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九曲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1页
瓷韵九曲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2页
瓷韵九曲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3页
瓷韵九曲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4页
瓷韵九曲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光甫

胡延芳

张礼坚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瓷韵九曲/刘光甫,胡延芳,张礼坚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23.6

ISBN978-7-5166-6807-8

Ⅰ.①瓷…Ⅱ.①刘…②胡…③张…Ⅲ.①陶瓷-文化研究-河南Ⅳ.①J527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2023)第082153号

瓷韵九曲

作者:刘光甫胡延芳张礼坚

责任编辑:徐光刘宏森封面设计:武璇叶铭泽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照排:张礼坚

印刷:郑州印之星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210mm×285mm1/16字数:320千字

印张:19.375印次:2023年6月第一次印刷

版次:2023年6月第一版

书号:ISBN978-7-5166-6807-8

定价:268.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p>

梅国建

顾问

刘光甫胡延芳张礼坚

叶铭泽马莎武璇张海峰王亚然刘雨瞳宋梦雨

赵冠程白连彤李军豆家乐赵翘楚高艳杰翟洪玉

韩帅孙子龙贾岱朱道瑞朱丽媛王孟乐徐小重

项目参与人员

项目主办单位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平顶山学院

项目协办单位

(根据展览顺序排列)

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

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南省美

术馆、宝丰县汝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心、宝丰清凉寺九道宝瓷

序言

中原为中国之中,黄河之中。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和核心。“中”意味着和,所谓“中

和之美”,彰显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如嵩山文化中“三教合一”,融合了儒教、禅宗和道家于其中。

从时间范畴上讲,中原文化代表着一种“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起点和根源在中原,为古代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的中心和发源地,有着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如叩启华夏文明之门的河

图洛书及今日之“老家河南”的定位;从空间范畴上讲,中原文化也是一种“干文化”,代表着传统

文化的“主干”,中原文化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典

型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陆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风骨的缩影,既有愚公

移山的坚韧,也有老庄思想的智慧;既有《诗经》的浪漫,也有《说文解字》的严谨;既有彩陶的

朴素,也有宋瓷的沉稳……中原文化绚烂的历史和文化遗存于今天而言,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

陶瓷是人类集科学、文化和艺术智慧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创造,是中原文化诞生发展过程中

代表性的物证,其为中原文化之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综合表征。从“华夏

之源”渑池的仰韶彩陶到“真图腾”“活化石”之称的泥咕咕、泥泥狗,从古代园林艺术绽放而出的

画像砖、秦砖汉瓦到墓葬、祭祀之用的陶仓及建筑,从惟妙惟肖的唐三彩陶俑到绚丽多彩的洛

阳牡丹瓷,从花瓷之源的鲁山花瓷到宋代三大名瓷,从素朴雅致的黑陶到君子之器的绞胎瓷……

皆诠释着中原文化之精神,积极、开放且富有灵性。中原文化囊括了众多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形

态,中原崛起,文化崛起,陶瓷可谓强大的有形抓手。

新时代中原名瓷精品“黄河流域”巡展荣获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类项目立项资助,

巡展是以中原地区名瓷为抓手,对中原传统陶瓷系统地制作工艺和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进行传

承和弘扬,更是陶艺家们与观者们共同探寻中原文化的一次沉浸式体验。艺术家们以中原文化

为本,以水、火、土要素,以智慧为内核,以瓷载道,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产力,推动了中

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深入合作。

本书囊括了中原陶瓷文化的发展概况、河南陶瓷艺术家及其他展览站点的陶瓷艺术家们的

简历、作品图片和介绍等内容。本书将为跨越黄河流域6省7站的展览提供最直观、最系统的

书面资料,并为传播“新中原”“新文化”和“文化强省”做出贡献。

目录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001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019

第三章内蒙古陶瓷艺术家........................................233

第四章山东陶瓷艺术家..........................................251

第五章山西、陕西陶瓷艺术家...................................279

后记..............................................................302

第一章

中原陶瓷概况

中原陶瓷概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活动范围主

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地区是其活动的中心地区,故河南称为“中原”。中原地区是中国定都历

史最长,定都朝代最多,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自夏朝先后历经商、周、两汉、魏、晋、隋、唐等20多个

朝代,300多位帝王定都或迁都于此,中原长期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位,自古就有

“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中原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陶瓷文化和历

史,陶瓷是河南引以为豪的生命赞歌,历代无数的能工巧匠创造出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中原陶瓷在

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根基之一。

一、史前中原陶器

陶器是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大大提

高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先民都是在没有跨区域交流的情况下相对独立的创

造出陶器的,只在器物造型、烧成温度和装饰等方面有所差异。

中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研究表明,早在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约

7000~8000年前),中原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窑炉并开始创造陶器。据统计,河南有200余处陶瓷窑

