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自清荷塘月色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技巧。2.把握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一课时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整体感知写景状物散文往往会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路线,并进一步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家1、10小煤屑路2、3荷塘4月色5四面6联想7、8、9第一部分(1~3):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4~6):分别对荷塘(4)、月色(5)及荷塘四面(6)进行描写。第三部分(7~10):联想到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思考文章第四段: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3.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剥开来看,拆穿来看……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一、角度(顺序、感官)二、动静三、修辞(比喻、拟人)四、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如何写景角度顺序:由上至下感官:视觉、嗅觉等角度顾及了对象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运动、变化等。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视觉、颜色送来缕缕清香——嗅觉、气味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运动变化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视觉、形状明珠、星星、美人——视觉、质地动静“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朱自清《欧游杂记》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便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自然舒展的形态,亭亭玉立的风姿晶莹剔透闪烁迷离纤尘不染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迅捷轻快比喻: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的一种修辞格。它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意境更为扩大。

“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听觉通于触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听觉通于视觉。她笑得很甜。视觉通于味觉。拟人羞涩地打着朵儿。(荷花)脉脉的流水(流水)。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如:含情脉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静谧而有深情叠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朱自清)从词义来看,叠词的表达往往准确传神。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广度,“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写出了荷叶的密度;“层层”写出了荷叶的深度。“亭亭”兼具了荷叶外形高耸直立、气质明亮美好的仪态,再比如5、6段中的“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四面树木之茂密。……从音韵来看,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富有节奏感。从情义来看,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音节舒展悠扬,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景物:月下荷塘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明珠星星美人羞涩(拟人、比喻)渺茫的歌声(通感)

闪电般(比喻、拟人)脉脉(拟人)静动意境:幽雅宁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情感:淡淡的喜悦和自在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动静结合,叠音词等手段,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物的柔美动人意境的静谧素雅

淡淡的喜悦和自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朗诵,一边借鉴第4段的鉴赏手段,对第5自然段中月色的描写进行赏析,思考作者如何写景,景中流露出怎样的心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景物:塘上月色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意境朦胧优雅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月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流动明净皎洁鲜润朦胧和谐柔美和谐通感化静为动比喻比喻通感比喻阴暗陡直情感:淡淡的喜悦和超脱朦胧之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呢?“泻”是“流泻、流动”的意思,月色莹亮,这本是静态的画面,一个“泻”字赋予它由上直泻而下的动态美,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流动、轻柔的特点,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营造了幽美静谧的氛围。换成“照”字就显得直白、呆板,没有动感。“浮”字有“漂浮、悬浮”的意思,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写出了雾的轻薄和缥缈朦胧。换成“升”字则显得速度太快,也没有轻柔的美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来是倩影印在荷叶上,却说成画。“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趣味,也展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两段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不仅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种浓郁的诗意,流露出诗人心中淡淡的喜悦和超脱的心境。画意诗情,情景交融那么,第6段写荷塘四面的景色与4、5段中所写的环境特点一样吗?传达的情感有无不同?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四周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

静清幽热闹→动这一段从树色、树梢、灯光、写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同样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但是形容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这些叠词无不强调树色阴暗,暗影幢幢,压抑暗沉。形容树缝里的路灯光,是“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虽然也是拟人的手法暗示月色的朦胧,但用词消极,昏昏沉沉,让人倦怠和消沉。至于“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这种“热闹”喧噪是一种反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些动静反倒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透露着“我”无言的落寞。可见,4、5两段里作者从静谧朦胧优美的荷塘月色中所享受到的喜悦、自在和超然是短暂的,幽寂的氛围中流露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本文的主旨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月下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几段对古时荷塘景象的联想是否属于多余之笔?如果不是的话,作者又是借荷塘月色来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第二课时荷塘月色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朱光潜《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采摘莲蓬科学——成分药理美感——美的体验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朱光潜《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荷塘月色》的结构(文眼、明暗双线、重要段落的作用)和主旨。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请大家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颇不宁静”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动机,希望摆脱现实世界的苦闷和烦恼,从自然中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它也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文眼2、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否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文章结构家小煤屑路荷塘月色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淡淡的喜悦自在超脱颇不宁静欲超脱而不得四面线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荷塘月色”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界的美景而存在,更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在这个世界中,作者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3、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作者却还要添加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这部分文字有什么特点,能否删去?试听朗诵,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重要段落的作用特点: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意境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热闹、风流”),《西洲曲》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作者勾勒了一幅无忧无虑、热闹欢快、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江南采莲图。作用:

内容上:“荷塘月色”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派遣,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故乡的怀念来解脱。古人文章中采莲生活的热闹美好与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形成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上:写完荷塘月色以后,作者将笔端由眼前转向历史,把人们带入到六朝采莲的风流季节,使文章在结构上生出波澜。

艺术效果上:由“忽然”引出江南采莲图,由“实”的景物描写到“虚”的联想想象,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安谧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引用古代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增添文章文采和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主旨此岸——现实世界“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彼岸——理想世界采莲记忆

古代旧俗采莲诗赋故乡记忆荷塘月色清净自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创作背景

本文结尾交代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