡与粗糙。上编(1917-1949)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从晚清开始的。从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到“五四”(1915年)前夕,中国经历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伴随着民族危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各种新思潮的碰撞激荡,中国的思想领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变,成为整个社会与思想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维新派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改良主义思潮,这是一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潮流,目的是救亡图存和在中国发展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一、维新派的文学观念梁启超(1873—1929)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维新派的文学观念诗界革命
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认为作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的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其新意境又称“欧洲意境”,即包含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新境界。一、维新派的文学观念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追随“欧西文思”,表现出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启蒙的性质,在为文的形式上则主张采用“俗语文体”,这显然又受到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梁启超曾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戊戌维新前就曾在《变法通议》中倡导俚语著书以开蒙,对言文分离造成“通文者少国必弱”的危害有深刻认识。一、维新派的文学观念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小说改良群治论”、“小说新民论”作为“小说界革命”的指导思想与新小说作者的自觉意识,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二、维新派的诗文和小说
黄遵宪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较早地描绘了海外异域世界和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题材,写出了中国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黄遵宪(1848—1905)《今别离》(节选)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二、维新派的诗文和小说
梁启超(1873—1929)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把文学当作思想启蒙的利器,成为诗文小说戏曲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以简洁直白而富有鼓动性的文字表达新思想,实开一代文章之新风,使天下“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这种带有变革意义的新文体成为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维新派的诗文和小说二、维新派的诗文和小说
康有为(1858—1927)是“新文体”散文的积极实践者。作为晚清改良派的政治领袖,其政论文往往放言高论,瑰玮恣肆。文体上,析理深透,逻辑谨严,不拘骈散,明白晓畅,与新文体颇多相近之处。二、维新派的诗文和小说
维新派的政治小说为数不多,最初多是译作。梁启超最早在《清议报》上译介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小说,计有长篇《佳人奇遇》、《经国美谈》,短篇《世界末日记》、《十五小豪杰》、《俄皇宫中之人鬼》,并作《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予以理论总结。这些翻译小说,有文言也有白话,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以致出现一些追慕仿效的译作,如《情海波澜》、《雪中梅》及其续集《花间莺》、《游侠风月录》、《美国独立记演义》、《瑞西独立警史》等。
维新派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近代变革潮流和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中发生的,是维新志士社会政治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运动不仅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内容与形式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的宗旨,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实践从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历史进程。
晚清到民国初期是中国进步志士深入探索中国出路的重要时期,留学热的兴起和“西学”的不断涌入推动着启蒙主义的大潮。
文学团体“南社”于1909年成立,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各种文学形式一时都成为革命斗争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和生长起来的。第二节革命派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一、革命派的文学观念章太炎的文学思想非常复杂,往往真知灼见与偏激之词融会,既博大精深,又矛盾重重。
总体看来,章太炎的文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充满矛盾的复杂体系,文化复古主义思想、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的传统治学方法、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独特目光交织融合在一起,涵盖了巨大的人文内容,显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品格。章太炎(1869—1936)一、革命派的文学观念一、革命派的文学观念
但革命派文人的种族主义思想严重,就整体而言,他们的文学思想多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他们提倡“保存国粹”,排斥东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反对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运动,要求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中,特别是古典文化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
可以说,革命派在文学思想上的总体保守主义倾向限制了他们从更深层次上提出文学现代化的新观念,从而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二、革命派的诗文章太炎之诗力主性情,偏于悲凉沉郁的意境。诗歌内容有的是反映他早年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而走向革命的历程,如《艾如张》;有的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对所接触的人物赞颂或暴露,如《梁园客》、《咏南海康氏》;还有《狱中赠邹容》、《狱中闻沈禹希见杀》等则表现了他在被捕入狱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章太炎的诗在形式上绝大部分是五言,他的诗正是完全继承了魏晋风度,“上念国政,下悲小己”,抒发自己的愤懑。二、革命派的诗文秋瑾(1875—1907)的诗歌抒发了立志扭转乾坤的爱国豪情。