址。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器物,对器型不断改善、技艺不断提高,使陶

瓷造物艺术逐渐规范完美。其中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是史前中原陶器的典

型代表。

(一)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指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已知新石器时代文化中

最早使用陶窑的。裴李岗文化发现的陶窑,由火膛、火道、窑箪和窑室四部分组成。陶窑结构设计合

理,可以一次性装烧数十件陶器,并设置了多孔的窑箪,促使火力均匀。陶窑内部设置了火道和火膛,

大大提高了窑内温度,达到900-960℃左右,而这也代表着陶器烧制技术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夹砂和泥制两种,均为手制,大型陶器制作基本釆用泥条盘筑

法成型,小型器物则釆用手捏直接成型。陶器制作的陶土主要选用沉积土和红土,并已经开始有意

识地对陶土进行淘洗加工,夹砂陶则掺以细砂或蚌壳末。裴李岗文化主要器型是三足或圜底钵、筒

3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形深腹罐、双耳壶等。三足或圜底钵是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贯穿于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陶钵全部

手制,胎质疏松,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大多留有手制痕迹。其造型是由圜底器附加三个实足,形成圜

底三足器。裴李岗文化中晚期,逐步发展出了盆形鼎、罐形鼎。这是在三足器和圜底器的结合下,圜

底器腹下的乳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短小的乳钉足不断加长,发展出的最原始陶鼎器型。

裴李岗文化陶器器表多为素面,少数施以划纹、指甲纹、蓖点纹、绳纹等装饰纹样。装饰方法主

要有磨光、划纹、压印篦点纹、拍印绳纹等。磨光工艺多用于泥质陶,是在陶坯晾到半干后,用光滑的

器物在陶器表面进行打磨。磨光工艺不仅可以增添陶器表面的光泽感,还可以使陶器变得紧致坚固。

划纹和篦点纹的装饰多用于夹砂陶,是利用篦状的工具在陶器表面进行刻划和压印。

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开启了陶瓷艺术的大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

山文化的黑色蛋壳陶开创了先河,有些造型仍是当今陶瓷造型设计的范本。

裴李岗文化陶器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

发展历程持续了约2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覆盖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因最早在河

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红陶器上常有彩绘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图案,这也

是其最明显特征,故亦称为彩陶文化。

从考古发现来看,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各个部落中均已具备成熟的制陶经验,包括原

料选用、坯体造型以及绘画、刻划纹样、贴塑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

夹砂红陶,而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采用黑彩或红彩描绘精细的几何

纹样或动物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及艺术创作的精妙构思。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

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双耳尖底瓶,

4

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仰韶文化陶器

(三)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泛指黄河下

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龙山文化具有精湛的制陶技艺,其陶器有灰陶、红陶和黑陶,其

中最著名的是黑陶,所以也被称之为“黑陶文化”。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

黑陶最为精美,其胎体薄而紧密、厚度仅有一毫米左右,表面漆黑光亮,因而得名蛋壳黑陶。龙山黑

陶装饰纹样较为简约,主要有划纹、弦纹、镂孔等几种,表面以磨光或素面也较多。

龙山黑陶的器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碗、盆、豆、罐、鼎、瓮、高脚杯、单耳杯等。以1973年于山东日

照出土,现收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蛋壳黑陶高脚杯为代表。整件器物造型圆润平滑,下部施

加细长柄,表面施以细小镂孔装饰,繁密但不失整齐匀和。通体磨光,略泛光泽,成型技法采用轮制

成型,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渗水率低,造型活泼灵动,堪称古代陶瓷艺术的典范。

5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龙山文化陶器

二、先秦中原陶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夏代开始,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这种社会形态经过商

代的发展,至西周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极权社会的发展,生产能力得到进步,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

革,这一时期也成为陶瓷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此时的陶器在原料、窑炉结构、烧制方式等方面都发生

了革命性的变化,陶器种类更为丰富,质量也显著提高。从陶器种类划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

战国)时期的陶器以硬纹陶,黑陶、白陶及灰陶为主,并出现了原始瓷器。

(一)夏

夏代陶器文化以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为主,陶器种类上灰陶数量最多,同时也烧制少量的磨光

黑陶和胎质细腻的白陶,而红陶已极为少见。其主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还有在素面磨光的

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云雷纹、漩涡纹等。同时开始盛行在胎体上施以附加堆纹、旋纹等装饰纹样。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也有进步,出现了能达到更高窑温的馒头窑,陶器的质量得以大幅提高,为原

始青釉瓷器的烧制成功提供了可能。

灰陶盂白陶爵

6

(二)商

原始青瓷发端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早期,于西周早期继续发展,直至东汉晚期最终发展为

成熟瓷器。而原始青瓷发展的里程碑时期之所以是商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釉的使用。这在陶

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陶瓷史中瓷器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中原地区原始瓷器于商代中叶开始大量出现,郑州二里岗、辉县琉璃阁、安阳殷墟都有代表性的

