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屈原列传()-1_第1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屈原列传()-1_第2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屈原列传()-1_第3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屈原列传()-1_第4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屈原列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屈原列传()(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屈原列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与“何故怀瑾握瑜”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国烽烟正十年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蝉蜕于浊秽

②复释去张仪

③厚币委质事楚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举贤以自佐

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没有出路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类:类似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方正之不容也

C.(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而自令若是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6.下列各项中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刺:讥刺)

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蝉蜕于浊秽

C.怀王贪而信张仪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离骚”者,犹离忧也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厚币委质事楚D.竟死于秦而归葬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佞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佞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子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課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谏不止。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日: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旭弱之,旭弱不乱强壮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佞,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佞一也。有所分则分者,自妄也。而大夫离真以袭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弃逐,而大夫自弃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玉闻上达节、中守节、下失节,夫虚其心而远於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原不达,竟沈汨罗而死。

《无能子,卷中宋玉说第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贾仇而钓祸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阻止

(2)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A.被发行吟泽畔

B.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徒彰乎彼非我是

D.竟沈汨罗而死

(3)下列选项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何故怀瑾握瑜

B.修乎己不病乎人

C.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

D.宋玉复喻之曰

(4)下列选项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

B.颜色憔悴

C.形容枯槁

D.存其心而分是非者

(5)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王方眩于佞口

D.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谗於王而逐之

B.乃作《怀沙》之赋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

C.而自令见放为何以汝为见

D.又安能以皓皓之白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

(7)下列句子存在几种特殊句式类型(如有倒装句式需进一步细分)?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8)乙文第二段中关于宋玉劝谏屈原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宋玉用人对自己身体的美丑强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类比说理,论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国上一践己愿的困难。

B.文中列举桀、纣、踽、跖、尧舜、夔、契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虚心应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明确分析了屈原的错误:“欲使楚人之国由我”“有所分”“失节”。

D.从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内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

(9)甲文中的“”(用原文回答)可以看作是对乙文第一段划横线句内容的概括。

(10)甲文中的渔父与乙文第一段中的宋玉对屈原处境的建议有何不同?屈原对此的回答其着重点分别是什么?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流: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图谶:“谶”是一种神秘预言,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禁中:也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宫中禁卫森严,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D.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的活动,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却不拘泥词句,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班固因续前史而被抓入狱,为什么得以释放?简要概括。

13.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

④如惠语以让单于

(2)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②请毕今日之欢

③其后楚日以削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兵挫地削

B.见犯乃死

C.何以汝为见

D.忠而被谤

(4)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5)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6)请结合选文,从表述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4.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个动词;

③语言表述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字。

15.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屈原列传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与“何故怀瑾握瑜”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国烽烟正十年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例句,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比喻手法。

A.烽烟,代指战争,借代手法。

B.丝竹,代指音乐,借代手法。

C.藩篱,代指屏障,借代手法。

D.江山如画,把江山比喻成画,比喻手法。

故选:D。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蝉蜕于浊秽

②复释去张仪

③厚币委质事楚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举贤以自佐

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①“蝉”,名词作状语,像蝉蜕皮一样;②“亡”、“破”,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灭;③“币”,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④“婚”,名词作动词,联姻;⑤“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⑥“和”,名词作动词,求和;⑦“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臣;⑧“客”,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

故选:D。

词类活用需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的类型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类型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的类型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没有出路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类:类似

A.错误。聪,明察。译文: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

微,含蓄隐晦。译文: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

B.错误。滓,污染。译文: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C.正确。

D.错误。属,接连,跟着。译文: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类,事物。译文: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述意思很深远。

故选:C。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方正之不容也

C.(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而自令若是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A.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父母给了生命,是人的根本;后一句意义上的判断,译文:秦国是凶恶的虎狼一样的国家,他们的承诺不能相信。

B.前一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治乱明,于辞令娴”,译文: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第二句是被动句,意义上的被动,译文:端正放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C.均为宾语前置句,前一句的正确句式是“(人君)莫不欲求以为自,举贤以佐自”,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后一句的的正确句式应是“而自令若是”,译文: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D.均为被动句,前一句“见”“被”被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后一句“为”表被动,译文: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所耻笑。

故选:D。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①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译为: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②被动句,“挫”“削”带有被动意义,译文:士兵被打败,土地被削减。

③一般句式,译文: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

④一般句式,译文: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译为:被天下人讥笑。

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⑦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因此被放逐。

⑧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蓝田战”。在蓝田交战。

故选:D。

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6.下列各项中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存在)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刺:讥刺)

A.微:简约。译文:他的的文章行文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

B.害:嫉妒。译文: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C.正确。

D.存:思念。译文:屈原思念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刺:批评。译文: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往下)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

故选:C。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父母是人的根本;

②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句子翻译为: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是不可信任的;

③被动句,“见”表被动。句子翻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④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所以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外张仪欺骗;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子翻译为:而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所耻笑;

⑥判断句,“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⑦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句子翻译为:所谓的圣人是能够不被世俗的形式拘泥与干扰,能够与时俱进;

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离骚”就是遇到忧患的意思啊!