秋瑾曾撰弹词《精卫石》,控诉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其文章长于雄辩,痛快淋漓,晓畅平易,以白话为主,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二、革命派的诗文邹容(1885—1905)二、革命派的诗文陈天华(1875—1905)三、南社的诗
南社之名取“操南音不忘其归”之意,宗旨是反抗满清,主要发起人有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因其成员多是同盟会会员,又有“同盟会宣传机”之称。南社高举“反清革命文学”的大旗,提倡“国学”,唤醒“国魂”。其诗作多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理想。对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都起了助威呐喊的作用。三、南社的诗柳亚子(1886—1959)三、南社的诗苏曼殊(1884—1918)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雪莱诗歌的人,也是中国最早介绍欧洲浪漫派文学的人之一。
王国维(1877—1927)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立足点去理解康德哲学,写出了他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红楼梦>评论》。他一改此前考证的做法,从文本出发,力图揭示作品所蕴含的人生真义,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的悲剧,实开现代文学批评之先河。第三节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文学天才游戏之事业抒情的文学叙事的文学第三节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
王国维在艺术的范畴中探讨文学的认知性、感情效应,更多演绎艺术内在的特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无疑是得益于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审美理论。第三节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第三节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第三节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周作人(1885—1967)其一“必形之楮墨者”其二“必非学术者”其三“人生思想之形现”其四“具神思、能感兴、有美致”第四节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创作一、鸳鸯蝴蝶派小说概说
鸳鸯蝴蝶派小说风格多样、种类繁多,言情小说是此派小说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类别。一、鸳鸯蝴蝶派小说概说
社会小说也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重要类别,重在反映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其成就及影响不及言情小说。一、鸳鸯蝴蝶派小说概说
历史小说在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较为薄弱。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是鸳鸯蝴蝶派小说起步较晚的两类,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言情热”过后才兴盛起来的。一、鸳鸯蝴蝶派小说概说
鸳鸯蝴蝶派小说还有科幻小说、黑幕小说等门类。在文学形式上,鸳鸯蝴蝶派小说十分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长处,追求新奇,力求多变。
此外,鸳鸯蝴蝶派文学还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总之,鸳鸯蝴蝶派小说,满足了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要求,也对后来的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二、徐枕亚与《玉梨魂》
徐枕亚(1889—1937)的《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体”成分的小说。同名电影剧照第五节林纾等的翻译文学一、翻译文学概说
在严复之后,小说翻译逐渐上升到译界的主导地位,这与当时维新改良派人士倡小说、办报刊有关。一、翻译文学概说
在小说被尊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年代,不仅原创小说蔚为大观,而且一时外国小说也译者成林、译著如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林译小说和政治小说的翻译。梁启超等人翻译的日本明治前期的政治小说,以其鲜明的政治功利色彩,有力地配合了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一、翻译文学概说1905年后,维新派已失意告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日益蓬勃,促进了文学翻译之风的进一步兴起。
此后译界注重的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如俄罗斯文学中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都有名作被译介过来。高尔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契科夫一、翻译文学概说
从总体上看,20世纪初叶的翻译文学是国人在屈辱与自强的心情下主动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产物,它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一批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基本上都以启迪民智、改造社会、警世救国、奋起图强作为选题的标准。二、林纾的翻译小说介绍西洋近代文学的第一人二、林纾的翻译小说
林纾译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小说激发国人反帝救国的热情,促使国人向西方学习进步经验的维新思想。在《巴黎茶花女遗事》无意中畅销之后,他便有意舍言情而转译有关政治思想的小说、传记。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坛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它向当时的读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林译小说影响了许多后来成为现代文学中坚的人物,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以及钱钟书等,他们都曾迷恋过林译小说。二、林纾的翻译小说第二章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中国文艺方向”的确立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五四”文学革命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起产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最早倡导文学革命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胡适在1918年4月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进一步阐明了文学革命的宗旨、方法和途径,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现代民族语言的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凸现了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内涵。在讨论新文学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思想内容时,周作人的一系列文章所阐发的观点为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合影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创造社合影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新文学思潮工具思想言文合一人的文学