瓷器出土,这表明商代已开始出现专门的作坊,并开始有了固定的制瓷分工。商代制作的釉陶、即原

始瓷器,其釉色鲜艳光亮,吸水率低,硬度较高,美观而实用。经120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胎色以

灰白色居多,也有略呈淡黄色近似纯白色,少数为浅绿色或灰褐色。釉面色泽美观,均匀光亮。从现

今对于瓷器的界定标准来看,瓷器应有的基本特征原始青瓷都已具备,但其相较于真正意义上的瓷

器而言仍有一定的原始性。其胎料仍不够精细,烧成温度偏低,胎体仍有一定程度的吸水性,胎体发

色纯度不够,不具有透光性,胎体釉层较薄,胎釉结合度较差,釉面容易脱落。但相较之更为早期的

陶器而言,此时的原始瓷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印云雷纹硬陶壶白陶刻纹豆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印纹硬陶罐彩绘陶鸭

7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三)周

西周陶器以灰陶为主,兼有黑陶、褐陶、红陶等,河南各地均有制陶作坊的遗址出现。东周时期

陶器除用在日常生活外,还开始烧造仿铜礼器,其器表施加彩色花纹装饰。郑州二里岗战国墓出土的

彩绘陶鸭堪称战国陶塑作品的典范。战国时期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灰陶,分类上包括日用器具、生产工

具、陶塑和陶明器等,常见器物有釜、甑、罐、壶、盆、钵、瓮、碗、豆、杯等。战国时期大型器物的烧制

成功表明当时制陶技术的进步,为后来秦代兵马俑的出现奠定了基本条件。

夏、商、周时期带来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大变革,制陶工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得以

改善和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陶范法,采用陶器作为铸造青铜器、钱币的模具。城市建筑业日益发达,

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开始出现青砖、瓦当等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建筑用陶,为陶器开辟

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各项工艺的改进,成功烧制出了白陶和印纹硬陶器。并发明了施釉技术,在

胎体施釉创制出原始瓷器,它的出现为我国陶瓷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奠定了我国

陶瓷艺术的基础。

三、秦汉中原陶瓷

中原地区于秦汉时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陶瓷艺术极大繁荣。在长期烧造陶瓷器的

过程中,中原陶瓷匠人对于原料的选择、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长足的改善和增进,工艺

体系进一步完备。

秦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由于秦代国家统一,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增多,

因而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的机会日渐增多,大大促进了我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秦朝

烧制真人等大的兵马俑,表明秦代制陶工艺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汉武帝以后,国力更是日益

强盛,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时的陶瓷器制作精细、器型规

整、器类丰富,陶瓷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繁荣。

中原地区的陶器此时仍然以灰陶为主,但工艺更为精湛,种类更为丰富。除生活陶器外,也有建

筑用陶、随葬明器等类型器物出现。济源市出土的上部绿釉下部褐釉陶制养生俑群,表明西汉中晚

期时中原地区出现了复色釉低温铅釉陶。陶制祭祀用品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极致,一些达官显贵为

了将现实中的奢靡生活延续至死亡后,用陶来复制出现实生活的各种器物埋入地下,例如秦陵兵马

俑。陶俑的制作流程明细且完善,制陶匠人们以模具成型为主要成型方法、塑模结合,陶俑头部大都

是合模制成,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条盘筑而成,各部件单独成型后再粘接合并为一个整体。

入窑烧制完成再于表面施以绘彩装饰。这些陶俑复原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使当时的社会生活

面貌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8

青瓷烧造技术也于东汉末年进一步成熟。洛阳烧沟、洛阳中州路、安阳郭家湾、陕县刘家渠、灵

宝张湾等汉墓里均有青瓷出现。这说明,青瓷正式形成于东汉。随着制瓷匠人们在长期制瓷实践中

的经验积累,制瓷工艺更为完善,瓷器作品更为美观精细。这一时期的瓷器质地细腻,釉面光泽度高,

胎釉结合更为牢固紧密,釉下已无石英残留。无论在外观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

始性,各方面已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陶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当

时人们的生活写照。东汉时期成功烧制的成熟青瓷、汉代建筑用陶的烧制技术,这些诸多成就,推动

了中原陶瓷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极大丰富了中国的陶瓷艺术。

东汉越窑青瓷罐隋唐白釉瓷围棋盘

四、南北朝至隋唐中原陶瓷

东汉末年开始,我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长达四百余年,致使中原地区手工业,特别是陶瓷手工业长

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遭受重创,直至北魏时期中原地区制瓷业才开始逐渐得以复苏。北朝时期,

白瓷开始出现,这是中原地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杰出贡献。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其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瓷原料中含铁量更低,这说明当时的窑工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控

制金属含量来掌握瓷器发色,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大突破,也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出

土于安阳北齐范粹墓的一批白釉瓷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带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白釉瓷器,印证

了从青瓷到白瓷的历史发展过程。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制瓷业发展迅猛,不仅青釉瓷器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白瓷烧造技术也更

