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_第1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_第2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_第3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_第4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

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

王 跃 著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王跃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12

ISBN978-7-5166-4999-2

Ⅰ.①新…Ⅱ.①王…Ⅲ.①电影-叙述学-研究-中国

Ⅳ.①J90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76579号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

责任编辑:唐波勇封面设计:优盛文化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照排:优盛文化

印刷:三河市华晨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张:13.75字数:260千字

版次:2019年12月第一版印次:2019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66-4999-2

定价:56.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p>

摘 要

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变。在追求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潮流中,中

国电影叙事模式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点以及结构模式等方面不断寻求突

破。在追求艺术形式创新与热切呼唤现代性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中出现了时

空交错、多视点叙述、限知视点、复调结构等形式,冲击着传统单一视点、线性时间

的叙事模式,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给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增添了活力。但是,中

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向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观念下

发生的。重新审视传统“影戏”叙事模式与现代叙事模式的历史渊源,笔者发现新时

期以来在中国电影叙事模式转向中,由于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形式背后的复杂生成机

制以及形式背后的价值诉求,导致叙事主体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叙事探索误区。

本书主要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在叙事学理论视野中研究“叙述什么”“如何叙述”

等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为何如此叙述”这一深层次问题。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影戏”传统下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

探索早期传统叙事模式嬗变与谢晋的渐进式叙事模式。笔者将新时期电影叙事模式转

变的研究起点置于早期中国传统电影叙事模式的思考之上,立足电影叙事理论,梳理

早期“影戏”叙事模式的叙事表现形式,同时关注20世纪30年代费穆、程步高、刘

呐鸥等人在电影叙事领域的探索以及谢晋电影在新时期初期接续“影戏”传统所做出

的努力。在此基础上,笔者也试图挖掘在早期电影叙事转向中,本土实践所产生的艺

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客观理性地考察谢晋导演于新时期初期在叙事领域的种种努力:

以“渐进的和积累性的艺术变革方式”推动了中国电影叙事系统的稳健发展,并且不

失时机地推动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意识对传统电影

叙事模式的改变,研究“第四代”导演在叙事领域中转向激进的探索路径,在历史和

现实的对话中寻找属己的话语表述机制。落实到具体叙事观念与技巧层面,即是“意

识流”表现技巧与“纪实风格”文本的陆续到场,通过对“关于时间的倒叙与创伤叙

事”“纪实性追求向度中的情节淡化”“电影的‘素描’”等叙事形式问题的梳理,结



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进一步反思这一时期对西方电影理论的误读以及现代叙事

方式在本土化移植中再生的可能性(如吴贻弓导演创造性处理的“心理主观视点”)。1

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是在传统影戏叙事模式与外

叙事传统的割裂以及现代叙事模式强势话语所带来的弊端。笔者在肯定叙事形式开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从历史语境、叙事伦理层面审视“形式革命”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反思将中国电影叙事模式转换置于线性进化论的狭隘观念,并期待西方现代主义美学观念与中国本土经验、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进一步融合。

来电影观念的合力下发生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点以及叙事结构等形式层面,电影叙事形式的不断突破实质上体现出电影本体意识的萌发,具有积极的美学意义。但是,某种唯“形式革命”的观念和实践,同样需要引起学界的反思,本书在考察电影叙事模式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发现了早期

姜文、李少红、娄烨、管虎、王全安等电影人积极尝试不同的叙事形态,现代电影的限知视点与多视点叙事、第一人称主体自叙、不可靠叙事者、“复调叙事结构”等纷至沓来,这一时期的叙事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叙事模式。“新生代”导演从“第五代”导演的叙事探索中获益匪浅,在贾樟柯、王超等人的场面调度中,形式语言的探索已经自觉地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影像中的人物关系、人物走位以及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实质上不仅仅具有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意义,同时具有了巴赞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关怀。

间意识”的崛起标示出“第五代”导演对影像空间的独特意识,对影像美学的追求既不同于早期“影戏”传统中的封闭空间意识(如空间的“透明性”与叙事的“透明性”保持一致),也不同于此后新生代导演对景深镜头以及场面调度更为自觉的艺术实践。突破封闭性的叙事结构,拓展了中国电影空间叙事的表现空间。第四部分主要探索了