左翼文学运动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之后又一次大的文学运动,是30年代规模最大、声势最壮、参与人数最多的文艺运动。左翼文学运动肇始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而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则可以追溯到“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与讨论。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郑振铎与夫人高君箴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不仅在思想和创作实践上促成了30年代文学的大转向,而且为“左联”的成立在思想、理论和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由于左翼文学思潮是一股新兴的文学思潮,其本身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阶级斗争服务,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为革命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服务,这种观点必然为那些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的作家所不容,因而不同阵营之间文学思想的对立与论争就非常激烈。他们大多围绕文学的本质属性、文学同政治的关系、文学的功能等问题展开论争,论争双方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偏颇处,反映了各自对文学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是文学思潮多元性的表现。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第二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文艺论争同“新月派”的论战同“自由人”、“论语派”、“京派”“第三种人”的论战卢沟桥九一八纪念馆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
战时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包括思维方式与审美心态,促成了战争期间所特有的文学现象。战争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民族救亡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心和文学创作压倒一切的总主题。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文艺界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
“皖南事变”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文艺界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精神压迫,抗战文艺运动也由初期的高昂亢奋,转向了冷峻而痛苦的观察和思考。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作了发言,后整理成文,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第四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中心是回答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根本问题。首先,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第二是为农民的”,“第三是为了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这四种人服务”。第四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四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被指定为中共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理论、方针、政策,直接奠定了共和国文学的基本发展框架以及所遵循的理论模式。《讲话》的发表,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从而开始了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新阶段。对于整个20世纪的文学发展来说,《讲话》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地促进了一个新的文学规范体系的产生,影响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文学发展面貌,标志着新中国文艺方向的确立。第三章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本名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作笔名。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历程
1906年初,在一堂生物学课上,放映了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画面上麻木的中国人观看杀头的场景和课堂上日本同学的欢呼声,强烈地刺激了鲁迅,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这一年的4月,他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心用文艺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历程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揭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8月起,钱玄同为《新青年》多次向鲁迅约稿。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四卷5号,标志着鲁迅加入了《新青年》的阵营。此后,鲁迅便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许多杂文和小说。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历程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历程在上海的十年里,鲁迅先后与冯雪峰、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促使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史的唯物论”,翻译了很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科学著作,这使得他的思想和世界观有了转变,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社会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和爱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第二节《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因为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深刻,和艺术上的独创与成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鲁迅成为现代小说之父、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野草》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意象营构艺术,又吸取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和尼采的箴言警语的冷峻峭拔,有机地兼容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格调和哲理韵味,在艺术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一、构思精巧,想象奇特。写影与人的告别、狗与人的驳诘、冰谷中的死火、有知觉的死人等,怪诞荒诞,诡谲奇幻二、意象缤纷,意蕴丰富;象征隐喻,颇具张力。天空、雪花、山道、湖水等景物,战士、过客、傻子、奴才等人物,都带有象征意味。地狱、魔鬼、死火、影子等,都具有隐喻色彩,使作品极具艺术的张力三、体式多样,寓意深刻。有的似政论,有的如小品,有的像小说,有的近诗剧,在不同的体式中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四、语言凝练,富有诗情。《野草》是一部艺术精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忆写孩提时代的生活