加趋于成熟。在安阳豫北纱厂的隋开皇年间张盛墓出土的围棋盘,是白釉瓷器中的典范之作。棋盘

盘面呈正方形,盘面与盘身施以白釉,共有19道线纵横交错,构成361目,四角及棋盘中央处各有一

9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黑点。白釉瓷围棋盘已经与现代棋盘无异,其造型之美、工艺水平之高,代表着隋代白瓷烧造技术的

巅峰。目前已发现的唐代中原地区白瓷烧造窑口有:河南巩县窑、郏县窑、登封窑、鹤壁窑、荥阳窑等。

巩义窑三彩带流罐唐三彩骑驼陶俑

(一)洛阳唐三彩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各地兴建大量陶窑。古代制陶匠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制陶工艺,使之

得以不断完善进步,随后唐三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唐三彩陶器盛行于唐代,因基本釉色为黄、褐、

绿三种颜色为主色调互相搭配,从其外观色彩而得名为“唐三彩”。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兴盛,文化艺术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三彩就在这一历史时期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兴盛。它的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

而富有感染力,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优点,采用堆塑、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

案,粗犷而富有生活气息。唐三彩大胆新颖的色彩搭配刺激了唐代古人的视觉感官,丰富了人们的艺

术体验感。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各种金属氧化物对釉色发色的影响,在胎

体上施加各种色釉形成浅黄、浅绿、天蓝、赭黄、深绿、褐红、茄紫等多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其多种色

釉互相浸润、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斑驳淋漓且相互辉映。同时,由于时代审美的影响,唐三彩造

型大多都非常圆润饱满,生动活泼,渲染出富丽堂皇的盛唐气象。但是,唐三彩因其烧制温度较低,

导致胎质松脆,防水性能不及高温瓷器,实用性上与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相比也较差,故而多

用于随葬的明器。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共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成熟期、衰退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上与

通常划分的初唐、盛唐、晚唐三个唐代重要历史阶段大致相同。唐三彩在烧制的初创期为武德年间

至武则天执政以前,即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发展成熟期为武则天执政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

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整个盛唐时代。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王朝的执政根基,导致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难以为继,唐三彩的烧制日渐式微、最终成了强

10

弩之末。

唐三彩为整个陶瓷发展史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展现出了绚丽斑斓的盛唐气象,在中国历史

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焦作绞胎瓷

绞胎瓷是我国陶瓷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绞胎瓷目前共出土过两件,

一件为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代神龙二年(706年)的绞胎骑马俑,另外一件为杨谏墓出土唐代开元二年

(714年)的绞胎钵。目前,焦作当阳峪窑的绞胎瓷珍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有60余件,其品种有

绞胎枕、盂、碗、盘、钵炉、高足杯等,为焦作古陶瓷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宋绞胎瓷抽象曲线纹梅瓶

所谓绞胎,就是将白、褐或白、黑等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在原料制备阶段相互掺杂在一起后拉

坯成型,使胎体颜色呈现为类似木纹的黑白相间或黑褐相间纹理。这种纹理在制作时随拉坯成型手

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纹理样式,再经上釉烧制即成绞胎瓷。绞胎瓷并不像唐三彩是靠釉色的变幻

取胜,而是靠胎体的多变出彩,利用胎体上的纹理变化来完成装饰,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不可复制。

其纹理浑然天成,自然美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现代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以当阳峪瓷为代

表的焦作绞胎瓷不论是工艺,还是造型和装饰,在陶瓷艺术领域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总体来讲,南北朝至唐代时期中原瓷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及产量增多。我国陶瓷艺

术于此时开始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大系统,“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逐渐清晰。“类玉类冰”的越窑

青瓷和“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瓷器的最高巅峰。

11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五、宋代中原陶瓷

在经历了“盛唐之世”的持续发展之后,为宋代的诗词、书法、绘画及陶瓷等艺术方面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文化艺术一片繁荣,陶瓷生产也随之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五大名

窑为主的八大窑系,其瓷窑遍布全国大江南北。皇家先后在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专门烧制御用

瓷器,仅中原地区就坐拥钧、汝、官三大名窑。宋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

位,有“瓷器时代”之称。宋代瓷器的种类丰富,能工巧匠辈出,创造出无数巧夺天工的传世珍宝。对

今影响至深。

汝窑奉华纸槌瓶汝窑莲花型温碗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一)汝窑

汝窑为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齐名于钧、官、哥、定四大名窑。汝官窑遗址1986年发现于河

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据史料记载,宝丰县在北宋时隶属汝州管辖,古人习惯以州为窑命名,

汝窑因此而得名。

汝官窑瓷器之美在于造型及釉色的优美。汝瓷胎体较薄,烧成后胎体呈现燃尽后的香灰色,因

而得名“香灰胎”。汝瓷以天青色为釉色基调,这种青的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北宋汝官窑的天青

