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与中国旧学的诞生_第1页
甲骨文的发现与中国旧学的诞生_第2页
甲骨文的发现与中国旧学的诞生_第3页
甲骨文的发现与中国旧学的诞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骨文的发现与中国旧学的诞生

铭文是中国明末(公元前13-11世纪)对甲骨文进行计数的文字。甲是龟腹甲(也有少量的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殷王十分迷信,经常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契文”,或叫做“卜辞”。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有系统文字。由于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跻身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世界最早文明古国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不仅如此,百年前甲骨文的发现,还开启了中国旧学的新纪元。经过国内外几代学者的追求和探索,甲骨学已成当代显学和一门国际性学问。189科学发现、保护和发展时期1958文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在甲子日一个早上就使商纣王一败涂地,灭亡了商朝。昔日繁华的商都殷虚(“虚”为高丘之地),成了“麦秀渐渐,禾黍离离”的庄稼地,成了真正的殷墟(“墟”即废墟),以至投降西周王朝而被封在朝鲜的商朝王室贵族箕子“朝周”路过此地时,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欲哭无泪”,十分感伤。“失国埋卜”,甲骨文被深埋于地下。由于商代王室广为使用的甲骨文,在后世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因此3000多年来再也没人知道此事的蛛丝马迹。这些甲骨被长期埋藏于地下。隋唐时期在此修墓和明初小屯村建房、立村时有一些甲骨遭到破坏,但更大的破坏应是在1899年甲骨文被人们认识前的四五十年间。在这期间,小屯村村民耕地时,常把翻出的不利作物生长的“骨头”堆置在田头或路旁。后来,有人发现这些骨头可充“龙骨”入药卖钱,或研成粉末做“刀尖药”在庙会上零售,因而成群结伙在农闲时挖“龙骨”批发给药材商,一斤才值制钱数枚。因此,珍贵的甲骨文做为“龙骨”入药,被人们一剂剂、一锅锅不知吃掉了多少。可以说,甲骨文在其作“药材时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直到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这些“龙骨”上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文字学造诣极高的他认为这些文字“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收买,他是甲骨学史上第一个鉴定并有意识收藏甲骨文的人。此后,不少达官贵人和学者也竞相收购,从而使甲骨文身价倍增,直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小屯村民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棚埋灶以抢时间多挖甲骨文,这就是甲骨文的“盗掘时期”(或称私人挖掘时期)。虽然30多年间挖出了10余万片甲骨文,但与甲骨伴出的其他遗物以及出土环境等科学信息遭到了破坏,而且不少被卖到外国。尽管如此,甲骨文避免了被“吃掉”的厄运和破坏,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宝。为了改变甲骨文的全面科学资料遭到损失的状况,自1928年秋开始,前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了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工作,直到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暂停,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工作,共出土甲骨文28574片(其中有河南地方当局发掘3656片)。在甲骨文的“科学发掘时期”,还发现殷王陵、宫殿宗庙基址等多座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甲骨文的继续科学发掘工作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并屡有发现,其中以1973年小屯南地一批出土5000余片和1991年花园东地一批出土600余片为最多。此外,在河南郑州、山东济南大辛庄也有商代甲骨的发现。不仅如此,在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地区的不少古遗址也出土了西周甲骨,从而扩大了传统甲骨学的研究范围,形成了西周甲骨的新分支学科。总之,自1899年甲骨文由可吃的“龙骨”,被认识为古代文化珍品以后,历经“盗掘时期”(1899~1928年)、“科学发掘时期”(1928~1937年)、“继续科学发掘时期”(1949年至今)。百多年共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为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弘扬中华古代文明提供了科学依据。“甲基学”的形成和发展百年来,甲骨文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统计,国内外几代研究甲骨的专家达3000多人,发表论著万种以上。而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当推在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享有盛誉的甲骨“四堂”和“四老”。“堂堂堂堂,郭董罗王”。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这就是“甲骨四堂”。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自甲骨文发现以后,1903年出版的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刘鹗)把材料公诸学术界,从而使学者书斋中“秘不示人”的“古董”社会化,而成为供人研究的“史料”。虽然1904年孙诒让写了第一部文字研究著作《契文举例》,但因释字太少和释错较多,直到1913年学术界还处在甲骨文的“书既出,群苦其不可读也”的状况。雪堂罗振玉有感于此,才“发愤为之考释”,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此后,又有王国维、叶玉森等学者努力破解甲骨文字,使甲骨文研究经过了“识文字,断句读”阶段,基本可以通读卜辞了。不仅如此,罗振玉还考证出甲骨文出土地为晚商都城,并出版了《殷虚书契》(《前编》)、《后编》、《菁华》、《续编》等甲骨著录,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大批资料。观堂王国维不仅在出版甲骨著录、考释文字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他1917年出版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利用甲骨文材料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列商王世次可信,还纠正其个别世次之误。他把甲骨文研究从“文字时期”推向了商史研究“史料时期”的新阶段。罗、王二氏还影响和造就一批甲骨学家,并与他们一起推动了甲骨文研究的发展,因而学术界又把“草创时期”(1903~1928年)的甲骨学研究称为“罗王之学”。