鲁迅回溯自我人生的历程
鲁迅忆写亲朋好友的往事
鲁迅描述故乡的民俗风情
鲁迅的《朝花夕拾》形成了真挚朴实与激愤诙谐并举的艺术风格,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了一个新的境界。
杂文“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政论,是文学、艺术、哲理、知识的结晶”,“是一种边缘文学,以短小、锋利、隽永为特点”。鲁迅把杂文当作“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利器,“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其杂文具有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的内涵和功用,瞿秋白称它们为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第四节杂文第四节杂文特点一、生动的形象性二、严密的逻辑性三、浓郁的抒情性四、强烈的战斗性五、辛辣的讽刺性六、语言的精确性第四章小说(一)第一节1918—1928年概述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涌现形成了创作纷繁多姿的状态,在小说创作领域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创作形成了关注社会人生的写实风格,创造社重自我表现的创作形成了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浪漫基调。“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以探索社会问题为内容的“问题小说”是“五四”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的产物,受到易卜生的“问题剧”的影响,广泛涉及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的理性精神。
叶圣陶(1894—1988),字秉臣,原名叶绍钧,辛亥革命后改为圣陶,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创作代表了文学研究会的写实风格。
叶绍钧的短篇小说代表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写实倾向。第二节叶圣陶等“为人生”的小说叶绍钧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扛鼎’的工作”。第二节叶圣陶等“为人生”的小说叶绍钧的小说创作具有冷峻朴实的风格,冷峻中融入了深沉的热情,朴实中蕴藉着深厚的思想。一、冷静地观察生活,撷取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题材,努力开掘其所包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真谛。二、以客观写实的笔调再现生活,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形式的新奇,善于将思想情感蕴涵在客观的描写中。三、注重结构的严谨匀称、疏密有致,尤其讲究结尾的别出心裁、饶有余韵。四、语言的纯正质朴,没有当时语言欧化的、半文半白的倾向,纯正中见生动,平实里耐咀嚼,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了贡献。第二节叶圣陶等“为人生”的小说第二节叶圣陶等“为人生”的小说冰心以母爱、童真、自然为内容,在其创作中建构起她的“爱的哲学”。避开悲愤成为温柔构成了冰心小说的重要特征,她常常以其“爱的哲学”摆脱人物在人生磨难与社会旋涡中的苦恼和悲哀,使其作品避开了悲愤,充满了温柔的色彩。但是,她的小说又是微带着忧愁的,无论是童年的寂寞,还是青年的烦恼。冰心的小说常常努力构造诗的意境,在含蓄的意境中道出其对于人生的思考。因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冰心小说的语言杂糅古今中外,典雅清丽而柔美流利。冰心(1900—1999)第三节王鲁彦等的“乡土小说”20年代的乡土小说大多以客观真实的写实笔触展开叙写,透露出浓郁的乡土之情与忧患意识,呈现出独特的悲剧色彩——凡人琐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色彩,阴柔为主的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出以鲁迅、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等为主的乡土写实风格,以冯文炳、沈从文、黎锦明等为主的乡土抒情风格,前者以写实的笔触描写农民的不幸与心理,后者以抒情的笔调抒写充满人情人性美的理想色彩乡村社会。第三节王鲁彦等的“乡土小说”第三节王鲁彦等的“乡土小说”王鲁彦的创作以描写乡村小有产者和农民的生活见长,写出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茅盾指出:“王鲁彦的小说里最可爱的人物,在我看来,是一些乡村的小资产阶级,例如《黄金》里的主人公,和《许是不至于罢》里的王阿虞财主。我总觉得他们和鲁迅作品里的人物有些差别:后者是本色的老中国的儿女,而前者却是多少已经感受着外来工业文明的波动……被物质欲支配着的人物(虽然也只是淡淡的痕迹),似乎正是工业文明打碎了乡村经济时应有的人们的心理状况。王鲁彦(1902—1944)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父亲的早逝与体质的羸弱造成了他忧郁而内向的性格。早年曾在嘉兴、杭州的中学念书,有着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第四节郁达夫等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1921年10月出版,一经问世旋即风行,毁誉参半。第四节郁达夫等的“自叙传”抒情小说艺术特征具有自叙传的性质强烈的主观抒情特征凄切哀婉的情绪基调第四节郁达夫等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第四节郁达夫等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张资平的自叙传体小说主要有如下特征:
其一,主客观统一的写实色彩。
其二,注重日常生活琐事的精细描述。
其三,直接表述价值与情感判断。张资平(1893—1959)第五节包天笑等的通俗小说
包天笑以短篇小说成就为高,他能站在人道的立场上来反映下层民众的疾苦和不幸遭遇。包天笑是一个擅长描写市民灰色心理的通俗小说家。包天笑(1876—1973)包天笑的短篇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新旧社会过渡时期的市民生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能把通俗小说与新小说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融合起来,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其小说结构严谨,讲求故事的完整性,有些作品构思巧妙,叙述手法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实。第五节包天笑等的通俗小说第五节包天笑等的通俗小说秦瘦鸥(1908—1993)刘云若(1903—1950)第五章小说(二)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是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1928年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930年左联的成立、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等成为此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文艺自由论、大众语论争等文学论争。第一节1928—1937年概述第一节1928—1937年概述茅盾
社会剖析派沈从文京派穆时英新感觉派端木蕻良
东北作家群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秀才,但倾向维新,崇尚自然科学。母亲是大家闺秀,注重孩子的培养。茅盾的父亲早逝,母亲成为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
《蚀》写于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它的发表确立了茅盾小说家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创作时代的真正到来。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