变与时间转变的价值诉求。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叙事模式的反叛,包括形式革命与空间革新两个方面。将视线转向“影像”与“叙事”的探讨之中,通过古典叙事语法中叙事空间的结构方式与现代电影叙事空间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黑炮事件》等影片中,空间不再表现为对剧情的依附,也不单单以造型的姿态满足于环境的交代,而是追寻电影特性的“寻根”。“不规则构图”以及“画外空

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在后经典叙事学以及叙事伦理的理论架构中考量叙事观念的嬗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2

目 录

绪论 / 001

第一章 

“影戏”传统下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早期传统叙事模式嬗变与 

谢晋的渐进式叙事探索 / 022

第一节 “影戏”传统与叙事模式嬗变 / 025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探索:新时期以来的谢晋电影 / 040

第三节 费穆与谢晋电影中的叙事伦理转向 / 058

第二章 

现代意识对传统电影叙事模式的改变 / 069

第一节 倒叙与闪回的时间处理对新时期叙事模式转型的影响 / 070

第二节 纪实性追求向度中的情节淡化 / 087

第三节 开放性意识对叙事结构的突破 / 103

第四节 叙事观念嬗变的影响与时间转变的价值诉求 / 112

第三章 

叙事模式的反叛:形式革命与空间革新 / 121

第一节 造型表意的叙事反叛 / 121

第二节 空间的“引申性意象”叙事:隐喻与象征 / 136

第三节 叙事观念嬗变的背后 / 141

 / 181

 / 160

 / 153

 / 172

 / 153

 / 193

第一节 场面调度与心理写实主义第二节 现代电影的限知视点与多视点叙事:从美学变革到文化意义第三节 不可靠叙述者的现身与情节结构的变化第四节 关于视点与叙事结构变化的伦理思考:从传统伦理到现代伦理

 / 198

叙事模式现代转向中的多元化探索:叙事空间、视点与结构

 / 211

 / 189

致谢

附录:相关影片片目参考文献

结语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II

绪 论

一、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故事是人类亘古永恒的精神维度,在故事的期待视野中满足着自身对历史、

现实和未来的记忆与冥想,在历史的维度中形塑着人类自身,也反映着“人类对

捕捉认识模式的深层需要”。1罗兰·巴尔特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

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2

叙事在安排情节的同时安置人类的生活价值与精神世界,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电

影,因其“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性”,在光与影的世界中批量复制叙事文本,视听

表现与电影叙事的问题伴随电影艺术、工业的现代化演进至今。

叙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叙事学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

学派,叙事的形式同样无所不在,以至于罗兰·巴尔特断言:“对世界的叙述,无

计其数。”对叙事模式3的探寻因此成为早期叙事研究者的热点话题,法国学者热

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奠定了叙事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比较而言,笔者发现在电影叙事学研究领域中,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著作尚有

待丰富,以加拿大学者安德烈·戈德罗、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若斯特共同编著的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美国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剧

情片中的叙述活动》等为主要学术理论代表。后期的电影叙事著作也于近期进入

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其中包括弗朗西斯·瓦努瓦的《书面叙事·电影叙事》、西

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

国电影出版社,2001:14.绪

2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绪

3早期的叙事模式研究主要关注故事的深层结构,涉及故事情节与行动元等方面问题,侧重

对故事内容中的情节或人物展开理论模式建构,与本文作者强调从故事话语层面展开的叙事

模式研究相区别。001

的二元结构中,

1

重生,再次引起学界

本书所指的“叙事模式”也建立在这样的理论框架

2

,从目前的研究看,从历时性的角度介入电影叙事形式的相关研究,还

3

但是,经典叙事学也遭遇了瓶颈,完全固执于“文本内部分析的封闭性”影

以上是当代电影叙事学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论著,除此之外,将研究对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第2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651.前者如项仲平的博士论文《影视剧的影像叙事》(苏州大学,2008年),后者如刘思的博

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将叙事称之为“故事”,将“如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将叙事称之为“故事”,

何”(叙事)定义为“话语”。23士论文《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意境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15年),陈林侠的《文化视域中的影像叙事》。

导演创作论、文化研究等方面,而有关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新时期以来的国内电影叙事学研究主要聚焦在媒介形式研究、1

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历史沟壑。后经典叙事学在文学领域涅关注。相较而言,国内电影叙事研究也力图从影视媒介技术、意境、文化研究等方面突破乏善可陈。本自关注的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问题,研究新时期以来国内电影的理论著作成果颇多,但主要集中在电影思潮研究、电影观念嬗变、

