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_第1页
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_第2页
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_第3页
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_第4页
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繁文之弊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官方文本是第一个正式文本的来源。经历了甲骨文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的形成期、秦汉和魏晋的确立、发展期后,公文写作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期。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在达到它的颠峰状态时,古代公文也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到明代,形成了公文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繁文之弊,其影响之大,危害之深,前所未有。所谓“繁文之弊”,是指盛行于明代的一种形式主义文风,既空洞无物,又繁琐冗长,严重干扰了当时国家正常的行政管理活动。如近人许同莘指出:“盖历代公牍之敝,及国家受士大夫之害,无过于明人者。”1统治者虽屡次下令禁绝,诏令不可谓不严,惩罚不可谓不重,但却屡禁不止。明代的繁文之弊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屡禁不止?对于这一公文史上的重要问题,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试图在这篇文章中给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笔者认为,公文虽然只是一种应用文体,但一种文风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文章本身的问题,其中有文章发展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是时代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因为文章是文化思想的载体,宋代文章大家欧阳修所言:“文章系乎治乱”2,公文文风与时代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明代公文的贴黄制度关于明代繁文的记载,可见于《典故纪闻》:“洪武时刑部主事茹太素论时务,累万余言。太祖令人诵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才五百余言。因叹曰:“朕所以求言者,欲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彼浮词者,徒乱听耳。”3朱元璋来自下层,治国为文较重实际,对于文牍主义盛行,公文繁冗之弊,颇为反感。早在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就对中书省的臣下说:“其自今凡诰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以革弊习,尔中书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3上述茹太素之事发生在洪武九年(1376),为此,朱元璋下诏令中书省确定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3。洪武十五年(1381),鉴于繁文的泛滥,朱元璋发布了严格的惩罚令:“虚词失实,浮文乱真,朕实厌之,自今以繁文出入入罪者,罪之”。4朱元璋的这些诏令和措施,对解决当时的繁文之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历经几朝,时有反复。嘉靖、隆庆两朝,虽有皇帝和张居正等大臣的一再申禁,实际效果却十分有限,至万历年间,繁文之弊更加严重。据近人许同莘载:“万历间,李化龙将兵二十余万平播州蛮。王文成平瑶后第一功也。平播全书叙功疏,历陈将士战功,凡六万余言。”5真可谓登峰造极了!明末,很想有所作为的崇祯皇帝在亲自批阅繁冗章奏不久,实在头疼,于是命令内阁制作出“贴黄”样本,要求所进奏章用百字左右进行摘要,附于文尾,以便皇帝阅览。这就是明代公文的“贴黄制度”。贴黄制度实为不得已之举,但在客观上还是加快了公文的处理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值得肯定的。清代统治者深刻认识到繁文给统治者带来的巨大危害,为了克服这一恶疾,多次下令对有关文书制度加强管理,力戒繁文。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在御制五台山各寺碑文时谕大学士等人说:“文章贵于简当,可施于日用。如章奏之类,亦须详明简要。明朝典故,朕所悉知,其奏多排偶芜词,甚或一两千言。每日积满几案,人主岂能尽览?势必委之中官。中官复委之门客,此辈何知文义?讹必多,奸弊冗生,事权旁落,皆文章冗秽以至此也。”6乾隆十三年(1748)为简化公文,又废除了程式繁琐的奏本:“著将向用奏本之处,盖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7由于康雍乾几代统治者勤于政务,文书制度执行较为有力,清代的繁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繁文之弊始终未能根除。光绪二十年(1901),清政府实行新政,在同年八月召开的“江楚变法会议”上,提出的改良措施有“简文法”,其中一条内容就是:“一曰省虚文。凡部院文移、外省公牍,多陈陈相因,无益实政者。