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老兵”和军马梁晓声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他那一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迎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车停下了。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然而其实只有风声……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有删改)文本二:边防老兵退伍,相伴8年的军马落泪了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8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22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摘编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有战士说老兵“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老兵“笑了笑,没吱声儿”,说明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B.文本一写“白头心儿”救了老兵一命,后来老兵又在马肉店救了“白头心儿”,老兵与军马之间相互救助源自彼此深厚的感情。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D.两个文本分别讲述了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的感人故事,既突出了战士对军马的爱,也突出了军马对主人公的忠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既交代了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C.“胡子拉碴”“风尘仆仆”“蹒跚”等描写外貌和动作的词,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D.两个文本都写到“老兵”和“军马”,两个形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让作品更有感召力。8.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的老兵形象更丰满,请简要分析。(4分)9.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艺术表现不同,请从叙事和描写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6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诗人毛姆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会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找错了一幢房子。文本二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毛姆读书随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名人兴趣不大,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D.听到“我”的介绍,“老诗人”“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说明他心里充满了对“我”的嘲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本来是去拜访一位神往已久的“诗人”,却遇到一个“卖猪鬃刷子的”。一雅一俗,反差巨大,令人捧腹。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C.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D.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8.层层渲染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层层渲染“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的。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6分)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I6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揪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我要找神父。”地说。“神父正在睡觉。”“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谁?”“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神父还是不明白。“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①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②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③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眼了瞅神父。“怎么样?”他问。“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地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④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不近情理的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顺从。B.到达小镇后,母女俩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却执意叫醒正在午睡的神父,最终见到了神父。C.雷薇卡太太在黑暗中凭借自己对房屋的熟悉,在孤身无援的情况下一枪打死了卡洛斯·森特诺。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的劝阻坚持离开,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惊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表明神父得知女人来访的总图之后,为自己因为午睡而未能及时接待她们感到惭愧。B.句子②从听觉的角度细腻地展现枪击发生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而合理。C.句子③是文中仅有的一句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说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情记忆深刻。D.句子④作为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女人最终的选择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8.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作家余华认为《礼拜二午睡时刻》展示了马尔克斯“克制的才华”。小说中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柳侯祠(节选)余秋雨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子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遮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消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当然会经过泪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泪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柳宗元凄楚南回,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篮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屈原自没于泪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泪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程。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依然保持着文人匡世济民的情怀,依据实际情况去做挖井、办学、种树、修庙等事务,并不刻意追求政治利益。B.