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_第1页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_第2页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_第3页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即使在今天,著名的中国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仍然对他的后人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精湛的教育理论中,职业教育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方面。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该社专栏《教育与职业》的特约撰稿人。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无论在他所主持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大学,都对职业教育进行过积极认真的探讨和深刻的理论研究,同时也积极地付之实践。其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对当今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一、生利主义之于职业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利主义”具体解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他在辨析种种论断之后十分肯定地指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他认为,“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一个极不好的现象”,“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的概念即创造物质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不仅仅指产生钱和物,还包括“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通商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这里所言前者似乎与当今社会第一、第二产业相似,而后者则与时下的第三产业相当。由此也可推论:凡生利之人皆为职业界中人,因而培养生利人物之教育便是职业教育也。要能生利必得有赖职业,故职业教育即培养人的职业技能。陶行知先生在仔细比较各种论断后,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这是陶行知先生早期较为完整地表达其职业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也应当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因此职业教育就理当贯彻落实生利主义思想,以创造物质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为办学之奋斗目标。为使职业教育的办学落到实处,陶行知先生还对职业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的择业问题等作过全面的阐述。在其看来,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生利技能、并且能够生利的学生,首先须有生利的师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人员一要具备“生利的经验”,要能生利,务必掌握生利的技能。倘若缺乏对特定职业的体验与深度了解,无从把握对应职业知识讲授的准确性。如同医生没有治病的经验、商人缺乏做生意的经验一样,必定会耽误人、误大事。二要具备“生利之知识”,职业教育的师资惟有将知识与经验两者结合,才具备对职业教学内容的优化、改良的可能。好比是今天要寻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策,是以对职业教育必备知识的充分了解、掌握为前提的。三是要具备“生利的教授法”。简单施之以灌输法显然不合要求,一味重理论而忽略技能更是行不通。注重能力训练、力求贴近职业岗位技能传授知识,采用与职业相切合的教学方法才是可取之道。先生的要求正是考虑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而是十分正确的。执行这样的师资标准,同时依据职业教育特性培训师资,无疑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前辈首创的诸多招数其实并无过时之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职业教育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有效举措建构优质的师资队伍依然可采用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的办法。在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计划时,配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必定是不可或缺的。本着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也必须是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标。在其陈述的观点中包含明显的“陶氏见解”意味,他并不主张传授系统、完整的理论,也不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以“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4页)。至于生利主义之职业设备,一切均强调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去配置安排,为能力训练提供物质条件,打造社会所需生利之人。可见,其理论对职业教育办学的覆盖面是相当完整的。二、“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支持“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简而言之,社会即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种种弊端,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不能将学生关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不能使学校与社会无尽的资源相隔离。“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唯有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学生才得以接触到、学到社会现实中鲜活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生活的、融于民众之中的有用之人。他所奉行“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是要把学生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从而将教育事业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倘若脱离社会、闭门造车,向社会输送的也必是无用之才。故而必须面向社会办教育,将整个社会均视作实施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诸多鲜活的东西、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这一切陶行知先生早已做了理论的阐述以及实践的探索。其次,“社会即学校”的见解也是说明“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依照陶行知先生的见解,要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学校必须予以改造,而且是依照社会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将社会中的内容经挑选后移入校园,充实学校的教学,他还强调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这或许便是陶行知先生改造旧学校的纲领。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能够得以扩张,也有可能促进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的改变。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而贯彻上述“改造学校”的思想,则可使学校与社会间产生“互济”作用,促进教育发挥更大的能量。按照“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产业界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教学中的介入程度亦将更为深入,更能够使职业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使职业教育更能适应行业性的广泛要求,更能提高其效率和效益,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它可促进行业用人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间的合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新的思想动力。在该思想影响下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缩短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因此这一见解既是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同时为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的力量。陶行知先生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即当今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一些高职院校近年来力图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应了“社会即学校”这一箴言。只有在社会这一大学校中,方能真正弄清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究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根据实际的需求配备与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并在两个地点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因为“社会即学校”,职业院校正可从中了解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包括人才的类型与数量、职业知识、能力结构等,使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再是凭空制定,而是实实在在有根有据。而学生则可以依据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日后的岗位适应。同时,通过社会这一大学校,职业院校还可较为深入地知晓企业的生产现状,了解科技发展及其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为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真正做到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都设法实现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力创“品牌”专业,增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说,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见解,正是与当今提倡的办学大方向不谋而合。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就业、市场、社会需求诸要素,必定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因为这一见解引领的办学实践,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所需办出“品牌”专业,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三、“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容要求为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主张,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针。“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这与当下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实践教学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则是“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诚如他指出的:“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故简而言之,“教学做合一”便是强调以实践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求透彻地掌握所学内容。联想当今的职业教育,明确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眼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做法,无疑是陶行知先生等前人倡导“教学做合一”观点的现代版,是切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的举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强调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能力训练为主导,培养社会所需之实用性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忽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及培养,漠视“做”的环节,或是仅将书面操练作为所谓的实践内容,以书本知识作为机械的重复。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依旧是教学常态。陶行知先生曾强调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关于“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