故选:A。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

——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3.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如:

五、……,……。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如: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

2.秦,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已后典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书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辞别什么?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以上是判断句的几种常见的形式,而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也有少数“是”作判断词用。如:

1.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确实是冤情不浅呀。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在座的都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A.被动句,为,表被动,译: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数十年后(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C.被动句,见,表被动,译:众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独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故选:D。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蝉蜕于浊秽

C.怀王贪而信张仪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A、“邪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小人;

B、“蝉”,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C没有词类活用;

D、“祖”,名词作动词,模仿;

故选:C。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离骚”者,犹离忧也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厚币委质事楚D.竟死于秦而归葬

A.“离”通“罹”,遭受。

B.“指”通“旨”,思想,主旨。

C.“质”通“贽”,初次见面送的礼物。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通假字积累: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佞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佞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子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課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谏不止。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日: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旭弱之,旭弱不乱强壮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佞,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佞一也。有所分则分者,自妄也。而大夫离真以袭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弃逐,而大夫自弃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玉闻上达节、中守节、下失节,夫虚其心而远於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原不达,竟沈汨罗而死。

《无能子,卷中宋玉说第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楚国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贾仇而钓祸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阻止

(2)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C

A.被发行吟泽畔

B.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徒彰乎彼非我是

D.竟沈汨罗而死

(3)下列选项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A.何故怀瑾握瑜

B.修乎己不病乎人

C.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

D.宋玉复喻之曰

(4)下列选项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

A.屈原至于江滨

B.颜色憔悴

C.形容枯槁

D.存其心而分是非者

(5)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B

A.是以见放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王方眩于佞口

D.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谗於王而逐之

B.乃作《怀沙》之赋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

C.而自令见放为何以汝为见

D.又安能以皓皓之白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

(7)下列句子存在几种特殊句式类型(如有倒装句式需进一步细分)?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8)乙文第二段中关于宋玉劝谏屈原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中宋玉用人对自己身体的美丑强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类比说理,论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国上一践己愿的困难。

B.文中列举桀、纣、踽、跖、尧舜、夔、契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虚心应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明确分析了屈原的错误:“欲使楚人之国由我”“有所分”“失节”。

D.从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内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

(9)甲文中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用原文回答)可以看作是对乙文第一段划横线句内容的概括。

(10)甲文中的渔父与乙文第一段中的宋玉对屈原处境的建议有何不同?屈原对此的回答其着重点分别是什么?

(1)D.“挠”在句中意为悲伤烦恼。句意:得到所念想的结果又感到悲伤烦恼。

故选D。

(2)A.“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B.“常”通“长”,长长的。句意: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D.“沈”通“沉”,投江。句意:结果投汨罗江而自杀了。

故选C。

(3)B.“病”,名词作动词,针对;句意: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

C.“贵”形容词作名词,权势、权贵。句意: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

D.“喻”,动词的使用用法,使……明白、了解。句意:宋玉又劝他说。

故选A。

(4)A.“至于”,古义为走到、到达,今义为表示程度、范围或表示另提一件事。句意:屈原走到江边。

B.“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指色彩、颜料。句意:神色憔悴。

C.“形容”,古义指身体样貌,今义指传达一种观念、印象或对某些无形事物之性质及特色的了解,或描述。句意: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D.“是非”,古今义都指是非对错。句意:存有为心思而明辨是非。

故选D。

(5)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因此被流放。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D.被动句,“不用”表示“不见用”。句意:我的悲伤源自忠诚美德的不见用,来自楚国的混乱不治。

故选B。

(6)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句意:世上众人都醉了,可是只有我醒着/向楚王说了坏话,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

B.第一个“乃”,表顺承,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反而。句意:于是写出了《怀沙》这首赋词/又怎么能反而去实现治理楚国混乱的宏愿。

C.第一个“为”,表疑问,呢;第二个“为”,表疑问,呢。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我为什么要见你呢。

D.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把、拿。句意:又哪能用自己高洁的品质/当初大夫您可以为捍卫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

故选C。

(7)句意:当初大夫你独自怀着满腔忠诚,在奸邪的群臣中大声疾呼,我十分为大夫担心,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当初您既不肯听从我的劝告,那为什么现在会觉得伤心呢?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留恋故乡旧土?