12

色,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淡雅,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

美妙,胎质细润,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其釉质有“似玉、非玉、而胜玉”之说。在烧造方法

上,汝瓷开创了支烧,又名支钉烧,是汝窑瓷工为追求满釉而开创出的追求极致完美的工艺。汝窑独

树一帜的支烧为汝瓷带来了最大化的釉面。另外,汝瓷在烧造过程中或出窑后,会因胎体与釉面的膨

胀系数不同而不断形成釉面的“龟裂”现象,既“开片”,这也是汝瓷重要的装饰技法。其开片有的细密

互相交织叠错,有的如鱼鳞,有的似蝉翼,有的细长交错如冰裂。工匠们又将这种千变万化难以琢磨

的开片现象,通过人为调整将其转化为一种自然美观的装饰手段,并控制得恰到好处,赋予汝瓷独

特的美感。

宋代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长卷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汝瓷又是宋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精湛的工艺、秀美的造型、高雅素净的釉色特征而独具魅力,在我国青瓷发

展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水仙盆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北宋钧窑葡萄紫釉鼓钉洗

(二)钧窑

钧窑肇始于北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省禹县八卦洞烧造成功并成为贡御瓷器,制作工

13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艺精良,以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而闻名于世。钧瓷属青瓷系,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

天青等釉色为主,区别于耀州窑与汝窑,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性突破。

钧窑瓷器胎质细腻紧实,叩之声音清脆动听,圆润悦耳。造型典雅大方,继承了古代器物造型艺

术的精髓。钧窑运用铜氧化物作为着色剂,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变化莫测,绚烂神秘。古人有“黄

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为其他

窑口产品所不及,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钧窑这一以红蓝色调为主的窑变艺术,展现出了一种自然形态的美。神奇莫测而又凝厚深沉,妙

趣横生而又深厚耐看,给人以独特的艺术趣味和变幻莫测的美感,充分表现出钧瓷烧制工艺的无限

魅力。

官窑青釉圆洗官窑青釉方洗

官窑青釉花口洗官窑青釉菱花式洗

(三)官窑

北宋官窑位于开封,是宋徽宗为满足个人审美追求,特意引入汝瓷及开封陈留东窑等窑系的先

进制瓷工艺,于宣政年间创烧于开封。北宋官窑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

是被皇帝个人垄断的仅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北宋官窑的地位之高、创办投入资金之大、引入技法之

精良,将其抬高至一般民窑所不可比拟的高度,在我国群芳斗艳的陶瓷艺术之林中,可谓独树一帜。

其高贵典雅的皇室气韵和艺术美感,是无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与宋徽宗杰出艺术才华完美融合的

14

结果。

官瓷自问世以来,便素有“王者之瓷”“社稷神器”的盛誉。北宋官瓷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米黄、

油灰等常见釉色,并以粉青为上。北宋官瓷的釉色,较之汝瓷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更显含蓄、内敛素

用“晨露未干时,隔纱望晴空”来形容。其装饰手法以开片的方式表现瓷器的内涵,不施以彩绘即达到

美化外观的目的。这种方式完全跳出了传统装饰技法的框架和束缚,用最简洁自然的开片线条表达

出最深刻的含义和意境,使原本单调乏味的釉面陡然生辉,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堪称古今中外瓷器

釉面装饰的最经典的杰作。

北宋官窑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种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影响

了后代制瓷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陶瓷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五大名窑从纹饰上看,都追求简洁。除汝窑、官窑、哥窑有瓷器开片,定窑运用刻画、模塑花纹外,

大体都不再有其他装饰。在器型上,汝窑、官窑是宫廷的专用瓷器,因此造型高雅,而哥窑、钧窑、定

窑除实用器外,也有颇多陈设器,整体简洁大方。五大名窑追求温和、内敛、厚重的精神,与宋代追求

简约、克制和理性的风气息息相关。

六、明清时期中原陶瓷

宋元时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又一次飞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陶瓷美学新境界的开辟和转向

的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至明清时期,一度繁荣的中原陶瓷业逐步走向衰微,

而自元代开始景德镇逐渐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到了明代,瓷业的生产重心南移,北方的各窑口难以为继,仅只能供应当地民间所需日常生活用

瓷。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河南部分瓷业窑场,才开始逐渐得以恢复,并在某些地区建了些

新的瓷窑。明清时期中原地区虽无大型皇室垄断窑场,但窑场总数仍然庞大。

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有许昌窑、郏县红窑沟窑、博爱清化窑、鲁山桃花店窑等,均生产民用瓷器

如碗、盘、盆、罐、缸等。清化窑生产有化妆土白瓷、褐黑釉瓷,当阳峪窑、鹤壁窑等窑口生产黑花装

饰的壶、筒等瓷器。鲁山的桃花店窑生产有瓮、瓶、三足炉、灯台、笔架等瓷器,并有黑釉、柿叶红釉、

淡黄釉以及梅花纹、弦纹与画纹装饰。郏县红窑沟窑的产品虽多为碗、碟、盆、罐等民用瓷,但釉色装

饰却有白、黑、黄、青、月白、天蓝、紫红等,并且有的碗和罐上书写有“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词句,