自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以后,董氏彦堂不仅是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而且他还“从殷墟的地下发掘出甲骨文断代法”。1933年完成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用“10项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晚商273年“一团混沌”的甲骨文分为“5个时期”,将之分别隶属在八世十二王名下。自此“凿破鸿濛”,为研究提供了时代明确的资料,标志着有严密规律的甲骨学的形成。鼎堂郭沫若,不仅在区分甲骨辞例、分期断代和出版著录、考释文字等方面取得成就,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商史的第一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他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这部集大成的著录,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鼎堂郭沫若和彦堂董作宾等学者,把甲骨学研究由“草创时期”推向“发展时期”的最新水平。“甲骨四老”,指1949年以后为甲骨学研究“继续发展时期”做出贡献的陈老名梦家、唐老名兰、于老名省吾、胡老名厚宣。他们老当益壮,不仅著述不辍,还大力培养接班人,使今天的甲骨学研究代有传人,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陈老(梦家)不仅文字考释多有创见,而且他的《甲骨断代学》将甲骨文“分组”并修订了《断代例》的分期不确之处,从而使5期分法更为精密并有所前进。1956年出版的他的总结性巨著《殷虚卜辞综述》,滋润了几代青年学者。唐老(兰)考释文字的“偏旁分析法”和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等书,对2000千多年来“很少有理论性著作”的中国古文字学研究来说,“是空前的,在今天仍很有用”的划时代著作。于老(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共考释文字300多个。而他主编的《甲骨文字释林》,总结了近百年来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是文字深入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胡老(厚宣)在甲骨文的著录公布方面超过了前人,他为《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和《释文·来源表》的完成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而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初、二、三集),为“通盘全部的彻底整理”甲骨文材料研究商史树立了典范,被誉为甲骨学研究“金字塔式”的著作。“甲骨四老”不仅身体力行,以自己等身的著作推动了新中国甲骨学研究“继续发展时期”的前进,而且他们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在《合集》提供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又把研究推进到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并向新世纪研究的再辉煌前进。关于商王朝文字和考古的研究目前,在已发现的15万片甲骨上,共有4000多个文字个体。已经过学者考释的有3000多个字,但取得共识的也就1000多个。尽管如此,一些字不可识也读不出音,但其义可知为人名、地名或族名,因而甲骨上所刻辞句内容基本可以读通。甲骨文是商朝人把文明镌刻在甲骨上的第一手文字记录,而且没有经过后世人的篡改或传抄中发生错讹,因此科学价值弥足珍贵,成为我们再现商朝历史和发掘古代优秀文明的宝库。中国文字几千年来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虽在传承中略有变异,但蝉递之迹可寻。汉字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并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世界上与甲骨文同时或稍早的其他古文字早已消亡,因此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不仅对汉语史、文字学史的研究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世界各国文字产生的途径和特点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中国历史悠久,自传说时代的黄帝计起已有5000多年。而自进入奴隶制的“三代”王朝夏、商、周计起,也有4000多年的阶级社会史。但是,由于缺乏当时文字的记载,19世纪20年代“疑古”之风炽起时,曾一度有人否定“三代”王朝及以前的历史,提出“东周以上无古史”(即公元前841年以前)。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汉人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可信,也证明其《夏本纪》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随着夏文化遗址、商都遗址和大批有铭周代铜器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存在夏、商、周朝已得到了出土文字和考古材料的证明。现在,利用甲骨文并结合文献、考古发现的资料,“文献不足”的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已被全方位地在多卷本《殷商史》中勾勒出来。可以毫不夸大地说,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奴隶社会,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因此,甲骨文对历史研究,特别是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甲骨文对考古学研究也很有意义。科学发掘殷墟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甲骨文及伴出的全面科学信息。但在发掘甲骨文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科学考古不但获得大批甲骨新资料,考古学的科学方法也为甲骨文分期断代奠定了基础,从而把甲骨学从传统金石学领域纳入田野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甲骨学也为殷墟考古学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不仅为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绝对年代依据,同时一些重要考古遗物、遗迹,诸如王陵区祭祀场的推定、西区族墓地的研究、妇好墓及妇好其人在历史上的贡献的考证等等,也与甲骨文材料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有许多创造发明,甲骨文对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无比价值。商代已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畜牧业较为发达,尤以养马技术水平为最高。医学已初步达到今天的分科水平,有世界最早的龋齿记录。商代气象的观察,为古气象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