“而叫噪于群侫之中”是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于群侫之中叫噪”。句意为:在奸邪的群臣中大声疾呼。

“大夫不能从”为省略句,省略了“从”的宾语“吾言”。句意为:当初您既不肯听从我的劝告。

“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岂思爵禄、念国坏耶”。句意为: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留恋故乡旧土。

故选C。

(8)D.“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宋玉对于积极入世这一做法的反对态度,他批判的是屈原不能达到心灵的虚静状态,前期对于无法实现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期失败后又不能超脱于心,跟耿于怀的心理。

故选D。

(9)乙文画线句句意为:楚国的人,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独自凭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这句话是对屈原不随波逐流状态最终不被统治者认可的描写。

甲文中体现屈原思想的语句主要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其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屈原不随波逐流的心态。

故填: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0)甲文中,渔父对屈原的建议是“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意思是让屈原随波逐流,做多数人而不做那个少数人。对此,屈原的回应是“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重点是“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也不能让自己“受物之汶汶者”“蒙世之温蠖”,也就是宁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

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议是“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此贾仇而钓祸也”,意思是:君子所想的,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众人,当时机合适时就去顺应,当变化发生时便尽力去促成。这种对时机的顺应不是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贪图功劳。所以君子处世得不到什么好处,也不招别人的怨恨。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甘心陷于混乱的政局之中。楚国的人,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独自凭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白白地去挑明彼此间的是是非非,这分明是在拉仇恨而找祸害呀。宋玉的建议遵循了道家思想,认为自己的治世思想不被认可时,就修炼自己、隐藏自己,也就是保持隐士的态度。对此,屈原的回应是“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意思是:我听说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到朝廷做官定要忠诚于君王。能够实现此志向,则人虽死去仍活在人们心里;不能实现志向,则虽然活着却像死去一样无声无息。屈原的回应充分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忠诚于君王”“实现志向”。

解析:

(1)D

(2)C

(3)A

(4)D

(5)B

(6)C

(7)C

(8)D

(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0)甲文中渔父建议屈原随波逐流,屈原的回应是宁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议体现了道家思想,认为才华无法实现时就做一个隐士,对此屈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实现志向反驳他。

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在楚国做官,担任三闾大夫之职。当时的楚襄王昏庸无道,宠幸奸臣靳尚,楚国国政混乱。屈原为此担忧,劝谏楚襄王罢免靳尚官职。楚王不听,屈原再三进谏。屈原的学生宋玉劝他说:“君子所想的,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众人,当时机合适时就去顺应,当变化发生时便尽力去促成。这种对时机的顺应不是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贪图功劳。所以君子处世得不到什么好处,也不招别人的怨恨。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甘心陷于混乱的政局之中。楚国的人,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独自凭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白白地去挑明彼此间的是是非非,这分明是在拉仇恨而找祸害呀。”屈原说:“我听说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到朝廷做官定要忠诚于君王。能够实现此志向,则人虽死去仍活在人们心里;不能实现志向,则虽然活着却像死去一样无声无息。”于是,他还是照样地劝谏楚王而无休无止。靳尚被惹恼,向楚王说了坏话,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

屈原徘徊于湘江边上,吟唱着悲伤的诗歌。宋玉又劝他说:“当初大夫你独自怀着满腔忠诚,在奸邪的群臣中大声疾呼,我十分为大夫担心,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当初您既不肯听从我的劝告,那为什么现在会觉得伤心呢?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留恋故乡旧土?”屈原说:“不是的。我的悲伤源自忠诚美德的不见用,来自楚国的混乱不治。”宋玉说:“当初大夫您可以为捍卫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况且即使大夫您自己的貌容形体,也不属个人私有。天底下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受到诋毁而变成丑陋,同样道理丑陋的也变不成美好;长不能变成为短,短也不会变成为长;强壮者不能硬说成瘦弱,瘦弱的也成不了强壮;得了病不能凭空消除,面临死亡也无法挽留生命。人的形骸好像是属于我的,其实不是我可以完全把控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尚且难以控制,又怎么能实现治理楚国混乱的宏愿?大夫您是太过糊涂的了!其实君子寄形于天地之间,应当以虚静之心去顺应万物,不存有邪正、是非、善恶、功罪等执念。当心灵处于虚静时,虽然像夏桀、殷纣、庄骄、盗跖这样的坏人也不必获罪;存有执念,则虽然像尧、舜、夔、契那样的创建业绩,也没有功劳可言。那么如大夫您这样的忠诚、靳尚之辈的邪恶,怎么能分得出是非对错呢?不存分别之心,那么忠信、邪恶就无从区别了。存有分别之心,则只是有分别之心者自己的糊涂罢了。现在大夫您背离真实的天性去沿袭谬误,自恃有德而指责别人,等不到楚王的驱逐,已经自我放弃了。如今您追求忠信而得到了实现,却又不能走出悲伤的情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连什么是糊涂都搞不清楚的人呀!我听说最高的境界在于理解节操,中等的境界在于遵守节操,下等的状态是失却节操。虚静心灵远离有为执念,属于达节的境界;存有为心思而明辨是非,属于执守节操的境界;得到所念想的结果又感到悲伤烦恼,属失节的状态呀。”屈原不能接受他的劝解,结果投汨罗江而自杀了。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解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解释。这些解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解释,而应结合解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九流: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图谶:“谶”是一种神秘预言,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禁中:也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宫中禁卫森严,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D.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的活动,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却不拘泥词句,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班固因续前史而被抓入狱,为什么得以释放?简要概括。

