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充填开采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首次将石膏体填充填充。关于采煤石膏体、岩层流动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岩石移动变形研究中,力学理论被应用于岩石移动变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主要包括基于经验的剖面函数法、典型曲线法和随机介质理论的概率积分法。这些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许多应用中,它们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特定区域。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实践表明,膏体充填开采顶板岩层不会出现垮落,只出现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因此该法引起的岩层移动变形与传统开采法将明显不同.近年来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基于空隙守恒定律法研究充填开采岩层移动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模型复杂,参数确定随机性大,或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实践中的应用.1建立覆岩移动变形力学模型与传统垮落法开采相比,膏体充填开采最大的特点是顶板岩层变形只发生在工作面前方煤壁的煤体区和控顶区,采空区顶板岩层的移动变形因充填材料的支撑作用而得到有效阻止,顶板岩层出现弯曲带和裂隙带,顶板岩层不发生贯穿性断裂,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因此,充填开采时,可通过顶板的移动变形量预测地表沉陷的控制效果.充填开采时覆岩作用的载荷通过顶板岩层分散地作用在采空区充填体上,符合弹性梁的基本要求,并使用弹性梁的基本假设,因此,建立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变形的力学模型如下图1所示.1.1顶板下沉计算式研究表明,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的关键是对直接顶及下位基本顶岩层的控制,进而起到控制其上覆直至地表的岩层的变形作用,而对该部分岩层的控制效果最终要通过地表沉陷得到反映,因此,不考虑岩层的破碎膨胀,则顶板岩层下沉y与顶板载荷q、充填材料作为地基的地基反力p三者之间满足如下基本微分方程EId4ydx4=q−p,(1)EΙd4ydx4=q-p,(1)式中:E为顶板岩梁的弹性模量;I为顶板岩梁的惯性矩;y为顶板岩梁的挠曲线;p为充填材料的地基反力;q为顶板岩梁所受载荷.由弹性地基梁理论可知方程(1)通解为y=eβx(Acosβx+Bsinβx)+e−βx(Ccosβx+Dsinβx)+q/k.y=eβx(Acosβx+Bsinβx)+e-βx(Ccosβx+Dsinβx)+q/k.考虑对称关系,并取模型右侧(x>0)对通解方程进行定性分析可知:开采边界无穷远(x→∞)处下沉值趋于某一定值.当且仅当A=B=0时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充填开采下位顶板岩层挠曲方程为y=e−βx(Ccosβx+Dsinβx).(2)y=e-βx(Ccosβx+Dsinβx).(2)根据边界条件由dydx∣∣x=0=0dydx|x=0=0,可得D=Wmax.(3)由y|x=0=Wmax,可得C=Wmax.(4)因此,顶板岩层下沉量计算式为y=Wmaxe−βx(cosβx+sinβx).(5)y=Wmaxe-βx(cosβx+sinβx).(5)同理,当x<0时,顶板岩层下沉计算式为y=Wmaxeβx(cosβx−sinβx),(6)y=Wmaxeβx(cosβx-sinβx),(6)式中:Wmax为顶板岩层最大下沉值,可表述为Wmax=Mc,(7)Wmax=Μc,(7)Mc为充填开采的计算采厚(如图2).根据图2,由几关系可知Mc=hm+hq+hy+∇,(8)hy=(M−hm−hq−∇)ε,(9)Μc=hm+hq+hy+∇,(8)hy=(Μ-hm-hq-∇)ε,(9)将式(9)代入式(8),得计算采厚的计算式为Mc=(hm+hq+∇)(1−ε)+Mε,(10)Μc=(hm+hq+∇)(1-ε)+Με,(10)将式(10)分别代入式(6),(7)整理,得出工作面顶板岩层下沉计算式为y=[(hm+hq+∇)(1−ε)+M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M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Μ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Με]eβx(cosβx-sinβx)+qkt(x≤0),式中:M为煤层的采厚,m;hm为充填前顶底板移近量,m;hq为充填欠接顶量,m;hy为充填体压缩量;q为岩梁载荷,MPa;∇为顶底板岩层压缩量与底板浮煤压缩量之和,m;β为特征系数;I为岩梁的惯性距,m4;E为顶板岩梁的弹性模量,MPa;y为岩梁挠度,m;kt为充填体的地基反力系数;ε为充填体的压缩率.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埋深为1000m,采高为8m,充填体的抗压强度为1.5MPa时,达到充分采动后,充填材料压缩率为1.5%左右,而由关键层理论可知,充填开采时覆岩载荷要远远小于模拟加载值,故造成的压缩率应该小于1%;三轴条件下,当轴向应力由4MPa增加到60MPa时,不同级配煤矸石压缩应变为1%~3%左右,因充填开采时,顶板岩层以裂隙破坏为主,基本不具备可压缩性,根据现场实测,浮煤厚度为200mm左右.