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95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95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95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95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95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莫言小说中对善的表达TOC\o"1-2"\h\z\u一、文学作品中“善”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1(一)文学作品中“善”的内涵 1(二)文学作品追求“善”的价值 2二、莫言小说对善的追求 3(一)莫言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3(二)莫言小说中的善恶取向 5三、莫言小说对善的表达 7(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 7(二)多重转换的叙事视角 8四、莫言小说追求善的价值 9(一)对个人人生的价值 9(二)对社会的价值 9参考文献 11莫言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无疑是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在作品形式上,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这也是莫言作品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原因之一;在内容上,莫言专注于乡村写作,书写真实与虚幻相交杂的乡村态貌,展现真实的人性。莫言的小说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淳朴农民生活状态的呈现,赞扬和歌颂农村的善人善事;另一类是对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通过恶的展示衬托其对善的追求与向往。作为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之一,莫言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对真善美的褒扬肯定和对假恶丑的嘲讽抨击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莫言小说对善的追求与表达,有助于文学作品价值与文学价值追求理论的不断融合与进步,发展文学作品对善的价值追求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判断的研究与发展,丰富和发展对莫言小说的理解和理性探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探索该文学作品中对善的追求与表达,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态度进行把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作品对社会人生的积极影响。当人们了解了莫言小说对善的追求后,就会深入地理解莫言小说的思想内涵,在阅读时以莫言的视角看待其小说内容,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莫言小说中汲取其内在思想的营养。一、文学作品中“善”的内涵与价值分析要探究莫言小说中的“善”,就必然要先了解文学作品的“善”的内涵与价值。“善”是文学创造的核心,是作家进行评价社会活动和表达伦理观念的态度表达,它来源于作家的“人文关怀”,激发读者的丰富情感。这种“善”是作家寓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人和事物的伦理态度,这种态度虽然是具有主观性的,但必须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才能称其为“善”,善的文学作品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影响着个人与社会。(一)文学作品中“善”的内涵“善”是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之一,优秀的文学创造者总会在其文学作品中以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表达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对“善”的追求。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1]。这就把“善”的内涵具体化了,体现了善的价值、高尚道德品格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莫言的作品无论是在细微之处还是大方向上都体现出对善的追求,表现为展现和歌颂美好与善良,抨击和讽刺丑恶与黑暗,高扬人文精神,企盼全社会文化思想的进步,也反映出作家本人及中华民族本身的善的基因。文学理论上的善具体有两点:一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益于社会与人生。1.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的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寄寓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抑“恶”扬“善”,予人启迪,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蕴藉着个人褒贬态度的文字中,读者能够看到作家对人的活动的道德评判,听到对恶人恶行的谴责和对美好人生的呼唤。而肤浅又不合道德的作品是被排除于“善”之外的,没有给人以希望和美好的感受、没有显露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善”的作品。但是“善”的文学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个“善”是一种态度,而并非内容,“善”的作品内容不是只能表现善人善事,而是要在描写善恶时表达出一种正面的、符合社会伦理的、激发读者善良人性的态度。