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备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史进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编年大事阶段大事编年大事阶段大事编年大事阶段大事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②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①王位世袭制;②内外服制度;③分封制;④宗法制;⑤诸侯争霸;⑥各国变法;⑦宗法制、分封制走向瓦解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②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废除了井田制①井田制创立到走向崩溃;②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③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小农经济;④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⑤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①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②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传说这一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①“学在官府”;②私学兴起;③“百家争鸣”;④“司南”出现;⑤甲骨文产生;⑥《诗经》、楚辞本单元讲述的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夏、商、西周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瓦解,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经济: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思想、文化、科技: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体裁丰富多样,各具时代特色;实用是科学发展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夯实必备知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外服制度。(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知识拓展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3)作用①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②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5)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辨析比较

“兄终弟及”与“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实行于夏朝、商朝,“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后,这一惯例基本结束。宋元出现过这种做法的回潮。“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纽带,容易导致权力的纷争。“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嫡”“长”这些先赋的条件,把王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确立起较明确的标准,减少了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三、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农业的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2)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知识拓展实行井田制的原因(1)作为计算俸禄的标准。国王可以按照“田”的单位,把土地连同上面的奴隶,作为俸禄赏给臣下,由他们世袭享用。(2)作为加强残酷剥削奴隶的一种方式。奴隶主用强制手段,迫使一定数量的奴隶耕种一定数量的方块田,迫使奴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财富。

2.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经营方式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概念解读

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四、夏商西周的科技文化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2.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3.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提升关键能力共研主题一治国方式——化家为国、亲贵合一的政治体系“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它源于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家为国、亲贵合一”的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高考真题(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试题亮点教材链接深层性分封制的内容——土地和人口;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学科素养关键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政治制度的变化盲区突破精确性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一语中的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试答]__D__史料研习1.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材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蕃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探究]根据材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交融。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2.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材料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宗法制的影响。[提示]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智主义倾向和守旧思想。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材料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这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在组织系统和管理上的反映。——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解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侧重规定权力的分配;宗法制侧重规定权力的继承。共研主题二治国理念——由“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的转变主题阐释商周之际,中国早期文明在国家制度、治国理念、文明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由“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思想是商周之变的核心内容之一。西周农耕文明共同体形成的现实需求,农业的家族共耕模式等决定了“敬德保民”观念落实到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中的一系列举措。这一思想适应了西周统治者维持对广阔国土进行长期稳定统治的需要,是西周得以延续二百多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考真题(2018·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试题亮点教材链接深层性商汤灭夏建商学科素养关键性古代的民本主义与当今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相联系盲区突破精确性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一语中的材料中,商汤将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试答]__A__史料研习1.西周时期的敬德保民思想观点一在新的天命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政治方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明德”“敬德”的思想;二是增加了“惠民”“保民”的思想;三是增加了“慎罚”的思想。这三者既是西周新天命观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又是西周政治思想——即德政思想的三项基本原则。在周人看来,“敬德”“保民”“慎罚”是一个国家政权系统得以稳定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摘编自王杰《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的转向——西周时期的敬德保民思想》观点二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解读]观点一强调敬德保民思想的政治作用,即只有保民才能使国家稳定,保民是国家社稷永享福祉的前提,其目的就是祈天永命。这是周代天命思想的核心。观点二强化“敬德保民”的教化作用,即“敬德保民”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它是孔子德治思想、德主刑辅思想的直接来源,进而成为儒家政治思想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之一,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和意义。2.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1)产生原因: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因此,西周统治者在反省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2)主要内涵:“敬德保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宜民宜人”,形成既要对民宽厚、惠民保民,又要慎重刑罚,才能使政权得到巩固,确保安定国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不仅是周人对殷人“尚鬼”思想的一种反叛,而且是巫史文化由盛而衰,中国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转型的理论基石。(3)历史影响:西周王朝提出“明德、敬德、保民”的人文教化思想,以及在人文教育中,重视在伦理方面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教化主张,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人文教育的基础,对中国人文教育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课程延伸1.商周政体下的君主权力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2.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分封制也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各地的文化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创新视点押题]1.史料记载,商王太甲德行有亏,大臣伊尹便将之囚禁在“桐宫”,待其悔过之后才恢复其王位。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待其成年后才将权力奉还。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限制王权