《蚀》是茅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关注当下生活和重大题材与主题,以宏伟的叙事结构再现时代风云、展示社会生活的艺术取向,透露出茅盾长篇小说气魄宏大的史诗性特征。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
《子夜》1931年10月开始动笔,1932年12月5日完稿,原拟取名《夕阳》。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部分章节于1932年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瞿秋白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断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第二节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
《子夜》将社会科学分析的方法与文学艺术的审美表现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恢宏的气势中,准确把握与精确再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各种重大事件、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政治经济状况,使其具有了“史诗”的特质,也开了中国现代“社会剖析小说”的源头。由于茅盾偏于理性思维,有时小说的情节设置过于理性化,缺乏必要的偶然性。小说中的工人、革命者形象显得较为单薄与概念化,农村线索的描写未能充分展开,使作品有白璧微瑕之憾。第三节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老舍的小说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京味”浓厚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温婉宽厚的幽默趣味富有表现力的俗白语言第三节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老舍小说独特的京味特色,其小说对于市民生活和心态的深入描写,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其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他被人誉为“市民诗人”。第三节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老舍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月牙儿》是择取毁于战火的《大明湖》的精华部分写成的,最初发表在天津《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15期(1935年4月),后收入《樱海集》。小说以尖锐的社会批判锋芒和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感,讲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母女俩的悲剧命运。第三节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第三节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
作者想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寻找祥子堕落的“根据”,即从现代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去思索祥子的沉沦,在老舍看来,这种现代文明病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祥子是从“个人努力”走向“毁灭个人”的,祥子始终希望走自食其力、个人奋斗的人生道路,但是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中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小说的艺术特色为:1.富有特征的外貌和心理描写。2.生动清浅具有京味的语言。3.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1928年8月发表《灭亡》时使用的笔名。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
长篇小说《家》代表了巴金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最初以《激流》之名在上海《时报》连载,后由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改名为《家》。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第四节巴金的《家》等小说1.严密紧凑的艺术结构2.细腻多样的心理描写3.热情流畅的抒情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
沈从文有多产作家之称,一生留下短篇小说150篇以上,中长篇小说十部左右,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文随笔,出版了近60个作品集。其作品大多数出自30年代,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及这期间创作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和其他一些优秀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创作的成熟。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第五节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
沈从文从人性出发,期望重铸民族品德,这在由乡村社会和抹布阶级所建构的湘西世界中,在三个层面得到了表现:现实人性未来人性神性第五节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
“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第五节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第五节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非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与“变”,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和乡村的时空交汇处,在健全人性与病态人生的比照中,探寻和讴歌美好的人生,鞭挞丑陋虚伪的人性。他的创作承续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虽处于时代主流边缘,却富有现代品格,他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贯注了关于改造人的思想和重铸民族品德的愿望,触及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体现了现代意义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第五节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发表之初就引起争论,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人性皆善的杰作”,有人称它“与现实的状况和要求不合适”,伤害了它之于社会的艺术价值。《边城》在显文本和隐文本之间充满着“对话”的张力,具有丰富深邃的意蕴,因而就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柔石”系其取家乡桥名所作的笔名。早期小说多以个人经历为素材或写青年恋爱故事,感情浓烈、富有浪漫气息。柔石(1902—1931)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以野蛮的“典妻”习俗揭露农村的贫富对立和阶级压迫。春宝娘因为家境困难,被丈夫忍痛“典”给老秀才做生育儿子的工具,她抛下刚满三岁的春宝到秀才家去。她为秀才生下儿子秋宝,又不得不含泪回到原来的家。
