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1页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2页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3页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4页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课程2最近发展区3终身教育4自我效能5苏格拉底方法6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2简述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相联系。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优势、不足及思考。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结合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2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3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4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课程答: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等。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2最近发展区答:“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或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3终身教育答:终身教育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与阶段性教育相对,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①终身教育作为与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②它能够保证人的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③它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4自我效能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推测,是教育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概念。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等。5苏格拉底方法答:苏格拉底方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可以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6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答: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四段教学法为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具体如下:①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②联合: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③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④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四段教学法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批评。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所著,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既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阐明了教育的可能性。(2)教育制度《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拟订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的理想的学制系统,《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规定为九年。第一、三、五、七、九年都要进行考试。七年完成,考试合格谓之“小成”,九年完成,考试合格谓之“大成”。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其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3)学校管理《学记》还记录了古代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如开学、入学、视学等仪式,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于后世具有启发意义。(4)教育教学的原则《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5)教育教学的方法《学记》提出的主要教育教学的方法包括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和类比法。同时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照本宣科,呆读死记,满堂灌,赶进度,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消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现象进行尖锐批评。综上所述,《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它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十分显著的,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简述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相联系。答: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道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体验崇善恶恶的情感,调节学生对人、对物、对事应持的态度,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理想,并付诸行动。(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这种途径要求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好的品德。(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组织得当的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5)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还得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让学生在实际的交往与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答:(1)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优缺点①含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②优越性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便于进行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班集体的作用;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③局限性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教学的实践性不强,其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班级授课制的改革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班级学生数量适当减少,实施小班教学,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更多地照顾学生的差异,并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课堂教学应缩短集体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师生在个别辅导中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充分表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多加关心和指导。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

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④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完善,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优势、不足及思考。答: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1)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①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②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③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④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2)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①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③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3)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①校本课程是由团队合作而成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课程无法运作;②对国家和地方来说,如何督导、评价学校的绩效责任,如何制定考评标准都不易解决;③校本课程由于本义上就含有地域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无法由出版单位供给,必须依赖学校教师自行研发设计;④多数教师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没有接受过课程开发的正式培训,因此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4)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于以校为本的校本研发,也不是以开发某一学科课程为最终目的的活动,需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专家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②明确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③要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这

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结合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答:人的身心发展重在指人的心理的、社会的、生理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体现在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性。(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刻,能控制和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②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发展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性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等。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2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答: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认知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即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过程,即用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②认知发展阶段论a.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b.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

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③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其中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2)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创设合理情境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②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地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出判断。③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

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3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答:科举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到唐代逐步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1)正面的作用及影响①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唐代中央政府,不断地打击、削弱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以科举制的实施开放了官僚系统,通过自由报考、自由竞争及规范化的考试,使得庶族地主和一般平民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而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样,既保证了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行,又确保了君主集权统治的相对稳定。②科举改变了选拔官吏只重门第不重才能的弊端,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办法,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唐代的科举考试采取了“别头”式回避制度,就是主考官的亲属移往别处考试,被称为“别头举人”,主试官当回避,及第者由吏部尚书复试。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出身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兴盛和发展;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写赋,并钻研儒家经典及古代传统文化,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和社会流行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以及改变当时“五尺童子耻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科目中有明法、明算、明字、童子、武举等科,这对社会出现的重文轻武、重文轻算、重成人轻少年的陈规陋习有一定的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④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如日本在天智天皇时,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而经科占正科地位,书科及音科为经学的入门。入学的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等,都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类似。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了文官考核制度;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实行文官考核制;1855年英国也开始推行文官考核制。(2)反面的作用与影响①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科举考什么,学校和社会也跟着注重什么,在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②影响了一般读书人的思想

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径。因此读书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读书目的与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地影响着一般读书人的思想。4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答: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①论教育的本质a.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b.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②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③论课程与教材a.从做中学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地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b.教材心理化

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认为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④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杜威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颇不以为然,由此他推崇“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杜威的思维是反省思维,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杜威把他的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情境——问题——资料——方法——检验。⑤论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在实施德育方面,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2)评价①影响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

