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_第1页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_第2页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_第3页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_第4页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34一、耕作制度的内涵耕作制度(farmingsystem)是为了实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即种植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农田管理制度。种植制度(cropping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及其时空配置的技术体系。农田管理制度(fieldmanagementsystem)农田土壤耕作、培肥、灌溉、植物保护等技术体系的总称。33FarmingSystemCroppingsystemFieldmanagementsystem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作轮作、连作土壤耕作制施肥制灌溉制杂草防除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理㈠农业生产分析1、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生产是以绿色植物为机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的生产。是太阳能进入生物循环的源头。322、农业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波动性产品的特殊性313、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植物生产车间动物生产车间微生物分解车间304、农林牧之间的关系农林关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积雪,减轻土壤风蚀;改善农田小气候。农牧关系:农牧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善食物结构;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和肥料。29㈡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

1、农作物生活条件的同等重要性或不可代替性2、限制因子定律:相对最缺乏的生活因素限制作物最高产量的获得。“水桶定律”限制因子的动态变化283、对生活条件的适应、调解与改造宇宙因素:光、热,“扬长避短”,适应地球因素:水、气、养分,适应为主,适应与调节改造结合27㈢用地与养地相结合1、概念用地:种植作物,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被消耗,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障碍因素增加。养地:将养分归还给土壤,重塑土壤结构,消除土壤障碍因素。262、用养结合的必要性用地必然消耗地力——消耗土壤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障碍因素253、用养结合的可能性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土壤具有再生性耕作制度的演变历史证明了其可能性244、养地的途径和措施养地的途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工程的养地的措施:大量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安排作物;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农田保护23三、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1、精致农作土地、资金、技术、劳力集约。其中,集约多维利用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资源是中心目标;主攻年单产2、经济高效报酬递减规律223、持久发展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两重性;用养结合,持久发展;自然生态观与人工生态观;持久发展的关键在于投入。22第二节种植制度

21案例分析一农户有耕地5亩,其中水田4亩,旱地1亩。计划种植水稻5.5亩,其中早稻2.5亩,晚稻3亩;棉花1亩;油菜2.5亩;紫云英1.5亩;玉米1亩;大豆1亩;甘薯1亩;冬菜1亩。问:如何安排?20一、作物布局

(crop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㈠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1、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具有时空概念。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一年内不同复种方式的结构与比例的布局;品种布局;秧苗田布局(面积、距离)。192、作物布局的意义充分发挥作物和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解决或缓和作物争地、争肥、争水、争季节、争劳力的矛盾利于复种和间套作安排及轮作的运用183、作物布局的原则需求:自给、市场、国家粮经饲并举因地因土种植与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用养结合坚持效益原则17㈡作物的生态适应性1、作物对光的适应性日照长短光强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凉作物(耐寒作物、喜冷凉作物)喜温作物163、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喜水耐涝型:水稻喜湿润型:陆稻、烟草、黄麻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耐旱怕涝型:甘薯、花生、绿豆耐旱耐涝型:高梁、田菁、草木樨154、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对土壤养分状况的适应性耐瘠型:豆科作物;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高梁、向日葵、荞麦);耗肥力小的作物(皮大麦、粟、糜)耐肥型:小麦、玉米、裸大麦、粳稻、杂交稻中间型:籼稻、谷子14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适砂土型:花生、甘薯、马铃薯、瓜类适壤土型: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烟草适粘土型:水稻13对土壤pH适应性宜酸性(pH5.5-6.5):水稻、甘薯、花生、烟草、马铃薯宜中性(pH6.5-7.5):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向日葵宜碱性(pH7.5-8.5):棉花、苜蓿、高梁、草木樨125、作物分布的地带性和地域性纬度地带性(水平)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势地带性(垂直)地形地带性11㈢全国及湖南的作物布局简介1、全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2/3。稻、麦、玉米经济作物: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5%。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烟草102、湖南特点:水稻占粮食作物的75%;经济作物面积起伏大;作物产品品质亟待提高调整方向:调整部分用地结构,扩大经济作物;调整粮食内部结构,扩大旱粮比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9二、复种㈠有关概念1、复种(sequential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2、复种指数(sequentialcroppingindex)=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83、多熟种植(multiplecropping):一年内,于同一土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4、休闲(fallow):在可耕地上,于一季或多季作物生产期内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季节休闲、全年休闲。5、撂荒(shiftingcultivation):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7㈡复种的效益原理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光能利用率;叶-日积2、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生长季节;积温3、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复种增加了养分消耗;复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来源6㈢复种的条件和技术1、复种的条件⑴热量条件生长期:通常用≥0℃和10℃天数表示。≥10℃天数小于180天,一熟;180-250天,二熟;250天以上可三熟积温:≥10℃积温3600以下,一年一熟;3600-5000,二熟;5000以上,可三熟5⑵水分条件降雨量小于600mm,一熟;600-800mm,旱二熟;800-1000mm,水旱两熟;1000mm以上,双季稻及三熟。降雨量的季节分布也要考虑。4⑶肥料条件实行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可逐步丰富,钾可得到较多的归还,而氮、磷都需要施肥补充。⑷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多熟种植用工多,农活集中,对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要求高。32、复种技术品种巧妙搭配采用套作育苗移栽促早发早熟2㈣主要复种方式评价1、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