小说对秀才的冷酷、虚伪,春宝娘的温厚和复杂痛苦的心理,都有较为真实细腻的描写。由于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与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得这篇小说丰满生动真挚感人,富有浓郁的浙东农村生活气息,比当时文坛某些概念化或公式化的左翼文学作品高出一筹。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早期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后者使她名声大噪。1928年以后,丁玲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丁玲(1904—1986)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对莎菲女士与两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出“五四”后新女性个性解放的姿态与追求。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有影响的作品大都写于30年代,出版有小说集《西柳集》等。4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鸭嘴崂》。其代表作品有《黄昏》、《一千八百担》、《樊家铺》、《箓竹山房》等。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有反响。在茅盾的影响下,他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表现生活、解剖社会,作品颇具社会剖析小说的特征。吴组缃(1908—1994)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吴组缃的小说结构严谨,擅长人物刻画,讲究细节描写,叙述冷静、细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萧红的小说往往具有散文化的结构和强烈的抒情味,笔触有时看似清淡,摹景写情却很传神,尤其能观察到他人注意不到的细微之处,有诗的意味和乡土的画面。萧红(1911—1942)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萧军(1907—1988),东北辽宁人,原名刘鸿霖,笔名田军、三郎等。年轻时当过士兵和下级军官,在尚武的同时又习文。1932年,他正式开始文学生涯。1933年,他与逃离家乡的萧红一起,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属于萧军的有六篇,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东北城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1934年,萧军、萧红来到关内,萧军在青岛写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并于次年作为鲁迅编的“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第六节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科尔沁旗草原》(1939年)就是以氾鹭湖地区的封建大家族丁府为中心,以它与黄家的矛盾纠葛为主要故事,结合了地主与佃户的矛盾,封建家族内部的弊端和危机,在封建家族崩溃和农民大众觉醒的过程中,展开了社会大变动的壮阔场景,在揭露封建土地制度对农牧民欺压剥削的同时,表现了“九一八”前夕东北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义勇军”的爱国行为。作品写得开阖自如,具有与草原生活相协调的宏大粗犷气度和辽远苍茫的抒情意境,给人以一种异域风情美的享受。端木蕻良(1912—1996)30年代初,《现代》杂志的出版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作家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影响,以快速的节奏、新奇的感觉描写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表现都市人的畸形心理和生活,被称为“新感觉派”。第七节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
刘呐鸥(1900—1939),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始作俑者。第七节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
穆时英(1912—1940),当时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他善于抓住都市生活中最具特色的人物、场景,以片断的方式,从主观感觉的角度加以生动表现,他写出“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假面具”的都市人生。第七节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
施蛰存的小说被称为心理分析小说,他与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有不同的倾向。
施蛰存诸多小说为乡村题材,故事中往往隐含着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冲突。施蛰存小说的基本艺术倾向是心理分析、心理描写。施蛰存(1905—2003)第七节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第七节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都市人的畸形心态与冷漠关系2.以新颖多样的艺术手法,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对描写物象的渗透3.注重细致入微地剖示人物的心理心态,尤其善于挖掘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李劼人(1891—1962),出生于四川成都,笔名老赖等。曾参加进步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李劼人写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游园会》,嘲讽政客拉选票的行为。1912年至1918年间,曾任县政府统计和文书、中学教师、报社编辑等,在此期间共发表了七篇白话小说。1919年赴法国留学近五年,翻译了莫泊桑、都德、福楼拜、左拉、龚古尔兄弟、罗曼•罗兰等作家的著作。回国后,一度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小说创作和翻译活动,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还创办造纸和机器工厂,为振兴四川的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第八节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小说第八节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小说
《死水微澜》前半部主线是天回镇杂货铺老板娘蔡大嫂与袍哥罗歪嘴之间的“爱情”关系,后半部加入了以罗歪嘴的袍哥势力与土粮户顾天成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插入以郝达三等士绅阶层对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反应,写出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914年,他开始用“恨水”的笔名在汉口的一家小报上发表诗文。1919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问世。第九节张恨水的通俗小说第九节张恨水的通俗小说第六章小说(三)第一节1937—1949年概述
反映抗战现实和社会变革的小说,是左翼文学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节1937—1949年概述
讽刺小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直面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时代,以敏锐犀利的眼光深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各色人等的性格心理,披露形态各异的世态人情。第一节1937—1949年概述第一节1937—1949年概述
战火使得许多沦陷区作家重新关注被遗忘、被忽略的身边琐事,以凡人的眼光去关注描写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以肯定人的物质生活为前提,在普通人身上挖掘永恒而普遍的人性。苏青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以记实笔法写现代女性挣脱家庭主妇角色走上职业妇女的道路。张爱玲、苏青与施济美、程育珍、汤雪华、梅娘等,形成了40年代上海文坛女作家群体。张天翼(1906—1985)
