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_第1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_第2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_第3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_第4页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普查讲35一张图学透五组题讲透第〔2〕题第〔3〕题第〔4〕题目录第〔1〕题第〔6〕题第〔8〕题第〔5〕题第〔10〕题第〔9〕题第〔7〕题第〔11〕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第〔12〕题第〔13〕题第〔14〕题一张图学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张图学透特点时间内容背景评价一张图学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张图学透一张图学透新经济政策一张图学透背景特点时间内容影响一张图学透斯大林模式一张图学透历史背景经济措施个人因素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国际形势苏联的工业化农业的集体化一张图学透斯大林模式一张图学透主要特点评价对苏联对世界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统一〔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第35课第(1)题P218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国内战争尚未爆发,故A项错误;五组题讲透〔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第35课第(1)题P218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开展的趋势,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开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C项错误;德军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之后,与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五组题讲透B解析:〔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第35课第(2)题P218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C第35课小积累P218小积累〔3〕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第35课第(3)题P218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当时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严重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脱离现实,故B项正确。解析:第35课方法便笺P218方法便笺第35课方法便笺P218方法便笺〔4〕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35课第(4)题P218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表格可得到的信息:时间范围在1920—1924年,这段时间内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规律——逐年降低。根据所学,在这个时间段内苏俄经济上发生的重大政策变化是1921年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农民年平均税款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新经济政策中有关农业的政策,因此B项符合题意;〔4〕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35课第(4)题P218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排除A项;C项与农民税款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错误。解析: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B〔5〕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进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进主义的方法,就是……活泼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泼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进主义的方法〞实际上是〔〕第35课第(5)题P218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生产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5〕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进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进主义的方法,就是……活泼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泼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进主义的方法〞实际上是〔〕第35课第(5)题P218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生产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开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和商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进主义的方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故D项正确;解析:〔5〕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进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进主义的方法,就是……活泼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泼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进主义的方法〞实际上是〔〕第35课第(5)题P218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生产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认,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项错误。D解析:〔6〕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说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布哈林第35课第(6)题P2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答案:

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解析:根据材料“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与过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所认为的“一举消灭市关系”可知,市场关系是新经济政策“新”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知识归纳得出答案。第35课第(6)题P219〔6〕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说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布哈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第35课小积累P219小积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第35课小积累P219小积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第35课小积累P219小积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第35课第(7)题P219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从时间“1931年〞可判断,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着第一个五年方案〔1928—1932年〕。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第35课第(7)题P219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迫切任务。在一五、二五方案中,苏联重点开展重工业,推动了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项。B解析: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8〕以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第35课第(8)题P219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确实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一阶段,个体农户占有绝大局部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局部。〔8〕以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第35课第(8)题P219但是在后一阶段,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局部,个体农户占有很少。这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确实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8〕以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第35课第(8)题P21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也没有扩大集体农庄,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C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确实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根底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表达为〔〕第35课第(9)题P219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内容。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方案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开展速度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开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应选C项;第35课第(9)题P219解析:〔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根底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表达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方案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开展速度A项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方案,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根底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表达为〔〕第35课第(9)题P219解析: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方案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开展速度B项和D项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开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的表达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根底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表达为〔〕第35课第(9)题P219C解析: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方案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开展速度〔10〕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说明苏联〔〕第35课第(10)题P219解析:解读材料可以看到,苏联1931年粮食产量虽然比1930年减少,但是出口量却增多了,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这是苏联人民的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缺乏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开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0〕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说明苏联〔〕第35课第(10)题P219

解题的关键不是粮食减产,而是在减产的情况下出口量仍上涨,且粮食减产不一定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所致,故排除D项。A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缺乏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开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11〕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第35课第(11)题P219A.1913—1928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1928—1932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C.1928—1937年工业不断开展得益于国家方案经济的开展D.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开展第35课第(11)题P219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苏联1928年的工业开展水平已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8年,苏俄〔联〕的经济并非是停滞不前,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的影响,经济濒临崩溃,后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力开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逐渐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但新经济政策在列宁去世后,被逐渐取消,故A、B项说法错误;斯大林执政后,逐渐实行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开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方案,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说法正确;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并没有使苏联的经济持续健康开展,D项错误。〔11〕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第35课第(11)题P219CA.1913—1928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1928—1932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C.1928—1937年工业不断开展得益于国家方案经济的开展D.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开展〔1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根底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兴旺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第35课第(12)题P220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那么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方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方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时机,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开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第35课第(12)题P220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开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35课第(12)题P220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答案: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解析:本问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第35课第(12)题P220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根底并找到资金的。答案: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解析:本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第35课第(12)题P220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答案: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解析:本问要说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典例。第35课第(12)题P220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根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解析:本问先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并与苏联工业化比较,说明其差异。第35课总结讲解P220总结讲解第35课总结讲解P220总结讲解〔1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方案,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第35课第(13)题P221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