是试图通过分析叙事形式的变化,进一步考察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性转向以及转向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批评从关注形式结构的文本内部分析转向关注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历史语境的相互对话,试图消弭内部

本体的位置,然后对电影叙事结构、叙事语法、叙事语态和叙事时态等进行具体的、精确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下,即围绕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等核心概念,具体分析新时期诸多电影文本的形式变化,同时笔者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框架,而

视叙事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滥觞,在国内引起了相当数量学者的重视,也不乏细致的爬梳考证。诸多电影叙事学借鉴文学叙事学理论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掀起了电影叙事研究的热潮,积极拓展了当时的电影理论和批评范式。经典电影叙事学不同于传统电影叙事分析,在“故事”和“话语”更强调“话语”的形式分析。“并把作为一种技巧元素的电影‘叙事’突出到电影

著作,刘云舟的《电影叙事学研究》也在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上推动了国内电影叙事学研究。象聚焦于电影、电视的叙事学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从出版的数量上看,影

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笔者梳理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是国内较早出现的电影学叙事学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002

意境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缺乏对叙事模式转变中形式表现的系统分析,至于从历

史的角度审视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以及反思现代叙事模式转向中存在的问题,目

前还有待学术研究的深入。

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叙事话语既从某种程度上接续了早期的

“影戏”传统,又因为新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受到

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电影叙事模式在叙述者、叙事时空、叙事视点、结构模式

诸方面不断尝试突破,“探索片”的热潮寓示着当时对“形式革命”的乌托邦迷

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理论与思潮日益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新浪潮、美国新好莱坞、德国新电影等美学思潮席卷全球。这些在西方特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电影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一股脑儿地涌入中国,历时

性的理论思潮共时性地呈现在国内学界的学术视野中。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

当初张暖忻、李陀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一经发表便立即成为中

国电影寻求本体解放的宣言,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西风东渐”之后的中国电影创作确实走出了国门,也的确登上了世界电影的

大舞台。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电影不会叙事的问题浮出水面,并越来越成为

制约当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前国内“第四代”“第五代”、新

生代导演的艺术影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此处讨论更多的是国内商业电影在国际

舞台上的传播)。也有电影史学者撰文直陈:“在今天,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问题,

已经不仅仅是理论探讨的命题,而是一个极其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中国电影业直

接面对严厉的客观态势必须迅速做出的一个现实反应,形势逼人。”1从电影批评

的角度出发,有学者给出相应的解释:“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的研究梳理。对于历史

叙事特点和现实叙事得失的分析最为迫切……对于中国电影不同时期的优秀创作

的分析,并不是空白点,但从叙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却始终没有见出太大的努

力。”2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别是在故事的叙事手法和技巧方面,急需

研究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讨。新时期以来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既敞开了

诸多讨论的空间,又遮蔽了叙事技巧转变下潜在的问题。显然,在从传统的叙事

模式向现代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技巧变化下的经典文本分析存在研究空

白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既涉及叙事学研究中的“叙述什么”“如何叙述”问题,更

牵涉“为何如此叙事”的深层次问题。本书拟从经典叙事研究和认知叙事理论的

双重视角,通过具体文本的实证研究,梳理具体叙事模式的阶段性转变,并进一绪

1陈山.忧患中的启示: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J].电影艺术,2006(5):31-33.

2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J].电影艺术,2006(5):34-36.003

“叙事伦理不同于注重价值判断的理

1

从叙事伦理角度重新梳理叙事模式转变

3

在《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14年第6版)中,

2

一些符合电视剧现代性指征的作品脱颖而出,但学界和电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转换并非置于线性进化论的狭隘视域中

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杨红旗.伦理批评的一种可能性[J].当代文坛,2006(5):74-75.刘婷.电视剧现代性伦理叙事与媚俗面孔[J].当代电影,2014(7):135-139.