B.礼乐秩序走向崩溃C.君主集权程度有限

D.地方诸侯威胁王权解析:C据材料“商王太甲德行有亏,大臣伊尹便将之囚禁在‘桐宫’,待其悔过之后才恢复其王位”和“成王年幼,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待其成年后才将权力奉还”可知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的约束,可见君主集权程度有限,故选C项;据所学,宗法制形成于周代,不能说明材料中商代的问题,且宗法制不能限制王权,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秩序走向崩溃是在东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大臣伊尹”“周公旦”可知约束王权的是大臣,而非地方诸侯,排除D项。学术在线分封制封邦建国,拓土开疆,将一些地域在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也囊括进来,使中原地区与外域再一次通过地域的方式相互融合,第一次催生大范围大疆域的民族融合。——浅章《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史》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在政治制度上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对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押题]2.有学者指出,西周封建社会的上层,因为君统与宗统的叠合,政治伦理和亲族伦理也为此合而为一,于是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规整为忠孝仁信礼仪诸项,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这说明西周时期()A.确立了森严的政治等级秩序B.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理念C.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D.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解析: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周封建社会上层所遵从的“忠孝仁信礼仪”等诸多理念,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据此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其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即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但是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叙述西周上层的“忠孝仁信礼仪”等诸多理念,“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排除A项;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以民为本”,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民”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禹去世之后,其子启夺得了王位,“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而不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通关训练[真题练]1.(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解析:D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河南平顶山和陕西长安等地区出土了带有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河南平顶山和陕西长安均位于北方中原地区,这说明南方的青铜器及其制造工艺传到了北方。青铜器是周代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存在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的现象,所以说西周时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相互交流,故选择D。材料体现的是南方文化向北方中原地区传播,而不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A。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制定的音乐。礼乐制度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发生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容,排除B。西周的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分崩离析,排除C。2.(2019·全国Ⅰ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位继承方式发生变化,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预测练]1.《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如商代最后的王是辛,其父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其母非嫡妻,封为子爵。而辛,其母嫡出,继承殷商的帝位。这说明殷商末期()A.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王位继承制还很随意D.长幼有序没有贯彻解析:A据材料“‘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可知商朝前期没有严格的王位继承程序,导致“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出现,殷商后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宗法继承制度,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故选A项;秦代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商朝后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并不随意,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辛是嫡长子,继承了王位,贯彻了长幼有序,排除D项。2.西周实行分封制,要求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这旨在()A.巩固政府的领导地位B.加强对诸侯国的政治监督C.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D.解决诸侯国治理中的困难解析:C西周分封制下,要求诸侯实行“德明慎行”的统治方针,效仿先王的保民方法,对诸侯统治提出政治上的要求,目的是引导诸侯用良方统治百姓,从而拱卫周王室的统治,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统治中蕴含着保民的思想,并不是王室与诸侯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A项;希望诸侯用良方统治百姓,不是对诸侯的政治监督,排除B项;据材料“实行‘德明慎行’的方针”是对诸侯国提出的要求,用良方统治百姓,不是为了解决诸侯国治理中的困难,排除D项。[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1.(2022·江西联考)商代远在北方、江南和西南的一些方国、部族,名义上依附于商,其实有的从未朝贡过。周代在各地分封诸侯建国,还允许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卿、大夫二次分封,自行设立各类管理官员,使其各司其责,交纳贡税。这说明分封制()A.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B.健全了赋税征收体系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D.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解析:D由商朝边远地区的方国、部族从未朝贡到周代在各地分封诸侯国,并且允许二次分封和管理,这等于在国家治理方面更加规范和有效,所以是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周代与商代相比,在统治范围和统治效力方面更加规范和有效,而不是指对边疆的开发,排除A项;题干中贡赋的内容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贡赋与赋税是有区别的,排除B项;题干只是讲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并没有提到统治区域的变化,排除C项。2.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解析:B据材料“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可知商王扩大祭祀对象的范围,目的是通过祭祀活动团结亲族,维护商王的权力,加强王权,故选B项;氏族强调血缘关系,因此肃清氏族和构建血缘政治是矛盾的,且夏朝就已经建立起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商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而非族权,且材料只提到扩大了祭祀的祖先神,并没有涉及现实中的权力,排除C项;商王在祭祀活动中也将旁系远祖纳入祭祀对象中,说明其并不轻视旁系,排除D项。3.(2022·陕西榆林模拟)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A.统治者推行“仁政”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解析:D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都意识到执政需注重民众的需求、考虑民众的愿望,统治者更加注重民众的作用,说明养济保民思想已经出现,故选D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出现,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与注重民众需求的保民思想无关,排除C项。4.(2022·陕西西安模拟)西周时期的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保用享”。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B.品德决定贵族地位高低C.祖先崇拜功利性凸显D.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解析:C据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可知,祭祀祖先更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给子孙,以“永保用享”,可见祭祀祖先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故选C项;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排除A项;祭祀祖先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且贵族主要依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此时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D项。5.《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材料反映了()A.唯物主义思想产生

