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萨克凡·伯克维奇及其清教主义研究_第1页
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萨克凡·伯克维奇及其清教主义研究_第2页
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萨克凡·伯克维奇及其清教主义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萨克凡·伯克维奇及其清教主义研究

扎克比克维奇是耶鲁大学的一名美国文学教授,曾担任美国科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曾任美国科学委员会主席,并在《美国文学史》第八卷中担任主编。他曾获多种教育和学术奖项,包括现代语言学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和早期美国研究及美国文学批评的终身成就奖。他还担任过众多专业委员会和刊物及大学出版社编委会成员,获得过许多基金会和人文科学中心的研究基金,包括古根海姆、梅隆、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行为科学中心、国家人文科学资助、福特、伍德罗·威尔逊基金等,并在世界各地讲学。伯克维奇出生在加拿大一个犹太家庭,深受父母的左翼一意第绪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耽于沉思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伯克维奇首先学到的是思考和怀疑。在伯克维奇的印象中,家里的严肃谈话从不涉及国家大事,意第绪世界的文学家是他们最熟悉的人物,从沙洛姆·阿莱切姆到弗兰茨·卡夫卡,甚至是一些当地的小作家。对于政治,在对斯大林的幻想破灭之后,像许多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拒斥态度。高中毕业以后,伯克维奇没有上大学,而到当时一个被称为阿拉伯沙漠的社会主义基布兹的集体农场去呆了几年。后来提到这段经历,伯克维奇认为“这些经验给我的收获,就是对那些高谈阔论,特别是对那些所谓未来的蓝图,产生了一种永久的怀疑”。这种怀疑精神使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对美国历史和文学产生了独特的理解,并获得了一个特有的阐释角度。对伯克维奇来说,美国历史是一个迷人的神话,他久久地徘徊在这个神话的外围,不得其门而入。在他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把加拿大人对待美国的方式称为“乡巴佬态度”,他们拒绝承认这个强大的邻居,“仿佛我们与一个隐身巨人为邻,既然看不见他,就可以认为他并不存在”,而他后来在蒙特利尔基督教男青年会办的成人教育大专班上所学的教材,也只涉及寥寥几位美国作家。移民美国之后,他浸淫在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巨大神话之中,茫然不解其意,“就好像一个面对经文的非教徒只识得其字,却不知其义一样”。为了了解美国的奥秘,伯克维奇潜入美国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清教主义,开始了他的发现之旅。他的发现是惊人的。伯克维奇认为:“美国历史就是一小群英国殖民者僭用了美利坚(America)的意义,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使命,同时宣称自己是代表未来的民族。”这种完全从语言和象征来界定历史的做法迥异于此前美国几个主要历史学派的传统,既不同于弗里德里克·特纳强调美国社会的边疆性质,又不同于沃浓·路易·帕林顿代表的进步主义历史学派强调政治对立和冲突的观点。伯克维奇继承最多的是哈佛著名历史学家佩里·米勒对清教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同时也是对米勒史学的挑战和更新。1978年,伯克维奇发表《美国先知》一书,赢得了如潮好评。埃德蒙德·S.摩根在《纽约书评》上称其是“一本非凡的著作,它道出了历史学家们常常感觉到,却未能充分描述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概念上的联系……伯克维奇在最高水平上写出了精彩的历史。”格斯塔夫·凡·克朗弗豪特在《美国文学》上盛赞其为“近几十年来对美国文化最精辟的解读”,一时之间,“整个哈佛英语系都在谈论伯克维奇”。清教主义研究是美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在美国的各大高校均有专家开设课程,有关清教主义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而研究人员更是专家云集,伯克维奇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跻身前列,继《美国先知》之后,又陆续发表《美国自我的清教溯源》、《美国清教的想象》和《意识形态和美国经典文学》等书,终于成为继米勒之后最权威的清教主义专家,不能不说是又一个“美国神话”。伯克维奇的清教主义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本人对“语言所具有的救赎修复的能力,特别是它作为个人自我属性之源,作为社会的纽带”的独特功能有着特别的敏感。在伯克维奇的书中,“美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不同文化和人群对它的支持和拒斥得到了最清晰、最细致的分析和阐释。伯克维奇提出一个清教主义的核心概念——“预表法”(typology),这是一种古老的《圣经》诠释方式。预表法认为,希伯来《圣经》中的所有事件、人物和地点都预表了《新约》中所说的耶稣基督的生平,不仅如此,根据预表法,摩西率领希伯来人获得自由,出埃及到迦南应许之地,他的行为被认为是预表了耶稣向信徒展示通往天堂之路,这就是希伯来人出埃及的更深的精神意义。伯克维奇指出,去往美洲的清教徒渐渐发展了预表法,创造了一种“美国神话”,其核心意义就是,《圣经·旧约》不仅预表了《新约》中的耶稣生平,还进一步预表了美国的命运。也就是说,美洲是上帝为他的选民预留的一块“处女地”,而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则是受上帝的召唤来显示美利坚的命运,这块土地将被建成“盛开的玫瑰园”,是“新迦南”、“新耶路撒冷”。这一神话不仅有效地把早期英国移民凝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还提供给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使他们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任何世俗的民族,成为神选民族,而美国也因此成为代表未来的国度。伯克维奇成功地解开了他青年时代的疑问:为什么新世界的其他殖民地都从欧洲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目的——新西班牙(墨西哥)移民从西班牙,新法兰西(加拿大)移民从法国,他们都用“美利坚人”来称呼当地的土著居民;而只有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把“美利坚人”这个称谓用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和美洲大地结为一体,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拥有者。虽然这只是由移民新英格兰的一小群英国清教徒开创的一个神话,但是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却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米勒认为这种“美洲使命”在第二、第三代移民时即已式微,但伯克维奇却论证了这一清教的“美洲使命”经由清教牧师和政治领袖之手逐渐成长为“美国神话”,并将民族的思维和想象习惯与其公民制度和生活方式紧紧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美国象征。伯克维奇指出,美国“既不拥有一种专门的语言(英语说到底是英国的语言),也不拥有一种专门的文化(美国是来自许多文化的移民国家),甚至不拥有专门的领土”,也就是说,“美国”实际上只是一整套信仰的集合体,“包含在一个宏大的神圣一世俗的象征之中”。伯克维奇认为美国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国家,首先在于其自愿性,理论上讲“这一新的应许之地的国籍向所有人开放,只要他们立约保持美国的信念”。第二,普世性:因为它是代表未来的国家,所以它永远强调美国将会成为的样子,“即全球化美国方式所允诺的结果”。第三,持续进步:美国神话的魔力和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吸收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这是它作为未来的国度的性质所决定的。第四,神圣与世俗事务间的相互依存:这曾经是新英格兰真实的社会写照,但是在政教分离、宗教多元化的今天,伯克维奇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讨论这个问题的。他引入了人类学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用以指称一个社会的信仰结构,“社会通过它引导其成员的观念和期待,教导他们如何解释和期望什么”。伯克维奇坦承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而容易获得一种宏观认识的角度,“他们能看到生活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