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政策的演变_第1页
唐代佛教政策的演变_第2页
唐代佛教政策的演变_第3页
唐代佛教政策的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佛教政策的演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种宗教也非常活跃。除了原有的佛教和道教之外,还有许多新的外国宗教,如景教、敖教、摩尼教等。尤其是佛教,宗派纷生,寺庙林立,谈禅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宗教活动的盛行,势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唐代政府制订相应的宗教政策,使之为封建统治服务。一、以容重教,宽猛并收,稳定封建统治在唐代,道教因其所奉教主老子与唐室同姓,备受崇敬,从高祖武德八年下诏叙三教先后,老先、次孔、末释,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此后,除武则天外,唐代帝王大都推崇道教。即便是武则天,虽因佛教开武周政权之阶,而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但也不曾排斥道教。中宗复位后,道教便又重新取得诸教之首的地位,终唐一代,道教一直受到尊崇,取得了近乎国教的地位。唐代统治者在尊崇道教的同时,对其它宗教并不排斥,而是采取兼容并收、诸教并行的态度。高祖时曾立胡袄祠并置官。太宗时又诏准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在中国传教,阿罗本在长安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据《两京新记》记载,当时长安有景教寺二所,袄教寺四所。唐高宗时,又命于诸州各立景寺。代宗大历三年,还准许摩尼教在长安立寺,并赐额“大云光明寺”。在广州甚至还有婆罗门寺。各种异教寺院的建立,正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各种宗教兼容并收的态度。原有的佛教,唐代政府更是给以大力扶持。当三论宗祖师吉藏初到京师时,高祖劳问勤勤,死后东宫以下皆吊赠。玄奘病重时,高宗“遣御医急赴,未至已卒,为之废朝数日”。即便是屡称老子为帝室祖先、道教乃祖宗之教的唐玄宗,也没有抑制佛教,反重用僧人一行,“数访以抚国安民之要”。还亲注《金刚经》,诏颁天下,普令宣讲。武宗灭佛时,全国有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余所。可见唐代政府对佛教的扶持。其实,唐代统治者真正信奉的还是儒家学说,太宗在《慎所好》中就说得很明白:“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也。”对宗教容忍重视,其原因固然很多,如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足以容纳各种宗教活动;文化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宗教成为一个重要部分。但最根本的还是想利用宗教来欺骗人民,稳定封建统治。正如当时人法冲所说:“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续高僧传·法冲传》)说明唐代统治者扶持宗教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政治意义,即把宗教作为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二、佛教是归个人意愿的“观”,不是外部因素的破坏,是客观主义的政治需求唐代寺观林立,除前代遗留及信徒自建之外,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建造的。国家造寺的原因有迷信的因素,或是统治者想死后进入“天国”,永享富贵,如唐太宗为母亲太穆皇后追福造的慈德寺、宏福寺;高宗为母亲文德皇后追福造的慈恩寺等即属此类。或是出于对往日所犯罪行的恐惧,如唐太宗诏建义以来交兵处,为义士勇夫殒身戎阵,各立一寺,就有这种含义。他曾说:“朕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平殄。然黄钺之下,金镞之端,凡所伤殪,难用胜纪。虽复逆命乱常。自贻殒绝,恻隐之心,追以怆恨,生灵之重,能不哀矜,悄然疚怀,无忘兴寝。且释氏之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杀害为重。承言此理,弥增悔惧。今宜为自征讨以来,手所诛翦,前后之数,将近一千,皆为建斋行道,竭诚礼忏。朕之所服衣物,并充檀舍。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借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广弘明集》卷二八)显然,在对战亡人表示同情、借以笼络人心的同时,也确有几分对以往杀戳过多的恐惧心理,害怕所谓的冥冥之报。但若因此而认为统治者建造寺观是纯属宗教原因,那就错了。欧阳修曾讥讽唐太宗兴建寺院之举是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其实,太宗虽有迷信思想,却并非虔诚的信徒,他不好神仙方术,曾对侍臣说,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对佛教也一样,大臣肖瑀要出家,太宗则说,“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认为佛教所说的“报施之征,何其缪也”,指责肖瑀是“践覆车之余轨,袭亡国之遗风”。(《旧唐书·肖瑀传》)傅奕上书斥责“佛是胡中桨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老庄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文德皇后都说:“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通鉴·贞观十年》)武则天时,僧人怀义等附汇《大云经》,宣扬“唐室衰亡,女主君临”,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所以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后,诏令各州立大云寺,讲说《大云经》。显然,大云寺的设立是为了向人们显示武周政权的合法性,可以说是典型的御用寺院。武周垮台,中宗复位,又令“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庆贺被武后篡位的唐朝获得中兴。中兴寺观设立的政治意义要远远超过宗教意义。唐玄宗时曾在各州设立开元寺观,过去在龙兴寺观举行的国忌日和庆贺皇帝诞辰的仪式改在开元寺观进行。不久又诏令在开元寺观安置玄宗真容。