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氏春秋》管理哲学思想探析
《吕春秋》也被称为《吕岭》,分为12章、8章和6个部分。共有26卷和160篇。秦香吕不伟召集弟子集体编撰。它包含着先秦时期的许多史料,融汇了战国诸子各派的学术思想,为国家安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策略和理论。秦汉之际,思想界对《吕氏春秋》评价很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此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班固则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其“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634由此可见,《吕氏春秋》实质上是博采各家管理思想之长而熔铸了其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体系的。一《吕氏春秋贵信》的诚信观中蕴含了管理者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言:“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响于声,善影者不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87这就是说,管理虽然强调的是各种管理要素的组合协调,仰赖于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但其前提条件必不可少,即管理者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管理道德修养。如果管理者的道德素质高,则可以使万众一心,所谓“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取得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因此,行德爱人是管理者的基本道德素质,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即“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700(《吕氏春秋·上德》)为做到行德爱人,《吕氏春秋》对管理者提出了诚信、至公无私等基本道德要求。《吕氏春秋》从天地四时只有诚信无妄才能正常运行的自然观出发,对管理者明确提出了诚信的素质要求。它说:“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吕氏春秋·贵信》)这就是说,诚信既然是天地之道,具有无尚的神圣性和普遍性,天地四时都不能违背,那么,它就应当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因此,管理者的诚信是其受到被管理者拥护和支持的关键因素,所谓“凡人主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吕氏春秋·贵信》)同时,其诚信品质在渐次外化中能够带来管理的极大成功,即“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吕氏春秋·贵信》)反之,如若管理者不讲诚信,则会给管理带来极大危害,所谓“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可见,如果君臣之间不能诚信相待,就会受到百姓的批评,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为官处事不能诚信相待,就会导致秩序混乱,使上下相欺;如果在赏罚上不能做到诚信相待,就会使被管理者失却赏罚之念,不再接受驱使而效力于组织。因此,管理者的诚信之德是管理者的重要道德素质要求之一。至公无私是《吕氏春秋》对管理者道德要求的最高制点,其在《贵公》篇中首当其冲地指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即天下大治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首先具备一心为公的信念和胸怀,也只有管理者能够一切从公心出发进行决策管理,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为了使管理者确立奉公信念,《吕氏春秋》提出了名垂千古的论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并非管理者个人的势力范围,因此,如果管理者能够一心为公,则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位尊身贵;反之,如果管理者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一心为私、不行公心,则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从而丧权辱身。并且,《吕氏春秋》进一步从历史经验出发,要求管理者确立公心,“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吕氏春秋·贵公》)由此观之,管理者要想在行动上真正能够做到为公,则必须首先具备为公的信念。而要真正做到至公无私,必须“以民为务”。对此,《吕氏春秋》从道家“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17章)47-48的政治理想出发,要求管理者对待被管理者必须“生而弗子,成而弗有”(《吕氏春秋·贵公》),即为民谋利、为民付出、使百姓有所收获的时候,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沽名钓誉,甚至应当不要使人民知道究竟是谁给予了他们利益和幸福。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效仿三皇五帝:“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吕氏春秋·贵公》)一方面,要凡事想着群众,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另一方面,不要对自己的政绩歌功颂德,惟恐路人不知,相反,要不图名利、养精蓄锐,为给人民谋求更大利益服务。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做到“为公”,真正摆脱“自利”桎梏,不至于为了宣扬自己而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不惜损害人民的利益,最后走向损公之路。二因欲荣利,恶辱害,未尽社会责任《吕氏春秋》从“一则治,异则乱”(《吕氏春秋·不二》)的理念出发,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执守一个根本原则,这就是“有道之主,因而不为”(《吕氏春秋·知度》)。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从道家的哲学观演绎而提出来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人法自然”,它实质上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遵循。