故∇值很小,忽略不计,顶板岩层下沉计算式为y=[(hm+hq)(1−ε)+M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M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Με]e-βx(cosβx+sinβx)+qkt(x≥0),y=[(hm+hq)(1-ε)+Με]eβx(cosβx-sinβx)+qkt(x≤0).1.2顶板下沉影响因素的选取由上可知:充填开采工作面顶板岩层下沉曲线的状态与其弹性模量、岩梁厚度、所承受载荷、充填欠接顶量、充填前顶板下沉量、充填体的弹性模量、充填体的压缩率有关.理论分析认为,充填开采时顶板岩层的下沉变形值不随顶板的厚度、顶板的弹性模量、充填体的弹性模量的改变而改变,它们的变化仅仅改变下沉曲线的形态,因此,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主要受充填前顶板移近量、充填欠接顶量、充填体压缩率和顶板岩梁所受载荷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顶板岩层下沉4个主要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进一步明确顶板岩层移动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即因素变化时,顶板岩层下沉的变化趋势.根据影响因素的情况,选用对口正交表为L9(34).按照该设计表需要进行的试验方案及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A,B,C,D分别表示充填欠接顶量、充填前顶底移近量、顶板岩层所受应力、充填体压缩率4个影响因素.参照相应的试验方案,将方案参数代入顶板岩层下沉计算式,取距离工作面后方90m处的计算结果进行极差计算.根据极差的大小,用于衡量相应因素对下位顶板下沉影响作用的大小.极差大的因素,是重要因素,极差越小对覆岩下沉影响越小.各因素与控制下位顶板岩层下沉量的关系趋势如图3所示.通过趋势图可分析得出:充填前顶底移近量图形的波动最大,是主要因素,充填欠接顶量图形的波动次之,是次要因素,顶板岩梁所受载荷图形的波动最小,是第4位的影响因素.而顶板岩梁所受载荷主要受矿井的地质条件及顶板岩层结构影响.因此,充填开采工作面要加强顶板管理,提高充填质量,保证充填接顶效果,同时还应提高充填浆体的强度和刚度,为充填体的快速固结并产生较大的阻力,以保证充填开采地表沉陷的控制效果.1.3充填体强度及充填材料充填材料充填量计算充填开采时,若充入膏体和采出的煤炭资源等量,则可实现岩层的稳定,但由于采场围岩控制和充填工艺问题,并综合考虑影响覆岩变形的主要因素,充填开采相当于开采计算采厚的煤层(如图2).因此,充填开采岩层稳定性判据可表示为Mc=Mmax,(11)Μc=Μmax,(11)将式(8),(9)代入(11),可得hm+hq≤Mmax−Mε1−ε,(12)hm+hq≤Μmax-Με1-ε,(12)式中Mmax为地表建筑保护允许最大采高,m.充填开采时,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区,充填的浆体占据了采煤形成的绝大多数空间,膏体料浆经过充分压实后可恢复其承载能力,限制了顶板下沉量,这是充填开采能够有效控制上覆岩层移动和减轻地表沉陷的主要原因,同时充填体也由双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三向应力状态.而且,随着充填体的受力变形,充填开采后期岩层移动也主要表现为充填体的压缩沉降,主要依靠充填支撑体系的密实程度来阻止上覆岩层的下沉,进而实现控制地表沉陷的目的.因此,控制充填前顶板下沉量、充填欠接顶量以及提高充填体的抗压缩性能是充填开采取得理想减沉效果的关键.2地表沉陷实测分析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公司“三下一上”呆滞资源量大,而且受底板水威胁较大,采用传统的开采方法无法开采,为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膏体充填开采的技术研究.充填开采的煤层厚度为1.38m,开采深度为214m,煤层倾角4°~8°,平均6°,煤层顶板无伪顶,平均厚度2.18m,顶板岩性较硬,完整性较好.采用充填开采法管理顶板,所采工作面走向长度700m,倾斜长度110m.根据地表沉陷控制要求充填开采后地表下沉系数控制在0.1以内,因此,要求地表沉陷最大值为138mm.根据实验室力学试验可知,朱村矿膏体充填材料压缩率为3%左右.综合式(12)分析可知,该矿充填开采充填前顶底移近量和充填欠接顶量之和约为100mm.实践过程中,采用增加支柱密度的方式加强待充区顶板管理,同时设计专门充填区隔离板,以控制充填前顶底移近量,降低充填欠接顶量,还在满足泵送条件下,尽量提高充填材料中煤矸石含量,以降低充填体的压缩率.通过现场实测可知,充填前顶底移近量约为20~60mm,充填欠接顶量约为50~80mm.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39mm,地表沉陷的实测曲线与上述模型预测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本预测方法预计的曲线基本符合实测曲线,由于顶板岩层的破坏膨胀导致了预测值偏大,但更有利于工程安全,而且只观测了倾斜断面,所比较的曲线是倾斜断面内的下沉曲线.3充填开采顶板控制机理1)分析得出了充填开采时,充填前顶底移近量对岩层移动控制的影响最大,充填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