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始皇陵选址研究
一、昭第三人是发挥礼俗基础作用的树种多年来,许多学者讨论了秦帝陵遗址位于山区北端的原因。这些原因中宏观的或背景性的因素居多,但是秦始皇陵选址于目前这个位置的直接原因鲜有学者论述。从古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首先确定陵墓应该设在骊山;第二个层次,设在骊山的北麓。所以讨论秦始皇陵选址的问题实际上应该着力解决这两个层次的问题。我们认为秦始皇陵选址于骊山北麓确有多方面的原因,正如许多学者的不同论述,但在这些讨论中,有些学者将选址于骊山与选址于骊山北麓混为一谈;甚至将始皇陵在骊山北麓的规划思考与规制因素误认为选址的原因。从以上角度考虑,秦始皇陵选址第一层次的原因是始皇应该归葬于其祖陵,当然了这也可作为背景;第二层次的原因在于秦国的礼仪与葬制传统,始皇陵应该安置在芷陵的东北位置,但是这一区域面积有限,因此,始皇陵移至于骊山北麓。以下分别论述之。其一,祖陵因素。从昭襄王时代开始,秦国的王陵区已从咸阳的毕陌陵区移至芷陵。秦国选址于骊山附近作为葬地,是秦国定都咸阳以后逐步形成的。这受到都城附近设陵的传统影响,但是秦都咸阳附近的陵墓设置最初并不是设于骊山。据《秦记》所述,秦孝公十三年始都咸阳;而据《秦本纪》载:“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从此开始秦国国君的埋葬地点均在咸阳的附近。如《秦记》所述,主要的陵墓选址为:“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葬公陵。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茝阳。孝文王享国一年,葬寿陵。”从昭襄王开始,国君葬地开始选址于芷阳。《史记·秦本纪》有更多的记载: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葬于先王。”唐八子是孝文王的母亲。“合葬于先王”即指其与孝文王之父昭襄王合葬,由此可知也是葬于芷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史记·吕不韦传》载:“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曰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自昭襄王到秦始皇之间还有孝文王、庄襄王两代秦王,但明确葬于芷阳的国君只有昭襄王和庄襄王,昭襄王子孝文王葬于寿陵,目前其陵确切地址还不可考。所以综上文献,葬于芷阳的昭王上辈有宣太后,平辈的有唐太后;葬芷阳的昭王子辈可能有悼太子;葬芷阳的昭王孙辈有庄襄王及其夫人(始皇时期的帝太后)。因此,作为昭襄王曾孙的始皇应该追随其近祖埋葬在芷阳。在以前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曾论证过始皇陵与秦东陵的关系。尚志儒先生认为秦国战国晚期的茔域包括了毕陌、芷阳和骊山,此论将骊山作为一个单独的埋葬区域而分出来2,而一些从事秦东陵勘探的学者也认为秦东陵与骊山没有太多的联系,二者相对独立。这些学者肯定的秦东陵与始皇陵各自独立的确为事实,始皇陵的独立、完整,自成系统,显然与秦东陵不是一个体系下的独立陵园。但是始皇陵就近置于秦东陵附近也是事实,从秦国设置王陵的礼仪、传统以及始皇陵与东陵的位置关系看,始皇陵都是因东陵而设,也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其二,从东陵墓园排位看始皇陵应处的位置。如前所述,秦昭襄王时期选址并规划了芷阳陵区。昭襄王陵墓在这一区域中应该居于礼仪的核心地位。其礼仪核心地位必然体现墓园的位次上,昭襄王陵园应该为中心或者为其它墓园排位的基点,这一点可从近年的发现深入讨论。到目前为止这一区域发现了四座陵园,其中最大的陵园为1号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陵园内有两座亚字形大墓(编号为86LDM1、M2),两座陪葬坑、两处陪葬墓区和四处地面夯土建筑台基3。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三里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内有“中”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大墓三座;陪葬坑一座、陪葬墓区两处、一处地面建筑遗址4。三号陵园东南距一号陵园约1500米,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80米,发现中字型大墓一座(M7),陪葬墓区一处,发现小型墓四座;建筑基址两处5。四号陵园东北方2.5公里是一号陵园同,内有“亚”字形墓一处,陵园外的南侧有“甲”字形陪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一处6。这一区域四座陵园的墓主人问题,学者间有不同的观点。