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2 1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2 1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2 1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2 1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教案:板块2 1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念R板块二

基于提升审美情趣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卜一、命题与课标要求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文学类阅读

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

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

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新课程标准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

价;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

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

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的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

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

新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更加关注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与普通市井

生活中的诗意,逐渐过渡到对人性美的赞颂,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的挖掘。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

1.现代作家与当代作家并重,首次考查著名作家的非主流作品。如现代作

家卞之琳、废名,当代作家谈歌、王小鹰;卞之琳以写诗歌见长,而新高考全国

I卷考查了他的小说。

2.凸显核心价值,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①党史入题,实现材料意蕴

与学科特色的紧密融合。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选取卞之琳的《石门阵》,小

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

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忖,对国泰民安

生活的渴望。②彰显人文情怀。如2021年全国乙卷选取了谈歌的《秦琼卖马》,

这篇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更动容于古董店“艺园斋”老

板杨成岳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和古道热肠。

3.迁移教材,落实新课标“群文阅读”学习目标。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H

卷选取了废名的《放猖》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

猖”,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

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个文本相互参证,形

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

4.问题设置与答题要求的亲和力强。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

取了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追忆普希金的故事,第9题就此直接

设题,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

容。

5.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文本互证试题。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II卷第9题: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

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命题所叙观点,由后一文本而来,考

生相对陌生,答题要求则指向贴近考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前一文本。

卜三、预测与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文本都强调选取平实的材料,即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

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群文阅读的形式将会成为小

说、散文命题常态,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以及一些陌生化文体引入高考命题。

2.小说阅读仍将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布点设题,散文阅读则会

注重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考查。

3.新高考全国卷对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的考查题型稳中有变,文本特征题

与文本互证题初露端倪,今后仍会有所变化。

4.要熟悉小说和散文两类文本的基本特征,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厘

清文本思路,掌握解决各类不同题型的方法技巧,还要注意答题过程中尽量运用

专业术语。

专题一小说阅读

青瞿萼试做真题才能找帮考向

一、(2021•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

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

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

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

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

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

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

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

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

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

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

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

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

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

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

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

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

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

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

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

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

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转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

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

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

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

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

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

“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整体阅读•回答问题

❶快速阅读上述材料,补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

①这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木匠王生枝在村民面前

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与智慧,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

民的O

②小说中的王木匠心灵手巧,善于;热爱家乡,对未来

的生活充满向往;有爱国情怀,意欲投身到抗战洪流中去。

③作者突破常规的故事结构,采用的方式展开,从百姓生活的

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敌忖,对国泰民安生活的美

好向往。

❷在把握小说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带题细读•研练真题

1.(理解文本内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

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

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

了感叹。

B[A项,选项情节作用解读错误。“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

在后文未见照应。C项,选项事实陈述混乱。"'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

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编的,从文

中看不出“确有其人”。D项,选项事实陈述混乱。”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

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

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

2.(分析鉴赏艺术特色)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

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

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

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

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D[D项,选项主旨理解错误。“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理解错误。作

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

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十分明确,并不是多元化的。]

3.(鉴赏情节手法)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

有什么效果?(4分)

[解析]首先回到原文,寻找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的内容,从中找到使用反

复手法的地方:“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

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重复,“小耳朵的心是在……”“八字胡子的心是

在……”“麻子的心是在……”重复,“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

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重复,“麻子还在想……”“八字胡子还在想……”“小

耳朵还在想……”重复。然后结合王木匠讲故事的背景、小说具体内容和反复手

法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

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4.(分析物象含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

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筛选出与“门”相关的内容,然后结

合相关情节和小说主题来分析“门”的含义。“门是用砖头堵的“,这里的

“门”是真实的门;“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向左

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等句中的“门”是经过故事加工了的“门”;

“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个“门”指国门,后一个“门”是指百姓自

家的门。

[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

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

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二、(2021•新高考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

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

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

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

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

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

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

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

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

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

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

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

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

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有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

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

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

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了。何

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

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

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

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

的叉的铁轮是在城里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

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

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

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

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至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

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

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

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

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

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

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

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

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

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

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

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

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

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

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

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

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

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

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

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

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

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

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7整体闻读•回答问题

❶快速阅读上述材料,补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

①文本一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先从“”说起,然后

细致地描述了“猖”的由来,并详细描绘了、练猖、、游猖的

精彩场景。

②文本二假托莫须有先生之名,提出了如何教小孩子写作文的问题,强调只

有“”,才能让他们写出好作文。

③两篇文本相互参证,语言,生活气味浓郁,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

心理感受,给人怦然心动之感。

❷在充分把握两篇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文本一]——I①生活实践

文本二——②写作指导

提示:❶①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备猖放猖②懂得小孩子的欢喜③平淡

朴实❷①详细叙述描写“放猖”活动,展示了小裒子的情感世界②从理论角

度诠释“放猖”这篇作文的写作意图

,带题细读•研练真题

5.(分析文本内容、鉴赏艺术特色)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

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脸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

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

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

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A[A项,“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错,选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土地庙

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可知,将猖神庙比

作火柒匣子,就是强调猖神庙的小,“放猖”这一民俗活动具有世俗性。]

6.(理解分析文本内容)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塘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

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

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

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

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D[“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错,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栗写“放猖”以记

民俗,但因“少暇”未写成,是一种遗憾,不是过失,后来写了一篇《放猖》,

就算弥补了这一遗憾。“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中“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好

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说的是“好像”,并不是真的“补过]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