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界关于校园文化的观点说到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应该界定校园文化。目前,我国学界有一种以“学校文化”概念取代早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校园文化”概念的研究倾向。体现这一倾向的研究者认为:“学校文化”属于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相对;“校园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突出了其中的空间维度,是反映不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不过,已有研究所示的区别给人的感觉大多依然模糊,让人不得要领,而且,具体的研究框架(或层面)常常也是“风采依旧”。诚如英国学者迈克·克朗所说的那样,“不论‘文化’如何被定义,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一个特定的场所如何获得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又是如何利用这些场所实现其意义。”因此,本文对“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不作区分,同等使用。由于文化定义繁杂,不同的文化观必然影响着人们对什么是校园文化这一问题的理解。据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中的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氛围或传统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具有学生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二是意识形态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是校园的意识形态的总和;三是物质与精神总和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逐步营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四是文化要素复合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全体人员创造的,具有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以不同形态存在,由最小独立单位所组成的复合整体;五是指令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套指导师生行为的文化指令;六是启蒙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旨在对校园亚文化群体进行精神性现代启蒙的文化形态;七是精英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八是活动说。该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此外,还有精神体系说、文化潮流说、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说等。上述多种校园文化观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部分内涵,拓宽了人们对校园文化认识的视野。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往往从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活动范围等几方面各有侧重地来理解或把握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主体来说,一般可包括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但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学生文化,如其中的“意识形态说”和“活动说”;从校园文化内容来说,一般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人们更多强调的是精神方面,如其中的“氛围或传统说”、“启蒙说”及“精英说”;从校园文化涉及的范围来说,一般有教学生活、科研生活之类的组织性活动及闲暇生活之类的非组织性活动之分,有人强调闲暇生活中进行的社团活动,如“活动说”,有人强调整体,如“文化要素复合说”。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质的规定性并不仅仅在于其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其中包括学校范围内的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以及在其基础上所生发出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组织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等,更是在于校园文化所赖以存在的时空———学校所占有的时空及校园文化主体———学生、教师及管理者。正是由于后一种的独特性,使得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诸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等种类的亚文化。理解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所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凸显职业学校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供应基地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与企业、社区互动共融的一种师生共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学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意识的养成。二、通过校企互动,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研究者在论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征时指出,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应用性(这是由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特色性(职业院校要想立足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行业指向性(职业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其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其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文化地域性(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另有研究者在论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时认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校园文化的区别就在于它融入了企业文化,因而必须通过校企互动才能使得企业文化深深地植入于校园文化。这些研究确实看到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些特殊性,对我们研究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有一定的启发。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前项研究用“特色性”来概括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显得同语重复,而“职业选定性”与“行业指向性”两项所指大致相同,亦可并列;而后项研究则有将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等同之嫌。我们认为,与社会主文化相比,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成如下三个方面。(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的并存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场所,它必须根据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规范性和教育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就是,校园文化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始终围绕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达成学校所主张的教育目的。具体针对职业学校而言,其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方面,应当合乎企业或行业发展的要求(如行业标准或行业规范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好基本理论,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就必须通过建构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及职业价值观。规范性较多体现了社会主文化对学校组织的文化预期或设计。同时,包括职业学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文化和校园亚文化的双重载体,即使校园文化在影响的广度、深度和能量上占不了优势,他们也不会甘于完全认同和归依社会主文化,而是总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教师和管理者也会有如此同样的倾向性。可见,“校园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储蓄所’、‘中转站’,又是现实文化的‘市场’、‘制造厂’”。这种文化张力的存在,使校园文化在具有规范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任何一所学校,只要其成员开始进行各自的活动,它的一切文化要素就会开始依靠自身的张力进行各种整合运动。而随着学校成员的不断更新,带有这所学校特有风格的校园文化也将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校园文化规范性与创造性的并存体现了社会主文化与校园亚文化之间的互动,既是社会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动力之源,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赢得相对独立的空间。对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说,这种相对独立的空间不仅保障了某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区别于社会主文化,又为其与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相区别提供了无限(或巨大)的可能性。(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利性任何文化都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具有教育性。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在其论著《再论教育目的》中提出:“学校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一是通过校园文化,二是通过课程学习”。职业学校当然也不例外,它的校园文化应当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不只是精神(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性,其物质文化也应当具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学校校园文化普遍具有的特性,不独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如此,普通学校亦然。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有别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之处,在于它具有鲜明的生利性。“生利”一词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创。他在1918年写作《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衣食主义既多弊窦,生活主义又太宽泛,二者皆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然则果应以何者为正当之主义乎?曰,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在这里,生利的意思就是强调生产或工作技能(技术)能带来较好的实际效果、效率、利益、利润等。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在1918年1月15日《教育与职业》第1卷第3期发表时,有“编者按”语云:“作者所为‘生利’,当作‘生产’。”这一说法似乎值得推敲。我们知道,作为“主义”的“生利”是包涵有鲜明价值追求(取向)的词汇,而“生产”一词则是中性的。