程学华认为二号陵园为悼太子墓;三号陵园即宣太后的骊山陵园;一号陵园中Ml应为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合葬墓,M2应为孝文王与华阳太后的合葬墓;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为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7。尚志儒认为三座亚字形墓应当分别是昭襄王与唐太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及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8。张海云、孙铁山认为孝文王与华阳太后葬地不在今秦东陵范围;秦王与后妃分置墓冢,即异穴合葬;每座陵只葬一代秦君,各陵园之间按昭穆位排位9。王学理认为西安市东郊的韩森冢为汉刘康的恭皇陵10。他还认为孝文王与华阳太后葬地在四号陵园西北5000米处的路家湾、田王村一带1。赵化成认为秦东陵每座陵园只葬一代秦君。一号陵园大型亚字形主墓之一,为秦始皇生母的帝太后所有;四号陵园为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异穴合葬陵园,亚字形大墓属昭襄王,两座甲字形墓分属唐太后及王后;一号陵园为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陵园,北面的M1葬庄襄王,位于南边的M2葬帝太后;二号陵园一座中字形大墓葬悼太子,其它3座甲字形墓葬太子妃嫔;三号陵园的一座中字形大墓葬宣太后11(图一)。综合以上诸家之说,张海云、孙铁山二人之说最为合理。在他们的研究中还提出秦东陵陵园排位有昭穆关系,他们认为“先王之葬居中,子、孙以昭穆并列左右,然而悼武王与昭襄王同属惠文王之子,乃为昆仲,不能并列昭穆,因此他才把陵址选在芷阳,其后又以他为祖位,子孙以昭穆葬之左右。”他们认为东陵四座陵园的墓主排位是一号陵园为昭襄王与唐太后居中;二号陵园为悼太子,居于昭位;四号陵园为庄襄王与帝太后,又居穆位。一号陵园为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合葬陵园,目前已为这一陵园M1被盗的漆豆文字所证实12;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东陵墓园的昭穆排位也应成立。昭穆制度见于《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郑玄注:“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考古发现中,张家坡西周井叔家族墓地可能比较符合这一规制。该墓地中时代最早的第一代井叔大墓M152居于中部,时代次之的第二代井叔大墓M170居于左侧,时代最晚的第三代井叔大墓M157(井叔采)居于右侧,因此三代井叔大墓形成了以M152为中心的左昭右穆的排列形式13。墓地昭穆制度的使用,有些学者认为到西汉帝陵的排位受到昭穆制度的影响14。因此,始皇死后,按照昭襄王为中心的芷阳陵区的规制,只能葬在以昭王墓园为中心的昭位,这个位置应该居于二、三号陵园的北侧。从这个角度考虑,始皇陵现在的选址符合祖制中的昭穆秩序。而另一个事实是,骊山西麓在二、三号陵园以北没有合适的地点供始皇选择了,所以始皇选址于骊山北麓,这既符合始皇陵在秦国晚期王陵体系中的地位,又能体现了始皇陵在这一陵区的核心地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二、南北轴线的划分秦始皇陵定址于骊山北麓地区后,就要考虑陵墓的规划。这包括多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对骊山北麓区域的勘察、地形地势的把握与控制以及对陵墓规模的思考,此后才应该对陵墓设施的规制进行考虑。以下我们重点探讨秦始皇陵规划中对骊山北麓的区域控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更多的借助现代空间技术手段来验证我们的思考。始皇陵对骊山北麓地区大范围区域的控制包括对以下两点两线的把握。首先,陵墓规划的控制点——望峰。这个控制点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现代空间分析技术来确定。《类编长安志》卷八曾转引《两京道里记》中记载“俗呼当陵南岭尖峰作望峰、言筑陵望此为准。,以前我们认为文献中无具体记述不便确认15,现在通过地面观察与空间技术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了文献中的“望峰”即为郑家庄山峰(图二中的Z地点)。此前,通过2009至2010年的工作,我们已经确定了贯穿秦始皇陵内外城南北门、封土的南北向轴线16,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我们将这条轴线南端向骊山方向延长,发现可与骊山北坡的郑家庄山峰相交。根据在经纬度坐标系上作几何变换的WorldView-2图像数据(StandardLV2=50cm×50cm/画素)计测,该地点实际北距秦始皇陵封土约3.06km,西南距现代村落郑家庄约80m(图二)。通过地面实地观察,此地点恰好位于骊山北麓分水岭一线的北侧,此处自北向南有4座山峰,而该地点即位于自北向南的第3座山峰上,标高1059m。从始皇陵的不同位置观察,该山峰与周围的山峰对比特征明显。首先从秦始皇陵园的封土及以南区域观察,距离最近且能望见的最高峰就是该地点(图三)。