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c.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②局限性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体西用”2教育3班级授课制4道尔顿制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6学习动机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2简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性。2述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于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体西用”答:“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是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中体西用”认可西学,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2教育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包括: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3班级授课制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学生,其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班级授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4道尔顿制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亦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和师生合作。要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道尔顿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答: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来看,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换言之,问题解决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而非自动化的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个人行为,对某个人成为问题的事,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是问题。例如,有一辆汽车需要开走,对于初学开车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对于熟练的司机来说就不是问题。6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答: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1)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其意义重大。这种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①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④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⑤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和经验。(2)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教师教育行动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①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要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课题应具有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等特征。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用自我追问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③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要有计划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需要教师制定初步的计划,明确问题的核心、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最后形成行动策略构想。④实践尝试的行动策略要注意按计划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要随时做具体分析,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⑤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做出全面评价,分析并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进研究。⑥总结行动研究的总结应是感性与理性、抽象与本质的整合,既要有理论上的概括,更要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2简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答:当今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充分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儿童在入学前智力发展水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要重视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学制系统虽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的年龄视为儿童的入学年龄,因为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区别的。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部分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已达12年以上,即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是现代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不相同。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质量要求。因此,普通中学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是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5)发展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是改革现有教育机构的原则,其目标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完善体系,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答:“六艺”教育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1)六艺的具体内容①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②“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西周小学教育从识字、书写开始。③“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御”是指驾车,学习驾车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2)六艺教育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举,无一偏废。六艺教育是一个基于审美的教育范式,融艺术、德行、智能、体育教育于一体。这启示当今的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②注重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源于自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是六艺教育的重要特征。当今的教育改革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活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六艺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的资质、禀赋、性情各不相同,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当代的教育改革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儿》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卢梭的教育理论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①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给儿童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②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经受命运打击却仍然能愉快生活的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其实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③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a.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这需要教师做到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a.婴儿期的教育(0~2岁):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b.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c.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会劳动。d.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

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2)自然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①揭示了教育规律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对于当代教育规律的探究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②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a.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主张教育者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及其心理特点,否则教育就不会成功。这种儿童观的革命性变革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b.儿童的个性发展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呼吁保护儿童纯真的人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③对于发展心理学的贡献卢梭为发展心理学做了贡献,他关于人心理的分析及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产生的特殊心理,实施不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都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义,极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这在后来的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性。答:(1)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概述①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种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出现。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a.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育。b.重视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通过灌输民主、自由和合作等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c.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②进步主义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就是进步教育运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大致上可以下分为三个阶段:a.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阶段;b.20世纪20~30年代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高潮时期;c.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后期。(2)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①从时间上看,这两场运动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从性质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是对教育的改革运动,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学家;③从教育重点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注重儿童的发展,把思想重点放在儿童个人的发展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④从教育方法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意义①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重视对教育对象(儿童)的研究,在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发展的原则上,与旧教育划清了界限。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

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②进步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构成了十分重要的一章。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加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此外,科学和科研也都受到重视。进步教育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革。进步教育在教育上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和当今美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4)局限性①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又带有极其鲜明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②进步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不能始终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保持同步。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教育的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

教学质量的下降等。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2述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答:“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就学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①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同样,生活也离不开教育。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应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②社会即学校a.“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最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同样也值得肯定。③“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c.“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d.“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①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

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②局限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好坏。(1)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不同性质师生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由此影响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历史上,师生关系的性质不断发生着变化,它体现了人们不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断追寻教育主体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①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师生关系。之所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因为传统社会把知识教学看作是教育的主要活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因为他们也同样被知识所奴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自由。②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即学生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一味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顺应的结果常常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中心尽管是对教师中心的一种反叛,但它使师生关系从一种不平等又滑向了另一种不平等。没有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意义。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这一阶段我国教育理论界又提出了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等学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即作为社会的代表以及闻道在先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则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二者都不可偏废。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就是说教师既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是主客体的统一。(2)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双方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学说力图打破以往“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

二元对立,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然而这种学说仍然没有跳出“主体与客体”的思维模式,仍然在认识论的范畴中将师生这两个完整生命之间丰富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性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交互关系,交互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从主客对立走向了交互主体,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现代“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以顺利开展教育活动。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其结果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于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答: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1)中学生的时代特点现代的中学生同过去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宽阔的视野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本身的特点(如敏感、吸收快、求知欲强,并善于接受新刺激、新事物和新观念等)使得他们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这突出表现在: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新信息;他们在新技术的使用中能最先接受和适应;他们对信息的撷取没有固定的模式等。所有这些,都既丰富了他们的大脑,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其知识广度和信息广度都有了相当的提高。②解放的个性首先,他们表现出的是思想新异;其次,他们表现出的是装束新潮;再次,他们表现出的是行为大胆。开放的时代铸就了人们开放的心理,新时代中学生的敢想、敢说、敢干,就是其个性解放的主要标志。③突出的自我与上一辈人相比,当代中学生的又一特征就是具有着突出的自我意识。这是竞争时代的“成果”。中学阶段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自我”觉醒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老师的尊重,也要求家长的尊重;对于