正如孙犁说,优秀的作品总是因其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的投放而产生“文学艺术,应该发扬其高级,摒弃其低级,文以载道,给人以高尚的熏陶,创造英雄人物,扬厉高尚情操,是文学艺术的理所当然的职责”[2]。这就是说,表现和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文学的善的内涵之一。2.对社会人生产生正面影响充满“善”的文学作品不能是简单狭隘地表达作者本人的喜怒哀乐的作品,不能是极度现实主义地展现黑暗与丑恶的作品,而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的功利性,对人的善恶活动表现出一种评判态度,要使人能够在作品中明辨善恶,感受到光明与希望。这种功利性是对社会人生产生正面影响而不是只考虑自己获利,体现在克服自我欲望,成就他人和群体。文学作品的“善”的程度,归根到底是以对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产生正面影响的程度来衡量的。例如鲁迅的作品揭露我国封建礼教的毒害和国民劣根性,以抨击的态度写封建思想,唤醒了沉睡在封建社会的国人,推动了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这就是“善”的作品对社会人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面,这是文学的功利取向,也是“善”的文学作品应该达到的要求。(二)文学作品追求“善”的价值善的文艺作品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往往被广泛接受和传诵,这是历史的实践的事实。例如《诗经》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正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具有强大的道德引领力量[3]。这些承载了真善美的文艺作品符合个体和社会的精神追求,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文学作品尚善的取向,不仅是作家本人的追求,更是对社会的思想引导,善的价值与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首先,无论文学作品的主题如何、风格如何、格式如何,只要它是一部充满善的作品,就能够向人们向社会宣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启发人的思想,培育人的情怀,赋予人精神的力量,促进美好人生。另一方面,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就是人学,所以文学追求“善”的价值也是作用于人的,它的最大价值是积极反映和促进人与人友好共处、团结互助、讲信修睦,支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和情感自由,这就是人文关怀。文学作品追求“善”体现了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文明的促进,高扬着人文精神。这就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一定改变,真正推动社会的完善。所以莫言说:“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他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者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4]二、莫言小说对善的追求莫言的小说以“人”为创作的中心和目的,以“善”为其内在的追求。这种追求作用于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莫言小说的人文关怀,这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表达出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关注,并使其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另一方面是莫言对于人性善恶的评判态度,他抨击丑恶、弘扬人性善,以恶衬善,表达出对善的追求。(一)莫言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5],莫言以人文主义的标准观察社会,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他充分肯定了符合人文主义标准的行为,而对于违反人文主义标准的行为给予了或直白或隐晦的批判。1.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与精神的关照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成功塑造了上官鲁氏“母亲”这一形象,她几乎经历了整个充满苦难的20世纪,却仍然以坚忍的生命韧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养育了上官家一群儿孙。她的一生是顽强不屈地活着的一生,即使忍受着再大的痛苦,也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忍辱负重的上官鲁氏同时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无论自己处于多么困难的境况,依然勤劳勇敢、急人所难、乐善好施、爱惜生命。鲁氏历经磨难,一生为孩子操劳,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她的母爱,她以心灵的善和人文精神悉心呵护和养育了所有孩子。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感情,母亲如同大地一般,任劳任怨,默默无言,伟大而又朴素。正是因为上官鲁氏作为母亲的伟大无私,莫言对她的刻画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上官鲁氏虽然见证了时代变化和孩子们的命运遭际,但她一生都深记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和责任,外界的事情都不予关心。