到陵园的北侧鱼池一带才能目视分辨出在该山峰后侧的分水线上有一座高于此山的高峰,但是其位置稍有偏西(图四)。综合以上文献、现场考察、考古材料以及空间分析材料,郑家庄东北侧山峰即为控制陵墓规划的“望峰”17。其次,陵墓的两条控制线。2009年以来,我们已完成了陵园城垣与全部城门的勘探以及与门相关的道路系统的认识,基于此工作,我们可以确定在陵园内部有两条在封土中心点垂直相交的轴线。但是这只是陵园内部的轴线,通过前述工作,望峰与封土中心两点又形成了一条南北轴线,陵园内部的南北轴线合于这一轴线上;北出陵园北门,外城北侧的道路遗存18、鱼池遗存的坝体也位于这一轴线上,鱼池水体北侧的建筑群、丽邑也位于这一轴线的两侧。以上只是我们根据现代考古资料判断出的南北向的轴线,但是秦代如何引得这一轴线的。我们认为这一轴线是从望峰控制点向正北方向引线的结果(由于地磁变化,现代的正北比秦代的正北向东有1.4度左右的偏移),陵园南北向的所有墙垣都与这条引线平行,这显然是当时修陵依据这一引线进行控制的结果。南北控制线确定下了,东西控制线也就定下来了。事实上以前我们确定的陵园贯通陵园东西门、封土的轴线就是这一控制线的一部分。第三,封土位置的选定。理论上,封土设置于这条南北轴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可以的。但是封土选择在现在的地点必然有其依据。我们通过空间分析,发现现在陵墓的设置点距骊山两端的距离大致一致。所以规划时择中的理念应该是考虑的基准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骊山的几何形状与相关数据。骊山全长11.4千米左右,但是分为两段,其中西段长约3.1千米,东段长约8.3千米,两段间夹角160度左右;而“望峰”并不处于骊山两段的折点上,其位置距西端约5.2千米,距东端6.5千米。基于这一几何形状,在南北轴线上只有一个点可以距骊山两端距离相等。而现在秦始皇陵封土所在就在这个点上(图五)。综上,我们认为以上两点两线基本上确定了秦始皇陵在骊山北麓的方位,并确立了规划的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陵墓才能进行到具体的规制设计阶段。三、外宫垣或外陵缝秦始皇陵的范围有多大,多年来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早期提出的范围为56平方公里这一概念,虽为权宜之策,但多年来仍在沿用;此说的依据与近年来这一地区考古工作成果及学术研究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力图从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状况入手,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并在此思路下讨论始皇陵的范围。对秦始皇陵的范围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予以了涉及。袁仲一先生认为秦始皇陵的范围南起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吴东、吴中村北,西至西安市砂轮厂东墙,东到代王镇,东西、南北各7.5公里,面积56.25平方公里19。王学理曾指出“骊山园的范围东自代王东晏西侧的古鱼池水一带,西至姚池头、赵背户、五里河西边的古河道,南接骊山,北临鱼池安沟一线,纵横各7500米,占地约56平方公里”20朱思红认为秦始皇陵园的范围南起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鱼池及其所在水沟,东到防洪大堤一暗桥村一线,西以山刘村、赵背户刑墓地以东、董沟的小河为界21。至于两重城垣外的部分,一些学者将其仍认定为一重陵园。刘瑞就在此基础上认为从秦始皇陵园的陵垣建设、埋葬情况和周围地形所界定出的三重结构看,陵园分为内、中、外三重陵园22。杨鸿勋先生从已有的考古成果认为秦始皇陵已发现的“内城”和“外城”的两道墙基,应是“内宫垣”和“中宫垣”,但是外围还应该有“外宫垣”。杨先生认为“骊山园”外围形式为缭墙。他还指出上世纪80年代,当地负责勘探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周边的村庄附近钻探到不只一处的缭墙根基,可惜没能探查下去23。朱思红认为秦始皇陵的外围是以山、河流、沟等自然阻隔物作为标识的,其中有必要的人工修整。秦始皇陵区范围边界的水道、壕沟应即为秦始皇陵的“外陵园”周界,即为“外陵垣”或“外陵沟”。24以上这些说法至今的考古工作没有给出定性的结论,甚至量化的材料,但是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陵园的范围提供了不同的思路。综上,关于秦始皇陵范围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思路。通过考虑前人的工作,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两个方面思路:一是丧葬因素分析。但是无论是陵墓、陵园还是陵区,都是基于始皇丧葬行为相关性前提之下。秦始皇帝陵所有遗存最根本的特点还是丧葬行为一致性。虽然从考古的发现看,骊山北麓分布着大量与秦始皇埋葬相关的秦代遗存,这些遗存应该纳入秦始皇陵,但是这其中有相当多的遗存并不直接具有丧葬意义。