画有花卉图案饰纹,或釉色错综掩映,或有娇艳夺目的彩斑等。

明代陶瓷造型和器类尽管多沿袭宋元日常生活用具,但随着制瓷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的提高,

在实用因素的前提下,逐渐改变了前代的厚重粗犷的风格,而趋向于轻巧洒脱,创造了许多新的造型

和品种,包括异形大件器物。如双耳扁瓶、双耳折肩方瓶和盆类、文具等,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

15

第一章中原陶瓷概况

日常生活需要。碗、盘、碟类的圈足适当加大,并在圈足内底部施釉,精致美观。

鲁山梁洼窑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立的“邑贤侯金老爷德政革除瓷货牙佣碑”是由山陕两省

64家瓷业商氏共同捐资建造。梁洼窑一家窑口能够将64家瓷业商氏齐聚一堂,足以说明梁洼窑瓷

器生产、销售状况之盛。乾隆年间又有《重建窑神庙舞楼碑记》,由20家瓷商集资创建、重修窑神庙

大殿、乐楼、山门、钟楼、鼓楼等碑石的记载。可想而知当时梁洼窑场的繁荣景象。这些瓷器大部分

属于饮食用具、盛器和日常生活的碗、盘、杯、碟盅、盏、壶、罐、盒、盆与桌、凳、灯台、枕、香熏等,也

有少量的陈设品、文具、瓷塑玩具等具有浓郁北方豁达豪放特征的器物,促进了河南陶瓷艺术的改善、

提高与发展。

明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七、近代中原陶瓷

清乾隆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者的西方文化如枪林弹雨般大肆屠杀中国传

统文化,使得中国陶瓷艺术逐渐衰落。尤其是20世纪初,中华大地饱经战争摧残,连年血刃,民不聊

生,使中国陶瓷业奄奄一息。

自公元1842年《南京条约》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入侵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

不断扩大,他们大肆办工厂,采用机器大批量生产陶瓷器,给中国手工业生产陶瓷器带来严重的冲击。

作为中国陶瓷重要产区之一的河南,也未能幸免于难。加之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自然灾害,在内

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河南陶瓷业再次遭受严重摧残,致使许多窑场与新兴瓷厂关闭。仅有少数瓷

业作坊烧制一些碗、碟、盘等民用饮食器具,多是一些无饰的棕、褐、绿、黑釉无足的黏土质的砂器、

陶器和粗瓷器。中原陶瓷生产,几乎衰落到绝境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和繁荣时期。随着新中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国内各行各业得以恢复、发展。在新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与环境的变化下,陶瓷工业也随之在生产

力与生产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的突破,促进了陶瓷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产品

16

的功能、结构乃至装饰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世纪50年代,国家各级政府设立各个行业管理机构,河南陶瓷行业在洛阳、信阳、平顶山、焦作、

安阳、汝州、禹州、巩义、新安、宜阳、鹤壁、宝丰、鲁山等老窑场,集结陶瓷工人,建立现代化陶瓷厂

或组合手工业陶瓷社、厂等,并建立研究单位和开办工业设计与美术院校,培养美术设计专业人才。

这些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工作者,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陶瓷匠师们

结合起来,共同辛勤地会通古今,在短短几年内,恢复了千年失传的唐代三彩陶,宋代的临汝窑刻花

青绿釉瓷器,以及宋元时期禹县钧窑的青蓝釉和宋官钧窑铜红釉。近年来,中原地区在陶瓷教育领

域除了开设各类陶艺课程的专业类陶瓷院校,还在一些综合类高校开设了陶艺专业,陶艺专业师生

把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方法、思想,与中原瓷种的工艺相结合,推出了众多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原

地区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也为陶艺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瓷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已步入

了新阶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制瓷业从原料到烧造技术均发生了巨大变革。科技为当代陶瓷艺

术生产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制瓷原料与烧造工具、技术的革新上。近十几年来,我国陶瓷生产这

一最古老的工艺领域里发生的科技革新称得上是日新月异,极大地延续了陶瓷这一古老工艺美术品

种的生命力。陶艺工作者运用各种机械设备、工具以提高制作工艺水平,尝试不同的肌理效果,研究

新颖的泥土配方,运用电子软件计算釉料配方,利用电脑三维软件设计造型,为陶瓷艺术设计带来了

新颖的创作方式。

中国发明了瓷器,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自唐宋时期以来,河南陶瓷艺术最为著名的三彩陶器

和柴窑、汝窑、官窑、钧窑青釉、花釉瓷器,是历代河南陶瓷工匠们睿智与辛劳的结晶,是祖先给我

们乃至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

在现今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河南陶瓷治愈了历史创伤,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当代河南陶瓷

