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分层训练(十八)自然选择的证明一、语用小题夯基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________的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________,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________,对普通海洋生物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却显现在这里。事实上,在这样的“生命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每平方厘米7000牛顿的压力。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________的演变,以承受深海环境的巨大压力,面对其他挑战。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揭示出狮子鱼适应超深渊的遗传基础,并由之解析了脊椎动物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的机制。由于长期生存于黑暗的海底,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研究人员指出,高压环境对普通的骨骼是致命的,所以超深渊狮子鱼有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这可能使得它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具有弯曲能力,头骨变得不再完整。研究人员还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流动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令人心寒匮乏奇特改天换地B.令人心悸匮乏独特脱胎换骨C.令人心悸贫乏奇特脱胎换骨D.令人心寒贫乏独特改天换地解析:选B令人心悸:让人感到心里害怕。令人心寒:让人感到失望而又痛心。这里形容的是“海斗深渊”,应用“令人心悸”。匮乏:(物资)缺乏;贫乏。贫乏:贫穷;缺少,不丰富。这里说的是食物资源少,应用“匮乏”。独特:独有的,特别的。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这里说的是“海斗深渊”对普通海洋生物来说是生命禁区,应用“独特”。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改天换地:指从根本上改造大自然,也比喻巨大变革。这里修饰“演变”,应用“脱胎换骨”。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觉丧失,而且通体透明B.这使得它们视觉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C.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视觉丧失D.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觉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解析:选D根据括号前的内容可知,应先说皮肤,再说视觉,排除A、B两项;“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是对“视觉丧失”的补充说明,故应放在“视觉丧失”的后面,排除C项。故选D项。3.请对本文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阅读文段,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生命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演变”等;然后在符合字数要求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进行压缩概括即可。参考答案:“生命禁区”展现生命奇迹,狮子鱼为适应超深渊环境,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演变。4.下面是自然选择过程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分点概括自然选择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注】①基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②表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步,按照图示中的箭头明确自然选择的过程。第二步,分析图示框架中的文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环境压力(环境的变化)→种内竞争(为了获得资源)”可知,随着环境的变化,种内成员之间为了获得资源,产生了竞争;由“最适表型的选择(从各种表型中)→繁殖成功”可知,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由“基因型(和表型)增加的频数(在下一代中)→种内竞争(为了获得资源)”可知,只有能繁衍的生物体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参考答案:①环境变化使得种内成员之间为获得资源而产生竞争。②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③能繁衍的生物体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你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__①__。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盎然了。你长大一岁,__②__。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__③__,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将来便永远不会寻出②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③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苦、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约46亿年,产生生命已有约40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约26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人的“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解析:选CA项,“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错误,文中的“差等之爱”是说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项,“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夸大了人类对地球的作用,材料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D项,“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错误,由材料的“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之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多处引用古籍中的话,材料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解析:选B“这与材料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错误,材料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是和谐、仁爱的,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与材料“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相同的。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解析:选D材料二的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项,君子不忍亲眼见到动物被杀,言下之意是只要不让自己亲眼所见便可,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9.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角度”是指看待事情的出发点。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事物,才能全面地了解该事物。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证角度的差异。从材料的“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可以看出,材料二是立足科学事实从正面展开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名义股东入股协议书
- 货场搬运协议书范本
- 物品领取寄存协议书
- 详细参见技术协议书
- 学生顶岗管理协议书
- 同意安装暖气协议书
- 私人安装门窗协议书
- 景观楼梯购买协议书
- 水泥授权代理协议书
- 刑事和解协议书公司
- 2025江西南昌市江铜产融社会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统)昆明市2025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 Unit 3 Keep Fit Section A 2a-2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5徽县辅警考试题库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卷数学试卷(含官方答案)
- 树木移植合同范本
- 2025年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农村自建房施工合同范本(包工包料)
- 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极端天气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大模型应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