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成就很高,实现了他作为文人的价值;但他当时仍顾虑仕途,希望实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价值。C.柳宗元在被贬到柳州前,曾被贬到湖南永州十年,他在此创作的《永州八记》等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D.作者认为“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是指后来很多文人重蹈了柳宗元的覆辙,并以柳宗元为榜样重新检点自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写夜里梦中的所见以及早上去柳侯祠看到的祠中宴无一人的现状,都暗示了对当今文化人格的呼唤和反思。B.文中将柳宗元的被贬地柳州与俄国的西伯利亚比较,这不仅说明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还强调了对文人和文化的摧残。C.文章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内容集中且浑然一体;最后,作者徒劳地空想会有人到此地纪念柳宗元,回应了开头的呼唤,令人怅惘深思。D.文中将史实与文化相结合,既叙述了柳宗元被贬过程、文学成就、为官作为等内容,又探究了柳宗元的人格与文化意义。8.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柳宗元,却两次提到屈原,请分析二人形象的共同点。9.作者说“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其依据何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夏日书简(节选)艾青我们来到这里已一个星期了。我坐在院子里给你们写信。我是欢喜这山地的。①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峻的,宽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变化的山!映在阳光里的数不清的山!岩石,茂林,夹谷,峰峦,山与山之间的窄小的平野,沿着山向上延展的梯田,村舍,零落在各处的村舍……构成了这旷野的粗壮而富丽的画幅。我就生活在这环境里。每天我起来很早,我起来时月亮还在我的房子里留下最后的光辉。因为白天太热,我常趁这时候写点东西。但我写的并不多,一到天大亮了就被一些谁都不容易逃避的日常琐事打断。上午看一点书。躺在床上看,这是最近才有的坏习惯。到午后一时左右照例是听见了敌机马达的震响声,等这声音将临近我们的上空了,我们就出去……于是一架、两架、三架,而一连几天了都是27架。于是眼见它们向北暗与重庆方面消失……不久,就紧缩着心听着远方的轰炸声……但我却在一种始终如一的信念里,一种只有出于最高的理智和最强的情感的信念里,非常宁静地过日子,我非常安宁地相信自己的工作。像一个天文学者信任他由于数字证明某颗行星在某时间内一定要陨落的工作一样。于是,我在这种信念里,显得有些庸俗地自满了。当我戴着麦秆编的宽边的草帽,穿着草绿色的布质的褪色的军裤,和缝补了好多次的白衬衫,脚上是麻质的草鞋,手上拿了根爬山用的木杖,我常常发现自己有些可笑——这些不像那由于狂热而割伤了耳朵,又用狂热画了包扎了绷纱布的脸的自画像的,忘戴着草帽的凡·高么?那老是用极强烈的黄色去歌赞太阳的庄稼汉?而当我走过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又走进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闻着被太强烈的阳光所蒸晒的干土的气息,我岂不像那可怜的朋斯或是那些欢喜向家畜致礼的可怜的田园诗人么?我将在这里住下去。一天,人们把我最初介绍给小朋友们。我曾说:“我将要向你们学习,我要向比我年轻的一代学习,因为中国假如不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是没有希望的。”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但他们经历了多少患难了啊!他们从沦陷了的家乡跑出来,尝尽了饥饿与流亡之苦……于是他们都变得很坚强。知识与能力都超过了他们的年龄所能具有的程度。在我没有到这里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他们里面的一个孩子的诗作,那诗作,比我们每日所看到的报章杂志上的作品还要显得新鲜一点;同时,我还听说,他们里面有立志要做鲁迅和高尔基的。而我的那可怜的小诗集《北方》,他们竟每人都手抄了一本。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他们最富有热烈的探讨的兴趣。他们常常一群一群地散坐在树木或是岩石上,在谈论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新的问题。我常常担忧:我的气质和我的习惯会不会妨害他们对于我的接近?但我必须努力使自己和他们生活得和洽,至少使我成为他们的可以坦白相处的朋友。每天黄昏时,我们散步。普式庚林我们将会多去走走,因为它离我们住的院子太近了——不,它是横列在我们住的院子前面的低地上。②改天,我还想找几个小朋友帮忙搬几块石块做凳子,这样,我们岂不是可以在林子里朗诵诗人的《奥涅金》和其他的诗作么?……但是,我们不久恐要举行夏令营了,或许我们会在一个小镇的街上出壁报,贴街头诗……即使要朗诵,恐怕也将在茶馆里举行呢……六月二十九日,北暗乡间(原载《现代文艺》第2期,1940年11月25日出版,有删改)文本二:重庆一瞥朱自清重庆的大,我这两年才知道。从前只知重庆是一个岛,而岛似乎总大不到哪儿去的。两年前听得一个朋友谈起,才知道不然。他一向也没有把重庆放在心上。但抗战前二年走进夔门一看,重庆简直跟上海差不多;那时他确实吃了一惊。我去年七月到重庆时,这一惊倒是幸而免了。却是,住了一礼拜,跑的地方不算少,并且带了地图在手里,而离开的时候,重庆在我心上还是一座丈八金身,摸不着头脑。重庆到底好大,我现在还是说不出。从前许多人,连一些四川人在内,都说重庆热闹,俗气,我一向信为定论。然而不尽然。热闹,不错,这两年更其是的;俗气,可并不然。我在南岸一座山头上住了几天。朋友家有一个小廊子,和重庆市面对面儿。清早江上雾的,雾中隐约着重庆市的影子。重庆市南北够狭的,东西却够长的,展开来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渐渐消了,轮廓渐渐显了,扇上面着了颜色,但也只淡淡儿的,而且阴天晴天差不了多少似的。一般所说的俗陋的洋房,隔了一衣带水却出落得这般素雅,谁知道!再说在市内,傍晚的时候我跟朋友在枣子岚垭,观音岩一带散步,电灯亮了,上上下下,一片一片的是星的海,光是海。一盏灯一个眼睛,传递着密语,像旁边没有一个人。没有人,还哪儿来的俗气?从昆明来,一路上想,重庆经过那么多回轰炸,景象该很惨罢。报上虽不说起,可是想得到的。可是,想不到的!我坐轿子,坐洋车,坐公共汽车,看了不少的街,炸痕是有的,瓦砾场是有的,可是,我不得不吃惊了,整个的重庆市还是堂皇富丽的!街上还是川流不息的车子和步行人,挤着挨着,一个垂头丧气的也没有。有一早上坐在黄家垭口那家宽敞的豆乳店里,街上开过几辆炮车。店里的人都起身看,沿街也聚着不少的人。这些人的眼里都充满了安慰和希望。只要有安慰和希望,怎么轰炸重庆市的景象也不会惨的。我恍然大悟了。——只看去年秋天那回大轰炸以后,曾几何时,我们的陪都不是又建设起来了吗!1941年3月14日作(原载1941年11月10日《抗战文艺》第7卷第4、5合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艾青来到重庆之后,很快被重庆的美景吸引,这美景让他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B.艾青看到了喜欢诗歌的小朋友们经历的苦难,更看到了坚强和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C.朱自清眼中的雾重庆,是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雾散后画上只加了点淡色。D.朱自清从昆明来到重庆,看到了敌机的炸痕,但没有看到行人垂头丧气的神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第5段,一连用了三个省略号,描绘了敌机来临时大家在不同阶段的反应,有层次地展示了人们的心理。B.文本一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作者在重庆时的穿戴打扮和用具,表现了当时生活的简朴和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C.文本二第1段把朋友以前没把重庆放在心上与到了重庆感觉重庆简直跟上海差不多进行对比,突出了重庆之大。D.文本二第2段描绘了市内的灯光。虽然重庆经过多次轰炸,但夜晚仍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8.艾青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诗人,他的散文同样富有激情,请分别分析文本一中画线的①②处所蕴含的情感。(4分)同样是以抗战时重庆为题材,文本一和文本二侧重点明显不同,请从题目、选材和主题上比较分析。(6分)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雪沈从文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的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到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看,已经满房光辉了。