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A. B.C. D.2.“水绿盐城,大美湿地”已悄然成为魅力盐城的一张亮丽名片。下列行为不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A.发展风力发电 B.露天焚烧垃圾 C.鼓励乘坐公共交通 D.积极植树造林3.符号“N2”表示()①氮气②氮元素③2个氮原子④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⑤1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⑥两个氮元素⑦一个氮分子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⑦C.②③④⑦D.②④⑤⑦4.a和b为两份质量、浓度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b中混有少量二氧化锰。当分别同时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A. B.C. D.5.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A.氧气 B.氧分子 C.氧元素 D.氧化物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下图所示两个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入铜丝,可观察到铜丝有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A.2个 B.3个 C.4个 D.5个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不正确的是()A. B. C. D.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C.量取液体 D.加热液体9.以下事实从微观角度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B春天柳絮飘扬分子在不断运动C氧气,液氧都能助燃氧气、液氧都是由氧气分子构成D空气可以压缩为液态分子间有间隔A.A B.B C.C D.D10.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1.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12.下列物质在氧气种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A.红磷B.硫C.蜡烛D.木炭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如图,两集气瓶中分别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抽去两集气瓶之间的玻璃片,二者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生成白烟的变化是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可从微粒特性的某一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符号或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14.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2)若用AE组合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应该先________________,再停止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3)A装置制取氧气时除了用高锰酸钾,还可以用另外两种物质反应,用文字表达式写出该反应。______(4)使用B装置,可用到的液体反应物为_____,反应后的液体中氢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增大、不变、减小),D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理由是________。(5)有同学想知道高锰酸钾反应后的两种固体产物会不会加热时也产生氧气,做了如下两个猜想:①二氧化锰加热产生氧气②______。他们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后,通过检验没有发现氧气生成,按照第二种猜想实验后发现有氧气生成,他们检验氧气生成的方法是________。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装置。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干燥气体的常用装置(1)制取气体实验时,首先要对发生的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装置不漏气,装置C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___(按先后顺序填字母),若导管口有气泡,放手后导管内上升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A]用手捂住试管[B]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资料)浓硫酸能吸收氨气,具有强吸水性;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2)实验室常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加热来制取氨气。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发生、干燥和收集装置可选用A—F中的_______________装置。(3)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C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填装置编号)。16.下列A~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装置:(1)A实验中用10mL量筒量取6mL蒸馏水,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中_____处(填“a”或“b”)的刻度线保持水平;(2)B实验成功的关键是____(填序号);①装置气密性好;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③红磷过量或足量;④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⑤选用教室内的空气(3)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4)D实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电解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继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图示是双氢青蒿素片的部分说明,请回答:(1)双氢青蒿素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2)双氢青蒿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3)双氢青蒿素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4)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5)3片双氢青蒿素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mg。(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18.200g15%的食盐溶液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30%,需要蒸发掉多少克水?____或加入多少克食盐?_____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乙烧杯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B处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处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

A.滴管应该在试管上方悬空垂直;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待过滤的液体通过玻璃棒流入过滤器中,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放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稀释浓硫酸时的操作是: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向试管中倒入液体,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2、B【解析】

A、发展风力发电,有利于减少含碳物质的污染,故A正确;

B、露天焚烧垃圾可以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可以净化空气,故D正确。

故选:B。3、B【解析】

符号“N2”表示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1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一个氮分子,故选B。4、A【解析】在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生成氧气一样多,故选A5、C【解析】

A、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气这种物质,故A错误;B、纯净物中只有一种构成微粒,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分子,故B错误;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D、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而氧化物是一种物质的类别,高锰酸钾、氯酸钾都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6、C【解析】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是正确的叙述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②点燃酒精灯加入铜丝,可观察到铜丝有红色变成黑色是正确的叙述;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是错误的叙述,应该冷却后读数;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是错误的叙述,铜丝的量太少消耗不完氧气影响结论;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是正确的叙述;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是正确的叙述,故正确叙述的说法为4个,答案选择C。7、A【解析】试题分析: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为防止高温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在集气瓶内常放少量的水或细沙;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污染物二氧化硫,故集气瓶内放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因为二氧化硫能和水反应生成液体亚硫酸。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考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8、D【解析】

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靠到容器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筒读数时,使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9、B【解析】

A、花气袭人知骤暖,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B、春天柳絮飘扬是宏观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C、氧气、液氧都能助燃,是因为氧气、液氧都是由氧气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D、空气可以压缩为液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10、B【解析】

A、千锤万凿出深山把石头大块变成小块,运出山外,只是物质的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C、铁杵磨成针是铁棒变成针,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只是物质的位置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11、B【解析】试题分析:从C烧杯一段时间没有变色,可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说明B烧杯变色是因为A烧杯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烧杯中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该实验并不能说明水分子是运动的。所以应选A项。考点:科学探究、分子的性质12、B【解析】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正确;C、蜡烛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氨分子、氯化氢分子由于运动而接触生成新微粒NH3+HCl→NH4Cl或氨气+氯化氢→氯化氨【解析】

(1)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白烟,白烟实际上是氯化铵晶体的微小颗粒,有新物质产生,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2)上述实验可从微粒特性的某一角度进行解释:氨分子、氯化氢分子由于运动而接触生成新微粒;(3)该反应的化学符号、文字表达式分别为:NH3+HCl→NH4Cl、氨气+氯化氢→氯化氨。14、酒精灯集气瓶撤出导管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过氧化氢增大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看到木条复燃【解析】

(1)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为酒精灯,b为集气瓶。(2)若用AE组合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应该先撤出导管,再停止加热,停止加热时装置内压强减小,会将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未冷却的试管,会使试管炸裂,故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3)A装置制取氧气时除了用高锰酸钾,还可以用另外两种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4)使用B装置,可用到的液体反应物为过氧化氢,反应后的液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氢元素质量不变,故氢的质量分数会增大,D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理由是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5)高锰酸钾反应后的两种固体产物分别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做了如下两个猜想:①二氧化锰加热产生氧气②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后,通过检验没有发现氧气生成,按照第二种猜想实验后发现有氧气生成,他们检验氧气生成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看到木条复燃。15、BAAHFCaCO3+HCl→CaCl2+H2O+CO2BGE(CGE)【解析】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BA;(2)实验室常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加热来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氨气可以用碱石灰进行干燥(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浓硫酸能吸收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极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制取氨气发生、干燥和收集装置可选用AHF;(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aCO3+HCl→CaCl2+H2O+CO2;该反应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用B或C;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碱石灰(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用E;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BGE(CGE)。【点睛】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16、a①②③④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H2分解反应【解析】

(1)量筒的刻度是从下到上依次增大的,故实验中用10mL量筒量取6mL蒸馏水,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中a处的刻度线保持水平;(2)B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因此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实验前夹紧止水夹,防止反应开始时瓶内气体膨胀从而从导管中逸出;红磷要过量或者足量以保证瓶内的氧气被完全消耗;要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防止温度高时,瓶内气体膨胀,倒吸进瓶内的水的体积不准确;教室内由于人多,氧气消耗量大,含量低,不适合用来测定氧气含量;因此选①②③④;(3)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硫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4)D实验中试管1与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而水电解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故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化学式为H2;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15:2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