因为她有母亲的伟大品格,莫言的笔触中流露出对上官鲁氏的关照与赞颂,并没有使她本人在生存和精神上遭受过于残酷的折磨,她最终在一片草地上安然死去。《民间音乐》中讲述了一个小瞎子从来到去带给马桑镇的奇幻变化,小瞎子作为一个底层手艺人不被人所重视,但是他心中有对音乐的美好追求,虽然生活窘迫但仍坚持着心中的诗和远方,正是他这种坚持,才使他的音乐闪闪发光,为他人带来精神享受,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后来酒馆姑娘爱上了小瞎子,但当她鼓起勇气向小瞎子表露心意后,小瞎子却悄悄逃离了。小瞎子是有自主意识有思想有追求的,他的音乐也是自由的,它们都不能属于某一个人,而更应该属于整个广阔的天地人间,这也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这些底层人物的生活或许是艰难的,但是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莫言在为他们书写的时候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照,使他们困苦的命运遭际中总有一些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小事,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万念俱灰,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2.对个性解放精神的张扬莫言的小说极度张扬个性解放精神,关注人的原始欲望。所谓“食色性也”,这种原始欲望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真实,而莫言就把这种真实以直白的文字的形式表达在其作品之中。他张扬的个性解放精神,对于虚伪的道貌岸然,对于淤塞的封建礼教,对于反人类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讲述了战争时期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张扬了敢说、敢想、敢做的个性解放精神。在长期的个性自由受到压抑之后,小说中“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毅然挣脱了封建礼制的绳索,成为封建伦常的叛逆者,他们的爱情是热血汉子与风流女儿的结合,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在高粱地里“白昼宣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他们爱得自由,爱得惊心动魄。但是余占鳌和戴凤莲的爱情却并不是忠贞不渝始终如一的,而是各与他人有染。这种行为其实已经越界个性解放的范围而成为道德败坏了,而“我”在文中却这样想:“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6]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余占鳌和戴凤莲的这种放浪形骸是长期的封建压抑后爆发出来的,人的个性被压制过久,并且动荡的社会使封建伦常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便产生了这种尝试和报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生命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长期压抑,必然会激起对于生命欲望和生命需要的抗争,戴的水性杨花大概正是这种抗争的表现。莫言表示这样写正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报复,因为极度的禁欲往往导致极度的纵欲[8]。描写自由而热烈的爱情表达了莫言对封建主义的痛恨。因此,莫言所张扬的个性解放,并不是摈弃一切道德规范,而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和情感自由,建立新的合理的秩序和规范,并在这个范围内实现最大的自由,这也是他的小说人文关怀的体现。(二)莫言小说中的善恶取向 当今社会,人们面对膨胀的原欲引发而来的各种诱感,是抛弃原则,忽视道德,扭曲人性,做出危害他人甚至社会的事情,还是克制过分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维护人性的美好,善恶只在这一念之间。思想家康德认为:“善良的意志,并不会因为它帮助促成的事物而善,不会因为它所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会因为它善于实现的目标而善,而是仅仅因为意愿而善。”[9]莫言始终坚持追求“至善人性理想”,他认为,只有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恶,才能够明白什么又是真正的善,只有知道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变得多么残忍,知道人性是多么的复杂,人们才能做到保护自己和警惕他人。莫言期望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都能心存慈悲情怀的社会。善与恶作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在其作品中,也对其有很多描写。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充满着善良与美,一类则是充斥着丑恶与黑暗。在复杂的人性中,莫言有其坚定的善恶取向,他坚持弘扬着美善纯净而充满爱的一部分人性,同时又往往用其魔幻与夸张的笔触去刻画人性丑恶的本质,揭露并批判人性恶的一方面,从而衬托出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善良美好的难能可贵。1.对人性善的呼唤莫言的小说热衷于表现时代对人的灵魂扭曲和人性在时代中的变异,并蕴藉地表达出对人性善的呼唤。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红高粱家族》探索了战争中人性的变化,也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另一部小说《蛙》以计划生育为大背景创作,探索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性的裂变。