陶行知所言的“生利”与其说是中性之义的“生产”,不如说是褒义的“创造财富”。另外,根据德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斯普朗格的思想,生利性亦应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所张扬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斯普朗格认为,人性陶冶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六种价值趋向的和谐发展,即真、利、美、爱、权、圣,其对应的“生活型式”分别为理论的、技能的、审美的、社会的、权力的、宗教的,而其相应的“个性型”则是学者、企业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宗教家。正如斯普朗格强调的那样,个性形成乃是不同的人追求不同价值行为的结果,是每个人的价值热点的表现。因此,从职业教育的本义来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价值追求上保持“多元共生”(即不排斥斯普朗格所言的六种价值趋向中的任何一种)的同时,突出生“利”,实不为过。可见,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必须是教育性与生利性共存的文化,两者都不可偏废。如果只重教育性,忽视生利性,则职业学校同普通学校难以区分,会失去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只强调生利性,而忽视教育性,则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没什么分别,也会失去自身存在的独有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义利之辩。中国古代诸多思想中,有的重义轻利,有的则偏重利轻义,有的主张义利双行,以义导利,先义后利。但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的那样,作为封建国家长期统治意识形态的儒家(或“儒术”)是主张重义轻利的,这对后来中国工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消极作用,甚至也影响到今天我国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三)“综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性文化只有丰富多样才会有真正的活力、魅力。我们言及任何文化,几乎都会发现文化是多样而统一的生态,是多样而统一的整体,校园文化也不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具有多样性。从纵向来看,校园文化汇集着人类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今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的精华;从横向来看,校园文化融合着中与外、校园与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如有宣传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文化,有组织经验事实进行探究、质疑而以真理为最终追求的学术文化,有通过文学、电影、舞蹈、绘画等欣赏与创作进行的艺术文化,有通过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技形成的体育文化,有由种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所形成的制度文化,有特有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形成的设施文化等。可以设想,没有如此多种多样文化的共生共荣,校园文化将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多样性,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会得到学校校园文化主体“一视同仁”的对待。正如斯普朗格指出的那样,虽然人性陶冶的最终目标(或理想目标)是达到六种价值的和谐发展,而且也难将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价值追求截然分开,但事实上,每一种价值趋向在某个类型的人的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则是作为文化成长过程的教育的“常态”。这也说明,校园文化在追求多样性时也要强调或“发现”有助于主体所偏向的文化主导价值实现的那些文化内容或形式,这就是要突出校园文化的主导性。就拿学校的课程文化来说,普通学校的课程所体现的文化更多的是“学术性”文化,而职业学校的课程所体现的文化更多的是“技术性”文化。前者偏向于关心“know-why”,后者偏向于关心“know-how”。可以说,没有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校园文化的主导性也就无从谈起;缺少校园文化的主导性,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因缺少整合而难以发挥优势。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必然保持其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英国综合中学的勃兴就是一个较好的说明。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对中等教育进行了调整改革,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试图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这条途径向社会提供具有熟练技术的劳动力。英国也积极顺应了这一潮流,并于1944年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巴特勒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中等教育包括三类中学,即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后两类中学主要承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为社会培养熟练工人。然而,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存在某些严重弊端,因此,再次要求改革中等教育,推行综合中学。当时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存在的致命伤是其课程内容过于狭隘,即职业技术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严重脱离,结果造成人才素质下降。另一方面,文法中学偏于文雅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知识与技能。这样,基于“文化整合”的理念,能协调两者的综合中学便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当然,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综合中学中的“综合”主要是以必修课的方式来使学生获得普通文化知识,而以选修课的方式来对打算就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训练。这种选修课程在许多综合中学多达几十门。可以说,选修课的充分提供体现了校园课程文化方面的多样性;而其主导性则表现为学生可以在这种多样性的课程文化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服务于自己升学或就业的目的。三、缺少必要的外部条件校园所固有的特殊文化氛围既是由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又为师生员工“共同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人们生活其中会经常受到熏陶感染,唤起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进而激发起创造更加美好环境的热情和行动。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也不管你是否有意识地建构,它都在发展与变化着,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一)示范与文化控制北大学者陈平原认为,“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就因为那是养成气质的地方。……对于学生趣味、精神、气质的形成,校园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日后怀念母校的聚集点。几十年后追忆,能想起的,不是严苛的复习考试,而是名师的音容笑貌,以及有趣的校园文化生活。”文化赋予人生存的意义。被称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的怀特在其所著《文化科学》中曾反复申明,人的所思、所感、所做无一不取决于他的文化,不是我们控制着文化,而是文化控制着我们。在这里,所谓的文化控制着人,就是指人的生存意义由文化赋予或决定。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教育也是文化,是社会赋予人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的过程。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教育总是会自觉地利用示范作用来实现文化控制。示范,即示以文化规范。有知识、学问的教师或长辈,大都是受过社会文化规范的教育,并按照这种规范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使他们按照这种规范去行事,从而起到文化控制的作用。所谓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这种示范作用。师表的示范作用是广泛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当然,有一定的学校教育经验的人都不难认识到,教师们的示范作用越是能诉诸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取得的效果就越佳。此时,作为示范者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景仰、信任和爱戴,学生积极的互动反应也会得到教师及时的激励与肯定。如此学校生活会给生活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以心灵上的亲切感或“家园感”,成为生存的“意义之所”。(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继承、整理、传播、创造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文化被赋予多少种含义,文化中内含有文明、智慧、美、高尚、通情达理等美德则是人们的共识。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和代表,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集中表现。学校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可以说,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横亘着一道“墙”。这道“墙”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的墙”使职业学校和社会的隔离只具有地域划分的意义,而“无形的墙”则使职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搬家服务2024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KTV消防安全检查与整改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方管产品绿色包装设计与实施合同3篇
- 2024年高端定制家具制造合同
- 2024无人机航拍与监测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技术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废铁回收处理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薪资隐私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白酒质量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2篇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世界音乐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合集
- 2023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单元质量检测(含答案)
- 气柜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
- GB/T 18791-2002电子和电气陶瓷性能试验方法
- 分子生物学本基因组及基因组学概论
- 《人工智能》全册配套课件
- 统编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优秀课件【全册】
- 高职大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预防艾滋病讲座PPT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PPT课件(带内容)
- 测量仪器自检记录表(全站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