123

的现代性知识,或者回应后现代价值困境所显现的思想活力,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中心。

式分析时的局限。诚如某些学者敏锐地道出:“学界关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大讨论、新时期新英雄主义的叙事转向、收视率与电视剧叙事的关系等等,都是电视剧现代性演进的自发要求,视剧业界至今并未真正搞清楚电视剧收视状况与叙事之间的现代性关系,片面地沉溺于个案叙事技巧和成功的经验中。”

性伦理,它通过文学叙事来呈现生存的伦理状态,同情式地理解个体生活。叙事伦理不是故事中的伦理关系,它是叙事的结构、形式、姿态、语调以及叙事意图、叙事功能所建构的伦理空间。”刘小枫将现代的叙事伦理概括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这些观点启发笔者在本书写作中,利用叙事伦理的批评方法反思经典叙事学在叙事模

本的阐释和分析中,他的博士论文《叙事伦理》在199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纽顿提出了“叙事伦理”的概念,并对“叙事伦理”的内涵做了两方面的界定:“一方面是指叙事话语的伦理形态;另一方面指使叙事与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和合乎文法的叙事形式,”

过分强调“艺术自律”而忽略叙事的“他律”问题?文学评论家谢有顺针对小说叙事过于追求极端的形式表示叙事主体在关注小说的美学问题、语言问题、叙事角度等问题时,应该意识到小说作为伦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引用刘小枫关于格。在西方,“叙事伦理”最早由美国文艺理论家亚当·桑查瑞·纽顿应用于对文

论,形革”一念20世纪来论辩,“形式革命”这一观念在80年代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种唯“形式革命”的观念和实践,同样需要引起学界的反思。叙事艺术的“艺术自律”和“道德他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立吗?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叙事是否存在

步躬身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电影思潮、意识形态策略、导演的美学追求之中,从丰富的材料和史实中捕捉“为何如此叙事”的内在脉络。

“叙事伦理”的概念,强调文学叙事的个体伦理、生命伦理是现代小说的某种品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004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国外电影叙事理论是在文学叙事学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经典叙事学研

究主要侧重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具体到电影叙事研究领域,

我们发现也存在同样的谱系脉络。电影叙事研究方法论折起源可以追溯至柏拉图

与亚里士多德对“纯叙事”与“模仿”概念的理论界定上;更为直接的理论来源

则是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布雷蒙的叙事可能之逻辑、格雷马斯的角色

模式与语义方阵以及托多罗夫对叙事句法的分析,而法国叙事学者热拉尔·热奈

特和荷兰叙事学者米克·巴尔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推动了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热奈特等人的理论范式则影响着电影叙事学从“话语”层面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笔者的研究也主要从叙事话语的形式分析层面展开。

在此基础上,《什么是电影叙事学》1一书通过对经典叙事学的有益借鉴,形

成了“热奈特式的影片叙事理论”。在该书完成之时,叙事理论在电影领域已经历

了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其主要研究方法不同于麦茨所建立的阐发隐喻性“电影语

言”的符号学研究方法。《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将关注点落在电影的叙述能力上,

基于热奈特文学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展开论述,戈德罗和若斯特强调其继承了双重

的研究传统—“既关注电影语言的特殊性,又关注为分析电影叙事提供分析工

具的必要性,在运用热奈特创建的主要叙事范畴(时间、叙述、视点)时,加入

文学叙事学讨论的一些特殊问题。”其实质是在文学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方法论的

基础上,以早期具体影片为研究对象,分别聚焦各自对电影叙事的理论思考。书

中系统提出了“电影与叙事”“陈述与叙述”“词语和画面”“电影叙事的空间”“叙

事的时间性与电影”以及“视点”的理论分析架构,为当代电影叙事学的建立提

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形式主义的分析成为此后电影叙事研究的关键词。这些针对

叙事文本进行分析的术语概念有助于本书的写作,对于新时期以来的国内电影叙

事研究同样有效,只是在结构主义浪潮之后,伴随着电影导演、观众以及历史语

境的分析逐渐浮出地表,电影叙事学有了进一步被探讨的可能。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注意到,关于电影叙事模式历时性变化的研究相绪

对较少。维林吉诺娃把对叙述人的研究视为建构叙事模式的理论,在她的论述中,

1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7.005

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李显立,吴佳琪,游惠贞,译.

意识与语言无法真实地抵达事物时,研究者从叙事话

3

同时,根据慕卡罗夫斯基的观点,如果从美学常模的观点来

2

维林吉诺娃的叙事模式研究并未就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

1

具体到国内的叙事学研究,曲春景在《穿越故事和话语的叙事研究》一文中,

与欧陆学派从结构主义理论入手不同,北美学派的电影叙事学强调作者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