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C.儒家思想影响政治

D.宗法观念逐渐瓦解解析:B由商人“尊神……事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可知周人较商人对鬼神的态度发生变化,人文意识增强,故选B项;据材料“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可知,商周时期仍然是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商周时期人与神的关系,未涉及血缘宗法观念,排除D项。6.《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都城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如下: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表明()A.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力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重城邑规划建设D.西周等级森严空前绝后解析:B据材料“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对道路的规定如下……”,可知在周代礼乐制度之下,建筑也被赋予了等级礼制的色彩,故选B项;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秦代之后才有,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邑规划具有等级礼制色彩,而不是注重城邑规划建设,排除C项;“空前绝后”表述绝对,排除D项。7.(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材料表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异姓贵族是分封的重要组成部分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解析:C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古代帝王之后,这属于分封对象的一类,故选C项;分封制并没有有效控制地方,排除A项;分封制巩固了政权,但到后期导致社会动乱,排除B项;宗法制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排除D项。8.西周立国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诫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诫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种做法旨在()A.保留前代制度风俗B.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C.确立分封制的原则D.加强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解析:B由材料“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知政令实施要照顾殷商习俗,治理疆土依照周制;由材料“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知政令要顺应夏人习俗,疆土治理要适应戎族,西周统治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采取灵活的治理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从而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西周统治者的做法借鉴了前代制度风俗,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对殷商遗民和夏遗民的政策,不能反映分封制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而非影响,排除D项。9.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解析:B据材料“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故选B项;材料内容仅涉及伯禽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不能体现“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排除A项;周朝时宗法关系影响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封国之间存在差别,并未提到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10.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解析:D据材料“将洛阳称作‘东国洛’……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可知洛阳由“东国”变为了中心,说明周代加强了对洛阳的控制,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故选D项;据所学,周代分封制存在割据隐患,排除A项;据所学,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西周时期,关中是经济重心并未衰落,排除C项。11.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这表明西周时期()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B.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解析:B据材料“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可知国人因周厉王的暴虐而驱逐周厉王,说明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B项;据所学,仅以国人暴动不能说明社会动荡,排除A项;据材料“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可知周厉王漠视舆论,排除C项;据所学,“天下共主”是由于分封制而确立,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不能说明周王地位动摇,排除D项。12.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1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解析:B根据材料中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可知,石器、蚌器、骨器等原始农业器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反映了西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故选B项;西周遗址没有发掘出土的青铜农具,故不能主观臆断铜器尽在宫廷使用,缺少史料实证,排除A项;“长安”“扶风”“磁县”都属于西周统治中心区域,不能说明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排除C项;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仅有种类、数量统计,没有使用情况统计,无法得出使用频率,缺少史料实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据《礼记·王制》编写(主要记录了周代礼制)材料二古时,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鸟兽鱼鳖,没有长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撒网,捕捞小鱼小虾。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要知道,一头猪相当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斗粟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古时,没有卖熟食的,也不在市场上买卖食物。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菜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炖小鸟、鹅汤等。——据桓宽《盐铁论》编写(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召开盐铁会议,朝臣对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检讨和评估。此书记录了该会议的相关内容。)(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周代饮食的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昭帝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天子祭祀……诸侯祭祀……大夫和士……”可知,等级森严(或与宗法制分封制结合紧密);据材料一“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