有册籍浩繁,无关利弊者;有末枝细故,往返驳查,稽延时日者;有循旧具报出节结,并无实事者,此类不可殚述,拟请敕下京内外衙门通行彻查,酌量省罢。”8可见繁文到清末仍然是一大问题。繁文为何屡禁不绝?首先它是官僚政体中文牍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代繁文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封建公文在秦汉时期文风是较为质朴、纯厚的。汉代的诏令和章表,有许多为后人称颂的名篇佳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甚至说:“然则号令文采(文章),自汉以降,未有及古,理化工具,不其阙欤?”9认为汉代以后,再没有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好公文了,此话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曾巩对汉代公文的推崇可见一斑。东汉末年,骈俪之风渐起,追求形式主义文风日盛,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公文都走上了唯美主义的道路,背离了公文写作的实用性宗旨。唐宋时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吸收了前代的经验教训,造就了蔚为大观的公文写作繁荣局面,特别是中唐陆贽的奏议,融公文的义理和语言的优美为一体,受到了高度的评价,成为后代写作的范本,如近人曾涤生评曰:“骈体文为大雅所羞称以其不能发挥精义,并恐以芜类累伤其气也。陆公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于比廉、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10然而,在辉煌的背后,文牍主义的文风也在蔓延滋长,这是繁文产生的土壤。文牍主义作为官僚政体的伴生物,指的是满足于在办公室里、以文书解决问题,脱离实际,不深入下层的一种现象。在封建官僚政体确立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文牍主义的倾向,如《后汉书·袁绍传》中云“尚书记期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意思是说,尚书只记录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大臣们只是充数为官而已。宋代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政治局面的重演,大力削弱武将,启用文官,这使士大夫阶层参政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为了防止宰相专权,皇帝在宰相之下又设参政知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和财政大权,在中书和枢密二府之外又有台谏等,这就使宋代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作为官僚行政运作基本形式的公文自然越来越繁冗,流于形式,不解决问题的文牍主义便愈演愈烈。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许多公文充满了烦琐空洞的“官腔”,明代繁文正是这种文牍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代学者杨慎指出:“吾观在昔,文弊于宋,奏疏至万余言,同列书生尚厌观之,人主一日万几,岂能阅之终乎?”11可谓一针见血。文牍主义在公文中的突出表现是过于程式化的、陈腐的公文结构和极为繁复的层层套引的公文用语。明清时期的公文,结构大多必须遵循六个组成部分,即:前衔、事由、正文、结束语、受文者、后书。每个部分都各有程式,相当复杂。这样一来,即使内容极简、文字极少的公文,也会按固定的框架写出一大堆废话来。以“前衔”为例,“前衔”是为了标明公文作者的。为显示作者身份的尊贵和等级的森严,往往要把大大小小、虚虚实实的所有头衔都加上,如“钦命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军务兼理粮饷并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天津海防,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存仁”12这份内阁揭贴共罗列了张存仁的7个头衔,长达53个字,造成公文的繁冗、晦涩就在所难免。明清时期文种不同,程式有别,但清承明制,其正文中层层套引的公文用语基本相同,因体式完整的明代公文保存下来的很少,现以清代中叶流行的一份“札文”为例。此份札文制发于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六日,为下行公文,全文照录如下:特授四川重庆川正堂赵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二日奉川东兵备道黄宪札: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七准布政司咨,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奉署总督部堂鄂宪札,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十日准吏部咨,考功司案呈,内阁抄出奉上谕一道,相应抄单知照可也。计粘单一纸。等因。咨院行司移道到府。奉此,合就札行,为此仰县官吏查照札内钦奉上谕事理,即使一体钦遵知照。毋违。此札。计粘单一纸。右札巴县准此13全文共计181字,其实质内容只有“上谕事理,即使一体钦遵知照。毋违”14个字,是明确行文目的,提出要求的,仅占全文7%左右的篇幅,其余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叙述行文关系,层层套引,繁冗之至。大意是说:此文来自川东道,川东道的札是根据布政司的咨,布政司的咨又来自总督的札,此札又来自吏部的咨,而吏部的咨,是吏部所属的考功司草拟的案呈,案呈的内容是派人到内阁抄录的一份皇帝的谕旨,“上谕”的内容在抄单上,也就是这份公文要求通知、转发的内容。