《吕氏春秋》吸收道家思想,同样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法则,即“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吕氏春秋·执一》),所以人就必须遵循其变化规律,依据其存在法则,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即“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吕氏春秋·执一》)。从管理而言,它要求管理者不能脱离客观现实而实施虚妄举措,要求管理者必须因性任物,所谓“因者,君术也”。这里,“因”就是因循、借助、利用的意思。它强调管理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借助客观条件,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正如尧舜“因人之心”而兴邦建国、禅让天下;大禹“因水之为”而治服三江五湖;汤武“因民之欲”而翦灭商纣。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吕氏春秋》非常重视管理中的静因之道,认为“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吕氏春秋·贵因》)由于“因”是适应环境、遵循规律,借助外力,不是勉强去改变或争取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因”术也就是无为之道,是《吕氏春秋》对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发展。从管理现实来看,因性任物突出地表现为要“因人之欲”。为了激发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被管理者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必须研究被管理者的最根本的客观存在着的各种需求、欲望,所谓“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吕氏春秋·知度》)只有把握被管理者的欲望、懂得被管理者的爱恶好憎,进而服从和顺应其要求,才能够在管理中进退自如,取得成就,所谓“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吕氏春秋·顺民》)。对人之欲,《吕氏春秋》也提出了许多看法。它说:“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万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吕氏春秋·用民》)很明显,《吕氏春秋》认为欲荣利、恶辱害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本性。由于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正是这些欲望的存在,使管理者能够利用赏罚来控制、驾驭被管理者,因此,管理者不应禁绝被管理者的欲望,而应以赏罚疏导被管理者之情欲,因民之欲而用之。当然,人欲在“欲荣利,恶辱害”的内容和程度上是有所差别、复杂多样的,所以,高明的管理者应当寻求和掌握令人得欲之道以实施有效管理,所谓“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吕氏春秋·为欲》)否则,“人之欲虽多,而上无以令之,人虽得其欲,人犹不可用也。”(《吕氏春秋·为欲》)由此,《吕氏春秋》给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审矣。”(《吕氏春秋·为欲》)因性任物还强调要“因人之能”进行管理。《吕氏春秋》提出:“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缪民无己。”(《吕氏春秋·别类》)意即管理者应当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否则,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处处不懂装懂,搞瞎指挥,最终只能致使管理失败。所以说,“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吕氏春秋·审分》)如若管理者过高评价自己对事物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包揽众事,只会带来上下混乱。因此,管理者应以自知为重,“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吕氏春秋·当染》),在不必躬亲于具体事务的同时,做到知人善任。这实质上就是说,管理者要自知其能与不能,自己不能或不应该亲自办到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侵夺臣权;相反,要善于指使被管理者“尽其巧,毕其能”。如若管理者不甘于无为,“好暴示能”,“好奋其智”,事必躬亲,自炫其能,就会打乱正常的管理秩序,积久便难免造成国破家亡的结局。为了避免管理失败,就要学习齐相管仲,其任相之时,成绩卓著,曾“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国霸业,但管仲治理齐国,在于“不任己之不能,而尽五子之能”,也就是说,管理不在于事必躬亲,而在于会因人之能而用。三正名定分—管理的控制手段:正名审分在“因而不为”管理原则的统摄下,《吕氏春秋》极其强调“正名审分”的控制手段。“正名”思想源自于孔子。为了制止在“礼坏乐崩”中各种邪说暴行的频频发生,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主张以名予实,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处在某个地位的人,必须具备和这个名称相应的品行,得到与之相应的对待。《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正名思想的合理部分,指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吕氏春秋·审分》),强调应使名实相符、取实予名,从“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的原则出发,使层次不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权相符。对此,《吕氏春秋》慨叹:“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而官职烦乱悖逆矣。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吕氏春秋·审分》)在管理中,“正名”的目的主要就是强调管理系统中的不同的人都应当时刻根据其“名”来确定其地位,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以此为内在要求,确立和维护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而将人的各种行为放到其中进行评判。如此,正名的实质就是将各种管理秩序制度化和规范化。对此,《吕氏春秋》是极为欣赏,称:“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吕氏春秋·处方》),即成功管理的基础在于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各级各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正名定分,使之溶入一个职分有序、上下有致的统一的管理网络中。