显然,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开元寺观实际上不过是举行国家庆典和为皇帝祈祷、扶翼皇权的政治场所。可见唐代政府设立的寺观,大都出于政治需要,即便是那些出于迷信而建的寺观,也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政治因素,或宣扬孝道,或笼络人心,是借以安宁社稷。三、寺院组织内部管理各派宗教为了扩大势力,到处兴建寺院,发展信徒,寺塔遍于九州,僧尼溢于三辅。僧道人数的剧增,使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减少,赋税徭役难以征发。僧道不事生产,又使社会负担加重。一些僧道的活动有时还会超出封建政治的正常轨道。这都会影响封建统治的稳定。因此唐代政府在扶持宗教的同时,也并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僧尼道冠的管理,以消除不利影响。其措施主要是:将僧道置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僧尼道冠从宗教意义上说是出家人,不受世俗政权管理,如北朝时就由设在中央的昭玄寺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其长官由僧人担任。唐代将掌管佛道事务的最高权力拨归鸿胪寺崇玄署,武则天以后又以僧尼隶属尚书省礼部的祠部,长官都由俗人担任,各地方寺院置三纲,虽由僧人任职,但须经祠部批准任命。将佛道统摄系统变成了世俗行政机构的一部分,纳入了俗权控制之下。唐代各级官吏的职责就有检查僧道活动。以世俗礼法制约僧道。僧道本不受世俗礼仪法律的束缚,寺院中自有称为“内律”的种种戒律来约束僧道言行。但唐代政府不允许僧道依内律自治,而是由国家制定以僧道为对象的法律,用于寺观内部。《唐律》、《均田令》等各项律令中都有专门关于僧道的条文。玄奘临终前曾要求不要再将俗法一成不变地应用于僧尼,高宗虽然答应了,仍不过是在俗法中搀杂一些内律而已。开元二十九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徐浣奏请:“道士僧尼女冠有犯,望准道格处分,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违者处罪,敕依之。”(《唐会要.杂记》)则说明用俗法惩治僧道的做法实际并未停止。伤人害命自不待言,即便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言行,也都以俗法处理。还多次颁布要“僧道致敬父母”的诏令,用儒家礼仪规范来约束僧道。从现存的唐代各项律令来看,世俗礼法对僧道的干预达到相当深度。实行僧道度牒制度和户籍制度。唐代政府对僧道人数进行严格限制,要想出家,必须得到政府许可,否则就要严加惩处。《唐律疏议》规定:“诸私入道,及度之者,杖一百。”一般说来,一个人要想出家成为僧道,首先必须从师精勤修行,然后经师推举,由政府批准得度。两京度僧道时,还需御史一人临场。最后领取尚书省祠部发行的度牒,才成为合法的僧道。还俗或死后,则要将度牒归还官府,严禁转让。中宗以后,进一步实行试经度僧,:或使黜诵经二百,或以经律论三科策试。三年一试,即便是已出家者亦须参加,不及格者便责令还俗,以限制滥冒,保证僧道质量。唐代佛学发达,名僧辈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唐代政府还建立专门的僧道户籍,和民户一样,三年一订正,户籍一式三份,分送州、县和祠部,以备不时检查。沙汰僧道。唐代政府虽有严格的度僧制度,但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私度僧道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此,唐代政府除屡次重申严格执行度牒制度外,还通过不定期的沙汰僧道予以限制。有时甚至是相当严厉的。如高祖武德九年诏令: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后来虽因皇位禅替而未能实施,但太宗即位后便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义宁私度,不出者斩。玄宗时也曾采取过这类措施,沙汰僧尼二万余人。沙汰僧道并不意味着反对宗教,只不过是对佛道二教的较为强烈的干预,以使其势力局限在封建国家所能控制的范围之中。所以在沙汰僧道的同时又往往通过恩度等形式将一部分非法的私度者变成合法。由于控制措施较为有力,因此尽管当时宗教盛行,但教徒人数相对较少。以佛教为例,北朝时,北方境内有僧尼三百万,几占北方人口十分之一;而唐代在武宗灭佛时亦不过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四、寺院经济在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寺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是封建经济组织,占有大量土地、劳动力。如嵩山少林寺有庄田四十顷,茅山太平观有田地山塘七十余顷,一些上层僧道实际上就是大地主。寺院的这些财产,一部分出自统治者的赏赐,如太宗在交兵处立寺后,又给家人车牛田庄。也有出自信徒的施舍。但最主要的来源乃是僧侣大地主的封建剥削活动。如僧人慧胄,住京邑清禅寺,经营四十余年,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京师殷有,无过此寺。又如僧人慧范被诛后,抄及家财竟达数十万缗。唐代封建经济繁荣,寺院经济也十分活跃。唐政府严格控制寺院经济的发展,有如下措施:首先,将寺观占田纳入国家授田范围。均田令中有关于僧道受田的专门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玄宗开元十年(722),又颁布了僧观常住田的标准:天下寺观田宜准法据,僧尼道士合给数外,一切管收,给贫下欠田丁,其寺观常住田所以僧尼道士女冠退田充,一百人以上不得过十顷,五十人以上不得过七顷,五十人以下不得过五顷。唐代均田制是和租庸调制相配套的,受田户得承担赋税徭役,僧道是方外之人,享有免赋役的特权,政府还要在均田令中规定僧道占田数,显然是从前代寺院经济的流弊中吸取了教训。南北朝时,佞佛成风,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成为社会危机深刻的根源。因此唐政府通过将寺院占田纳入国家授田范围的办法,来遏制僧侣地主的土地兼并,迫使寺院经济在封建国家经济所能允许的范围中存在和活动。其次,当寺院经济超越封建经济所允许的范围时,便动用国家权力予以坚决干预。唐中叶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寺院经济活动也有恃无恐,荫庇劳力,兼并土地,从而使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减少,以至赋税无从征调,徭役无从征发,此种事态的发展势必将危及唐朝统治。结果武宗会昌年间诏令灭佛,毁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其中腴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