张天翼写得最好的是讽刺性作品,他讽刺的主要有三类人物:小知识分子、小职员、小市民愚昧而不幸的城乡劳动者地主、官僚和其他权势者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讽刺手法的基本特点写意式的夸张简洁的白描广泛使用口语和方言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
沙汀30年代的小说创作重在描写四川农村的生活,以其犀利的笔锋层层剖开农村基层政权的腐败、兵役制的污秽、军阀士兵的兽行和家族制度的野蛮沙汀(1904—1992)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
短篇小说集《南行记》是艾芜的代表作,以怀着憧憬四处飘泊的知识者眼光,谛视那些挣扎在穷山恶水中、在刀尖上过日子的流浪者的生活,包括偷马贼、滑竿夫、烟贩子、强盗等等,塑造了一群边地流民的形象,展示了他们特殊的生存境遇和悲苦命运,充满了对人间不平等的忧愤,对强悍生命形态的讴歌。艾芜(1904—1992)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1935年以后,艾芜的小说转向对四川乡土生活的描写,浪漫的气息开始消退,重在暴露社会压迫和底层民众的苦难。到40年代末,艾芜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和《山野》。它们在表现社会的广度上有所增强,但其创作个性却不如以前鲜明了。第二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第三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周扬后来指出:赵树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进入文坛的”。1943年,赵树理完成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为该书的出版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第三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艺术上连珠式的结构朴素平实的语言诙谐讥刺的笔法第三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李有才板话》通过解放区农村的政权改选和减租减息,描写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由于深刻揭示了抗日根据地的阶级斗争状况,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第三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他的小说创作的贡献在于: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他的小说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又重点揭示针砭了农村封建观念的危害。2.以一系列解放区农民的形象塑造充实了新文学人物画廊。他的小说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老一代农民形象如二诸葛、老秦等;新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小芹等;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如老杨、章工作员等;封建恶霸形象如金旺、兴旺、阎恒元等。3.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他的小说继承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传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究故事情节的连贯与完整,将人物性格的刻画置于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采用通俗平易口语化的语言。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第四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张爱玲(1920—1995),出身在一个晚清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以遗老自处,生活腐朽糜烂,父母的婚姻名存实亡,1938年张爱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中学,考取了英国伦敦大学,由于二次大战爆发而改去香港大学读书。1942年,张爱玲经历了香港的沦陷后回到上海。第四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传奇》中的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写女性的人生奋斗的故事;二是《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红玫瑰与白玫瑰》、《茉莉香片》等,写男性的精神障碍与心理挫折。第四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独特的叙事方式以人为主的叙事视角生动而意味深长的细节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五节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扬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又到巴黎进修法国文学一年,1938年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等职。第五节钱钟书的《围城》
这部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讽刺。钱钟书以其渊博的学知和卓越的联想,举凡道德风俗、人情世故,无不笼罩在他的讽刺之下,古今中外的警句妙喻、典故、名人轶事,随手拈来织成充满智慧的讽刺文章。在蔚为大观的中国现代讽刺艺术中,继鲁迅的深刻、老舍的温厚、张天翼的俏皮、沙汀的沉郁之后,又增添了钱钟书的机敏。第五节钱钟书的《围城》第六节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
《寒夜》动笔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完成于1946年12月。它是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第六节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
这部小说体现了巴金的美学思想:无技巧的艺术。巴金早期创作的风格是以浪漫主义的激情表达对旧社会的仇恨和抨击,呼唤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寒夜》以冷峻的笔调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冷静、客观而深刻的剖析,应该说它是作者最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第六节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
老舍的《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长篇杰作,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灾难的结果,它以通俗晓畅的语言,以日寇铁蹄下的古都北平西城小羊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与环保设施建设合同3篇
- 2024版汽车融资租赁合同模板
- 2024高效能企业策略咨询及人才培养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科技公司云服务合同
- 2024模特担任时装周开场模特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4版艺术品买卖及展览合同
- 2024年劳动管理制度
- 2024电商安全合作合同:核心内容探讨版B版
- 2024药店药品销售区域负责人聘任合同样本3篇
- 2024药品行业竞争分析与合作合同
- 汽车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测试评价规程
- 上海中考考纲词汇默写每天50个(无答案)
- 腔镜右半结肠手术配合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培训课件
- 大型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 工地食堂经营方案及计划书
- 正畸计划书模板
- 空中交通管制基础
- 电梯销售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胃镜室护士岗前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