艺术,经过了从追仿复制、改善提高到设计创新的三个阶段,出现了新的面貌。河南地处中华民族文

化摇篮的中原大地,拥有近万年的陶瓷历史,先民遗留下来的诸多优秀瑰宝和技艺,在中原这一沃

土上丰厚积淀。河南陶瓷业迅速发展,陶瓷艺术得以继续繁荣,已经成为现实的必然趋势。

17

第二章

河南陶瓷艺术家

曹岗

作者简介:

曹岗,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烧成行业二级技师,从事陶瓷行业

10余年,现任徽汝汝窑高级技师。

2018年第25届“河南之星”艺术设计大赛,汝瓷“玉壶春瓶”荣获专业组优

秀奖;2019年“中原之星”陶瓷创作设计艺术大赛,汝瓷“弦纹樽”荣获金奖;

202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汝瓷“观音尊”荣获金奖。

作品介绍:

作品《观音瓶》,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圈足外展。徽汝汝瓷观音

瓶不仅具备传统器型的基本要素,更是从肩部以上做了刻划和精细的修饰,

如果从侧面投影细看观音菩萨那端庄、沉稳、大气、慈祥的面部轮廓即时显

现,十分逼真。作品以观音瓶为载体,祈求生活幸福,事事如意,吉祥平安。

21

《观音瓶》:

38×18×18cm

《丝绸之路》:

23×38cm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柴战柱

作者简介:

柴战柱,男,1964年4月生于河南省焦作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

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轻工大国

工匠,全国乡村能工巧匠,中原领军人才,河南省劳动模范,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

级非遗薪传奖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

术大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从事当阳峪绞胎瓷开发与研究工作30年,获国家专利授权150多项,省科技成果

2项。多件作品入编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典》,30余

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

作品介绍:

《丝绸之路》是为2013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设计的作品,以现

代绞胎瓷工艺为载体,上有人物和驼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工艺和艺术完美结合,

融合了古丝绸之路文化精髓和现代一带一路战略。

作品采用当阳峪窑北山高岭土(瓷土)作为原材料,运用黄、红、绿、白多色瓷泥

相互糅合手工拉坯成型,绞胎坯体上采用手工镂空雕技法,创新设计制作。作品承载

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既展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历史远景,又寓

意着今天中国经济、文化随“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作品是对中国经济、文化走向辉煌的

美好憧憬。

24

《荷风系列

-韵》:

24×30cm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豆家乐

作者简介:

豆家乐,女,1998年生,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二级技师,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美术学会会员,平

顶山学院外聘教师,助理工艺美术师,擅长泥条盘筑、

泥板成型、手捏成型等陶瓷成型方式,长期从事陶艺创

作工作,作品曾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次。

作品介绍:

此件作品采用手工拉坯为主要成型方式,作品表

面雕刻荷花瓣进行装饰,整体造型线条流畅、饱满圆

润,花瓣又以极细的纹路表现花的经脉。通体施护胎釉,

顶部以汝瓷釉进行点缀,色彩对比强烈,稳重质朴。

26

作品介绍:作者简介:

该作品是一套室内陈设摆放艺术瓷,作品三个段心定,1986年8月出生

一组,采用太湖石镂空的形式渐变为一个完整的器于河南南阳,2017年毕业于景

型,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通过不断地刚琢德镇陶瓷大学,现为平顶山学

和填充自身,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院陶瓷学院讲师。

作品名“成器”取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比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作品以器瑜人,以器警人。赛获奖15项,完成省市级科研

更加强调自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有项目6项,发表论文5篇。

用之人。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段心定

《成器》:

20×20×35cm

《瓶》:

15×47cm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范随州

作者简介:

范随州,男,河南汝州人。《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

中国陶瓷工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古陶瓷鉴定评估师,中原陶瓷文化产

业十大杰出人物,河南省工艺美术高职评委,《汝瓷志》执行副主编,汝州

市陶瓷协会名誉会长,弘宝汝瓷院士工作站负责人。

从事汝瓷研究与实践30余年,文化素养深厚,理论基础扎实,技艺精

湛娴熟,艺术风格洒脱、跳跃,不拘一格,有汇天下良工精华、集天下名窑

大成之襟怀,作品张弛有度,创意自然,极具大家风范。作品获奖100余项,

数百件作品作为国礼、省礼赠送国际政要和贵宾,或被知名机构收藏,作品《水

仙盆》入选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

作品介绍:

作品手拉坯成型,敞口渐收,短颈,平底,造型简约素雅,神韵自然,瓶

身柔美圆润。釉色明净如玉,在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时,作者点到即

止,留白生韵,使作品传达出沉稳的东方意境,极大地延续了宋代雅素极简

的美学传承。

30

《乘风破浪》:

35×25×30cm

31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房峰

作者简介:

房峰,男,出生于1987年4月。平顶山学院陶瓷学

院专业教师,讲师,河南省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

中级工艺美术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取

得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取得硕

士学位。多次获得省市大奖和荣誉称号,并入选第十二

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多项省级、国家级展览。

作品介绍:

作品以钧瓷为载体,展现了一艘巨轮遨游于大海

的场景,大海的表现突出运用钧瓷的“窑变”特色,或明

或暗,或深或浅,似乎预示了国际风云的变换。巨轮迎

浪而上,向着巨浪俯冲而去,倾斜的船体,表现了瞬间

的永恒,预示着强大的力量和动势,寓意着党领导人民

带领人民在国际风雨变换下,抓住时机,迎难而上,乘

风破浪,砥砺前行。作品采用注浆成型,成型难度非常

大,浪花承载在一个立方体之上,于繁于简,结合釉色

变化,呈现主题,能够恰好通过烧成窑变,恰当表现主

题,实属不易。

32

高丙建

作者简介:

高丙建,男,1962年生,禹州市神垕镇人。金鼎钧窑创始人、艺

术总监。许昌市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

承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高级技

师、中原陶瓷名匠、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劳动模范、

许昌市大工匠、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禹州市第十一批专

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作品介绍:

《黄河摇篮之炎黄二帝》作品选用炎黄二帝作为创作元素,表

达黄河文明的热爱和深情。本作品采用陶瓷雕塑的方式进行表现,

人物脸部不施釉,裸露泥胎本色,整体线条刚健有力,如刀锋般,

完美地诠释了黄河流域人民坚毅顽强的性格。巍峨的高山,柔美

的水纹,律动的太极,生动地展现了中原腹地的艺术哲学。整个作

品在深邃钧蓝釉色的包裹之下,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33

《黄河摇篮之炎黄二帝》:

72×25×25cm

高水旺

作者简介:

高水旺,男,1958年9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首届大国非遗工匠,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

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担任河南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等

10余所高校客座教授和非遗导师。

主要从事唐三彩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技艺恢复、传统工艺研发、创意产业实践等,

成果显著。开拓性研制出唐三彩传统制作核心技艺——釉开片“蜻蜓翅膀”绝技,并

吸收绘画、石刻、雕塑、印花等艺术精华,使作品在造型、胎质、釉色、开片等工艺方面,

可与文物媲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为唐三彩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品介绍:

《贵妃赏春》按唐三彩真品比例,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经柴窑烧制而成的

唐三彩艺术作品。此作品为唐代贵族妇女的形象典范,她身着丝质曳地长裙,裙上

绣有大团牡丹花,色彩艳丽、富贵妖娆,脚穿灰色尖头鞋,服饰华美。头梳高髻,秀

发盘顶,面部丰润,青黛描眉,口涂朱红,巧鼻樱唇。双手交错离于胸前,仿佛在与

人进行交流。充分反映了盛唐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繁荣稳定的生活场景。

35

《贵妃赏春》:

24×16×60cm

作者简介:作品介绍:

高艳杰,女,1993年生,平顶山市灵感来源于自然植物,一簇簇枝叶向着苍穹

陶瓷学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平顶山学四处招展身躯,随风摇曳,虽处在动势之中,但

院陶瓷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又给人静谧的感受。作品采用手工捏塑的方式制

生,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一项,河作,上部分施以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

南省社会科技厅项目一项,参编陶瓷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质感

著作3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20甚佳。下部分用石膏作为底座,石膏的洁白质感

余次,获外观专利一项。与陶瓷的坚硬相对比,给人无限趣味。

《生长系列一》:

40×38×30cm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高艳杰

《生长系列二》:

40×38×30cm

郭爱和

作者简介:

郭爱和,1964年生,河南洛阳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三彩艺术馆、洛阳三彩艺术

博物馆馆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多年来致力于洛阳三彩的传承创

新,研发“三彩釉画”新工艺,首创“写意三彩”,推广“三彩环艺”。研

制出五百多种三彩釉色工艺配方,开拓“三彩窑变”研究新领域。作

品釉色具备艳、亮、透、流、融等艺术特点。

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国际陶艺学

会金奖。作品入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国家博物馆“中

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等。构建“三彩学”,提出“陶瓷源中国窑”等

学术概念,使“洛阳三彩”成为独立的陶瓷艺术门类,出版《中国洛

阳三彩》等专著。

作品介绍:

洛阳三彩作品《天地之中》,最中间中国书法的“中”字代表着

“天地之中”最早的中国-洛阳,作品背景选取了代表中国河洛文化的

河图、洛书元素。三彩工笔立线与自然流动、晕染、融容的写意艺

术与中国书法相结合,将中国书法与洛阳三彩陶瓷艺术完美融合;

蓝色色调,展现出浩渺宇宙、蔚蓝天空之感。

39

第二章河南陶瓷艺术家

《天地之中》:

60×60×6cm

40

《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