札文在清代公文中属于体式短小、较为简便的一种,比牌文、票文等文种较少套语,也如上所述,其他公文的繁冗更不必说了。二表对利益的影响———有了虚词,或有表高思想的表达其次,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而言,繁文是君主专制政体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思想钳制的必然产物。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观念体现在公文上,主要是皇帝的至高无上和臣下的绝对服从给公文设置的种种规定。除了避讳制度、抬头制度外,开头结尾的用语也有诸多规定,而且,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些规定越来越复杂、冗长,尤其是上行文。根据汉代蔡邕的《独断》记载,当时群臣上书于皇帝的公文有章、表、奏、议四种。格式为“章者须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旨阙通者也。奏者亦须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须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可以看出,秦汉时的上行公文除了“昧死言”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虚词浮语,总体上公文用语是简明而实用的。到了明清时期,这一套开头结尾用语便复杂多了。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清代乾隆年间的《闽浙总督衙专管福建事郝玉麟谢恩奏本揭贴》为例,内容很简单,是说郝玉麟因错自请处分,吏部请示皇帝后,乾隆最终宽赦了郝玉麟,因此行文以谢恩。其中“以微臣应得之处分,荷圣主格外之旷典,天恩高厚,回逾寻常,闻命之下,感谢天地。……以冀仰酬洪慈于万一耳,理合恭疏,叩谢天恩。臣谨具奏,伏乞皇上鉴施行”14等文字,毫无实际内容,纯属阿谀之辞,大大增加了公文的篇幅。至于表笺类的公文,更是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虚文。洪武二十九年(1396)颁定的表文样式为:“某衙门某官臣某,某年月日钦蒙给赐某物或升授某职,谨奉表称谢者。臣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上恩敷布……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15全都是虚词套语。明代的表文样式和有关制度为清代所照搬,以至连统治者自己也感到表笺之文纯属礼节虚文,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下令取消了部分官员的庆贺表笺,并于乾隆六十年(1795)完全停用贺笺。专制政体下的思想禁锢对繁文的影响,还直接表现为明清时期的科举文体———八股文风对公文的浸染。由于朱元璋上台后,担心皇位受到威胁,于是很快在政治上取消了宰相制,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文化思想上则实行了严酷的控制,倡理学,密文网,并以八股取士,于是古文消,八股起。明代八股文风的影响之广,波及所有的文章体裁,包括文学作品和公文都在所难免。八股文为明初朱元璋和刘基所创,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中心部分“起讲”分为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四个段落,每一段落又分为两两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因而得名。八股文的命题须取自《四书》,文体须用对偶,语言须模仿孔孟,即“代圣者立言”。八股文吸收了前代骈文、古文、诗赋等多种文体的特点,具有文兼众体的综合性,凝聚了古代做文章的各种技巧,在形式上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但八股文最大的弊病在于它过于程式化,而这种程式化又极易产生僵化的文风和思维模式,当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沉湎于其中时,统治者所需要的文化思想专制就形成了。所以,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形式主义文风的集大成者,与六朝的骈俪文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时期的许多八股文大家,对此文风均持嘲讽的态度。如清初八股文大家尤侗说:“或谓楚辞、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此后又何加焉?余笑曰:只有明朝烂时文耳。”16这是说八股对文学的影响。八股文对公文的影响更直接、更大。清末学者章学诚明确指出八股文与公文的渊源关系:“注疏者,八股之先河;明清之奏议,八股之支派也。”17近人许同莘对此则有更为详尽的阐述:“明人为公牍,制艺之变体也。其初科举之文,虽异于宋经义之用讲义替,而格式尚不甚拘,兼以老师宿儒,流风未尽。故宣德正统以前,文章气体虽卑,犹有驰骋自得之妙。及成化以后,八股行之已久,出身科甲者,前入为主,陈言俗调,摇笔即来。高者沉酣讲章下者浸淫程墨,而公牍之体变矣。”18前论公文程式的死板僵化,内容的繁冗空虚,正是文牍主义和八股文风共同浸染下的产物。清代仍然盛行八股取士,八股文的影响并未消失。但情形有所好转。许同莘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指出:“清之士大夫,何尝不以制艺为病,其言科举之害,文字之荒,欲扫荡而廓清之者众矣。特一朝风气于专攻举业之外,尚有提倡朴学之人,故受病虽深,而为害犹浅。清之八股,非明人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