这一区域内以两重城垣所界定的核心区域从表征上看与封土、墓室有紧密的空间关系,从丧葬行为看,为陵墓的主体内容,具有强烈的丧葬主体特征。两重城垣外发现的一些可以与始皇埋葬相联系的陪葬墓、陪葬坑等虽然空间关系不如前者紧密,但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丧葬礼制意义。所以这些都可归结为陵墓的本体遗存。而大量的与陵墓建设、使用有关的遗存则不具备上述丧葬礼仪性质,可称之为陵墓附属遗存或工程遗存,这包括:作坊与窑址、阻排水设施、官署(鱼池建筑群)、陵邑、修陵指挥设施遗存(击鼓坪遗址)、修陵道路遗存等。这些也可归入广义的秦始皇陵。而大量的后期破坏则不属于陵墓系统。二是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在这一思路之下,陵园的范围除了上述遗存性质的同一性外,不排除陵园范围有一些表征可循,有些学者从这一角度进行过相关研究,比如朱思红认为秦始皇陵的范围是以山、河流、沟等自然阻隔物作为标识的,其中有必要的人工修整;袁仲一先生也从秦始皇陵所处的由六个河流分隔的台地角度来讨论秦始皇陵是由其所处的地形与景观选择后的结果。这些工作提出了从不同的自然因素角度进行研究的思路。自然环境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哪些因素对秦始皇陵的范围具有影响作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目前我们认为地理单元、水系以及始皇陵规划中用到的骊山景观都对范围有重要作用。这使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一方面,秦始皇陵作为人文的产物,必定受到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为活动又对环境进行了干预与改造。因此这方面的考古线索对我们认识秦始皇陵的范围也弥足宝贵。从遗存丧葬因素角度来分析秦始皇陵范围,有两个以封土为核心大小套合的区域。第一个区域,首先应该包括两重城垣及其以内的遗存内容;第二个区域是两重城垣外具有丧葬礼仪性质的遗迹的范围。从目前的发现遗存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个区域比较明确;第二个区域东到秦俑馆前、北到渭河一、二级台地、西到砖房村一线、南到骊山脚下一线。第一、二两个区域包括了文献所说的茔域以及茔域外的堧地。堧地与茔域在礼仪上为同一个整体25。从骊山北麓地区自然环境因素考虑,地理单元、水系统及骊山景观三者也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的区域范围。首先从大的构造单元看,骊山北麓地区有骊山断块低山丘陵区、渭河南北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扇区三个大的地理单元,这三个单元相互独立,三者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秦始皇陵所处的为山前洪积扇区,这个单元的范围也就是东始于代王、西到现在临潼城区。第二,骊山北、西麓地区自东向西有7条河流,而其中的戏河、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3月大冶市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省考试院202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人类学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5G无线工程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场道面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井冈山大学《生物化学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舞蹈身体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查房
- 网络周期窃取演变-洞察分析
- 《excel学习讲义》课件
-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评价考核标准
- 2025年湖南常德烟机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联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日历(日程安排-可直接打印)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土木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智慧派出所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日语N5试题完整版
- 《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