进一步,名正分定之后,管理者何以不必忧劳勤苦就能够使管理有条不紊呢?这就在于管理者的有效“审分”了。“审分”强调的是管理者应当依据正名定分所确定的管理秩序,考察被管理者能否各按其名分行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当然,在考察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根据不同的岗位对人员性质、能级的不同需要,选用具有相应能质能级的人员,以保证管理的和谐有序,这也就是《吕氏春秋》所提出的:“同异之分,贵贱之别,长少之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吕氏春秋·处方》)因此,当一定的管理制度确立之后,管理者能够使管理变得简单而有效,无非就是借助“审分”而已,即“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吕氏春秋·审分》)实质上,正是通过“正名审分”,使无为管理获得了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应当说,《吕氏春秋》“正名审分”控制手段的提出,圆融了道家、儒家、法家、名家等许多学派的思想,使管理者充分意识到了或硬性、或软性的制度或纲常名教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管理的理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强化管理,激发群聚规律管理的社会责任与管理何以存在密切相关。《吕氏春秋》从人性本恶的立场出发,阐释了管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吕氏春秋》成书之前,诸子百家就有人性本善、本恶、本于自然等多种看法。其中,荀子的人性恶颇为耀眼。他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所有人在本性欲求上都是相同的,都有恶性,即“虽为天子,欲不可尽”,“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正名》)从《吕氏春秋》看,其应当是着重发展了荀子的人性恶观点,认为人的生理本能和情欲都有恶的表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吕氏春秋·情欲》)其还讲:“人之情,欲寿而恶天,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吕氏春秋·适音》)在人性本恶的认识基础上,《吕氏春秋》理所当然地推论出了管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就是:在“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的情况下,却能够“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吕氏春秋·恃君》),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能够群聚生活,集聚众力战胜自然;进一步来看,在“群之可聚”的生活状态下,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与利之”而不各自过度释放或扩张其情欲之恶,能够在人性本恶的同时维持合作,直接取决于管理的存在与否。从历史的经验看,“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吕氏春秋·恃君》)因此,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在于其能够协调群体关系,有利于群聚之人的存在和发展,所谓“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吕氏春秋·恃君》)《吕氏春秋》对管理产生根据的论述,直接折射出了其对管理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它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在于全生利群。就“全生”的社会责任而言,《吕氏春秋》提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吕氏春秋·本生》)这就可以看出,立天子也好,立官也好,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全生”,其在管理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无非也是全生而已。全生主要是针对于群体中某一不特定个人而言的,它强调通过管理,顺从人之情欲恶性,满足个体合理的欲望和要求,使个体的生存发展得以维续。全生的社会责任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应以人民即被管理者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处处为人民着想,善待人民,以民为务。通过管理,如果不能使人全生,反而害生,则不如没有管理,所谓“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吕氏春秋·本生》)。为了实现“全生”的社会责任,管理者又必须把“利群”纳入管理社会责任的范围。“利群”强调管理必须有利于群体的发展和进步。“全生”和“利群”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就“利群”的社会责任而言,《吕氏春秋》认为,管理者要有利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三季度报天津地区A股负债合计排名前十大上市公司
- 2025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委托合同范例大全3篇
- 2025年树林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食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山东货运从业资格证500道题目及答案
- 2025版停薪留职合同模板:民营企业员工休整计划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项目采购安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勘探临时驾驶员用工合同4篇
- 2025年度物流园区个人运输承包服务协议2篇
- 2025年度模板木方项目合作协议范本大全3篇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新能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自愿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电子版
- 你划我猜游戏【共159张课件】
- 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50篇
- 中餐烹饪技法大全
-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
- 滋补类用药的培训
- 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全册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