莫言坚信,时代对人性的消极变异不是持久的,而是暂时的,人的善良本性不会轻易泯灭,而是植根于内心深处不曾消失。《蛙》中我的“姑姑”原本是一个医术高明、善良慈悲的产科医生,无数的婴儿从她的手中降临,被人们称作“送子观音”,但是,国家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姑姑变成了杀害生命的“女魔头”。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号召,她仿佛灭绝人性一般抓捕怀孕的妇女并使其流产,在她眼中,生命不再是生命,而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肉团,她冷酷无情的样子与以前判若两人。虽然姑姑在这样的环境下杀害了许多生命,被人们所憎恨,但她骨子里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热爱并未完全消逝,只是她的职责和环境使其内心有所蒙蔽。小说中的王仁美在流产手术时由于月份太大而突发雪崩,姑姑舍己为人毫不犹豫地抽出自己的大量鲜血拯救了王仁美的生命,这表现出她对生命的负责态度和本真的善良的流露。而在追捕准备超生的王胆的过程中,虽然姑姑费尽心机,甚至发动群众企图用尽一切办法将她的孩子打掉时,她看到所有人表现对生命的呵护,猛然间醒悟到自己丧失人性的冷酷无情。最终的那一刻,她以对于生命的仁慈之心接生了王胆的孩子。计划生育的浪潮过后,姑姑人性中善良慈爱的一面渐渐恢复,人性的复苏使姑姑万分内疚自责,她以嫁给捏月光娃娃的郝大手来实现忏悔,并将形态各色的泥娃娃供奉起来表达对于自己亲手扼杀的婴儿的愧欠。计划生育以毁灭人性的要求一度摧毁姑姑,在特殊的客观环境中,她忘记身为人的爱和温暖,变为政治要求下冰冷的工具。然而莫言并未彻底将其毁灭,人性的善与爱依旧蕴藏在流淌的血液之中,面对危急的情况姑姑仍会带着最原始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带着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潜意识,带着内心中不曾泯灭的善良人性来拯救生命。当今社会不断变化,人性也有可能会随着时代而变异,但无论如何变异,人的内心总有纯洁善良的底色。人性本真的美和善是存在于人的灵魂中的,人们要做的,就是要自觉地守住这种善,使其尽量不因环境变化而恶化。2.对人性恶的抨击莫言曾多次在访谈、散文中,对人性产生了质疑与反思。莫言认为人类的坏是超越所有动物的,会想出许多的方法来残害自己的同类。在他看来:“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对自己的同类施以酷刑。这是十分真实却又残忍的认识,虽然,人们不愿承认,可这种丑恶的人性确确实实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10]在《檀香刑》中,对于人向同类施以酷刑,莫言有着淋漓尽致的描写,反思人性的阴暗是莫言文学创作中不断的追求。莫言常常陷入反思人性的苦恼之中,他想不明自为何人们会对自己的同类下此毒手?为什么统治者们、看上去善良的人们可以像观赏戏剧一样,心安理得、毫无负担的观赏着血腥且残忍的杀人画面?这些问题很难做出一个正确的回答,这使得莫言感到困惑与痛苦。而这种困惑,不仅仅是个人的困惑,也应该是全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困惑。这种残酷的暴力与酷刑,并没有随着科技与文明的进步而消失,这是一种不仅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和人心中的酷虐文化。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对社会的黑暗和恶人恶行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与批判,并发出了深切的对善的召唤。小说题材来源于现实事件,政府的失职失责使得数千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并且对农民的反抗进行一味压制而不解决,最终导致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的爆发。这是一场灾祸,同时是对于社会状态和人性良知的一次反思醒过。小说中的蒜薹事件由政府领导者一手造成,政府官僚的贪官污吏剥削劳苦人民的血汗,官官相护徇私枉法甚至将百姓的性命视如草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卑鄙无耻。故事的结尾更是讽刺至极:犯错的官员因认识了错误,要将功补过,被改调至他县继任职务。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的阴暗和统治阶级的自私,揭露了政府的官僚主义和贪婪肮脏的人性。莫言将人性中的弱点、丑恶极大程度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揭示着人性最阴暗的丑恶面孔,触及和暴露了人类丑恶的灵魂,展现着人类本质的种种黑暗侧面,具有深刻的精神指向。在莫言的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批判与反思背后,莫言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性本善的追求。在他心中,理想的世界应该是至善的,人人都非常的善良。莫言通过对丑恶人性强有力地揭示与反思,从而激发人们对此的深思与反省,使人们意识到灵魂深处的黑暗,才能使人性中的光明与美好透过浓云照射进每个人的心中。这种对于人性的叩问与深思,有利于唤醒人们人性中的善良,使人不再麻木与冷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光明,探寻自己的生命意义。三、莫言小说对善的表达莫言小说的价值追求是“善”,在形式上,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从创作立场和创作视角可以体现出来。(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莫言是一位从小在乡村长大、从里到外地打上农民印记的作家,他有农民的血统、农民的气质、农民的心理情感和潜意识,他不必用眼睛和大脑去观察和思索农村生活,他以土著农民的身份和视角进行创作,表达老百姓眼中的善与恶。2001年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演讲时就以“作为老百姓写作”为题目讲述自己鲜明的创作立场。