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1.知人论世: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赏析人物:根据人物外貌、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刘和珍的形象。4.挖掘主题:探究鲁迅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的创作意图及其对请愿事件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其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和他的学生2刘和珍的故事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撰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军阀割据势力图图中熊代表俄罗斯,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三·一八惨案始末

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棒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惨案发生后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无花的蔷薇这不是一件事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知识链接杂文杂文,现代散文中的一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富有战斗性的特点。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杂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和鲁迅是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具有一种自由摹写世相、叙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迪思想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一味强调秩序、学风,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敢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她终以正义和无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品味语言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呜乎,我说不出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重点语句反复出现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概括惨遭杀害详写遇难经过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1~2)写作缘由

(3~5)记念主体

(6~7)教训意义

理清课文脉络三部:分写作缘由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教训和意义课文探究1.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自己的悲愤感情用文字不足以尽情宣泄,足见悲愤之情深沉浓烈,表现了“我”因为没有更好的形式来纪念逝者而深感无奈和伤痛。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具有怎样的深刻含意?“非人间”形容当时如同地狱一般的黑暗现实。“浓黑的悲凉”突出了极度悲凉的心情。“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上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了,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所谓学者文人”。“后死者”是作者的自称。画线句的整体意思是:一是更深入地体会了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⑮,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如何理解其含意?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直接面对,不回避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虽对反动暴行不满,但不敢“正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不思反抗,苟且偷生的民众“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4.作者为什么先承认后否认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先承认,因为刘和珍确实是“我”的学生;但她现在为了中国而死,而“我”却“苟活到现在”,“我”应该表达“我”的尊敬,所以后面又否认了。这既是自我解剖,又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意。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什么深刻含意。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毋庸置疑的坚定语气,警醒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6.如何理解“伟绩”“武功”这两个词语?“伟绩”“武功”本是褒义词,这里为反语,是对中外杀人者的辛辣讽刺。“中国军人”的“伟绩”是“屠戮”柔弱的“妇婴”(刘和珍等女子),日、美、英等“八国联军”的“武功”是“惩创”手无寸铁的“学生”(同样指刘和珍等人)。这两个词,揭露和讽刺反动派凶残的本质,力透纸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突出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内容小结赏析人物(1)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③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后又被棍打而牺牲。(2)形象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殒身不恤。.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刘和珍——(详写)

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责任感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温和善良“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刘和珍印象“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你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你的身躯,却无法穿透你对自由的追求。你从容笑对惨淡与鲜血,殒身不恤,热血为证,鼓舞后人奋然前行!刘和珍印象“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思考讨论: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竟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突出刘和珍善良、温和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庸人”即平庸之人。他们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苟活者”是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却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他们有可能走向斗争。“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辞,意在突出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抱希望。.文中的“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庸人刘和珍、四十多被害青年、数百死伤、猛士、段祺瑞政府、走狗文人、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开悼念会,纪念死者作“流言”攻击、污蔑请愿活动饭后的谈资悼念,尊敬,称她们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控诉暴行,痛斥无耻痛心,唤醒挖掘主题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陶渊明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晓。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诵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什么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了以后又能知晓什么呢,只是身体与高山同在罢了。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情形认识和一种单薄、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述评“三一八”惨案反动势力进步青年庸人当局者、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