阻碍到个性自由与发展的一切人和事,他们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敌对意识和行为;他们注重特长展示,注重别人对其形象的认可;他们会主动争取一些自己应得的权益;他们还开始在意自己的成绩和荣誉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还是别人照顾得来的,如果是前者,他们会倍加珍惜,分外自豪,而如果是后者,他们则会耿耿于怀,宁可弃之,等等。④经营的头脑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的冲击下,当今的中学生虽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经营”,有了一个经营的头脑。这主要是由竞争引发的效率问题的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经营意识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两个方面。a.在学习活动中,对于学习过程,他们更看重实效和成绩;对于学习方式,他们喜欢经济快捷的途径。b.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中,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选择性特点,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他们的某种“经营”意识。与单纯的伙伴相比,他们更愿意跟能在知识、情感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自己一定收获和帮助的人结交朋友。(2)中学生的时代特点对基础教育的启示①信息时代对学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隐患和问题,使人们面临着一定的诱惑和困惑。针对上述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a.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过滤信息,这包括对信息良莠的辨别和对

信息轻重的处理。b.自身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只有教育者也有与学生同样的知识广度和视野广度,有同样接收新生事物的敏度与热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和语言,进而更好地调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行为。②中学生解放的个性对教育者有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学生解放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a.爱护和鼓励中学生的个性意识与开放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解放了思想又解放了手脚的一代新人。b.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个性自由的方向,应朝着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的目标发展。③突出自我既是竞争时代的特点,也是竞争取胜的一种手段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自我”不是不切实际的放大或抬高的自我,也不是盲目地置他人于不顾或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我,它应该是一种努力的自我、争取的自我、拼搏的自我和创造的自我。只有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不懈地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智慧及能力进行脚踏实地的努力、争取、拼搏和创造,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④教育者应特别注意防止两种偏差的出现a.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只看重结果不重过程就会使人轻视或放弃在过程中应有的努力,而结果一旦不如人意时又极易造成心理的失落、烦恼与沮丧。

b.不讲诚信只讲利益:有些学生在交往中钻营为本,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总之,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时代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便利和诱惑,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注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教学目标2学校教育3“六艺”教育4苏格拉底方法5学习动机6道德情感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德育的途径。2蔡元培“五育并举”的五育是什么?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4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2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思想。3试论述杜威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思想。4联系实际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教学目标答:教学目标是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教师希望学生从某一学科或每一节课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生成性等特点。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师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3“六艺”教育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4苏格拉底方法答:苏格拉底方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以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5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6道德情感答: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指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与行为方式。道德情感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它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同时,它又具有巨大的力量,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德育的途径。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并付诸行动。在教学中,既有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象活动关系,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也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品德。(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其特点在于要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组织得当的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5)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个别谈心、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6)班主任工作通过班主任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7)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还得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2蔡元培“五育并举”的五育是什么?答: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蔡元培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主要教给人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其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越政治的教育。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越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蔡元培倡导世界观教育,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5)美感教育美感教育又称美育。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他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桥梁。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音乐、美术、游戏、手工都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也都有美育的因素。总之,蔡元培强调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他倡导五育并举,认为五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他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几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而且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也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而是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创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4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答: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一般来说,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包括:(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作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总之,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答: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两个方面。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社会。(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①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②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的法制建设并促进政治民主化。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d.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③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具有传递功能;b.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c.教育对文化具有发展功能。④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还可以起到控制人口的作用,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a.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⑤教育的生态功能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现代教育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c.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①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b.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c.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总之,教育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反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

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2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思想。答:活教育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理论,倡导者为陈鹤琴。1939年他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主张教师要“教活书”,儿童要“读活书”,呼吁把中国腐化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活教育。后在江西、上海、南京等地幼稚园、小学和幼稚师范等学校内试验推行,至40年代末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论。(1)“活教育”理论的内容①“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即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以及要服务。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对“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