他表示,作家千万不要把自己抬举到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尤其是在写作中,最好不要担当道德的评判者,不要以为自己比人物更高明,应该跟着人物的脚步走。只有在真正老百姓的心态下创作,才有可能出现伟大的作品,就像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那种悲哀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是触及了他心中最痛疼的地方的,那是非沉浸到了苦难深渊的人写不出来的。所以,真正伟大的作品必定是“作为老百姓的创作”,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凤凰羽毛麒麟角。[11]他觉得:“写小说要从人物形象出发,不要在小说中说教,也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小说中的人身上。”[12]在作品《丰乳肥臀》中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莫言的这种创作态度,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上官鲁氏与莫言的母亲有极大的共同之处,她的小儿子上官金童就如同莫言本人。这是他献给母亲的一部小说,小说不是在刻意地赞美母亲和讴歌母爱,而是以其亲身经历为根本,把自己重新置于童年时期,写出真正体会到的东西,所以他的内容是很贴近生活很真实的,通过一件件小事来展现母亲饱经苦难,勤劳勇敢,伟大而无私。“作为老百姓写作”,是莫言鲜明的创作立场,他以老百姓的身份观察和评判社会,既能充分实现对社会的批判,表达自己的声音,又能实现自我的批判,救赎自我。(二)多重转换的叙事视角莫言是一位具有强烈文体意识和勇于挑战自我的作家,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在于其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独特表现就是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自由转换,这也是莫言小说追求“善”的一种表达方式。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四十一炮》、《十三步》、《生死疲劳》和《酒国》等作品中,都体现了独特多变的叙事特点,从内视角“我”向全知式视角模式转化,这就能够使窥探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故事脉络情节的连贯完整相统一,也更符合莫言表达人物的善的要求。《生死疲劳》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以对话方式展开,全书的五部分都是不同的人物视角,甚至出现动物视角,以动物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他以动物视角和当事人视角写了前四部分,第五部分以旁观者“莫言”的视角对小说内容和情节做了补充。故事的结局是:“大头儿”蓝千岁五岁生日时摆开一副朗读长篇小说的架势,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那天说起……”[13]与故事开端首尾呼应。这种多重转换的叙事视角,打破了传统叙事视角的局限,做到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实现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的自由转换,在缩短叙述者和读者距离的同时,让读者体悟到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更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从莫言的笔触中判断善恶。多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可以窥探各个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也更利于作者借人物角色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四、莫言小说追求善的价值莫言小说对“善”的追求,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一)对个人人生的价值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遭遇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幸的事情,但这些不如意或许只是个人的执见与偏见,当人怀有这种偏见时,就需要“善”的文学来浸润心灵。“善”的文学会帮助人们纠正这些偏见,将人性的善展示给世人,揭示世界的美好一面,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和光明的希望。文学的价值就是引领我们寻找光明,追寻和谐与美好,而不该是在作品中深陷失望与痛苦,文学应该展示善,给人以善的激励和希望。所以看待文学作品,能否激发人的温暖感情,能否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是一个重要尺度,莫言的作品即是如此。莫言的小说追寻人生的真谛意义,表现美好的万物价值,揭示把握人生的艺术。对个人来说,阅读莫言的小说,其中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对人性善的呼唤、对高尚人格的褒扬都促使人完善自我个性,明确人生价值,并获得向上的力量,能促进人们精神的成长和熏陶,儿童读有利于建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年人读有利于让自身的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并汲取营养。像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人道主义、乡土情怀等善的因素,就能使人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珍视人生。(二)对社会的价值众所周知,文学发挥着诸多社会功能,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等,对应着文学作品“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