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探索活动

活动(1)

1.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66人。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个别男学生在这方面的养成习惯做得还不够,经常要老师同学提醒。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有自私、虚荣心、盲目自满的思想。

二、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3、继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新三好学生。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继续培养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小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新学期第一个月,主抓常规管理。

1、组织学生报到,了解学生假期活动情况,排位,进行教育。

2、和学生一起制定本学期班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

三月:

1、格评选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给本学期评比活动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2、开展植树活动,绿化地球。

四月: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各项学科比赛,争取优异成绩。

1、完成学校任务,开主题队会。

2、结合清明节扫墓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工作。

1、庆五一“我们爱劳动”主题班会

2、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评选本学期文明学生

六月:扎实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1、庆六一活动。

2、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3、抓好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并能正确表达出比的结果。

2、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一些特殊物体的对应。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互相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比较的物体(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

教师:手套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师:星期天的早上,我们的小伙伴约好去公园玩碰碰车。他们来到了碰碰车的场地(出示主题图)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图,说说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主题图后交流

(车不够:又6个小朋友,只有5辆车;已经4个小朋友有坐在车子里了,还有一辆车空着,可是有2个小朋友从后面跑来;……)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车比人少,也有的小朋友用一个小朋友对一辆车

的方法比较知道了车比人少,这种方法称为一一对应。

问:生活中我们外出活动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会怎么办呢?

生:(略)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板书:比较

【利用故事情景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直接点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本】

二、动手实践

体验方法

师:在你们的桌上分别有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现在请你们同桌一

起来比一比哪样物体多,哪样物体少?

生:同桌合作进行比较

师:请你们来汇报一下比较结果

(要求说三句话:说说比的是哪两样物体?用什么方法比的?比的结果怎样?)

生:交流(老师对学生语言组织进行指导)

问:你们都会比较物体的多少了吗?谁能说说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交流

【二期课改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知识和方法。老师在学生已经知道

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操作比较物体多少,从而让学生体

验和感知比较的方法。在学生的体验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手、脑、口同时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巩固练习

方法运用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动手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物体的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书上的小伙伴来解决困难,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1、P20题2(左图)

问:图上是谁?她要比什么?

生:是小巧,要比较布丁和盘子哪个多,哪个少?

师:请你比一比并将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同桌

生:进行比较

反馈

注:学生如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的请学生交流怎样做是一一对应(用线连一连)

2、P20题2(右图)

问:这幅图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生:是小丁丁,他在比较瓶子和塞子哪个多,哪个少?

师:请你自己比一比

生:交流

3、P20题3生:独立完成比较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全班交流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用今天学到的本领为小伙伴解决的困难。

【从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到看图进行比较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老师创设为小伙伴解决困难的情景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其目的可以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巩固比较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敢于向困难进行挑战,对自己树立信心。】

四、联系实际

拓展提高

1、出示7只手套和4个小朋友的图片

问:看看谁来了?老师要给他们发手套,请你们看看老师准备的手套够不够?

生:四人一组讨论

上黑板演示怎么分?(注意:1人分一副手套,同时还要注意左右手的搭配)

问:黑板上的小朋友分的合理吗?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每人有两只手必须是两只手套对一个小朋友,两只手套要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2、联系生活实际

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和手套一样是2对应1的呢?

生:举例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比较物体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还知道了些什么?

【数学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生活中常常会存在许多的特殊性的问题。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解决生活实际,对于一些特殊问题要考虑全面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平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习。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8.想一想,过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0123456789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95里面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8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0+4=34-30=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34-30=4,减好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14÷4=3.5,3.5×10=35(本)。

方法二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方法四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会想策略明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并在计算中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分数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独立解决。

师:请看情境图,你是怎么想的呢?独立思考1分钟,将你思考的过程写在草稿本上(2分钟),开始。

二、小组讨论、明晰思路。

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已的想法,一会在全班分享。

1、你们组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你们组还有什么困惑?

3、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

三、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对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计算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

四、完成书上练习,巩固检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