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看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得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落雪?”“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雪是落得怪热闹,像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我想我得起来了。”“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下了雪不成,那我们见到玛加尔先生他捕狐不就正是在雪中么?”“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我的天,你为了想捉一匹狸子,也许昨天晚上就曾做过那个可怜玛加尔捉狐的梦了!”听到叔远的话我有些忸怩起来。我还不曾见过活的狸子在木下挣扎情形。只是从那本书上,我的确明明白白梦过多次狐狸亮亮的眼睛在林中闪烁的模样了。叔远在炭盆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揶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像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火盆中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像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到这老伯娘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粟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像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开烤烘!”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怒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并不多,只几颗儿。”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壳,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反复烤着那些肿成小胡萝卜似的手指,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声,娘于是走了。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粑同腊肉?”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的笑。“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赃。“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相是不应当的顽皮。“还说!你真不孝!”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一九二七年十月作(有删改)文本二:沈从文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具备生命力。他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他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了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节选自贾平凹《沈从文的文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我”和叔远争论能否在雪地里捕捉狸子,叔远说“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可见他是个爱读书的乡下人。B.叔远娘不让叔远早上吃零东西,是出于对他生活方面的严格要求,这与《边城》中爷爷在生活上对翠翠的关怀体谅不同。C.文中多次写到“我”打算起床,却一直迟迟未起,产生了延宕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我”对闲适自由生活的追求。D.文中加点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更紧了”,都交待了故事的环境,都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划线句子写了妇人之声、树枝之声、鸡叫声,烘托出“我”的内心,也调节了叙事的节奏。B.本文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紧凑,笔调舒缓,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C.本文体现了沈从文特有的语言风格,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清新质朴,都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D.本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小说更具真实性,让读者有代入感,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8.有人认为文本一小说的结尾十分突兀,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9.文本二指出,沈从文的作品是要“建一个希腊小庙”,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老兵”和军马梁晓声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他那一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迎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车停下了。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然而其实只有风声……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有删改)文本二:边防老兵退伍,相伴8年的军马落泪了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8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22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摘编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有战士说老兵“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老兵“笑了笑,没吱声儿”,说明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B.文本一写“白头心儿”救了老兵一命,后来老兵又在马肉店救了“白头心儿”,老兵与军马之间相互救助源自彼此深厚的感情。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D.两个文本分别讲述了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的感人故事,既突出了战士对军马的爱,也突出了军马对主人公的忠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既交代了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C.“胡子拉碴”“风尘仆仆”“蹒跚”等描写外貌和动作的词,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D.两个文本都写到“老兵”和“军马”,两个形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让作品更有感召力。8.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的老兵形象更丰满,请简要分析。(4分)9.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艺术表现不同,请从叙事和描写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6分)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错,从后文老兵真挚的话语看,他对人和对马的爱是一样的。故选A。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错,应该是突出了老兵为马付出,花光了复员费,牵着马回乡的艰辛。故选C。8.①虽然都爱军马,爱军营,但文本一把老兵的这种爱升华到了爱马如命、爱岗敬业的高度。②文本一还塑造了老兵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形象,文本二没有表现老兵马勇的这一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两则文本中老兵的形象都爱军马、爱军营。