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一双修纵横捭阖两史珠联璧合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讲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北斗启剑时空定鸿蒙操戈点向准北斗启剑时空定真题考点定位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3年2022年2021年热考角度古代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①湖北·T1·原始农耕②湖北·T4·宋代土地兼并③山东·T1·原始私有财产④浙江1月·T2·战国铁犁铧①广东·T1·春秋早期已使用铁器②湖南·T2·汉代以农为本③湖南·T17古代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④浙江·T28·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⑤山东·T3·宋代纺织业①福建·T2·东汉边疆的农业生产②湖南·T3·西晋至唐的自耕农经济③山东·T3·隋唐江南农业的开发④天津·T18·宋代江南农耕经济⑤湖南·T5·宋代绍兴的农业特点⑥福建·T5·清代新农作物的传播⑦湖北·T5·清代水利建设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3年2022年2021年热考角度古代交通、货币与商业贸易①北京·T2·汉“以邮行”②北京·T4·明代经贸①浙江·T5·唐代草市的发展②广东·T5·清代的瓷器贸易③广东·T17·明代白银货币化①江苏·T1·战国的抑商思想②山东·T16·宋代开封交通便利③福建·T4·宋代商品经济发展④河北·T5·明朝大运河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3年2022年2021年热考角度古代村落、城镇与疫病①新课标·T5·沿海港口②湖南·T1·原始城址③山东·T3·汉隋京畿区①广东·T20·北魏重建洛阳①山东·T16·宋代定都开封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3年2022年2021年命题分析1.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题干材料多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重点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论证问题的思维能力,凸显对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考查。2.从命题内容上看,社会习俗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商业的经营环境、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特点一直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交通的变迁和疫病卫生涉及较少。3.复习备考时,注意抓住两条线索,一是重点关注不同阶段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成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二是关注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疫病卫生、城市化进程等热点内容。基础体系构建综合线索梳理线索一古代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口迁移、经济重心的转移,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线索二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三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受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并渗透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土地私有、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等政策。从唐朝中期到宋元时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鸿蒙操戈点向准点向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核心价值引领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稳住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之称,并在全社会形成了重农重储的观念和风尚。封建王朝从意识形态、农业生产、粮食仓储、流通、政策等领域加强粮食的供应和保障,积累和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有关粮食问题的思想、文化、制度。必备知识贯通1.古代农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原始农业(农业起源)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夏、商、西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耕作方式:牛耕普及生产工具:耦犁、耧车、曲辕犁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魏晋出现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等灌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魏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获得开发唐朝中叶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重难突破1.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自然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著称,是典型的自然经济模式,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1)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都属于小农经济。(2)庄园式劳作(田庄经济、寺院经济)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虽然规模大,多种经营,但仍属自然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租佃式经营(租佃制)①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②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实物为主,也出现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2.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内容时期制度特点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集体共同耕作曹魏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时期制度特点西晋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宋至明清永佃田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2)规律①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历史的主流。②统治者长期限田,通过推行国有制保障“耕者有其田”。③日益向着开放和流动方向发展。④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产权形式。⑤与赋税制度紧密关联,为国家机器运转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撑。⑥精细化管理,历史悠久。3.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因素(2)过程特征表现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特征表现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北方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两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典题实达素养1.(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是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解析】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已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C【解析】

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人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浙江1月)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C5.(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D【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年份数据户别政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解析】

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点向二古代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核心价值引领工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重要内容之一。而市镇经济又是工商业发展在北宋以后的突出亮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在高考中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从市镇经济的角度出题的频率很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而且通常会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必备知识贯通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劳作方式: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民营和官营作坊。(2)主要成就主干整合冶铸业①商周青铜器铸造;②春秋时期开始冶铁;③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④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北宋时用煤作冶炼燃料陶瓷业①南北朝时陶瓷业进步,南朝时发明陶瓷工具匣钵;②唐宋时期发明陶瓷工具支钉;③宋朝五大名窑;④明清时期青花瓷、釉里红纺织业汉代发明提花机;元朝使用纺织机2.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

先秦①商朝出现商人;②突破“工商食官”格局;③货币广泛流通;④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秦汉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④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

隋唐①坊市分区制;②柜坊、飞钱出现;③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代的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④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⑤农村集市发展起来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

宋元①使用“交子”;②坊市分区制被打破;③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④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⑤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⑥元朝时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

明清①江南工商业集镇涌现;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③商帮活跃与兴盛;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朝贡贸易: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③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3.古代经济政策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4.中国古代交通与社会变迁类别发展表现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陆路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汉代:开通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①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②交通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改善并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类别发展表现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水路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②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①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②交通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改善并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重难突破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经营形态与特点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历史地位官营手工业官府直接经营军用品和皇室贵族生活用品通常不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历史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个体农户的副业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发展特征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市、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晋商、徽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7)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如:南宋发展海外贸易和清朝的闭关自守的政策。3.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