(1)“以建帝业”大意是“便辅佐帝业”,要连在一起,中间不能断句,排除A。“史臣乃追述功德”中间不能断开,主谓宾齐全,排除D。“编于百王之末”与“厕于秦项之列”是对称结构,应在后面断句,排除C。句意:班固认为汉承继尧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自作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录。

故选:B。

(2)D.“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的活动”错误,巡狩是指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

故选:D。

(3)D.“班固恃宠而骄”“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错误,据原文最后一段“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可知,原文只是说他对孩子管教不严,他的家奴骄横跋扈。

故选:D。

(4)①“干”,冒犯。“椎”,槌打。“发”,发作。“衔”,怀恨。译文: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

②“卒”,终于;“短”,说坏话;“迁”,放逐。译文:令尹子兰听到屈原怨恨他的话,大发脾气,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听就生了气,便把屈原放逐出去了。

(5)根据原文“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可知,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具体说明班固著书的本意,而郡里也送来班固写的书。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得到释放。

解析:

(1)B

(2)D

(3)D

(4)①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

②令尹子兰听到屈原怨恨他的话,大发脾气,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听就生了气,便把屈原放逐出去了。

(5)①班固的弟弟前往朝廷上书说明班固著书本意。②郡县献上班固所作的史书,得到皇帝的欣赏。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九流百家的言论,没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释,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性情宽宏温和,能容纳他人,不因为才能(出众)自觉高人一等,儒生们都因此敬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因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事,被下狱处死。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受到召见,具体说明班固著书的本意,而郡里也送来班固写的书。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担任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被迁为郎,主持校勘书籍。

班固认为汉承继尧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自作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录。因而试探着撰写前记,汇集所闻,编为《汉书》。他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重视此书,学者们无不背诵朗读它。

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

后来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官。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叩居延塞,想重温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将事,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此时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了私渠海,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

班固不(注重)管教几个儿子,几个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起初,洛阳令种兢曾出行,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越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审问时,种兢借机把班固关起来,班固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3.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继承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囚禁、关押

④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D。

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②请毕今日之欢

③其后楚日以削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C。

A.兵挫地削

B.见犯乃死

C.何以汝为见

D.忠而被谤

(4)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5)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6)请结合选文,从表述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①短:诋毁。译文: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②祖: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

③幽:囚禁,关押。译文: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

④让:责备。译文: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2)①之,代词,这些、这样。

②之,结构助词,的。

③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④以,介词,在。

故选:D。

(3)A.被动句。译文: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B.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被(匈奴)凌辱后才去死。

C.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见汝为”。译文:凭什么见你呢?

D.被动句,“被”表被动。译文:忠诚而被毁谤。

故选:C。

(4)察察,洁白的样子;身之察察,定语后置,应为“察察身”;汶汶,玷辱;皓皓之白,定语后置句,应为“白皓皓”。译文:又有谁能用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质,而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5)“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将宋玉等人不敢直言进谏与屈原的直言进谏形成对比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还写到“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是侧面表现了屈原的死对楚国的影响,体现了他的价值。

(6)两篇文章都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分别展现出屈原和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同之处在于:甲文侧重于人物对话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屈原忠贞不屈,以死保全气节的精神。最后一段司马迁还直接表露出对屈原精神的称赞。既有对其死的悲伤之情的表露,也有“爽然自失”之情。乙文侧重于记叙和描写。“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渲染,表现出苏武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尾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属于细节描写,展现出出使时间之长,回归之路的坎坷,展现出他的坚毅与忠贞,也流露出的赞颂之情。

解析:

(1)①诋毁

②效法,继承

③囚禁,关押

④责备

(2)D

(3)C

(4)又有谁能用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质,而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5)本段从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以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或“与屈原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