但文本一中老兵形象更丰满。文本二表现马勇爱马主要是告别这一段“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而文本一中老兵退伍回家的途中又遇到了军马“白头心儿”,它的腿断了,要被杀了卖肉,“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可知,老兵用自己所有的复员费赎回马儿,还打工还钱,体现老兵爱马如命。文本一开头写老兵对战士们说的话,“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可知,老兵在部队全心全意为骑兵部队驯养军马,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文本一末尾“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可知,老兵退伍后发誓建设家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文本二没有表现老兵马勇的这一特点。9.①文本一叙事详细,围绕老兵与军马的故事,讲述了取名、被救、惜别、救治、返乡等情节;文本二叙事简略,简要叙述了马勇和“铁蹄”之间的一个故事和马勇惜别“铁蹄”的一个场面。②文本一叙事按照情节先后顺序展开,叙述与描写相结合,更加生动具体;文本二叙事简明扼要,配合新闻画面来安排叙述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③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尤为突出,文学性强;文本二仅有少量的描写,显得平易朴实。【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①文本一叙事详细,围绕老兵与军马的故事,讲述了取名——“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被救——“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攒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惜别——“‘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救治——“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返乡——“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等情节;文本二叙事简略,简要叙述了马勇和“铁蹄”之间的一个故事,“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和马勇惜别“铁蹄”的一个场面,“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②文本一叙事按照情节先后顺序展开,从老兵入伍写到退伍,中间叙述与描写相结合,重点描写了他与战友的对话,“白头心儿”救他,退伍前的不舍,途中偶遇“白头心儿”,救治“白头心儿”并带它回家等几个场面,更加生动具体;文本二选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因而叙事简明扼要,如“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配合新闻画面来安排叙述内容,如“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更加客观真实。③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神态描写“笑了笑,没吱声儿”,动作描写“轻轻拍着它脖子”,语言描写“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文学性强;文本二仅有少量的描写,“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显得平易朴实。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诗人毛姆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会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找错了一幢房子。文本二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毛姆读书随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名人兴趣不大,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D.听到“我”的介绍,“老诗人”“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说明他心里充满了对“我”的嘲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本来是去拜访一位神往已久的“诗人”,却遇到一个“卖猪鬃刷子的”。一雅一俗,反差巨大,令人捧腹。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C.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D.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8.层层渲染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层层渲染“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的。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6分)6.D.“说明他心里充满对‘我’的嘲笑”错误。结合“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间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可知没有嘲笑之意。7.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8.渲染:①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②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③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④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作用: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6分)9.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6分)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I6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揪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我要找神父。”地说。“神父正在睡觉。”“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谁?”“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神父还是不明白。“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①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②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③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神父的妹妹从里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出售中介合同范例
- 劳动合同范例 协议
- 医疗用工合同范例
- 工作签项目合同范例
- 2025年呼和浩特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1 学做校园里的小帮手》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开模合同范例
- 2025年三明货运从业资格证
- 商品房买卖服务合同范例
- 8《绳结的妙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 深圳高铁总部项目遴选方案
- AQ-C1-19 安全教育记录表(三级)
- 营销中心物业服务标准讲解
- 五年级阅读指导课(课堂PPT)
- 广东饲料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 液碱浓度、密度对照表
- MODBUS通讯协议编程(VB源代码)
- 焊工证项目新旧对照表
- 全国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阿坝州近12a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压力管道安装工艺和检验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